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以《慈母情深》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Taking “A Loving Mother”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853,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67 
作者: 付玉璇, 李煜丹: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新课程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Basic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摘要: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统编版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要求。本文将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下以《慈母情深》课文为例,立足核心素养育,达到以文培人的目的;构建学习任务群,利用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集教学评一体,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旨在为教师提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to develop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and puts forward new teaching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unified version of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we will take the text “A Loving Mothe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re cultivatio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construct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use the situa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emotions; integrat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use the evalua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It aims to provide teachers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in lin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文章引用:付玉璇, 李煜丹.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以《慈母情深》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388-13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53

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的设想,为教师在教学教法上提供方向与着力点。本文将结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聚焦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课文为例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2. 立足核心素养,以文培人

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1]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及作品是学生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发展都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 [2] 。《慈母情深》是一篇小学语文高段叙事性课文,叙事性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极大比重,因此选文具有一定代表性 [3] 。叙事性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对话内容丰富,场景描写生动形象。

《慈母情深》所在单元明确提出了一个人文主题,两个语文要素 [4] 。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交流与讨论,找出文中四个场景:“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和“母亲塞钱”四个场景。以“初到厂房”场景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不错的好词好句,分析并模仿。像文中“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这段话,通过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七八十”这样的字眼 [5]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会不会使文章显得赘述?分析后参照这种写作手法仿写一段话,从而掌握在具体语言情境中使学生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和方法,体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和“母亲”工作的艰辛。

此外,教师可出示老式缝纫机的图片或使用视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二百平米”“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具象画面,为什么在如此拥挤、闷热潮湿还不通风的环境下,“母亲”她们还一刻不停地忙碌工作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上下文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生活的不易迫使着工人们多干一点儿就能多挣一分的钱。因此最后“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鼻子一酸。

段落式教学就可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一并体现,语文课文的学习更要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无法脱离教材本体、课文本身,它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往往不会单独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体现核心素养时要有整体意识,而非简单的一一对应。

3. 构建学习任务群,以境生情

新课标主要是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分设基础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和拓展型任务群。课程理念中提到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1] 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针对五年级所在的第三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姜树华老师曾对新课标中“生活”一词进行检索,发现其出现频率最高,共有135处,表明了新课标更加注重将语文学习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6] 。

3.1. 结合课后题,引导教学

教师可结合课后引导问题: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场景想象和复述印象深刻的场景去激发学生油然而生的情感。课文本身的语言表达就具有场景化,“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场景能让人感受到“慈母情深”,是因为语言描述多使用数词,场景更有立体感与画面感,便于读者去想象并身临其境。“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场景多用语言、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在“母亲”的一举一动中感受流露的温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中场景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尊重理解学生看法。

3.2. 结合多种方法,整体教学

教师可整合听说读写,综合运用默读、朗读、复述和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鼻子一酸”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鼻子一酸”的原因。教师创设情境:文中“母亲”今天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明天呢?后天呢?明年后年呢?可见“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是维持一天,而是可能维持着几千几万个日夜…… [3] “母亲”又是那样瘦瘦小小的,用龟裂的手数着毛票给“我”买书钱,我想不光是学生能感同身受,现在的我同样也会有鼻子一酸的感觉。虽然我们不是生长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我们生活条件也要更好一些,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家人们的体贴和关爱,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这件小事,描述的如此触人心弦。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被我们忽略的“小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回忆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有没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最后同学之间互评作品,提出优点和修改意见 [7] 。

3.3. 结合语言,情境化教学

叙事性课文很像导演的拍摄脚本,将画面由远及近拉开放大,伴随着镜头去观察场景和人物,教师可以重点抓住四个镜头进行教学。

首先是广角镜头:“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母亲”工作地方的场景描述;慢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快镜头:“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特写镜头:“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可以将慢镜头和特写镜头的语句放慢,朗读快镜头的时候抓住“立刻”这个关键词,读出急促的感觉,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3] 。利用镜头追踪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场景,感受“母亲”人物特征,“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对于本单元所涉及的场景化叙事性课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情境的营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兴趣。

4. 教学评一体,以评促学

新课标明确“教师应该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 [1] 。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全面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表现,引导教师以目标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利用评价促进目标的实现。

1) 基于目标的教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以任务为导向。以《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按步骤进行: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践行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起到了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的作用。在设置学习任务单时,尽可能设置典型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8] 。在《慈母情深》的授课过程穿插典型问题,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发展。

例如,这篇课文可以概括出几个场景?分别是?帮助了学生厘清文章架构,教师可以依次根据场景来进行教学。之后对课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分析,在描述“母亲”给“我”钱后几个“立刻”的动作,这几个“立刻”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可采用交互型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时,大致经历以下学习过程:呈现自己的观点或学习结果,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这样的模式可以用于整个或者部分的教学环节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所在学段,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慈母情深》这节课时,典型任务的设计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能为了形式而敷衍了事过于简单,也不能过多超出学生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敢于表达,真实表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个性化作业,让每位学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针对不同程度学生发放相应学习任务单,对课文学习提供支架式教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切勿让学生硬性按着自己思路安排学习,像“鼻子一酸”“龟裂”等词语,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内涵,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要多观察多倾听学生的理解与看法。在课堂上可安排小组讨论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新碰撞,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

3) 以人为本的评

语文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过程性评价应该对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对评价内容立足于重点;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多种评价方法,倡导学科融合。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学生完成典型任务,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 [9] 。对教师来说,评价目的并不是约束和责备教师,而是要体现教师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教研能力 [10] 。对学生来说,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效果不单单是从作业质量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对学生的检验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教师。在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对文中“母亲”对“我”教育上的支持,和“我”体会“母亲”的不易,在解读“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中,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驱动着教学。在一个目标达成的封闭教学回路中,评价标准至少先后三次对教学进行撬动,每一次撬动的过程就是教、学、评整合的过程。也可以说,教即是学,学即是评,评即提高 [11] 。

本文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策略。在课程目标上,要立足核心素养,利用好文本培育学生各方面能力;在课程结构上,整合内容、结构和方法构建学习任务群,使学生深度感悟文本情感;最后,在课程评价上,以评促学,使课程教学形成闭环。另外,教师们还能在作业设计、对话形式、评价内容上展开更多思考,探索出更有深度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5, 57.
[2] 李煜晖. 语文核心素养对建构教学内容的启示[J]. 中学语文教学, 2023(9): 4-12.
[3] 张璐, 任强.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叙事性课文的教学策略——以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 37(1): 38-42 123.
[4] 易穗香. 看场景折叠, 品情感延伸——《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与评析[J]. 湖南教育(D版), 2023(3): 64-67.
[5] 赵雪梅. “情”由场景起, “深”蕴细节中——新课标视域下的《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与评析[J]. 山东教育, 2022(38): 55-57.
[6] 吴永军, 姜树华, 诸向阳, 等. 语文新课标研读“十人谈”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7): 92-102.
[7] 杨嫣.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探究[J]. 小学生(下旬刊), 2023(4): 115-117.
[8] 钱荃, 陈沛, 龙亦成.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解析[J]. 语文建设, 2023(7): 22-27.
[9] 杨新颖.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阶段性评价工具的开发[J]. 语文建设, 2023(16): 20-25.
[10] 马劲. 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4): 83-86.
[11] 卢臻, 许巧枝. 过程评价驱动教学促“教-学-评”一体化[J]. 基础教育课程, 2023(9):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