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助力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ural E-Commerce Assisting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ecl.2024.132427,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94 
作者: 朱志鑫: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产业融合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mmerc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助力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后扶贫时代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农村电商不仅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还能推动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本文对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助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e-commerc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supporting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Rural e-commerce can not only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s for rural resid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al econom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e-commerce in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t the current stage,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help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d promo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文章引用:朱志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助力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2): 3495-350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2427

1. 引言

2024年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究当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如何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推进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阶段“三农”工作的主要方向。并首次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由此可知,中央层面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向农村产业发展聚焦,改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基础。因此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的模式,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的协同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广大农村居民的福祉至关重要,也同需农民群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两者相融共生,相互促进 [1] 。从内生理论的视角来看,农村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结合知识、劳动力等资源累积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持续性的探索与发展,农村电商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收益规模的递增。同时,在“溢出效应”带动下,当看到农村电商的发展势头,会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发展农村电商产业,进一步激励更多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良性循环发展 [2]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项目的相继开展,农村电商逐渐成为乡土特色产业与全球电商市场对接的窗口和桥梁,不仅推动农产品、农村加工品等加快上行,更为农民群体造就出全新创新创业平台和增收渠道 [3] 。

因此,在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指导意见下,改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农村电商内生动能,培育推动农村电商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4] 。创新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

2. 农村电商助力产业振兴的发展现状

2.1. 政策扶持体系完善

党中央和国务院密切关注我国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表示全方位支持。2024年2月3日,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2024年3月5日,发布《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电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构建协同、创新、高效的农村电商生态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这些文件推动了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电商与农村产业的融合。

2.2. 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商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状态。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购物、电商直播等线上消费类应用依然延续了增长势头,用户规模均较2022年增长超6000万人。全年网上零售额达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截至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788万人,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全国县域整体销售额实现46890.1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服务销售额实现15183.3亿元,同比增长16.49%。同期,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53.95亿元,同比增长10.59%,农村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在数字时代的红利下,电商产业在农村迅速发展,并与当地产业相结合,开启“农业 + 电商”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物流收发,有效减少了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商迅速发展。

2.3. 农村电商发展不协调

虽然电商产业目前发展迅速,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偏远,物流基础设施缺失、配送不方便等问题,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没有建立完整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农产品及时进行配送,导致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出现变质、损坏等现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健全,农户对农产品的安全质检不了解,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应当如何利用好电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乡村产业的迅速腾飞助力乡村振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农村电商助力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完整物流体系

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仍不健全,难以有效传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电商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运输可用性低、库存管理不规范、物流系统不完善以及寄递服务标准化有待提高等缺陷。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电商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设施滞后,将阻碍农村电商产业的创新,阻碍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和农业的数字化发展需求 [4] 。同时,也不利于在农村地区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经济模式,影响生产质量和效率,从而影响农村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还需要冷链等基础设施。由于没有冷链物流系统,农村生鲜产品在网上销售困难,运输成本高且损耗大。

3.2. 生产成本较高,供应链管理不善

农村电商销售的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副产品在生产、种植、采摘和包装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生产。没有专业人员进行高效集约的生产,导致生产效率低,整体销售进度缓慢,甚至因延迟交货而对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的负面评价率。此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农村电商销售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机械化设备参与农业生产,各种农副产品到了上市季节,只能依靠人工采摘和收取,产量明显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出现恶劣天气,没有大规模的机械化采摘,不仅农民将面临减产甚至破产的危机,对于提前在电商平台上预订了近1~2个月新鲜农副产品的消费者来说,也将带来极差的购物体验,最终影响农村电商的口碑 [5] 。

3.3. 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环境复杂

农产品在生产、采摘、运输、储存等方面的质量和卫生控制要求相对较高。然而,中国农村电商行业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坚实而清晰的质量监测体系,农民的产品卫生和质量意识有待提高。造成这一局面的既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历史原因,也有我国农村电商产业链不健全,整个生产体系较为松散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客观因素,更有不少商家为降低成本而故意放纵的恶意心理 [6] 。在农村电商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在销售和售后环节缺少专门的客服服务,当销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消费群体的利益安全得不到保障,处理的流程不清晰,周期较长,容易给消费者带来极差的消费体验,造成客户流失现象,为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3.4. 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内生资本不足

