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DOI: 10.12677/acpp.2024.135164, PDF, HTML, XML, 下载: 45  浏览: 133 
作者: 曾佳慧: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庸之道中庸当代价值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ean Contemporary Values
摘要: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论。具有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的核心思想以及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信的三个原则,对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取中庸之精华进行弘扬和继承发扬,于国家而言,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科学发展;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于世界而言,有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broad and profound, and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ism. The core ideology of Zhongzheng, impartiality,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rudence, forgiveness, tolerance, and utmost sincerity have had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s. T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it is conduciv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for the country; For individuals, it is beneficial to shape health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the world, it contributes to world peac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文章引用:曾佳慧. 论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5): 1099-110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64

1. 引言

中庸之道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力量。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遵循中庸之道,对个人,国家和世界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中庸之道及其核心思想

中庸词语最早来源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 。”其意思是中庸是一种品德,这种品德是至善的,但是人们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很长时间了。追溯到孔子之前,中庸思想源于上古。据古文《尚书·大禹谟》篇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 。”而“允执厥中”意思是君主应该采取中和之道,统治人民不应有偏颇,这恰好是中庸思想的核心。

提及中庸之道的概念,它可以拆分为“中”和“庸”两个概念。“中”最早的解释出现在《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强调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 [3] 。“庸”有平常,经常,有用的意思。《易·乾·文言》中解释:“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指普通平常的话语。《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4] 。”也是以经常、平常来解释“庸”。而郑玄《中庸》:“名曰中庸者,庸,用也 [5] 。”这里的“庸”很明确是用的意思。朱熹《四书集注》解释:“庸,平常也 [6] 。”因此,从字面上中庸有两层涵义,前者“中”即平常,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真理,是一种本体论,后者“庸”即用中,是一种方法论。

中庸之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它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其主要是不偏不倚的思想观念,精髓之处在于“中和”,这种思想发源于农耕社会,又反过来效力于农耕社会。孔子和儒家的中庸具有强烈的政治范畴,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劝诫中。中庸思想认为君子应该“中立而不倚,明主而不猜,诚恳而不矜,勇敢而不傲”,这意味着君子在政治治理上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态度,对任何方面的利益分配都要公正合理,同时,君子要是明主,不猜忌,谦逊诚恳,勇敢不畏缩。二是指它作为一种方法论。孔子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来指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会盲目顺从,随波逐流,而小人只会力求与他人保持一致,不坚持原则,所以不会与他人真正保持和睦。以“欲速则不达”来告诫人们做事的方法,成大事者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意孤行地按照主观意愿行事,违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事与愿违。《论语·述而》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以“威而不猛”是形容孔子是做任何事都不过分,秉持中正的思想观念。

3. 中庸之道的原则

中庸之道有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信三条原则。其实质是人们自觉约束自己,并以自身的优良品德来影响他人,以此形成和谐社会。这也是中庸之道在道德层面的一种反映,强调它是最高的道德品质。

(一)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呼吁人们要通过自我意识来监督自己,约束自己来提高自我修养。《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7] 。意思是人们必须要自觉约束,反省自我,尤其在单独的时候,更要注意自我监督,在别人不在的地方也不要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话,要时刻恪守中庸之道。坚持这个原则乐无穷,用无穷,功无穷。因此《中庸》第三十三章提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8] 。以此来形容到达“君子”的状态。

(二)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互相体谅,宽容豁达,不斤斤计较,互相关爱,体现孔子提倡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强调“道”在我们的内心和眼前,只要我们每天从具体细小的事情开始,修养心性,就能使我们的德行传向周围以此来影响他人从而形成宽恕宽容的社会道德。

这一思想最早来源于孔子,但是由曾子继承这一思想并传于后世。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他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形容他心中的恕,体现了孔子的仁慈博爱和与人的相处之道。告诫人们要做到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三) 至诚尽信

这一原则是行中庸之道的标志原则。《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9] 。这里强调万物的联系关系,呼吁人们要诚实做人,并且要以诚信良善来影响他人,使每个人都仁善来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4. 中庸之道的当代价值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无论是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道德,还是作为孔子提出的方法论,中庸之道都具有普世价值和深远影响,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和平更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中庸之道对个体的价值

