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DOI: 10.12677/ae.2024.145856,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118 
作者: 严若溪: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语文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落实新课标中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意义,结合对当下跨学科教学的现状的分析,从而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hinese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present students with more diversified Chinese classe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Chinese knowled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s teacher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combin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then adopt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qua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subjects.
文章引用:严若溪.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403-14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56

1. 引言

为了应对21世纪快速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而且绝大多数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都涵盖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 [1]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但在以往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提升教学效果,仅仅以教材为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语文教师应保持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并了解跨学科教学的实质与内涵,充分发掘并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边缘,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跨学科教学的要求及意义

在语文学科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西南大学荣维东老师认为,跨学科课程就是要突破课程的限制,把课程的各个方面整合到一起,形成有价值的联系,整合各专业知识、观念和思考方法等,运用好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处理一个课程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便使学习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学习 [3] 。

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看,要求各科课程要纵向发展,综合其他课程,关联其他学科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了“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4] ”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语文教育教学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进一步落实跨学科教学,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课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进行链接,为学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进而激发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跨学科学习的实质是促进课程知识的交融与整合,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学科同步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还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领域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新课标为跨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通过发掘学科中不同知识的内部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并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作为任务群之一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整合的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才是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键 [5] 。新课标中提出了“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出对课程学习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3.1. 以语言为本位,以本学科内容为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四大核心素养应以语言运用为根。“跨学科学习”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多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跨学科教学应基于对语文学科本位的正确认识。

跨学科学习不能替代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更是跨学科开展的基础。跨学科教学实施的前提是语文教学仍然要基于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展开,以文本为核心,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了解知识的内涵与背景以及内部结构,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链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结,提升理解力与思维力,并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以语文学科和戏剧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为例,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曾分享他教学九年级课文《祝福》的做法。课堂伊始先让学生集体观看电影《祝福》,通过观影的方式更加直观的了解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奠定情感基调后引导学生深入投入课文,而后思考:电影《祝福》和鲁迅笔下的《祝福》有什么异同?为何电影内容的设置与鲁迅笔下的故事有所出入?为什么对原著内容进行改编?鲁迅在小说中为什么这样写?演员为什么这样演,想为观众呈现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影和课堂讨论,不仅能够锻炼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跨学科学习了有关戏剧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应以本学科内容为起点,以语言本位进行跨学科学习,以适当的方式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学习桥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提供学习和发展的途径。

3.2. 基于学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同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材和理论层面的空谈。

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在选择跨学科教学的内容时,语文教师应注意所选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篇目时,由于文章所作年代与当今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时代隔阂,且文章相比于现代文而言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初学时难以完全理解并进行情感代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篇目内容的特性引入历史学科所学过的历史事件,将学生已经了解的时代背景代入课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准确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用学生了解或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跨学科教学。

4. 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教学时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程度和实施情况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而言,在过往的教学中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对于跨学科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专业的理论学习;对学生而言,有些学生不能快速适应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方式,缺乏积极性,跨学科教学未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与专业学习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中的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以高效提升成绩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拓宽课堂内容的宽度,因此,落实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不易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与节奏,或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以至于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校应重视开展跨学科教学,为一线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平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深入理解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优质的师资力量,激发学生更多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4.2. 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方式缺乏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的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盈,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

有些学生对灌输式教育产生了惯性,更希望通过教师的传授直接学习已经加工过的知识结论,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课外阅读和知识拓展中,而是希望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学习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内容。因此,对自主进行的跨学科学习意愿较低,对课堂上的跨学科教学也呈现出较低的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跨学科学习对长期发展的益处,并能主动投入到跨学科学习中去。

5. 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

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语文教师以新课标为统领,且教师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有引导作用。因此,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跨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文本复原意识、课堂活动意识,在教学评价时采用多维评价体系。

5.1. 语文教师具有文本复原意识

学习者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会有意深入了解问题发生的情境 [6] 。史传散文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用白话文描述的篇目也记录了彼时风雨交加的时代。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具有较大的隔阂,学生很难通过单个文本而感受背后的社会历史语境。要想让学生读懂文中晦涩的内容,充分理解文章思想并能够对自身生活予以启示,跨学科学习时语文教师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揣摩,尽量真实的还原课文情境。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通过跨学科教学的途径尽量为学生还原文章情境,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情境等。学生只有与文本身处于同一背景中,才能切实的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使所学文本对学生行为培养或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5.2. 语文教师具有课堂活动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直接学习相对成熟的经验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较低,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跨学科教学涉及的领域和知识点较多,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较过去有所增长,如果此时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设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探索,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增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会对通过自身参与和实践掌握的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完成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式的学习探究,在师生之间确立有意义的探究形式与探究活动。教师的经验结论和学习方法能够为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而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也能启发教师产生新的思考和思路,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认知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与学生在进行跨专业学习时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多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并且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本陌生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

5.3. 对“跨学科学习”的学习结果采用多维评价体系

跨学科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短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通过扩展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让学生有更宽阔的知识视野,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确立多个评价维度,不能仅仅以成绩的高低进退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评价维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应参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情况,是否理解并能够进行运用。② 学习态度与能力。教学评价应涵盖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同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跨学科学习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可能是贴近生活的,也可能是完全崭新的知识领域,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包括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都应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融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基于当下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文本复原意识、课堂活动意识,并采取多维的评价体系,以更好更有效的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持续性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致谢

行文于此,落笔为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后,我的论文已经完成。从研究生入学至今,遇见了诸多值得感谢的人,我的论文完成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其中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校外指导老师,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其次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他们的照顾与支持带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安慰。对此,我将始终心怀感激。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愿我们带着希望和爱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 跨学科素养与儿童学习: 真实情境中的建构[J]. 上海教育科研, 2017(1): 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荣维东, 唐玖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学理依据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9): 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11.
[5] 任学宝.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 困境与突破[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4): 34.
[6] [美]戴维·H·乔纳森. 学会解决问题: 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 刘明卓, 金慧, 陈维超,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