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解放思想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The Emancipation of Man
摘要: 马克思倾其毕生都在探索人的发展与解放的道路,都在研究人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立足点,将人当作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存在加以研究,充分地说明了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环境下劳动异化的必然性及其产生根源,进而进行了“历史之谜”的解答,探索出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不仅为他所处时代的人们指引了方向,也为当代人克服社会中的异化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Abstract: Marx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exploring the path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liberation and studying human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rx took the essence of humans as a foothold, studied human beings as human beings in real society, fully explaine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labour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its root causes, and then carried out the answer to the “riddle of history”. He fully explained the inevitability of labour alienation and its root caus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n solved the “riddle of history” and explored the realistic path of human emancipation. Marx’s emancipation of human thought not only guided the direction of people in his era, but also provided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overcome the alienated value orientation in society,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沈青.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解放思想[J]. 哲学进展, 2024, 13(5): 1104-110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65

1. 引言

在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中,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总体统领性的地位,即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范畴都是因为人类解放这个具体的范畴才获得各自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人类解放范畴作为马克思全部理论的根基,马克思全部理论范畴便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核心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出发,阐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被压迫和奴役的历程,并通过对工资、利润等“物”的解释,提出了工人阶级要想达到对自身以及更普遍的人的解放,就必须要消除私有财产,消除人的异化使人的本质回归,从而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的真正解放,而它正是历史之谜的解答。时至今日,《手稿》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历史之谜揭示:人被奴役的根源

马克思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运用人的本质和劳动异化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人的劳动是异化了的劳动,劳动成为谋生的工具,不再是积极的对象化的劳动,因而劳动的异化改变了人的本质。

而人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丧失正是人被束缚的表现,由此揭示了人被奴役的根源,开辟了通向解释“历史之谜”的道路。

(一) 人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界定,首先是从“人”的把握、理解为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看作是人的主体性的获得,从而使人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的本质是人类解放的逻辑起点,要真正认识“人”,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那么何为“人”,何为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以“类”来解决,“类”是指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特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他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两性间的爱情,不分阶级的动物式的爱。但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以概念式框架来研究,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来剖析,必然不能指代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马克思关于类概念超越了费尔巴哈对类概念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单纯认知,将类概念推向社会领域并在人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得到界定。关于何为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种的整体特征以及其类特征,都是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的类特性” [1] 。这种自觉的自由的行为,并不是别的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劳动,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尺度来创造进行有意识的对象性的活动。现实的人只有通过劳动对客观世界和自身进行改造,才能最终获得解放,因此不能离开劳动谈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和类特性,并且以此来区别人与动物,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最早的看法,但是在这里仅仅把劳动看作是一种自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同样显示出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因此对人的本质进行的定义还是不全面的。马克思后来又进一步意识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此为起点,在有意识的劳动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包含着人的本质。

(二) 异化劳动改变人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异化迫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在《1844年经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异化于自己的本质的表现。劳动异化表现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因为资本家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强迫劳动者在被剥削之后,所获得的生活必需品极其有限,仅仅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工人的劳动成果不能归自己所有。第二个层面是劳动和劳动者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并非以自己的快乐和舒适为出发点,而只是一种为生存而被迫的手段,劳动并没有达到人类的生活的目标。第三个层面是“类生活”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类生活是人类自由自觉的以及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为形式的自由的行为。工人们在资本家的控制下,不断地以肉体和自由为代价进行着自我的异化,人类不再主宰自己,而沦为资本的奴仆。第四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异化的关系。人与自己相对立,同理也与其他人相对立,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愈发激烈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等等。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具体表现的逐层分析,指出私有财产造成劳动异化,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深刻揭示了“人的解放”是将人从何种束缚中摆脱出来、人受到束缚的根源等问题,由此探究对“人的解放”的实现,展开了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3. 历史之谜解答:人的解放的实现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后,其根本目的是试图回答“历史之谜”。他的回答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达到人的真正解放。而人的解放,具体来说是建立在人解决内在矛盾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革命实践彻底地推翻剥削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

