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Online Word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4.145838,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73 
作者: 徐 婷:成都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宜宾
关键词: 网络新词国际中文教学New Words on the Internet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摘要: 词汇是语言建筑材料。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更加快速地步入信息化的时代,而网络新词作为反映网络文化生活的载体也逐渐应运而生,并越发广泛地被人们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当前,在国际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新词的涉及还很少。因此,本文就以当今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探析国际中文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Vocabulary is a language building material.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subtly affected all aspects of our daily life and promoted society to enter the era of informatization more quickly. As a carrier reflecting network cultural life, new word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and are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by people in daily life. However,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there is still little involvement in new words on the Interne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new words on the Internet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Internet era.
文章引用:徐婷. 网络新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285-128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38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新词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络新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也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网络新词的界定入手,具体分析网络新词的特点,探究网络新词引入国际中文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可应用在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学习能力,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 网络新词的界定及特点

2.1. 网络新词的界定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需要理解和称呼这些新事物,因此需要为它们赋予名字,以满足交流的需求,从而诞生了新词。网络新词是网路和语言的结合的产物,它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尽管存在多种观点来描述这个新兴词汇的现象,但目前尚无明确且一致的标准对其下定论。一些专家如于根元等人(2003年)将其理解成“用于概括并对新生事物的命名或者由其他民族语言经过翻译、借用得出的单词”,并且强调需要对此类术语加以标准化的理由是为了让它们更有效率的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然而,另有一些像黄爱华这样的作者却把这类网路热梗看作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社交媒体上的特殊话语形式;它不仅广泛应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而且也受到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重要影响。基于此种情况下的多角度探讨及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采用“网络新词”这个概念来看待此类问题——即当人们利用互联网上各种工具从事沟通对话时所产生的新兴口语化表述方式及其特点 [1] 。网络新词新语主要是互联网产生并发展后,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交流环境中产生的,符合大众语用习惯和语言使用规范的,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如何根据该特征合理引进至外语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外国学习者开设的外语文课程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网络新词的特征

1) 简洁化

网络新词最初的目的就是简洁说话聊天的成本,用首字母缩写,数字连用以及字母,数字与汉字的重组来表达意思 [2] 。例如;dddd (懂得都懂)、yyds (永远的神)、pyq (朋友圈)、886 (拜拜咯)、555 (呜呜呜)、741 (气死你)、3Q (或3克油,即thank you,谢谢)、Out了(落伍了,跟不上潮流)、u1s1 (有一说一)等。也有通过缩减一句话或者一组词或者对方言进行的转换,从而组成网络新词,在语言表达更加简洁。例如:痛苦地想要流泪(源自广西方言中的“蓝瘦香菇”)、看一看吧!(取自闽南语,原本是用来描绘生活状态的词汇)、多么刺激啊!(出自长沙方言“辣么”);还有一些诸如“活久见”(“经历得多了,就能见到各种奇事”)、“互关”(“互相关注”)和“请悲允”(“请求您容许我做出一副伤心的样子”)等等 [3] 。这些网络新词简洁明了,既生动展现了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状态,更减少了交流时间与交际成本。

2) 诙谐幽默,生动活泼

新兴的网络词汇充满了诙谐和生动。尽管有些词汇带有自嘲的成分,但它们也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真相,因此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如,“上班狗”的意思,泛指薪水较低,但工作繁重的一类过的不如狗的人。有时人们还用电视剧镜头加上符号对电视剧情节进行加工,以表达当下想说的话,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比如在电视剧《甄嬛传》里,我们把一些著名的场景制作成了表情包。比如说“臣妾做不到啊”“翠果,给我狠狠地打她”和“贱人就是矫情”等,这些表情包都是风趣且富有活力,在社交互动时用起来非常有趣。

3) 粗俗化

所有事物的进步都是双面的,网络新词的产生和演变也不例外。网络新词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活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粗俗化的现象。例如:TMD (他妈的)、BT (变态)等粗俗化的词语出现,是使网络环境受到裹挟,更是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网络新词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以及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违背网络新词产生的初衷。所以,在创作和运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更加关注在何时何地使用合理和规范,减少网络暴力的可能性,共同建设文明和和谐的网络环境 [4] 。

3. 在全球中文教育中,网络新词的现状及重要性

3.1. 网络新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现状

通过文献及语料库发现:网络新词在初级阶段涉及的较少,中级和高级阶段涉及较多,整体的趋势也是随着中文等级越高而逐渐增多的,这和中高级阶段教材更贴近生活使用有关。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较低,处对汉语的初步学习阶段,因此基本词汇教学是这一阶段主要的词汇教学形式,主要是为汉语学习奠定基础。处于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具备相当一定的现代汉语词汇量,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也需要新型的网络词汇进入课堂以满足平时的交际活动 [5] 。因此,为了顺利进行交际活动,除了掌握基础汉语词汇外,学习者有必要掌握一定数量体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络词语,因此在中高级阶段的网络词语数量较初级阶段是呈上升趋势。

