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庆红色资源的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English Writing Courses Based on Re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DOI: 10.12677/ae.2024.145854, PDF, HTML, XML, 下载: 17  浏览: 3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毕 燃:重庆邮电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红色资源英语写作教学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d Sources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
摘要: 当地红色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关系密切。重庆市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对英语写作课程的思政改革探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包括但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同时高校专业课程的变革也反作用于地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延续,能服务地方文化和旅游事业。高校教师应继续深挖当地红色资源,深化英语写作课程的思政改革。
Abstract: Local red resourc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abundant red resources contained in Chongqing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foster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academic program adjust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respond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local red resources, which can serve the lo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delve deeper into local red resources, thereby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English writing courses.
文章引用:毕燃. 基于重庆红色资源的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393-13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54

1. 引言

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巴渝大地上留存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其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类别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课程思政资源。英语写作课程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大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学习周期之长,课时安排之重,知识技能之基础,内容覆盖之广泛,是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其教材内容、授课形式以及评价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在“新文科”的背景之下,课程团队亟需通过挖掘与其课程和教学方式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学科重组、学科交叉,把思政教育或隐性或显性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习总书记强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地方高等院校,服务当地是其三大职责之一。推动地方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不仅能提升育人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也服务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学科发展与思政融合的新道路。

2. 研究现状

目前的课程思政研究繁荣发展,学者们就课程思政的内涵(彭小飞,2022 [1] ;胡华忠,2022 [2] ;王学俭,石岩,2020 [3] ),实施路径(刘鹤,石瑛,金祥雷,2019 [4] ;丁洁,范丽娜,肖闯,2021 [5] )以及案例设计(林忠,王美娇,2021 [6] ;胡杰辉,2021 [7] )展开了相当丰富的探索。其中,地方特色文化作为高校课程思政触手可及的资源素材,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钟卓良(2019)分析了我国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探讨了全国范围内的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群居文化、地方榜样等)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融合性和实施路径 [8] 。张晓平和袁鸣捷(2021)探索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的育人模式 [9] 。

在众多特色文化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文明传承、政治教育和经济开发的价值功能。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并就当地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改革做出探索。黄志丹(2021)分析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0] ;张春和等(2020)探索了川陕苏区宣传工作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启示,从历史溯源、两者关系辨析到可行性分析进行了理论探究 [11] 。探究甘肃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还有杨栋(2019),通过梳理甘肃红色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提出红色资源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五大应用原则和四大运用路径 [12] 。一些切实方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被提出并证实,包括但不仅限于VR红色教育平台(丁炜,姚雪存,2020 [13] ),红色资源研学之旅(向春燕,周春燕,2021 [14] )等。

现有的主要研究主要立足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具体学科及课程的改革探索及实证研究稍显不足。具体到英语写作课程上,现有的相关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元素的挖掘(严明贵,2019 [15] ,蒋佩均,2021 [16] ,黄婧,康静雯,2021 [17] )和新的教学法探索,包括但不仅限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苏君,2021 [18] )、POA教学法(任俊,2021 [19] ,王颖,2021 [20] )、OBE教学法(何芸,2021 [21] )等,忽略了高校当地可以就地取材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可以将当地红色资源与英语写作课程结合,探索出具有重庆特色,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造福重庆市高校人才培养的红色资源与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改革新道路。

3. 重庆红色资源在英语写作课程思政中的功能价值

作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涵盖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历史阶段 [22] 。目前,重庆全市共有红色资源150余处,广泛分布在主城九区和各个区县,其中主城区红色资源150余处,各周边区县红色资源260余处,其中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2个,解放事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个,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8个。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突出、分布集中,具有重要的发扬和传承价值,是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资源。

第一,重庆红色资源奏响鲜明的爱国主旋律。冯玉祥旧居、杨沧白故居、邹容烈士纪念碑、“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三三一”惨案烈士墓、红三军司令部汉葭旧址、石壕红军烈士墓、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以及重庆谈判旧址等地,重庆这片土地遍布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爱国本土资源。通过对其挖掘和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最终意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爱国主义情感这一内驱力转化为学习工作中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精神和行动基础。

第二,重庆红色资源凝聚独特的革命精神。重庆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许多革命前辈活动的踪迹。其中,作为重庆独一无二的红岩精神,蕴藏着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和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歌乐山红岩魂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梅园等作为红岩精神的载体,是重庆高校展开课程思政的活教材,鼓励学生不忘初心,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持奋斗激情,甘于艰苦、乐于奉献,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在今后的职业道路和人生征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重庆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时代精神。在土地革命、全面抗战、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在重庆这片土地烙下深厚的印记。建国以来,重庆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三线建设中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为国防建设付出青春,为国家强大贡献全力,在劳动和创造中凝结独特的时代精神。在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中,库区群众和各级干部积极响应政策,舍己为公,万众一心,共同创造了拼搏开放的三峡移民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重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庆高校展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展观的引导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崇尚英雄、尊重模范,紧跟时代脉搏,谱写青春华章。

4. 重庆红色资源在英语写作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原则

红色资源是“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运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有利于推动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推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需要立足和把握以下三个应用原则,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红色“金课”,实现“三全育人”。

4.1. 立足红色教育,把握红色资源在课程中的切入点

实施英语写作的课程思政,必需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修订和完善课程文件,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英语写作课程的情感目标,并在教学内容的丰富上兼顾红色资源的系统化和碎片化,用系统化的红色历史全面有序推动与人格局的立体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完整;用碎片化的红色资源丰富课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深挖价值引领的切入点,并认真分析素材是否涵盖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素材形成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打磨修改,并通过研讨论证,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点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英语写作课程群(含英语基础写作、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学术写作等课程)的课程文件中增设红色资源模块。从授课计划、教案撰写到课件制作进行整体谋划,把握学生语言学习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机切入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4.2. 深挖红色内涵,探索红色资源在课程中的突破点

