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Dilemmas and Practical Paths
DOI: 10.12677/fin.2024.143110,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86 
作者: 刘 娅: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数字化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数字金融Digitalization Rural Fi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Finance
摘要: 数字化时代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当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仍存在诸多问题,距离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根据理论逻辑和现实困境得出实践路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布局,坚持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乡村产业,通过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以激发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金融服务的供给平衡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监管体系以起到监督作用,最终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digital era has brought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igh-quality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from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dilemma,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build a development layout of rural finance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sist on guiding the flow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o rural industries,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residents by improving their financial literacy and digital literac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balance of supply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to play a supervisory role, and ultimat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刘娅.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金融, 2024, 14(3): 1072-1080.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4.143110

1. 引言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且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这为当前和今后农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偏远、经营风险大、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较严重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现象,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地满足。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举措,并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深化与拓展农村金融发展进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低、“融资难、融资贵”、资金利用低效等矛盾。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的首要任务,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认识到农村地区仍面临多维挑战,“三农”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 [1] 。国家“三农”工作重心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这不仅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巨大的资金活力,还为金融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创造新机遇。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浪潮的兴起为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方向。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逐渐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使得数字技术与农村金融的结合成为可能,赋予了农村金融独特的优势。数字金融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变革性的机遇,使其成为解决服务欠缺和偏远地区金融需求问题的重要工具 [2] 。然而,必须承认数字鸿沟、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限制等挑战的存在。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理清其中的理论逻辑,剖析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2.1.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带来更多的金融资源

金融赋能是实现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政策工具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其中金融资本要素是最基础的要素之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首先,利用数字化手段,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给农村居民带来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城乡供给不平衡的缺口。中国农村居民的储蓄率普遍偏高,数字金融产品有助于激发农村居民的投资意愿,居民的投资消费能力提高会进一步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其次,农业信贷促使更多资源流向农业。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已成为解决农村经济增长和资本需求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资本供给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有效缓解区域贫困,建立了专门的政府补助部门和非营利性普惠金融机构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相比非农部门,农业部门贷款的风险和成本普遍较高,并且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导致农户获得贷款极难。随着数字化转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显著降低,逐渐扩大农业部门的信贷覆盖面,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增加金融支农力度。2022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53万亿元,新增7933亿元,增速高达16.8%1

最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金融信贷机构能对客户进行贷前和贷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降低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流入。此外,信贷机构更多的是利用线上投放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贷款的效率。农村金融借助数字技术逐渐突破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产品的流通效率,为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提供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显著降低了农村金融的融资成本,扩大乡村振兴发展的信贷可得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乡村建设,稳步助力乡村振兴。

2.2.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现代金融服务的本质是基于风险和科技驱动的金融供给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结合体,数字化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4]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创新的产物,利用数字化方式对农村金融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创新变革,提升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首先,数字金融可以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对乡村振兴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创新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水平。比如数字信贷有效补充了县域和农村的金融服务,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除此之外,还有助于提升农业智慧化,为正规金融系统和信贷提供创新技术,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和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了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智能化风控模型和算法,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提高服务安全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次,数字化农村金融可以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数字普惠金融一方面通过政府推动力、金融拉动力和社会互动力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起到了强推动作用 [5] 。此外,数字化农村金融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自动化执行和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这有助于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错误,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校正了传统金融的“三种错配”问题,有效缓解了融资约束,进而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6] 。

