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课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Curriculum o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p.2024.145352,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81 
作者: 张梦雪: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儿童哲学课程儿童哲学认知Children’s Philosophy Course Philosophy of Children Cognition
摘要: 儿童哲学课程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儿童哲学课程的历史渊源入手,回顾了儿童哲学课程自开创以来的发展过程。儿童哲学课程有利于儿童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儿童哲学课程具有凸显思维发展的课程价值、逐渐融合学科课程、以“对话”为核心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选择适合儿童的探究方式;合理安排主题,运用刺激物,处理好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重构教师角色,促进师生平等;以平等的对话促进儿童对重要意义的探寻。
Abstract: Children’s philosophy curriculu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curriculu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curriculum since its inception. Children’s philosophy course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sociality, and respects children’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Philosophy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ighting the curriculum value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gradually integrating the subject curriculum, and taking “dialogue” as the core. Finally,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respecting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 choosing suitable inquiry methods for children;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subject, use of stimuli,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bjects; Reconstruct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 children’s search for meaning through equal dialogue.
文章引用:张梦雪 (2024). 儿童哲学课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5), 589-59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52

1. 儿童哲学课程的历史渊源

儿童哲学课程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回顾和总结这段历程对于了解儿童哲学的发展特点以及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1. 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创

儿童哲学课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推动者是李普曼(Matthew Lipman)、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李普曼批判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校教育的弊端,认为学生的生理性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的“部落模式”把人当成文化的附属品,学科教学没能培养出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李普曼提出通过独立设置儿童哲学课程的方式重构学校教育,主张通过探究共同体的讨论与对话培养有理智型思考能力的人(李墨一等,2019)。李普曼的本意是借助儿童故事,如众所周知的《哲学教室》《聪聪的发现》等来对年幼儿童进行哲学思维训练,第一本儿童哲学教材是李普曼于1971年编写的《哈里斯特尔迈尔的发现》(陈乐乐,2020)。李普曼侧重于把哲学教育普及到儿童教育中,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给儿童哲学),而马修斯的观点是,哲学本就是从儿童那里而来,儿童哲学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发现、欣赏儿童关于这个世界的哲学思考(即儿童自己的哲学),也有研究者认为李普曼和马修斯之间虽有差异,但还不能上升至取向或流派的程度,认为二人对儿童哲学的基本认识总体上是一致的,均关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并视之为儿童哲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均不认为儿童哲学只是单纯的思维训练,并在教学上都强调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文本呈现的形象化(华党生,金永生,2014)。由此可见,李普曼和马修斯致力于儿童哲学走入学校的实践,力图创设合乎逻辑的哲学课程弥补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缺失。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重要性,他主张教育应针对实际问题,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双方的互相配合及促进,注重从学生的思维出发,通过运用理论指导对现象进行分析,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思想为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应注重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儿童哲学课程的设计需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促进儿童哲学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儿童哲学课程还受到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影响。哲学关注人类的思维、道德和价值等问题,而教育学则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儿童哲学课程作为两者的结合,旨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

在初步引入阶段,儿童哲学这一理念由创始人李普曼及其团队开始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实验。他们通过专题培训,使教师们对儿童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儿童哲学课程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引入这一课程。同时,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除了绘本阅读,还开始探索多媒体课件、绘本教具等新的教学载体,以及家园互动等新的教学方式。

在深化发展阶段,儿童哲学教育不再仅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开始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哲学探究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可以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儿童哲学课从美国传入英国,作为一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课程,英国的儿童哲学课程注重“乐趣”与“探究”,强调与教学大纲科目相结合,遵循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却又不拘泥于形式,从而促进儿童的哲学认知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杨落娃,于伟,2019)。由此可知,儿童哲学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影响,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儿童哲学课程发展蔚为壮观,并取得了大量有益经验,加快了其世界化进程。

1.3. 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引进与发展

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在学校层面的课程实践最早由云南南站小学引入,之后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陈昕,2022)。《儿童哲学课程实验研究》被列为云南省的重要课题,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哲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

