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Mediating Effect of Alienation
DOI: 10.12677/ap.2024.145338,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58 
作者: 李瑞玉, 王建峰: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网络成瘾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Feelings of Alienation Internet Addiction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网络成瘾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一般疏离感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疏离感和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 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家庭功能通过疏离感预测网络成瘾,改善大学生的疏离感可以有效预防网络成瘾。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function, aliena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internal mechanism. Methods: 257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the Family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General Alienation Scale and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esults: (1) Family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iena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while aliena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2) Alienat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onclusion: Family function predicts Internet addiction through alienation, and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alien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Internet addiction.
文章引用:李瑞玉, 王建峰 (2024).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4(5), 489-49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38

1. 引言

网络作为信息科技的产物,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收集信息、娱乐和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接入,这些设备高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它的普及方便了学习、工作和生活,满足了大学生交流、寻求归属感等多种需求,但不适当的互联网使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高校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挑战(郝琪等,2019)。

有关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但与家庭功能、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相关(刘艳等,2010;杨辰等,2010),而且与大学生的疏离感、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内在因素相关(陈亮亮等,2011)。其中,家庭功能不高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疏离感,往往缺少被接纳感和归属感,他们更可能转向另外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化环境,而虚拟的网络恰好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间,可以营造一种团体感,这对他们表达或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及寻求归属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久而久之,沉溺于此的大学生便会形成病理性网络使用,也就是网络成瘾。

前人对于其三者本身的研究已较多,但对于家庭功能如何作用于网络成瘾以及疏离感是否起中介作用的研究尚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探讨家庭功能、疏离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从提高家庭功能和降低疏离感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正确使用网络。

1.1. 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美国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博士首先提出网络成瘾的概念:在没有外界物质作用的条件下,因为每天过度使用网络,从而使得社会或心理功能出现损害的现象(Young et al, 2009 )。此后网络成瘾常被定义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和情感)受损,以及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翟倩等,2020)。学界目前关于网络成瘾还存在多种表述,包括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障碍、病理性网络使用、冲动性网络使用以及问题性网络使用等,以上说法虽然名称各异,但其所强调的内容并无实质性差别。

Olson等人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沟通、家庭规则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方晓义等,2004),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显示,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相关,不少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不良(Yen et al,2007 ;高文斌,陈祉妍,2006)。一项对中国年轻人网络成瘾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网络成瘾的年轻人和非成瘾者相比,对家庭的总体满意度较低,报告家庭的组织性、凝聚力、适应性较低,父母间和亲子间有较多的冲突,感知到父母较多的惩罚性,较少的温暖和支持(邓林园等,2016)。另有一项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预测变量,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角色和行为控制以及性别、年龄、网络使用年限、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对父母关系的感知、使用网络的目的解释了网络成瘾的变异(Kabasakal, 2015)。由此可见,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成瘾。

1.2. 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疏离感是个体难以正常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所属的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或者同伴群体建立有效联结,从而体验到的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体验(Slater, 2003)。根据社会化理论,高疏离感个体往往缺少与家庭或学校等机构的有意义联系,从而导致缺乏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徐夫真,张文新,2011)。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替代性的社会环境。虚拟的网络环境可以提供广泛的互动机会,并且可以产生一种团体一致性,这样就可以为个体摆脱负性情绪困扰以及追求归属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Greenfield & Yan, 2006)。因此,疏离感较高的个体更多把网络作为情绪调节的主要途径,从而更易导致沉溺于网络而出现成瘾性症状。先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疏离感和网络成瘾的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者的疏离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高文斌,陈祉妍,2006)。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徐夫真,张文新,2011)。青少年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任亮宝,任乐乐,2015)。

1.3. 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虽然以往的研究发现了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负向关系,然而家庭功能如何引发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其中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以往有关疏离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家庭功能能显著负向预测疏离感;另一方面,疏离感水平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有效地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徐夫真,张文新,2011)。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将疏离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来进行考察,假设一个中介模型,如图1,检验家庭功能是否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或者是通过影响疏离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Figure 1. Hypothetical model

图1. 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成都医学院抽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225份,问卷回收率96.98%,有效率87.55%。被试中男生有82人,女生有143人,平均年龄为20.56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是由台湾大学陈淑惠教授编制的(陈淑惠等,2003)。这一量表综合了DSM-IV对各种成瘾症的诊断标准和对临床个案的观察,量表编制侧重于心理层面。全量表共26题,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采用四点记分法,“极不符合”计1分,“不符合”计2分,“符合”计3分,“非常符合”计4分。各因子分之和为总分,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就表示网络成瘤倾向越高。该量表包含如下5个维度:① 强迫性上网行为;② 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③ 耐受性;④ 时间管理问题;⑤ 人际及健康问题。其中前3项为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后2项为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该问卷己经被广泛用于多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周后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则介于0.79与0.89之间(白羽,樊富珉,2005)。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得分均符合常态分布的特性(P < 0.0001)。

2.2.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以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为基础。该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七个分量表,共60个项目。量表采用4点记分,从“很像我家”到“完全不像我家”分别给予1~4分的评定。量表作者对FAD的信、效度作过反复测定,均提示FAD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2.3. 一般疏离感量表(GAS)

该量表Jessor等专为青少年设计(Jessor & Jessor, 1977),陈维等人进行了中文版修订(陈维等,2015)。修订后的一般疏离感量表共12个条目,主要测量人际疏离感和个体与自己所参与活动的不确定感,以及一种认为自己与别人分离的想法,在大学生中有着较好的信效度(Jessor & Jessor, 1973)。量表采用4点计分,1 = 极不同意;2 = 不同意;3 = 同意;4 =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疏离感倾向越高。

