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的象与性
The Phenomenon and Essence of Qian Hexagram in The Book of Changes
DOI: 10.12677/acpp.2024.135156, PDF, HTML, XML, 下载: 61  浏览: 186 
作者: 张克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周易》《乾卦》The Book of Changes Qian Hexagram Phenomenon Essence
摘要: 《乾卦》作为《周易》首卦,其思想内涵在《周易》思想乃至整个中国思想体系中都有着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价值。本文从《周易·乾卦》文本出发,以“现象”“取象”“法象”为研究思路,分别探讨了《乾卦》的苍龙七宿之象、纯阳之象、天之象,以及这些象背后所体现的“元亨利贞”之性、“诚”之性和各爻之性。《周易·乾卦》的象与性构成了《乾卦》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乾元在《周易》思想中形而上的本原存在。
Abstract: Qian Hexagram, the first hexagram of The Book of Changes, has a very special and important value in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even in the entire Chinese ideological system.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Qian Hexagram, and takes “phenomena”, “Image retrieval”, and “The essence behind the phenomenon” as the research ideas. It explores the phenomena of the seven constellations of the Canglong, the pure yang, and the sky in Qian Hexagram,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Primordial, Through, Harmonious, Steadfastness”, “sincerity”, and the nature of each line reflected behind these phenomena The Phenomenon and Essence of the Qian Hexagram in The Book of Changes constitute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book, demonstrating the metaphysical existence of Qian Hexagram in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文章引用:张克强. 《周易·乾卦》的象与性[J]. 哲学进展, 2024, 13(5): 1045-105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56

1. 引言

中西哲学皆言“象”。西方言“象”多作“现象”解,研究的是人类知觉的对象,并由此发展出现象学;中国哲学多言“意象”,体现的是现象背后的意涵,故魏晋玄学有“言意之辨”。“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范畴,在哲学上主要体现为三层含义。第一,现象之“象”,指由人类感官所能直接知觉的对象,这里的“象”,是一种“可见”的存在,它是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显现的,是感觉经验的直接材料。第二,取象之“象”,指一种类比的方法,即在方法上取类比象征之意,是由一种现象类比出另外一种现象。第三,法象之“象”,也即“相”,是由现象而抽象出的法则或规律,换句话说,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本文认为,象的三层含义在《周易》中都有体现,且把象的前两层含义视为《周易》之象,第三层含义视为《周易》之性。比如《乾卦》言“龙”,此龙是作为苍龙七宿星象的现象,进而把龙类比为君子,并由龙的运动特点抽象出君子德性行为的普遍法则。下文便是根据此种研究思路,对《周易·乾卦》的象与性给予讨论。

2. 《乾卦》之象

2.1. 苍龙七宿之象

上古时代的先人观测星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划分为二十八个星空区,称为二十八星宿。古人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宿内一定数量的恒星连起来,组成了一个具有“形状”的星座,然后又把一定数量的星座用假想的线条连起来,合成一星宿。以此为标志,古人通过观测七政星在星宿间的运行规律来察时定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或预测政事、人事的凶吉祸福等。

古人把二十八星宿按在星空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不同分布,分为东、南、西、北各七宿: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如果分别把东、南、西、北各七星宿用假想的线条串连起来并加以形象化的想象,便组成了四种禽兽的形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于是二十八星宿便构成了四象。虽然四象的构图只是古人对星空四个方位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对于古人来说相当于在星空中建立了一张坐标系,以便他们观察和掌握七政星的运行规律和其他天文现象。中国古籍对四象的描述颇多,如《礼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又白虎者,明军象天文而作阵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1] : p. 297)。又如孔颖达《尚书正义》:“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2] : p. 67)。

《乾卦》爻辞中多言“龙”,而这“龙”指的便是东方苍龙七宿的星象。苍龙七宿在一年中大体的运行规律是这样的:冬季时,苍龙七宿潜藏于北方地平线下,是为“潜龙勿用”;仲春时,苍龙七宿出现在东方地表上,是为“见龙在田”;季春时,苍龙七宿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故曰“终日乾乾”;孟夏时,苍龙七宿完全摆脱了大地的羁跘,就像跃进银河深渊一样,故曰“或跃在渊”;仲夏时,苍龙七宿出现在正南中天之上,是为“飞龙在天”;夏秋之交,苍龙七宿从中天之上逐渐向西下降,是为“亢龙有悔”;季秋时,苍龙七宿中的角、亢星座已从西边潜入地面,故说“群龙无首”。所以,《乾卦》描绘的即是古人观察东方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之象。

2.2. 纯阳之象

《周易》的六十四卦由象征阳与阴的两种符号组合而成。“阳”用“—”表示,在每一卦中称为阳爻,并用数字九表示。“阴”用“――”表示,在每一卦中称为阴爻,并用数字六表示。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均由六个爻组成,其中《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从下到上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个阳爻组成的乾卦,代表的是一种纯阳之象。

