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4.145335,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63 
作者: 王小蕾: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策略Positive Psychology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Promotion Strategy
摘要: 教师在发自内心地认同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有了乐观积极的态度时,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线教师的后备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其未来是否能够成为杰出教师至关重要。本文将梳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四个不同角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包括营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积极职业认同环境;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Abstract: Only when teachers recognize their profession from the heart and have an optimistic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profession, can they fully play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reserve army of front-line teachers,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ormal students is crucial to whether they can become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will sort out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ormal students,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individu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cluding creating a positive professional identity environment of “home-school-community”; establishing positive self-cognition and stimulating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career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stablishing self-development awareness.
文章引用:王小蕾 (202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5), 469-47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35

1. 引言

随着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的主动参与,并将重点放在了教师内部专业素养的提升上,提出教师的成就感、归宿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可等因素都是激励他们积极工作的内部动力。而认同作为教师主体性的核心,意味着教师在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并且真切认同这份工作。这种内心认同和乐观态度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只有当教师充分展现出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推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师范生作为未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后备军,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性。此外,这种职业认同感不仅是师范生从教动力的源泉,还可能影响他们日后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变更等方面。因此,教育界高度关注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问题。

积极心理学之父赛利格曼在担任APA主席期间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1998年,他在APA会议上提出探索“如何让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和有意义”的主张,引起了全球对积极心理学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人性论,更加注重人身上的积极品质,包括乐观、善良等(Seligman, 1991),侧重以人为本,旨在通过发掘人自身的正面因素,将其正面的能量激发出来,并反馈于心理与精神,让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可待提高蕴含着负面的情绪态度与行为取向。因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职业认同的对策,有助于日后师范生更加主动地加入教师行列,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梳理

要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需先理解“认同”这一术语。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认同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其他群体的行为,并逐渐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车文博,1988)。认同理论分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种。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强调个人通过应对不同阶段的社会压力,形成持续发展的自我认同。亨利·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相比较,并归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形成和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同。“职业认同”作为“认同”这一更为宽泛概念的分支,通常被分为“职业的个人认同”和“职业的社会认同”两个维度。与认同理论相似,个人认同涉即个人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积极情感和经历,这里的主体是那些当前或未来将从事该职业的人。如学者魏淑华将职业认同定义为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认可(魏淑华,2008)。而社会认同则涉及社会大众对某职业的看法、评价等,这里的主体是那些并未直接从事该职业的人群。如Coldron等人认为,职业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最终达到与社会普遍观念相一致(Coldron & Smith, 1999)。由此可见,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紧密相关,涵盖了多个层面的次级认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体现为从事该职业者或未从事该职业者对其职业的积极认识和构建。

聚焦到教育领域,教师职业认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职业认同”和“认同”两个概念的关系一样,学界普遍将教师职业认同视为职业认同的一个特定分支。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又包括两种群体: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在职教师指的是那些已经并且仍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他们的职业认同形成于实际工作中。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还未真正经历教师职业生活,属于职前教师,因此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体验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和想象。鉴于此,学者们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视其为一种状态与发展过程(王新宇,2020)。从状态角度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体现为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等观点和看法;从过程视角出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是师范生逐步学习掌握并形成教师角色的连续过程(王传利,薄艳玲,吴晓,2011)。

3.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研究对不同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某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职业认同情感相对较低(胡巧红,蔡潇怡,郭桂全等,2023)。也有学者们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教与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虽整体较为积极,但前者职业意志水平相对较低(郭彪,胡玲玲,徐晓雯,2021),后者职业准备的程度相对较低(高强,2021)。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多略高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翻阅相关文献,本研究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3.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度和社会的认可度。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教师薪资待遇、教育改革措施等。教师职业作为我国的事业编制,其工资待遇应与当地经济相匹配。薪酬待遇定价的底层逻辑就是吸引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以培养充足的劳动者(李廷洲,李阳杰,童春林,2023)。若国家能够保障教师的薪资水平,推动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给予教师更多的权益保障,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热情将大大增加。