(一) 人的解放的动力是现实的人内在矛盾的解决

现实的人在个体生理和社会上有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也是“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要通过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的解决来完成,马克思将人的解放这个问题具体化,立足于解决的人的内在矛盾。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解放。所谓的经济层面的解放,在《手稿》中表现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这里突出强调“积极的扬弃”是要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社会状况出发、以准确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为前提,以此来找到社会变革的价值标向和实践路径。“马克思所理解人的经济解放是通过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并在继承和发展以往积极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2] 。人的经济解放表现为厚重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工业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则是重要的推动力量,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也就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其次是人的类本质解放。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把自主活动贬低为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使人的本质不能得到确证。只有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产品中都能够享受自由自觉的乐趣。因此要扯下罩在劳动实践上的“异化黑纱”,扬弃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恢复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人的基本需要以及人的享受过程的本来属性。

(二) 人的解放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和归宿。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的发展意味着人摆脱对他物的依赖,摆脱被压抑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人的依赖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附共同生活的群体,人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往往要服从于群体利益。其次是对物的依赖阶段,物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个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自由人”,但是实际上是被资本的利益所驱使,人必须绝对服从于资本。最后是到共产主义阶段自由的个人,摆脱对物和人的依赖,能够自由地从事生产,达到人的需要的真正实现,达到人的解放。因此,人必须解除对其他事物的依赖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另一方面,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中,人们长期从事同一种简单而机械的劳动,人的能力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人能够实现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然潜力、特殊才能等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 人的解放的途径是开展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过程中需要经历三种阶段。第一,“粗陋的共产主义”,它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3] 这种共产主义的实质只不过是把私人占有给普遍化,让每个人都成为私有财产的占有者,并没有真正克服私有财产的私有性质。第二,“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 [4] 。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当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国家将被完全废除。第三,“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它要求既要保住社会的全部财产,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私有财产和私有制观念,又要实现人自我回归,真正成为社会的人,也只有进入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实现这一点。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更为合理的共产主义运动。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揭示,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就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不同于以往所有的阶级社会,能够实现人真正的解放。要想达到共产主义阶段,要面临各种挑战和斗争,需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开展共产主义运动,能够从根源上真正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真正的解放。

4. 现实关照: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手稿》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开始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手稿》这一经典文本,尤其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仍具有显著的理论魅力和启示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有助于当代人克服当代社会中的异化价值取向;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思想引领。放眼世界,人的解放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对推动世界历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克服当代人的异化价值取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尤其是异化理论中包含的反思批判性、人文关怀性,为当代人克服异化价值取向提供了价值取向,为当代人对于多重异化的扬弃提供理论支撑” [5]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含着深刻的反思批判性。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视角,面对现实境遇的人的异化情况,从决定人的现实境遇的物质条件出发,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和物化表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为人摆脱异化和物化的束缚实现解放指明了方向,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其次,异化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性。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境遇的考察,深入分析了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的根源,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灭阶级和分工,实现对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这种对现实的人的关怀体现了马克思理想和人格的伟大。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现象仍然存在并且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因此,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正视马克思所指出的种种异化现象,把握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以及异化理论,有助于当代人对已有的异化现象的积极地扬弃,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 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思想引领

对“真正的人”的向往指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人真正获得了对自身的对象性的占有,只有在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中实现对人的社会性的普遍回归,才能不断生产出共同体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进入新时代,马克思对真正的人的向往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深入系统阐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开创了中国民主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为引领,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和发展理念,不断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热情实现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克服资本对人的本质的侵蚀,不断唱响尊重人、重视人之歌,强化全社会的人文底色,才能实现“现实的人”对自身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复归。

(三) 为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异化程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手段化和人的对象性本质抽象化,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资本化和工人资本化。工人的劳动不是体现为第一需要和对自身本质的占有,而是作为求得生存的被迫选择,因此工人的劳动异化处境,使工人永远无法真正平等自由地参与到社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中。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认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无疑是《手稿》中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构想的当代中国实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是对异化劳动和不平衡的发展的积极扬弃,具体表现为共同富裕在其受益者方面是全体人民,在发展内容方面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劳动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克服盲目生产和片面劳动等发展方式,强调发展的价值性和劳动的对象性,在注重劳动者劳动过程的价值性的同时,注重劳动成果的价值性,真正实现从共建、共享到共富的跃迁。

5. 结语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全部理论主题。《手稿》中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人的本质等层层包裹着人的解放这一核心,在寻求理解人的解放过程中需要把它们逐层剥开,才能窥探和感悟人的解放思想的价值光辉。研究《手稿》中人的解放思想,是为了认清来时之路,看清当下之路,走稳未来之路,厘清悲惨现实的因果之链,力所能及地解决当代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促进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使其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9.
[2] 石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解放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南宁师范大学, 202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恩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5.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1.
[5] 刘倡.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