2.3. 研究过程以及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由主试进行匿名测试。测试前给被试阅读指导语,并说明注意事项。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家庭功能、疏离感和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疏离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 = −2.26,p = 0.024,男生(M = 29.37, SD = 4.08)的疏离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M = 28.08, SD = 4.60)。

Table 1.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注:性别为虚拟变量,女 = 0,男 = 1;* p < 0.05,** p < 0.01,*** p < 0.001,以下同。

3.2. 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利用Hayes的宏程序Process (model 4) (Hayes, 2017)检验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由表2结果发现,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前提下,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c = −0.23,SE = 0.07,p < 0.001;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疏离感,a = −0.45,SE = 0.06,p < 0.001。将家庭功能与疏离感同时进入方程,家庭功能不再预测网络成瘾,c’ = −0.06,SE = 0.06,p > 0.33,疏离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b = 0.38,SE = 0.06,p < 0.001。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检验发现,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ab = −0.17,Boot SE = 0.05,95% CI = [−0.27, −0.0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b/(ab + c’) = 73.91%。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lienation

表2. 疏离感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

Figure 2.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lienation

图2. 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4.1. 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而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中,他们的家庭功能往往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他们不能和家庭成员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得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满足时,为了获得情感归属的需要,他们就有可能会放弃家庭,走向网络这个丰富的世界。一旦他们在网络上得到支持和鼓励,或者在游戏中获得认可和地位时,他们就会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当成避风港,来谋求自己价值的体现。因此,网络成瘾可能是大学生向父母、家庭、社会发出的一种信号,他们渴望获得认可、获得支持,家长要学会解读这种信号,及时调整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

4.2. 疏离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疏离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这与先前的许多研究相一致。例如,张利华的研究中高中生的学校疏离感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正向预测(张利华,2011);徐夫真和张文新(徐夫真,张文新,2011)发现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互联网的功能很多,其互动性较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缓解疏离感的平台。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性特点,互联网信息交流、娱乐功能会被高疏离感的学生作为用以抵制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从而被更多地使用,导致网络成瘾。

4.3. 疏离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疏离感在家庭功能影响网络成瘾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家庭功能是通过疏离感继而影响网络成瘾。家庭所提供的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等对压力状态下的个体具有良好的缓冲或保护作用,良好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对真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和参与度较高,他们更可能形成较低的疏离感,而不是选择互联网作为逃避现实或者寻求虚拟社会支持的方式。而具有高疏离感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在家庭中寻求精神慰藉、获得归属感等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也就是说,对于高疏离感的大学生,如果能拥有健康的家庭功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网络成瘾的几率。

4.4.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虽然揭示了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与网络成瘾间的关系,但并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如纵向研究、实验法等,来探讨其三者间的因果关系。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到以下结论:(1) 良好的家庭功能能显著负向预测疏离感和网络成瘾;(2) 大学生疏离感能正向预测网络成瘾;(3) 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羽, 樊富珉(2005). 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4), 99-104.
[2] 陈亮亮, 葛韬韬, 郑爱明(2011).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5), 588-591.
[3] 陈淑惠, 翁俪祯, 苏逸人, 吴和懋, 杨品凤(2003). 中文网路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中华心理学刊, 45(3), 279-294.
[4] 陈维, 赵守盈, 罗杰, 张进辅(2015). 一般疏离感量表测试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10), 780-784.
[5] 邓林园, 方晓义, 李一飞, 万晶晶(2006). 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应用心理学, 12(4), 305-311.
[6] 翟倩, 丰雷, 张国富, 刘敏, 王晶晶(202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中国全科医学, 23(13), 1687-1694.
[7] 方晓义, 徐洁, 孙莉, 张锦涛(2004). 家庭功能: 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2(4), 544-553.
[8] 高文斌, 陈祉妍(2006).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4), 596-603.
[9] 郝琪, 郝琪, 程子尧, 李日东, 彭波, 李慧(201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心理月刊, 14(11), 44.
[10] 刘艳, 谷传华, 王菲(2010). 大学生社会性问题解决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社交回避和苦恼的中介效应. 国特殊教育, (6), 75-80.
[11] 任亮宝, 任乐乐(2015). 青少年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调查分析. 课程教学研究, (1), 32-36.
[12] 徐夫真, 张文新(2011).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心理学报, 43(4), 410-419.
[13] 杨辰, 王文秀, 孙晋海(2010).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特征. 中国特殊教育, (8), 85-90.
[14] 张利华(2011). 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15] Greenfield, P., & Yan, Z. (2006).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net: A New Field Of Inquir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391-394.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42.3.391
[16] Hayes, A. F. (2017).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ublications.
[17] Kabasakal, Z. (2015). Life Satisfaction and Family Functions As-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3, 294-304.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7.019
[18] Slater, M. D. (2003). Alienation, Aggression, and Sensation Seeking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Use of Violent Film, Computer, and Website Cont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3, 105-121.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03.tb03008.x
[19] Yen, J. Y., Yen, C. F., Chen, C. C., Chen, S. H., & Ko, C. H.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 323-329.
https://doi.org/10.1089/cpb.2006.9948
[20] Young, K. S. (2009).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 237-244.
https://doi.org/10.1089/cpb.1998.1.237
[21] Jessor, R., & Jessor, S. (1977). 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