社会认可的角度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评价等。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仅会直接塑造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还会通过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间接影响师范生对该职业的认同。若是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人人尊师重道,那么教师就会因自己的职业身份而感到自豪,师范生们也会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我国教育事业,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教师的社会声望作为教师地位的直接反映,指的就是人们对教师的社会评价(荀渊,曹荭蕾,2023),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评价的提高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当社会舆论对教师职业持积极评价时,会激发师范生对该职业的热情和认同,反之则可能降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信心和兴趣。

3.2.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师范生所在的高校,二是师范生的实习学校。

高校会为师范生安排在学期间的课程、实习、学习环境等,这些安排会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如课程内容是否完善、教育实习时间是否合理、校园文化宣传是否得当等。首先,课程学习作为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合理地进行设置能够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水平。师范生在实习前会不可避免地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教师职位、是否具备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课程在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更为重要的实践知识,这会大大增加师范生对于日后入职的信心。其次,实习是师范生正式踏入教师之前的最为真实的教师体验经历,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举足轻重,会一直持续至他们日后的从教生涯中。而大多数高校都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的大四,此时的师范生既忙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又为升学、求学等事情烦恼,很容易对实习分心,或多或少影响实习的质量。最后,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会对师范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胡重庆,廖翠兰,高淑敏,2023)。若学校缺失一些全校性的师范特色校园活动,不能让师范生提前感受到教师职业氛围,想象自己未来从教的样子,那么师范生们就无法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反省自己,清楚认知自身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实习学校的基础设施、带教老师、实习任务等也会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首先,学校的基础设施将影响师范生在职业选择和坚持上的态度。若实习学校的基础设施陈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在该校实习的抗拒感,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校园环境产生担忧。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设施会以直观的方式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其次,带教老师的教学方法、知识素养、讲课台风也会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人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来学习。若带教老师授课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会挫伤师范生实习的积极性,反之,若带教老师课件制作精美、授课熟练,渗透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那么这也会引得师范生进行模仿,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最后,实习内容会对师范生的职业效能感产生影响。一些实习院校对于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师范生缺乏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机会,他们的教学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实习心态也会发生转变,最终使得职业效能感变差,职业认同感也由此降低。

3.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人期望、家人支持等。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职业认同水平。有研究表示,家庭经济状况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更高,而家庭经济困难或十分富裕的家庭,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期待不高(张佳伟,李莹,陆丽,2021)。这是由于教师职业比较稳定,对于中等经济家庭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大多数父母都觉得教师是一个有未来发展前景的职业,就会更加期待并支持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老师。高中毕业的学生还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时,多会满足父母的期望选择成为一名师范生。其中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喜爱上教师职业,加之父母的支持,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就会更高;而同样也会有一些同学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成为一名教师,尽管家长会期待他们成为一名教师,但他们在毕业后依旧不会从事教学工作,这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就会较低。可见,家庭因素在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4.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入学动机、个人特质以及个人能力三个方面。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亦或是家庭给予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外界的刺激,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有较强从教意愿的师范生入学动机更多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教师职业,他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投入,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无疑会较高。其次,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并非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随着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有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实习教师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黄杰,朱丹,杨澳,2023),即在工作学习中积极乐观、坚毅宽容、尽职尽责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更高,且这种个人特质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会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改进,增强职业效能感。因此个人特质也一定程度影响着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最后,师范生若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就会对自身专业能力不自信,降低教学效能感,进而降低教师职业认同感。因此,个人能力同样是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

