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家长学校助力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Q县的实证研究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amily Education Supported by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s—An Empirical Study in County Q, Zhejiang Province
DOI: 10.12677/ae.2024.145840,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7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奥栋, 王 珏: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关键词: 数字家长学校乡村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教育Digital Parents School Rur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arent Education
摘要: 数字家长学校是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新型学习阵地,能为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赋能。研究团队以浙江省Q县405名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数字家长学校的接受度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乡村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滞后,教育过程中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乡村家长家庭教育目标单一,易使孩子承受巨大精神压力;部分家长对数字家长学校期望值较低。提出优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合格师资队伍、整合家长资源、课程建设贴近乡村家庭实际、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激励机制等策略,以期不断提高乡村地区数字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家庭教育的质量。
Abstract: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 is a novel learning platform that utilizes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to provide parental guidance, empowering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study surveyed 405 parents from County Q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acceptance of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s.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rural parents have outdated educational ideologies, leading to a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Additionally, they tend to set singular educational goals, imposing significant mental pressure on their children. Furthermore, some parents have low expectations for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s. Strategies proposed include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support systems, cultivating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integrating parental resources, designing curricula relevant to rural family realities, and establishing effective mechanisms to incentivize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standards of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文章引用:林奥栋, 王珏. 数字家长学校助力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Q县的实证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296-13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40

1. 引言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1]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再次强调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2] 。开展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具备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用“专业化的教育能力”代替“经验性的教育模式” [3] 。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表明,数字家长学校建设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落实“依法带娃”的有效路径 [4] 。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学界关于数字家长学校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个案介绍,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在地理位置方面,研究多关注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乡村等欠发达地区关注较少。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中小学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针对性的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以浙江省Q县为例,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数字家长学校的接受度进行调研,剖析其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策略,对提高乡村地区数字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均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工具与样本

2.1. 研究工具

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文件,以及对高校专家和乡村中小学家长访谈的情况,本研究编制了一份初始问卷。为确保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施测前,选取了6位乡村中小学家长和4位高校专家进行试测。家长和专家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和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强的建议,研究团队据此对题目的措辞、严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部分不合适的内容进行了删除与修正,并添加了家长和专家一致建议增设的题目。

最终的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乡村中小学家长及其子女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人口学特征,均采用单选题形式;第二部分是数字家长学校助力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现状调研。共21道题目,分为家庭教育理念(8道题目)、家庭教育实践(7道题目)、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6道题目)等三个维度,均采用LIKERT 5点式量表,细致评估受访者对相关主题的态度和看法。本研究采用SPSS27.0对数据进行编码、统计与分析。

2.2. 样本分析

数据表明:参与问卷的405位乡村中小学家长中,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中小学就读。孩子所在学校多数为一般学校,主科成绩整体分布在中等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父亲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主要在8至12小时之间,母亲的工作时间多在6至12小时之间。这些结果为研究提供了关于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的初步洞见。

2.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问卷中,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实践、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770、0.907、0.941;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值为0.907。KMO检验值为0.914、接近1,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以上数据表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

3.1. 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3.1.1. 家庭教育理念

乡村中小学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涵盖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对子女成人成才的重要性的认识、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的认识。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改进家庭教育行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家庭中子女的健康成长。

调查问卷设置“家庭教育理念”维度(见表1),共有8个题目调查乡村中小学家长是否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研究结果显示,乡村中小学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呈良好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描述家长如何看待孩子学业成绩的题目“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评价他/她教育成果的最重要因素”的均值为3.24,标准差为1.095。绝大多数家长持肯定态度,35.8%的人选择“同意”,11.11%的人选择“非常同意”,合计达到47.91%。28.15%的人持否定态度。24.94%的人持中立态度。可见,家长在看待孩子学业成绩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家长更注重学业成绩,而另一部分家长认为评价孩子的教育成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3.1.2. 家庭教育实践

乡村中小学家长的家庭教育实践是指家长需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情境中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解决各类家庭教育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通过综合考察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可以全面了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为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和优化数字家长学校提供依据。

Table 1. Survey results on family education philosophies

表1. 家庭教育理念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设置“家庭教育实践”维度(见表2),共有7个题目调查乡村中小学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乡村中小学家长的家庭教育实践呈良好态势。但较之“家庭教育理念”维度,均值下降而标准差升高,说明家长在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存在挑战。尽管家长持有积极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其教育理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此外,标准差的升高反映了家长在实践层面上的做法较为分散。其中,描述家长如何处理家庭矛盾的题目“在家庭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您是否会选择以公平的方式进行讨论”的均值为3.62,标准差值为1.009。说明一部分家长倾向于以公平的方式处理冲突,也有一部分家长更倾向于采取其他方式,如权威性地解决问题以应对冲突、逃避问题以避免冲突等。

Table 2. Survey results on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s

表2. 家庭教育实践调查结果

3.2. 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分析

家长学校是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的主阵地,能够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调查问卷设置“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维度(见表3),了解家长对于数字家长学校的认知和态度,可以为未来数字家长学校的优化提供针对性因应之策。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对于数字家长学校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家长表示无法接受数字家长学校这一全新模态的家长学校。通过访谈也进一步发现:现有数字家长学校课程内容流于表面,无法应用于实践、内容趋向大众化,与家庭教育实际需求不符等。因此,在推广数字家长学校时,需要考虑不同家长的需求和意见,以提供更好地提供服务和支持。