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中国教育者结合中国国情、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了融哲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及适用性为一体的自编教材《中国儿童哲学》。这一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本土化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内学校及幼儿园在实施儿童哲学时,确实探索和总结出多种操作策略及模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特别是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口头交流,而是能有场地或活动的体验。在儿童哲学课程资源上,我国于1997年就翻译了近乎全套IAPC学生用书和教师手册,这在国际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最早期实践儿童哲学的小学也曾尝试使用过IAPC的教材,但此后未久便完全放弃了这套教材,转而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儿童哲学材料,目前至少有南站小学、六一小学、瓦市小学和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小学陆续开发出这类校本教材,对不同区域的儿童哲学校本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绘本成为第三阶段以来儿童哲学课程资源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低中段,对这类既有趣味又更加普遍的资源予以重点研究与实践(高振宇,2019)。及至今日,儿童哲学已在中国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并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儿童哲学课程也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有益思考,并逐步探索符合国情的儿童哲学课程、资源以及评价方式等。

2. 儿童哲学课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儿童哲学课程自李普曼创始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实践。近年来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再度勃兴,为什么要开设儿童哲学课程?这与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挂钩。那么儿童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儿童的认知发育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而研究其社会重要性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2.1. 儿童哲学课程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

儿童哲学课程对思维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和质疑问题,这门课程不仅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还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哲学课程中的道德议题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责任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的过程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因此,儿童哲学课程是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儿童哲学课程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社会性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倾听和感受他人等能力,儿童哲学课程不仅是儿童的个体行为,还是儿童之间、成人与儿童一起从事哲学思考活动的过程,因此有利于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而言,与他人的讨论过程及讨论之后的反省不仅是分析与推理发展的关键时机,也是形成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的重要机会,促使儿童在与他人分享观点的同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余保华,刘晶,2015)。通过这门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更在哲学讨论中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意见,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些道德议题和伦理原则教育,也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儿童哲学课程是提升孩子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儿童这哲学课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也能够获得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2.3. 儿童哲学课程尊重儿童的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儿童哲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李普曼认为,心理状况可以直接呈现于儿童的思维和表达中,当儿童去反思自己时,他们所沉思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快乐、痛苦、自卑、孤独、恐惧等心理概念是儿童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通过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心理状态进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冷静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发现影响其心理的各种因素,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儿童哲学有助于训练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思考情感、调节情绪、处理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对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刘学良,2020)。儿童哲学课程引导儿童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训练思维技巧以及发展学生智力方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独具优势(王梅,2015)。由此可见,儿童哲学课程通过探究哲学问题,促进学生反思自我,及时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发展儿童健全人格。

3. 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特点

3.1. 儿童哲学课程凸显思维发展的课程价值

儿童哲学课程凸显出思维发展的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活动设计上。该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质疑,还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训练,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儿童哲学课程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多元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这些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更在无形中促进了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如沟通、合作和共情能力。因此,儿童哲学课程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但是目前我国儿童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聚焦思维发展,发展单一,应着力实现儿童多元能力的发展,从思维发展本位向智慧发展本位转移。

3.2. 儿童哲学课程逐渐融合学科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意识到儿童哲学课程对于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儿童哲学课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国内外实践的重要趋势。从理论上来说,儿童哲学可与任何学科课程相整合,不过在目前国内的实践中,最早且最主要整合的学科是语文、道德与法治,这与教育者主要将儿童哲学视为一种语言课有关;近年来扩展至数学、科学(或STEM)、艺术、体育等学科,有助于摆脱视儿童哲学为静态的语言对话课的刻板印象,但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尚缺乏代表性的实践案例(高振宇,2020)。由此可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践的探索,儿童哲学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创设出新的主题,发挥儿童哲学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的一大方向。