可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金融发展三者的协同性能够实现涉农“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科技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乡村振兴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依靠特色产业的带动和扶持,科技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产业链,实现农村金融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村金融向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构建治理有效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2.3.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根据长尾理论,相较于前端的大众市场,后端的冷盘占据了80%的市场,若该部分的群体需求得到重视和满足,将带来可观的收益。首先,农村金融利用数字科技具有扎根于当地的优势,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可以带来“市场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加剧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同质化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水平。并且可以使农村金融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金融与环境和绿色发展相结合,给绿色农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建立生态宜居的乡村,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其次,数字金融可以引导金融资源逐步流向农村地区,拓宽农村居民的资金管理渠道。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农民的收入大多依赖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要素价格 [7] 。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会促进区域相互竞争学习,加速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加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农村消费升级的作用可通过影响收入和财富效应、流动性约束和支付方式三个渠道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 [8] 。扎根于农村地区的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机构可以突破现金收储的单一理财渠道,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优化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结构,推动区域间包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最后,数字化农村金融有助于提升农户的风险管理能力。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地区风险更容易累积且缺乏相应的分摊机制。农村普惠金融的出现,可以通过风险对冲,减少价格波动。同时,农村保险机构的发展,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时,更大程度地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损失。总之,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能够与上层政府制定的政策精准匹配,可以通过提高服务可得性、降低风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居民金融素养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9] 。

2.4.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促进经济增长

良好的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石,农业资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首先,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可以通过储蓄、贷款和支付等方面的创新,使人们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其次,农村金融数字化催生新兴技术产业,为农户提供更多就业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有研究发现建立全面的数字金融体系到2024年预计创造9500万个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10]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金融发展水平三条路径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11] 。新型数字金融服务还能通过金融普惠性和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 [12] 。金融普惠性体现在政府会通过补贴或优惠将金融服务纳入主流,为得不到服务的人提供财政援助。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会为家庭、政府和企业三个主体提供一种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式,从而增强主体的参与度。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多资金流入农村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发力点。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来看,普惠性作用对于那些金融排斥程度高的群体影响更为显著,意味着将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农村金融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包括但不限于规模效应和创业效应。一方面,农村金融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能够充分发挥其就业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受到信贷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许多资源闲置现象。然而,数字化转型已经带来了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的涌现,对提升农业产业投入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农村金融呈现了安徽芜湖的“智慧稻米”、重庆荣昌的“生猪数智贷”、湖北宜昌的“秭归柑橘”、中金公司的“生态价值碳汇”、中国农业银行的“富民贷”、华夏银行的“春风计划”等典型实践模式2。综上所述,数字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焕发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详情见图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得到。

Figure 1. Theoretical logic diagram

图1. 理论逻辑图

3.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存在农村金融排斥,带来多维相对贫困

数字化时代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农村数字金融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将带来新的金融排斥。首先,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较大,“三农”主体缺乏数字金融所需的基础设施、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导致农村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工具排斥”和“评估排斥”等金融排斥,城乡之间也会出现“数字鸿沟”、“生态鸿沟”和“教育鸿沟” [13] 。此外,不同地区的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图2所示,基本形成沿海地区领先,西北东北地区落后的发展局面,不利于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发展。

再加上金融与财政本质上最大的区别就是,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特点,更多是将贷款给到有钱人,所以金融在支农方面存在失灵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数字金融为那些容易接触网络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机会和资源,然而,也可能导致未能接触到网络的居民原本可能获得的资源被挤占或排斥 [14] 。另外,农村地区人们的金融意识比较薄弱,同时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这样一来,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更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便会使没接触网络的居民与接触网络的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在金融服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也会下降,从而会让他们在经济、教育、交往、社会等多维度上存在鸿沟,造成多维相对贫困的困境。

资料来源:2023中国乡村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

Figure 2. Rural digital development i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in 2022

图2. 2022年八大经济区域乡村数字发展情况

3.2.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金融服务质效受限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农村的网络覆盖面较窄、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方面,大大限制了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网络覆盖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3.1%,农村为61.9%,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原因体现在,一方面,5G基站、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载体,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未能实现完全覆盖,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交通不便,耗时费力,让其难以及时接触金融服务终端。即使金融机构能提供优越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这些地区的农户也难以获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农户的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处偏远,接受的金融教育比较欠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会更低。这往往使得农户在面对数字金融产品时,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数字金融使用率较低。