阴阳的观念源自上古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古人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宇宙之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如:天地、日月、动静、寒暑、昼夜、男女等。古人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与分析,从而得出阴阳的观念,并逐渐发展渗透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阴阳”是古人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把宇宙间一切矛盾关系都包括完了”( [3] : p. 70~78)。《周易》的阴爻与阳爻便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最原始最抽象最简易的表达。其中代表纯阳之象的乾卦,是古人对宇宙天地之间一切阳性事物极致地抽象与表达,因为它代表的不仅是阳,而且是纯正之阳。

古人“阳”的观念发端于对光明的向往,而光明无疑来自于“太阳”。太阳带来光明,滋养万物,古人在太阳下才能得以生产劳动,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更不会有人类社会,于是对太阳的崇拜也就孕育而生,比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日主传说”等神话传送可以证明古人的太阳信仰。四库本认为,乾,日出时的光芒,所以乾卦,代表着太阳和光明所体现的纯阳之象。乾卦的纯阳之象表现了太阳和光明在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更蕴含着古人对自身生存环境以及发展需求的关照。

2.3. 天之象

《说卦传》曰:“乾,天也”( [4] : p. 278)。直言乾乃天之象。中国思想将“天”视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并把一切自然规律法则归为“天道”,可见,古人视“天”为世间万物之本原。《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4] : p. 2)。也充分说明了“天”在《周易》中也作为着万物本原的存在。《周易》认为,乾虽为天,为万物之资始,但万物生成滋长并非只有天来完成,需要配合地来共同完成。如《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4] : p. 11)。顺承天之坤元,即地,能够资生万物。又如《系辞下》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4] : p. 266)。天地之气交融渗透,万物才能化育。如果说“天”是万物生成之先天的,前提的条件,那么“地”便是万物生成的后天的,必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整个世界。

人类日常所经验的日常之物理性天空,在《乾卦》这里,被《周易》抽象为一种超越经验的,恒常的,形而上的存在,它代表着宇宙的绝对真理,统率着万物的生长流行。上文说古人观东方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而有乾卦之龙象,对太阳和光明的追求而有乾卦之纯阳之象,观星宿即观天,太阳于天空中运行并带来光明,所以可说,不管是龙象还是纯阳之象,归根结底,乾即是天之象。

3. 《乾卦》之性

3.1. “元亨利贞”之性

《乾卦》的卦辞说:“乾,元亨利贞”( [4] : p. 1)。说明“元亨利贞”乃乾卦的总括性质。“元亨利贞”四个字历来有诸多解释。《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4] : p. 4)。不难看出,《文言》对“元亨利贞”的解释是以儒家“仁、义、礼、智”四德与之匹配。王弼《周易注》用“文言备矣”( [5] : p. 211)注解“元亨利贞”,说明其同意《文言》的说法。《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6] : p. 4)。《子夏传》对“元亨利贞”的解释被汉魏各种《周易》注本所引用,说明此种解释在汉魏时期是为正解。程颐对“元亨利贞”的看法是:“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7] : p. 695)。显然,程颐把“元亨利贞”看成万物生养发展的四个阶段。而朱熹的注解是:“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8] : p. 2)。据朱熹的观念,首先,如果从时间上看,最开始的也是最大的,所以他把“元”解释为“大”;其次,“贞”不仅有“正”的涵义,还应有“固”的意涵,“固”为“坚”,始终如一的坚定正持,才能完全体现“贞”的意义。

虽然前人对“元亨利贞”的注解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要表达的意境大体是这样的:乾卦之性,是天以纯阳的乾元为体,自然而然地滋养万物,亨通天地;万物各正性命而各得其利宜,并始终坚贞如一,天地之间一片和谐安宁。所以《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4] : p. 2-3)。

是故由此,“元亨利贞”体现的是天刚健之性,君子以天为效仿当行天道,故《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 p. 3)。

3.2. “诚”之性

《中庸》以“诚”说天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9] : p. 331)。诚,真实无妄、坚贞如一,如乾卦之卦象,从初九至上九,皆为阳爻,始终如一,体现的便是“诚”的专精纯一,故《中庸》说天之道为诚。人效仿天道,便要以“诚”为修养功夫才可明道,即《中庸》所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9] : p. 333)。因此《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9] : p. 340)。这一言而尽的天道便是这为物不贰的诚体。

周敦颐亦继承《中庸》之“诚”来释《乾卦》,他认为乾道变化只是诚体之流行。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立斯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10] : p. 13-14)!诚体。即是乾元,万物由这乾元而资始,故诚为万物之始,它创造了天地万物,故曰“诚之源”。“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乃是诚体流行之始终的整个过程。如果诚之乾元只是创造万物而不继续滋养万物以终,则不能称之为天道,因为天道是永恒必然性的真理,如果只有始无终,则天道之建立只是偶然一显。正因诚之乾元贯穿于万物生长之全过程,有始有终,才能使万物“各正性命”,成始成终才能说“立”,故曰“诚立斯”。