4.1. 营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积极职业认同环境

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社会制度,包括国家、学校和家庭,不仅支持个体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同时也是个体持续获得积极体验的主要来源。因此,创建一个积极的教师职业认同环境将显著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一是从社会层面营造积极正面的教师职业认同环境。国家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政策,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完善教师的相关职业权利。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可加大力度宣传教师教育,扩大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使得社会各阶层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支持提升。当国家与社会给予教师职业更多的认可与关注后,一方面更多学生会愿意选择相关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师范生也会为成为一名教师而自豪。二是打造校园浓厚的教师职业氛围。首先,高校可以制定落实多层次课程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融合,尝试将教育见习贯穿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实际出发探索更适合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其次,高校可通过多渠道宣传、评选表彰先进典型、举办各类学科竞赛等一系列全校参与类活动,让师范生长期处于学校浓郁的教师职业氛围中。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热情会被有效激发,教师职业认同感也会随之提高。最后,实习学校应完善实习指导制度,为师范生选择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师岗位的指导老师。有了这样的指导老师,师范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专业品质,对教师事业充满向往。与此同时,实习学校应优化基础设施,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建立师范生、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体系,以提升师范生的实习质量,从而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三是建立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子女职业规划的问题上,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从多个角度与子女一同冷静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式,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提供充分的支持。同样的,子女也要学着理解父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争取父母的支持。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师范生自身的情绪能够保持乐观向上,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4.2.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以积极的方式解释问题,从而从中获取正向的意义,并主张探索问题(齐道喜,李然,2022)。外部的因素容易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但内部的核心要素却较难转变,因此要从师范生内部的动力及认知进行改变。一方面,师范生必须要对自己有精准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确定自己将来想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以便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师范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积极的意义,并运用于现在,解决当下面临的困难,在一次次的总结与反思中调整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如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自己进行总结,挖掘自己的可取之处,在之后的实践中继续落实,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由此可以实现自我评价的持续性,更有效地明确自身发展水平,促进自身成长。总之,师范生若能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并通过反思不断明确前进方向,将有效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

4.3. 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会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因此培养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多方关注的工作。高校可以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内容,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个体若具备较高的职业认同水平,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根据奥苏泊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具备自我发展意识的人通常是受认知内驱力驱使下主动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师范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要学会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要为完善自我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专业能力,从而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通过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熏陶,师范生个人品质会得到提升,责任感也会增强,对教师职业会更加重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勇于承担责任,奋发向上。

5. 结语

职业认同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为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提供了较多启发与指导。本文梳理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探讨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提升策略,包括营造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积极职业认同环境、建立师范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师范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了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认同并适应未来的教师职业,高校、社会等应未雨绸缪,采取必要的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1988).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
[2] 高强(2021). 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 42(4), 63-73.
[3] 郭彪, 胡玲玲, 徐晓雯(2021). 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音乐, (2), 151-157.
[4] 胡巧红, 蔡潇怡, 郭桂全, 张荣(2023).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邢台学院学报, (1), 142-146.
[5] 胡重庆, 廖翠兰, 高淑敏(2023). 职教师范生双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困境、原因及化解策略. 职教论坛, 39(6), 73-80.
[6] 黄杰, 朱丹, 杨澳(2023). 实习初期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轨迹及其与主动性人格的关系: 一项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9(1), 40-47.
[7] 李廷洲, 李阳杰, 童春林(2023). 构建面向教育强国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 教育研究, 44(9), 22-30.
[8] 齐道喜, 李然(202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探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8), 112-116.
[9] 王传利, 薄艳玲, 吴晓(2011). 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特征的探讨. 高教论坛, (11), 62-65.
[10] 王新宇(2020). 关键实习事件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1] 魏淑华(2008).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2] 荀渊, 曹荭蕾(2023). 我国提高教师地位政策回顾及其政策体系构建的路径与策略. 教师教育研究, 35(4), 28-33.
https://doi.org/10.13445/j.cnki.t.e.r.2023.04.002
[13] 张佳伟, 李莹, 陆丽(2021). 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基于S大学的实证分析. 江苏高教, (11), 67-72.
[14] Coldron, J., & Smith, R. (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 711-726.
https://doi.org/10.1080/002202799182954
[15] Seligman, E. P. (1991). Learned Optimism. A. A. Kno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