数据安全方面,由于农村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用体系存在缺陷,可能有信息安全隐患。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产生易扩散的金融风险、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其涉及面比传统农村金融更广。尽管数字化转型已经基本普及了农村地区,但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并且金融机构的信息评级标准和指标不统一、采集覆盖面不足,导致数字信息平台很难掌握真实有效的农户征信数据。此外,数据化金融服务工作重心放在了硬件设备上,缺乏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设施,并且农村地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金融机构在逐利的目标下缺乏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致使基础设施和金融系统不完善,面临着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风险,这也将限制农村用户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最终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效果不显著。

3.3.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难以满足农村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存在供求矛盾。人们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社会发展逐步向优质、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农村地区农业保险、投资理财等线上化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数字金融产品大多针对的是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的需求和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事实上,农村部分农户对保险、理财的需求很强烈,致使实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较少。尤其是农村适老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方面 [15] 。农业保险的供给也不够充足,农业本身面临的不确定性极大,但某些特殊农产品的保险往往不能获得。

此外,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由于农村金融覆盖面本身较小,信贷产品多为抵押、保证贷款,贷款主要满足农户短期资金需求,但农户所参与的产业大多期限较长,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管制,以至于金融信贷服务的供需并不能很好地匹配。另外,金融科技公司并没有显著扩大普惠金融的边界。要知道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农民不一定从事农业,如何区分这部分群体是一个难点。而且农村地区数字设施建设相对较落后,加上地理邻近的限制性条件,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和服务成本远高于城市地区,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有待提升。还有就是数字形式主义的滋生与实际需求不符,会弱化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作用效果,例如农村实行智能化公厕,这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不大,不仅脱离实际,还会加重基层人员的工作压力,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16] 。

3.4. 金融生态环境薄弱,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和农村金融,对监管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目前,我国针对农村数字金融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标准,这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容易导致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现有针对农村数字金融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充足的人力和资金,监管难以覆盖所有领域。并且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的标准存在差异,审查周期较长,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尤其是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市场的信贷投放,具体表现为借贷难,支农资金不足。由于农业面临的高度风险以及收益的巨大不确定性,农户在投资交易中还面临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农户自身的信用基础也较弱,导致逃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征信环境相对较差,征信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增加了信贷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部门没有对农户信息进行系统整理,没能与金融机构形成共享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数据信息泄露、金融欺诈问题也是监管的一大挑战。数字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支持,但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技术手段骗取消费者的钱财,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易被犯罪分子盯上而受骗。可以看到在监管体系比较弱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也会较恶劣,无论对农户,还是机构和政府来说都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缺乏政策指导和有效措施,使得农村数字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保障和规范。

4.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提高农村干群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

普及推广村干部和普通村民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能够有效缓解居民多维相对贫困,对解决金融排斥、减少数字鸿沟的困境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的农村金融仍需依赖传统金融模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要求深入了解农户的金融需求,有效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夯实金融发展基础。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依靠顶层设计,更需要激发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引导其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主动性和创新型,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程度。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认为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3。与此同时,要推进村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利用年轻干部带老年干部学习的方式,确保干部队伍整体具备良好的数字技术能力。再依托村干部的带动作用,引导普通村民包括老年群体转变思维,主动了解和学习互联网,提升普通村民对数字化农村金融的认知,主动参与到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去。