不仅“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诚体流行之始终过程,“元亨利贞”亦是。诚之乾元创造万物而生机不滞,是为“元、亨,诚之通”。诚之乾元滋养万物以各正性命,有始有终,是为“利、贞,诚之复”。这诚体流行贯穿乾道变化的始终过程,即为“纯粹至善”。继承诚之天道则为善,成就这诚之天道则为万物之体性。天地万物由诚之乾元创造并贯穿流行始终,故周敦颐赞叹曰:“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3.3. 《乾卦》各爻之性

《周易》每一卦之每一爻都各具其性。性分为二:其一为“内性”,即每一爻生成相应的形态所具有的内在性质;其二为“外性”,即每一爻的时位,是其外在规范的定形。每一爻都具有其内在的本性,同时也有其外在的时位,换言之,每一爻的内在本性为何如此,是以其时位来规定的,即至此时位,便有与此时位相应的内在性质。内在之性质由时位而定,时位之外性由内性而显。以下分别分析《乾卦》六爻之每一爻的性质。

“初九:潜龙勿用”( [4] : p. 1)。“初”为此爻的时位,即第一爻;“潜龙勿用”是此爻之时位所规定的内在性质;“龙”是其象,亦指其他类比于龙的事物(用于人事,则指君子)于此时位的德行。潜伏的龙不轻举妄动,隐喻君子内修德行而不张显。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4] : p.1)见龙在田,阳气初出地面而开始生发万物。与初九时位强调“潜”不同,九二时位凸显的是“见”,于九二之位的君子,便不能只是“潜而不用”,而应该开始崭露头角,并向“大人”学习,以求进步。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4] : p. 2)。居九三之位的君子白天兢兢业业,夜晚警惕戒备,处境虽艰险,但也无过无妄。九三之位是下卦的最高位,但又还没到达上卦,此时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居于此位的君子不能于下卦之高位而骄躁傲慢,更不能于不到上卦之低位而忧愁苦恼,而是应兢兢业业,并保持警惕和清醒,这样虽处艰险,但并无过错灾难。

“九四:活跃在渊,无咎”( [4] : p. 2)。九四时位之龙,行于银河之间,或飞向天空,或跃进银河,也无过无灾。《文言》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4] : p. 6)。九四之时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此位并不恒久,是进是退并无定准,君子居于此位,更应继续修养德行,并希望抓住时机,以求建业,这同样是顺乎天道,无过无灾。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4] : p. 2)。九五之位的龙飞腾于正空之中,此时本应是盛极一时,但却更需要“见大人”,何故?《文言》曰:“圣人作而万物睹”( [4] : p. 6)。君子进德修业,一步步登至九五之位,可称之为圣人,但居九五之位的圣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天地万物(此指百姓)所目睹,所效仿,所以居于此位更不可肆无忌惮,而更应虚心求教,感化万物,以此施教于天下,才可“万国咸宁”。如果居九五之位却不懂得“利见大人”的道理而亢进张狂,高而无民,那么终将有悔恨,即“上九:亢龙有悔”( [4] : p. 2)。

4. 结语

通过对《周易·乾卦》的象与性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作为描述现象的《乾卦》,它是古人感官经验所能把握到的苍龙七宿星象的运行轨迹,以及对太阳和光明的追求向往,体现的是古人对天的崇尚和敬仰。其二,作为类比取象的《乾卦》,它把天类比于人,把龙类比于君子,把天道的运行规律类比于人事的德行准则,是故为儒家有“效法天道以正命”之说的思想根源。其三,作为现象背后之性质的《乾卦》,它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综合分析而抽象出的关于天的规律法则,同时也是君子德行行为的根本依托,在《周易》那里,乾元之“诚”性,是具有形而上特性的本原存在,其资生万物而又贯通万物于始终,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圆融无碍之境界。

《周易·乾卦》纯阳而象天,代表的天之性与天之德是君子修身养性以及道德操守的根本准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周易·乾卦》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下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新时代不仅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提高新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熏习,《周易·乾卦》“元亨利贞”的刚健中正,“诚”之乾元贯穿始终的纯粹至善,以及每一爻之时位之易变,都足以给我们启发与智慧。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1] : p. 278)。天道与人道贯通如一,如果我们能以《周易·乾卦》为准则做到“尽心知性而知天命”,并顺天命而为之,我们终将养浩然正气于天地之间,立正命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四书五经·礼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297.
[2] 孔颖达. 尚书正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7.
[3] 赵士孝. 《易传》阴阳思想的来源[J]. 哲学研究, 1996(8): 70-78.
[4] 李申. 周易经传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5] 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11.
[6] 吕相国. 子夏易传导读[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9: 4.
[7] 程颢,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695.
[8] 朱熹. 周易本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
[9] 论语·大学·中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331.
[10] 周敦颐. 周敦颐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3-14.
[11]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