在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庆当地的红色资源。授课内容上,应把好课堂教育的主线,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抗日战争遗址遗迹,以及英雄人物典型,探索红色资源与知识技能的融合,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授课形式上,积极推动校内外红色实践基地的建立与维护,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通过组织考察参观,结合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重庆红色文化和重庆市红色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探索。当前,英语写作课程多采用规范性的国家教材以及外国原版写作教材,对本土化和地方特色化的元素融入不足。英语写作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编校本教材的实践中来,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在任务的驱动下鼓励学生梳理当地红色历史,整理红色故事,筛选红色资源,既了解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又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打通历史与当代、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联系,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

4.3. 传承红色基因,找准红色资源在课程中的着力点

作为先进思想的高度凝练和升华,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在进行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继承国家和民族的红色基因,积极发扬红色传统,不断赋予红色基因以新的时代内涵。在英语写作课程设计、实施与改革过程中,应加强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找准两者彼此作用、彼此影响的机制,增强红色资源的渗透性和覆盖面,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的文化入侵,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红色资源可以以更加与时俱进的方式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数字化手段纵深发掘,横向关联,鼓励学生在继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影响力,积极打造和宣传红色文化,通过建立红色官微、开发微信小程序、制作短视频、课赛结合,大力弘扬和宣传红色资源,不断给红色基因注入时代活力。

5. 重庆红色资源在英语写作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路径

红色资源引入课堂,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专业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行成协同效应,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5.1. 理论结合实践

不同于大多理论为主的写作课,当地红色资源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将写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课时分配上,控制单纯的理论讲授比例,侧重教师指导下的具体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要介绍主要理论后,利用多数课堂时间来介绍具体的写作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理论类题目的单选,正误判断;实操类句子/段落的改写续写,图文转换以及评价清单)巩固写作技巧,落实知识与能力的转换。比如在记叙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三峡移民纪念馆,了解百年三峡、移民故事以及旧城新颜,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勇英文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丰富了语言输入,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讲好了中国故事。

5.2. 阅读与写作有机整合,以输入带动输出

该课程属于输出型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较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时常出现“无话可说”“词不达意”以及“点到为止,无法深入”的情况。通过增加学生习作、专家范文以及相关补充阅读材料,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灵感得以迸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写作现状。但同时,选取的范文大多是母语为英语的作者作品,不能很好地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因此在文章话题和范文选材方面对教师的思政水平提出要求和挑战。重庆红岩红色旅游经过多年打造,已具备丰富完善的语音和文字资料,涵盖各国文字版本。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等各种方式“沉浸式”积累地道语言素材,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塑造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5.3. 过程性写作,注重写作的有效全过程

在该课程中,英语写作不再是一个提笔就写,写完就交的实践活动,写作的全过程都被囊括在内,包括写前阶段(议题构思);写作阶段(撰写初稿);写后阶段(修改初稿–定稿–展示–评价),重视写作的全过程,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成果。过程性写作教学与实践注重写作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把学生作为写作的主题,强调反复修改在写作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写作始终是一个“发现意义、创造意义的过程”。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了解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实际运用中,课程组应通过更新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地方红色资源与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结合,通过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结合,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解决好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通过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课中开放课堂,鼓励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合作学习并适时点拨;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6. 结语

当地红色资源进入当地高校的专业课堂,既有利于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也有利于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英语写作课程通过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文化,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英语写作课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的思政尝试还在起步阶段。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入课程思政改革,以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基金项目

重庆市外文协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智慧教室的英语基础写作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WWWT22007)、2023年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智慧教室与二语写作情绪研究”(编号:K2023-156)、重庆邮电大学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项目(D10222022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彭小飞.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探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4): 29-33.
[2] 胡华忠.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6): 10-12.
[3]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4]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5] 丁洁, 范丽娜, 肖闯.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5): 109-115.
[6] 林忠, 王美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基础英语”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1): 111-116.
[7]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8] 钟卓良.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J]. 红河学院学报, 2019, 17(2): 97-99.
[9] 张晓平, 袁鸣捷. “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 8-15.
[10] 黄志丹.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思考[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41(9): 106-108.
[11] 张春和, 左雯瑶, 程宇林. 川陕苏区宣传工作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启示[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0(3): 58-63.
[12] 杨栋. 课程思政视域下甘肃红色资源的价值和运用[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2(3): 297-302.
[13] 丁炜, 姚雪存. 基于四明山VR红色教育平台的思政课程研究[J]. 现代信息科技, 2020, 4(10): 196-198.
[14] 向春燕, 周春燕. 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以重庆红岩景区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0(1): 68-79.
[15] 严明贵. 《英语写作》课程中中国元素的挖掘和呈现[J]. 台州学院学报, 2019, 41(1): 79-83.
[16] 蒋佩均. “讲好中国故事”为目的的写作教学设计——以按时间顺序的段落写作为例[J]. 海外英语, 2021(11): 214-215.
[17] 黄婧, 康静雯.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研究——以“英语讲述中医”为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23(4): 129-132.
[18] 苏君.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13): 241.
[19] 任俊. 基于POA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8): 32-34.
[20] 王颖. “产出导向法”视域下“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体系构建[J]. 外国语文, 2021, 37(5): 147-156.
[21] 何芸. OBE导向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 42(2): 106-108.
[22] 王婧. 发挥重庆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J]. 当代党员, 2021(13):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