还发现:学习者们对网络新词语并不陌生,但他们很少知道这些词汇的真实含义及运用场景,自然也就很少使用这些网络词汇。大部分学习者对学习网络新词是有极高兴趣的,他们也很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教授或者运用这些与时俱进、与当下中国社会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也希望教师能够增强它们的学习趣味性。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新词语走进汉语课堂教学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3.2. 网络新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网络新词可以满足现代语言交流的需求

对于探究互联网新兴词汇如何影响着言辞本质和其同文化和社群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借鉴价值。相较于常规话术而言,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已经显著转变了文法构造形式;它们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展现出非凡的话语风格,这不仅降低交流费用且扩展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中华语文热的兴起使得学说华夏文字的人群数量呈现指数级上升的现象” [6] ;因此,网路新生字的使用也被纳入全球华人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中。若想更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及中国人生活的变迁或年轻人独特的思考模式等主题时,我们需要全面掌握基础的中文学问外还需要积极参与进这个国家的社会进步浪潮当中去:通过熟习并且运用这种新型表述方法可以丰富我们的社交经验和生活智慧。

2)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方法对于教授语言中的词汇并不理想,这可能导致学生难以了解中国的最新社会信息,进而引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此外,繁复且乏味的语法规则及重复性的语法训练也可能会削弱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然而,网络新兴词汇以其简明幽默、生动的特性而独具魅力。所以,利用网络新词汇能有效地减少学生与他人交谈时的困扰,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到当下的流行趋势并保持学习的热忱。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渴望。通过网络新词汇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娱乐相融合的目标。

3) 有利于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的中国文化

互联网新兴用词与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及文化环境有深厚的关联。它们确实揭示出当前社会的现实状况及其文化活动。所以,对于海外学生来说,研究这种语言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现行情况,这不仅是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国人思考模式和生活理念的方式,也是一种深度体验真实的中国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推广。另外,这类网络新词往往暗含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偏好和对待社会事件的看法,而海外学子们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网络新词,则更有可能建立起亲切的人际关系,进而更容易适应并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

4. 教授对外汉语网络新词的方法

4.1. 情景法

通过教师扮演情境创造者的角色,情景法能够为学习者营造出接近真实的环境,进而开展词汇教育。大部分网络新词源于新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新词情境化,使得学习者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热词“直播带货”时,可以搭设直播的场景并模拟直播带货,让学习者更直接地了解该词所指代的含义。再如在讲解热词“黄金热”时,通过创设银行和股票的跌涨情景来让学习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这一新词,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或者使用真实情景,让学习者们更加感同身受。例如:学生经常会抱怨上学路上的交通堵塞,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你们又“吐槽”交通问题了。当你通过你的努力比上一次考试考的高很多,就可以说:哇,你成功“逆袭”了!或者同学们作业很多并时间紧迫时,可以说:最近“鸭梨山大”呀! [7] 这些词语通过学习者更贴近生活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能使学习者们感受这些网络新词的真实意义和运用场景,更真正地使学习者做到了网络新词情景化,既使教师上课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也激发了学习者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者们使用网络新词的情况,为词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4.2. 游戏教学法

根据曾健(2006)的研究观点,“游戏(语言游戏)”这个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广义上的定义,即所有组织化的语言活动发生在第二种或者外国语言的教室里;其次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活动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度,同时强化他们对已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把有趣、多变且灵活的内容融入到课程进程当中的语言实践活动。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基于学生导向的学习方式,利用游戏的形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趣并从中获得成长 [8]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景,设计游戏任务,组织游戏活动,评估游戏效果来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语言知识。词汇在语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是语言建设的基础。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新型网络词汇也开始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利用游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网络词汇。例如在讲解“臣妾做不到啊”这一新词时,就可以使用“角色扮演”这个游戏,可以先将截取片段播放给学习者观摩,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该情景进行复刻,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网络新词的内涵。例如当解释“小丑竟然是自我”“上班狗”等这类富有活力的网路新兴词汇的时候,可以采用一种名为“你画我猜”的活动模式:把学员分成两队——一侧负责演出和描述(即演员)另一边则需要通过观察并迅速地回答出他们看到的单词是什么意思以获得胜利 [9] 。这种活动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加深其对于这些术语含义及应用场景的学习深度;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去实践、交流从而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

5. 结语

网络新词作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关注这些网络新词的发展动态,适时地引入并用有效的策略教授这些新词,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习者也应积极拥抱网络新词,通过自主学习你和实践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子涵. 初探现代汉语构词法对网络新词的影响[J]. 新楚文化, 2024(5): 87-90.
[2] 张婷. 国际中文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探究[J]. 汉字文化, 2024(3): 82-84.
[3] 张艳于. 网络新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今传媒, 2023, 31(7): 153-156.
[4] 李晨曦. 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 汉字文化, 2023(12): 100-102.
[5] 孟妍. 2019-2021网络新词溯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23.
[6] 洪晓旭.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B站弹幕新词认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3.
[7] 陈秀春.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 2023(1): 18-20.
[8] 池凯欣. 输入调整对汉语学习者习得网络新词语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 2022.
[9] 张芝兰. 网络新词新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