1. 帮助塑造基本道德修养

中庸之道原则之一“慎独自修”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反省,把自己培养成至仁至善的“君子”,其核心就是要加强自我教育。我们党历来重视自我教育,体现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指出:“四十年管党治党的经验深刻昭示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10] 。四个自我强调党必须进行自我教育,以自我约束来达到净化,完善,革新,提高的目的。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受西方资本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欲望极度膨胀,校园贷,高利贷,电信诈骗事件层出不穷。青年一代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自身民族文化的忽视,以及浮躁消极的学习态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现象严重。通过提升学生的中庸思维水平有利于缓解学生对学习的疲倦和懈怠 [11] 。以上不良风气可以用中庸之道加以治理,加强中庸思想教育深入幼小中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丰富文化教育内容,从小加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 帮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中庸之道的精髓“中和”强调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这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当代社会的人际网错综复杂,人的情感也是变化的,因此不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学校中,人的烦恼大多来自于与人的关系。儒家思想极重视人际关系,其中的“三达德”“五达道”对其做了很好的诠释。“五达道”是说个人要处理好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以及朋友这五种关系,这五种关系处理好了,个人就达到了理想状态。“三达德”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的智,仁,勇来处理上述的五种人际关系。中庸之道的第二条原则“宽恕宽容”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互不伤害,保持界限——这正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

(二) 中庸之道对国家的价值

1. 推进科学经济发展

马克思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2]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科学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协调”都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13] 。我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科学发展观对此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这与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分不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将构建和谐社会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孔子的中庸之道从创立就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孔子认为理想的国度是不存在贫富不均,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而这正是共产主义的典型特征,正是我们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因此,汲取中庸之道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扬,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 中庸之道对世界的价值

1.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仅可以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更是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决定了各国的关系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中庸》提出的“以人治人”提畅人们爱他人如同爱自己,用真诚去感化人,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宽容对待其他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遵循了中庸之道。世界各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情况,以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并遵循忠恕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2.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庸之道用“万物并育而并不相害,道并行而并不相悖” [14] 。来强调人与自然可以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然后在平衡状态下和谐共生,这是来自几千年前的文化遗产。

要真正实现对大自然的保护,不仅仅需要制度的保护和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态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15] 。当前世界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异常严峻,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动物的生存。同住地球村,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在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下,日本一意孤行排放核废水,国外战争频繁爆发,这都是会造成海洋陆地环境恶化的危险行为。世界各国应遵循中正之道,明白“过犹不及” [16] 的道理,合理,协调,理性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感激,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孔宪峰. “中庸”的本义及其时代价值[J]. 理论导刊, 2010(9): 28-32.
[2] 杨宏雨. 中庸之道: 孔子的正义论[J]. 历史教学问题, 2013(6): 9-15.
[3] 王学伟. 中庸政治思想解读: 基于“位”“功”的视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6): 112-120.
[4] 张祥浩, 孙婧. 儒家的中庸之道及其在现代的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3): 28-32.
[5] 吴涯. 儒家经典文本《中庸》的中道内涵解读[J]. 语文建设, 2013(20): 66-67.
[6] 靳凤林. 《中庸》与原始儒家的生命伦理[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3(3): 69-74.
[7] 四书五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53.
[8] 杨文华, 苗有弟. 以中庸之道审视现代生活方式[J]. 前沿, 2009(3): 127-129.
[9] 何益鑫. 论《中庸》古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64(4): 17-28.
[10] 习近平. 论党的自我革命[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3: 263-264.
[11] 巩萱萱. 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11): 1735-173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831.
[13] 吴敬南.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窥探[J]. 语文建设, 2013(5): 55-56.
[14] 颜世安.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J]. 新世纪图书馆, 2017(11): 7-12.
[15] 乐爱国. 儒家对生态和谐的追求——以朱熹《中庸章句》的生态观为中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36(3): 101-106 128.
[16] 朱汉民. 宋儒《中庸》学的学术渊源与思想发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6(4):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