3.3. 儿童哲学课程以“对话”为核心

对话历来是哲学的目的也是哲学的手段。我国儿童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多以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展开进行。儿童哲学课程以“对话”为核心,凸显了其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对话,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理解不同的观点,还能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新的思考火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同时,对话也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儿童哲学课程以“对话”为核心,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和社会性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儿童哲学课程以探究与对话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没有完全发挥出“对话”的优势。

4. 关于儿童哲学课程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建议

4.1. 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选择适合儿童的探究方式

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应坚持“做哲学”,即使得儿童在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其思维能力(李凯,杨秀秀,2019)。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那些既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又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的话题。同时,探究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儿童天生具有探索精神,他们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重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从而加深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我们要恰当地处理儿童、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儿童哲学课程要注重哲学的儿童性,发挥儿童天然的“爱智慧”性,激发儿童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2. 合理安排主题,运用刺激物,处理好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儿童哲学课程在安排主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兴趣所在,结合生活实际,选择那些既具有哲理性又易于儿童理解的主题。同时,为了引发儿童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可以运用多种刺激物,如绘本、诗歌、科学实验等,这些素材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问题。

在处理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时,儿童哲学课程应注重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儿童在掌握哲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和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探讨生命意义时,可以引入语文中的经典故事,让儿童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深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探讨宇宙起源时,可以结合科学中的天文知识,让儿童在了解宇宙奥秘的同时,培养对科学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学校在处理儿童哲学和学科课程关系时,要立足国情以及本校的需要和师生发展情况来确定主题,寻找刺激物。

4.3. 重构教师角色,促进师生平等

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哲学课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教师就不能够总是居高临下,压制、束缚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发展,而应使自己成为师生平等群体中的首席,与学生建立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李凯,杨秀秀,2019)。在儿童哲学课程中,重构教师角色以促进师生平等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儿童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与主流观点不同。其次,教师应成为儿童哲学思考的伙伴和同行者,与他们共同探索哲学问题。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并一起寻找答案。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儿童哲学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他们应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材料,帮助儿童扩展视野,深化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哲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通过重构教师角色,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儿童哲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作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提高自身哲学素养,促进师生平等。

4.4. 以平等的对话促进儿童对重要意义的探寻

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中,对话是重要手段,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多有导向性的提问,势必会影响儿童的思维发展。在儿童哲学课程中,以平等的对话促进儿童对重要意义的探寻是至关重要的。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关系,让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对话氛围,鼓励儿童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这些看法与主流观点不同。通过倾听儿童的观点,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相反,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思考兴趣,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平等的对话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儿童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对话中的思维碰撞也能激发儿童的创造灵感,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我国儿童哲学课程在对话这一实践形式上要摆脱原有的演练式对话,更好地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陈乐乐(2020). 儿童哲学课程: 哲学本能与童年殖民的博弈. 全球教育展望, 49(12), 41-54.
[2] 陈昕, 王昱, 金建生(2022). 儿童哲学课程: 主要特点、观念转向与发展策略. 教育发展研究, 42(8), 77-84.
[3] 高振宇(2019). 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三十年: 回顾与展望. 教育发展研究, 35(Z2), 70-79.
[4] 高振宇(2020). 儿童哲学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及实施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 (10), 10-16.
[5] 华党生, 金永生(2014). 儿童哲学的内涵及其哲学预设. 学前教育研究, (6), 45-49.
[6] 李凯, 杨秀秀(2019). 为思维而教: 李普曼儿童哲学的教学意蕴. 外国教育研究, 46(5), 16-29.
[7] 李墨一, 王澍, 于畅(2019).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取向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 46(5), 30-40.
[8] 刘学良(2020). 小学阶段如何设计与实施儿童哲学课程. 人民教育, (19), 62-65.
[9] 王梅(2015). “儿童哲学”课程: 照亮孩子的心灵. 中小学管理, (6), 57-59.
[10] 杨落娃, 于伟(2019). 英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及其现实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 46(5), 3-15.
[11] 余保华, 刘晶(2015). 澳大利亚的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及其启示. 全球教育展望, 44(3), 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