Table 3. Survey results on acceptance of digital parenting schools

表3. 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调查结果

4. 问题与反思

基于以上关于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与数字家长学校接受度的分析,可以总结存在以下问题:

4.1. 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滞后,教育过程中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数据显示,家庭教育实践维度的均值明显低于家庭教育理念维度。家长具备一定的理论认知,能够辨明何种家庭教育手段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方式方法上的指导,以及受到社会文化背景、自身教育经历、周围环境等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而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手段。究其原因,乡村中小学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缺乏对科学育儿知识的了解,未能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此外,乡村地区物质资源匮乏,缺乏相关的教育场所和设施,家长未能接受到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4.2. 乡村家长家庭教育目标单一,易使孩子承受巨大精神压力

分析数据可知,乡村中小学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常常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孩子,忽视了孩子正确行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育等,并让孩子背负巨大精神压力。具体原因有三点:1) 乡村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社会压力、经济条件等影响,将教育目标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并期望孩子能通过教育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2) 乡村家长信息闭塞、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凭借“过来人的经验”,容易将教育目标窄化,只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3) 家长工作时间长(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父亲工作时间在8~12小时,半数以上母亲在6~12小时),难以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更错误地将“关心孩子”与“关心孩子成绩”划等号。

4.3. 部分家长对数字家长学校期望值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家长对数字家长学校期望值不高。具体原因如下:原家长学校与其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应用实效未达到家长预期。由于缺少完善的顶层设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收效甚微。相关部门为了按期完成,多采用“临时拼凑”的方式组织培训活动,而鲜少根据乡村中小学家长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培训内容。此外,数字家长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家长,家长教育本质上属于成人教育。而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师多为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面临质疑 [5] 。此外,部分乡村家长缺乏主动寻求家庭教育指导的意愿 [6] 。一方面,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老师全权负责,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现象仍旧存在。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无法充分参与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缺位。家中老人学习能力较弱,在数字产品繁琐的操作步骤面前,难以产生尝试的念头。

5. 数字家长学校助力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可采取以下步骤提升乡村中小学家庭教育水平:

5.1. 优化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运行管理

政府对数字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发展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据此,政府应完善数字家长学校顶层设计,强化引导和监管职责,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数字家长学校规范化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设置乡村地区专项资金,扶持乡村地区的数字家长学校建设,补齐指导短板,提升服务水平。

5.2. 建设合格师资队伍,提高课程专业性

数字家长学校的运行需要由合格的师资队伍维持。首先,政策制定者可以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借助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家庭教育资源为师资队伍提供系统的培训,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知识、成人教育的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其次,建立师资队伍教育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题研讨、名师讲座,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最后,建立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对数字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给予优秀教师适当的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5.3. 整合家长资源,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家长对于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实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中小学家长由于从事不同职业,具有独特的人生阅历,可以为数字家长学校的运行提供借鉴。数字家长学校要整合家长资源,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家校合作,实现共育共治。第一,建立家长评教制度,课程结束后对听课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家长学校的课程质量。第二,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鼓励一部分家长分享自己家庭教育经验。一方面,让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推广成功的家教经验,丰富数字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同时提升家长教养效能感。另一方面,专家和教师可以对存在问题的家庭教育进行教育纠偏,帮助家长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5.4. 关注共性与个性的需求,课程建设贴近乡村家庭实际

数字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应立足乡村实际,就地取材,开展家庭教育现状调研,了解乡村中小学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找准“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此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全面提升家长综合素质。必修课面向全体家长,课程内容涉及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引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家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合适的选修课,实现个性化学习。对于问题比较严峻或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如抑郁症、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选修课可以提供针对性指导、专项训练矫正等。

5.5. 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家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第一,以“积分制”推动家长持续学习。数字家长学校对家长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跟踪,为家长设置“奖励积分”,并根据积分情况为家长发放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电子证书,激发家长的学习内驱力。第二,家长可以将获取的“奖励积分”兑换相应的实物礼品,如图书、学习用品等。家长在获得学习成果实际奖励的同时,增进对数字家长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习积极性。

6.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理念的滞后与实践的无所适从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巨大挑战。面对乡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数字家长学校需要勇担重任、开拓创新,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素养和家校共育水平。

基金项目

2023年湖州师范学院“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345);2023年湖州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3KYCX1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2024-04-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2024-04-19.
[3] 边玉芳, 田微微, 梁丽婵. 家庭教育指导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有多远[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20): 26-32.
[4] 王炎锋. 教育信息化助力家校共育——浙江省推进数字家长学校建设的路径与成效[J]. 现代教学, 2023(Z2): 15-19.
[5] 高德胜. “家长执照”与家长教育问题审思[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5(1): 94-101.
[6] 谢爱磊. 家校联系的“关系化”及其社会再生产效应——一项针对农村家长学校教育参与低迷现象的民族志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61(3): 16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