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Spirit in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4.145362, PDF, HTML, XML, 下载: 25  浏览: 7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颖: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中华美育精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Spir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摘要: 中华美育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特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契合。通过深入挖掘中华美育精神中的资源,并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张将中华美育精神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美育的熏陶和引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atible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resources in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reby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dvocates combin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enhanced, and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and sound personality will be cultivated,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陈颖 (2024).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5), 674-6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62

1. 引言

“大学教育应注意及于学者人格之锻炼,品性之陶冶。”(钱穆,2004)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促劳等重要功能,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体系中无法替代的一环。同时,中华美育精神作为美育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中华美育精神的本质与深层含义,并探讨其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美好品格,实现立德树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

中华美育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多民族生存境遇及其共同价值体系长期孕育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绵长久远的生命力,在当前美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弘扬价值。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需要做认真细致地辨析。

2.1. 精神本质:人的培育

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首次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方式,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2018) 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新一代心灵的重视。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育人”这个理念回答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答案就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从美的角度看,美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上,更涵盖了品德、智慧、形体、劳动和心灵等各个方面。可以说,美育是连接德、智、体、劳各育的重要桥梁。而“以美化人”这个理念则揭示了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它可以通过美来影响和教化人,正如《毛诗序》中所言的“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朱立元,2014),指明了美育的“风化”作用,即以超然物外的美感和意象来感化与教化人。“以美培元”则表明了美育对人的培根铸魂的作用。综上所述,中华美育精神的精神本质是人的培育,它通过美育活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审美素养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 价值导向:爱国主义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次的爱国情感,而中国传统美学和美育中的爱国情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绵延不绝。“中国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属于本根意识”(陈望衡,2021)。中华美育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它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传授美的技巧,更注重培养人们对美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感得以自然孕育,成为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育精神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文学欣赏、文化传承等实践,人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的热爱和敬意。中华文化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利济苍生,还是心怀家国、拯救民族危亡、唤醒国民的拯救图存,抑或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奉献甚至牺牲,都饱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凝聚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它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价值导向,独具家国天下、四海一家的深厚情怀和伟大传统。这些思想都为我们理解中华美育精神与爱国主义的紧密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因此,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审美品位和道德情操,更能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3. 内生动力:创新发展

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其内生动力在于创新发展。美育,作为一种旨在“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朱立元,2014),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论述都彰显了创新对于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性。中华美育精神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当下时代中展现出鲜明的改革创新特质。它是中华传统美育思想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思想结晶,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理念和教育思想。这种转化与发展并非简单地复制或模仿,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美育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它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成果和美育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中华美育精神也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推动中华美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的繁荣和发展。

3. 中华美育精神的社会重要性

3.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曹杰,2024)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了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进而实现文化自强,我们必须继续传承这种美育精神。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朱光潜,1988)。回顾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崇尚道德与礼仪、追求美好与善良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多样的艺术活动和美育实践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中华儿女对美的向往、对进步的渴望也从未停止。因此,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质上就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当传统美育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我们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并使其永葆生机。

3.2. 塑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华美育精神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传递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这些活动中,艺术作品作为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其所蕴含的正面情感和崇高的道德观念在无形中渗透进观众的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更能在宏观层面上塑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4.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4.1. 目标的一致性

中华美育传统重视人的生存美学对人格养成、崇高人格的塑造,有以礼教人、以文化人的安身立命之美,有兼济天下、天人合一的超越之美、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之美。中华美育精神天然地具备引导人心灵向善向美的功能,旨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高雅的审美情趣,目的是塑造健全人格。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着重于美善统一的人格养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4.2. 内容的相通性

以中华美育精神为内核的高校美育,通过塑造美的形象、营造美的氛围,采取各种美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使学生获得情感愉悦,逐渐实现人格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并致力于培养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积极心理品质。中华美育精神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相通性,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具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育人的目标。

4.3. 方式的互补性

在教育方式上,中华美育精神可通过“寓教于美”的方式,将“真”与“善”统一起来,更加可亲可近。“美育是‘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人的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冉祥华,2008)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专业的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应对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1955)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升华心灵。一方面,中华美育精神通过美的形象渗透思想道德,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净化与升华,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美育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个性化的指导建议,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 当前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5.1. 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积极尝试将中华美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领略美的内涵,并据此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比如包括开设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传统艺术、诗词歌赋等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融合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往往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目前的教育实践缺乏对中华美育精神深刻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导致学生对美的理解仍显肤浅,难以真正触及心灵深处。同时,这种融合也未能与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有机整体,两者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尚显生硬,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

5.2. 美育资源利用率不高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日益关注与支持,高校对以美育人的重视,使得相关的教育资源逐渐变得丰富多元。从聘请资深的艺术教师、建设专业的艺术教育场所,到收集与展示多样的艺术作品,都能体现出高校对于提升学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决心。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尽管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育资源,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机制,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而艺术与文化恰恰是滋养心灵的良药。但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而忽视了身边的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

5.3.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和审美眼光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还要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修。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有些教师可能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有些教师则可能在艺术教育能力上有所欠缺,难以将美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美育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效果,也制约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6.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6.1. 发掘中华美育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以儒释道思想为基石的中华美育精神,强调以美兴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致力于实现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升华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传统的中华美育精神,着眼于通过审美这一桥梁,构筑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实现审美与道德的相辅相成,并格外看重美育在德育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这正是中华美育精神的独特之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华美育精神中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资源,运用好其中所倡导的和谐、自然、淡泊等理念,充分发挥美育的柔性教育功能,使其对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6.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来说审美素养要提高。“教师传道,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黄建雄,2022)。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就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者应持续提高个人审美水平,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和表率作用来教育和引导被教育者,从而扮演好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播者和倡导者角色。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受教育者自觉受到感化,而非强制性地灌输观念。教育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在无形中对教育对象产生深远影响,而教育者的行为举止也会成为教育对象评价其表现的重要标准。因此,教育者应努力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既具内在美又展现外在美的典范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对教育者的敬佩与尊重之情。除此以外,高校可开展关于中华美育精神的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化教师对美育精神的理解。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

6.3. 营造大美育环境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为了营造大美育环境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应运用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学校作为美育的主要场所,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和精心营造的美育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学校可以优化校园环境,打造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营造人文之美,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行为之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举办高雅艺术校园活动,营造校园艺术之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和归属感。家庭是美育的起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爱美之心,提高其人文素养,从小就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美育环境。家庭美育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引导和陪伴。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家庭文化活动等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社会美育是提升全民审美、解放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开展广泛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沉浸中感受到中华美育精神的魅力。社会各界可以联合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审美体验;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社区等力量参与到美育事业中来,共同营造全民美育的良好氛围。

7. 结语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现代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基于此,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多元和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22C348)。

参考文献

[1] 曹杰(2024).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人民论坛, (8), 104-106.
[2] 陈望衡(2021).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中州学刊, (6), 155-160.
[3] 黄建雄(2022).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8), 72-75.
[4] 钱穆(2004). 文化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7.
[5] 冉祥华(2008). 美育的当代发展. 新华出版社, 103.
[6] 习近平(2018-08-31). 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 人民日报, p. 2.
[7] 席勒(1955). 审美教育书简. 冯至, 范大灿,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51.
[8] 朱光潜(1988). 朱光潜全集(4).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朱立元(2014). 美学大辞典(修订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