4.2. 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撑条件,对金融服务的提质增效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优化财政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可以利用市场优势拓宽农村地区的投融资渠道,夯实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进而增强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推动社会福利的改善。其次,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农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水平,例如数字畜禽养殖、智能农机装备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渔业养殖模式、智能化数字感知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再有,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和融资担保机制形成。利用大数据收集农户个人的征信信息,纳入信用评分体系,并且探索新型信用担保模式,将其二者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与资金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特色产业。最后,建立健全农村数字金融的保障机制。在推进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加强数字金融的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检测和应对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3. 推进金融服务的供需平衡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数字金融的投入,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需要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数字化水平,尤其是网络发展较弱的地区。另外,金融机构还需要注重实际需求,像聚焦粮食安全、产业振兴等领域,加强对农业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以较低成本满足农村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性。可以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广现代化的金融技术、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多元金融产品,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的保险产品供给,实行差异化激励机制来满足农户投融资需求,促进农村金融的供需平衡。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打造农村金融数据共享共建平台,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17] ,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金融市场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除了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推出适合农村居民和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增加适合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使更多农户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4.4. 加强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完善的监管制度作为保障。健全监管与投资的联动机制很有必要,可以在统一监管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8] 。首先,加强财政金融协同作用,提高支农效果。比如财政直接发放补贴、投资农村基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直接支农,或者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经济社会环境间接支农,还需要注意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使政府和市场协同发挥作用,均衡提高各个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其次,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还是要聚焦在农村金融上,需要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对数字化的农村金融服务进行监管。最后,国家层面优化顶层设计。针对存在的金融服务问题进行立法并严格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运用数字技术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切实保障农户利益,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5. 结语

数字化时代,科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发展范式,为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带来新的视角。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化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供给与需求的差距问题以及风险控制、监管薄弱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农民参与、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合作等多途径提升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来共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理解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逻辑,结合国情与农情,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并不断推动本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完善,还要以包容心态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以推进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农村金融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NOTES

1数据来源: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3-31/doc-imyntzva7566137.shtml。

2资料来源:《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3)》。

3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9/content_5738061.htm。

参考文献

[1] 王小华, 杨玉琪, 程露. 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问题与解决方案[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6): 41-50 257-258.
[2] Gu, H.R. (2021)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FMET 2021), 9, 476-480.
https://doi.org/10.2991/aebmr.k.210917.072
[3] 罗剑朝, 胡杰, 王宗林. 金融赋能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6): 155-160.
[4] 温涛, 何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逻辑转换、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1): 93-114.
[5] 郭沛瑶, 尹志超. 小微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的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22(2): 85-104.
[6] 唐松, 伍旭川, 祝佳. 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 管理世界, 2020, 36(5): 52-66 9.
[7] 斯丽娟, 汤晓晓.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评论, 2022(5): 100-116.
[8] Yu, N. and Wang, Y. (2021) Can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Narrow the Chines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Urban-Rural Income Structure. Sustainability, 13, 6427-6427.
https://doi.org/10.3390/su13116427
[9] 张林, 温涛.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7): 59-80.
[10] Nundy, S., Ghosh, A., Mesloub, A., Albaqawy, G.A. and Alnaim, M.M. (2021)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Socioeconomic, Energy-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 Sector Global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SD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2, Article ID: 127705.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1.127705
[11] Yuting, S., Qiuwang, C., Yizhen, W., et al. (2023) Promoting or Inhibiting?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Sustainability, 15, 2719-2719.
https://doi.org/10.3390/su15032719
[12] Mahmood, A., Abdul, M., Asif, M.K., et al. (2021)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Provincial Data Analysis of 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4, 291-310.
https://doi.org/10.1080/17538963.2021.1882064
[13] 星焱.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 [J]. 经济学家, 2021(2): 102-111.
[14] 何宗樾, 张勋, 万广华. 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多维贫困[J]. 统计研究, 2020(10): 79-89.
[15] 李冰冰, 孙同全. 农村金融需求的年龄特征与完善适老金融服务[J]. 农村金融研究, 2023(9): 20-37.
[16]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数字乡村建设: 底层逻辑、实践误区与优化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1): 77-92.
[17] 张翔, 冉光和. 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县域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5(12): 30-43.
[18] 王勋, 黄益平, 苟琴, 等.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金融机构: 中国经验与国际启示[J]. 国际经济评论, 2022(1): 70-8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