导致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缓慢最明显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储备不足。未来,我国的农村电商需要面向产业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然而,由于中国整体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有限的互联网资源无法尽快流入农村地区,农村青年很少获得相关职业培训;加之目前农村的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以青壮年为主,然而农村电商产业属于新兴技术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是儿童和老年人,不满足这一就业需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机遇有限,城镇出身的专业人才大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相关岗位人才流动率高,人才流失现象突出;思想认知相对不足,导致从国家到企业层面均无法形成合理完善的电商培训体系,人才培养转化率低,电商企业用人成本高企,造成电商人才使用的恶循环 [6] 。

3.5.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力量。要实现农村电商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在农村电商的产业结构上进行科学规划。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电商产业的销售范围往往只集中在初级农副产品,没有形成深加工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相关产业链。这不仅导致运营利润低,而且容易引起消费者疲劳。并且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农产品品牌不一、良莠不齐,盲目跟从网络热潮,造成资源重复,以低价促销等恶意竞争的推销手段拉低农产品的价格,以此吸引客流。最后形成农产品销售利润率降低,农村电商产业难以维持运营的现象。

4. 农村电助力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4.1.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大型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尽可能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网点的全覆盖,引导农民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营技术,形成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 [7] 。政府应重点建设农村通信基础设施,鼓励民营通信公司和电商企业参与,支持国有运营商公司优化偏远地区网络部署,提高农村网络服务质量,降低网络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客观限制条件对农村电商的负面影响。要扩大电商产业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鼓励电商平台扩展新交易模式,对碎片化、零散化的农村基层电子商务进行整合,提高农村电商交易规模与等级 [6] 。

4.2. 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

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引入机械化设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建立健全农村电商供应链管理的制度和标准,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引导电商平台和农民合作社等供应链上游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的把控,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村电商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其供应链管理水平。

4.3. 促进多产业融合,健全监管体系

政府部门应与农村地方的电商企业合作,促进农民、合作社和电商企业三方有机融合,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物流等环节的协调平衡发展,完善和扩大农产品产业链。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产品流通新理念,改革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要大力开发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潜力,提高农村对电子商务的整体参与度和融合度。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督管理,鼓励更多的金融公司合法合规地参与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提高农村电商活动的资金周转率。要由政府牵头,带领行业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行业标准,明确行业规范,健全农产品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鞭策农村电商产业链进入正循环 [6] 。

4.4.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质量专业人才培育

加强农村电商人才供给,建立符合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政府部门和农村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电商行业人才的关注,提高电商人才培养的准确性,吸引和培养地方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人才的作用 [7] 。建立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农村电商人才教育体系,政府应依托公共教育资源,以公立高校为核心,建设一批专业素质优秀的专家库,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要加强合作,引导电商与地方共同完善电商教育培训体系,树立电商人才培训标准,凭借电商企业的市场化优势和实践经验让电商人才培训“接地气”,加快人才培养转化率 [8] 。

4.5.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

农产品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品牌化,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品牌塑造和培训,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团队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品牌培训。其次,加强对农村电商品牌创建的激励和保护,提高农业品牌创建积极性。系统梳理当地农村电商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对认证成功的电商企业给予经济支持。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确保电商品牌的独特性与独占性,提高农户保护自身品牌权益的积极性。最后,以多元化渠道宣传推广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9] 。

5. 结语

2024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提出要推动农村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探究出目前农村电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挑战和难题:一、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完整物流体系,阻碍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渠道的畅通;二、供应链管理不善,农村电商平台上架的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而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受到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且生产周期较长,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电商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是互联网与销售行业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数字信息技术要求,目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未来满足行业所需,缺少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四、欠缺监管体系,在农村电商平台的运营流程中,缺乏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体系,不能保障消费群体的安全问题;五、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目前的农村电商都是依葫芦画瓢,各自为营,甚至还有恶意竞争等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挑战和难题,为确保农村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确实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农村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中心,确保销售和运输通道的畅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水平;推动高质量专业人才培育,为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多产业融合,健全监管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将农村电商产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希望以此来推进农村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农村居民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唐红涛, 李胜楠. 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作用及其路径[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5(6): 65-77.
[2] 宫中怡, 姜克银. 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11): 131-134.
[3] 郭凯凯, 高启杰.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22(2): 103-111.
[4] 申姝红, 郭晶. 数字经济模式下农村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 2023(8): 122-125.
[5] 刘小燕. 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J]. 经济师, 2022(9): 114-115.
[6] 韩业亮, 李绍华, 谢风媛.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农业经济, 2024(1): 139-141.
[7] 张庆奥, 王崇如, 孙飓.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3): 184-186.
[8] 彭彰燕. “互联网 ”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研究[J]. 南方农机, 2021, 52(7): 55-56.
[9] 王丽, 滕慧君. “数商兴农”背景下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赜[J]. 农业经济, 2024(2):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