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nistry Edition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DOI: 10.12677/ae.2024.145837,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11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曾宝芬, 王 英: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思政Ministry-Edited Textbooks Chines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Ancient Poe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古诗词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古诗词中所蕴含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人格发展、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三大类,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创建思政育人情境,开展课外活动拓宽思政育人领域等方式有助于达到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更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Abstract: There ar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and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ancient 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atriotic feeling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rough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tuation, carry ou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broad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elds and other ways to help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with literature,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lementing the general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people.
文章引用:曾宝芬, 王英.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276-12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37

1. “课程思政”与初中古诗词教学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最早由上海市教委提出,该理念的提出来源于思政课程的改革,但是与思政课程不同的是,“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利用思政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 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课程对学生品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而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古诗词均为蕴含古人智慧结晶的佳作,或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或体现伟大民族精神,或反映诗人高雅志趣,是最佳的思政育人素材,因此“课程思政”与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是有效且必要的。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更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运用思政元素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最大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思政元素分析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学习教育。” [3]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思政教育的落实具有启发作用。

我们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了统计,共85首,其中七年级26首,八年级31首,九年级28首,三个年级选文分布均匀。各年级古诗词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为人格发展、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1. 人格发展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蕴含人格发展思政元素的古诗词一共25首。人格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Table 1. Categories and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表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思政元素分类及篇目

1) 对朋友的关心与鼓励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正确与人相处,收获友情尤为重要,人们常常借助诗词传达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朋友的遭遇表示同情,相信朋友的无辜与清白;在《送友人》中,面对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李白借助景物抒写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心;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则是将离别的悲伤化为积极向上、共同努力的力量。

2) 面对苦难的乐观心态

人的一生总有顺境与逆境,面对逆境,诗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他们抛去沉闷的心情,唱出振奋人心的高歌。苏轼的一生历经波折,但是他并未自暴自弃,总以乐观、坦然的心态面对挫折,例如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其以途中遇雨为启发,表达纵使人生路上再多风雨,也要坦然不惧的乐观心态;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借助“鹤”这一形象,表现自己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思想感情;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理想实现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依然相信美好理想终会实现。

3) 优秀的个人品质

诗人们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对于青少年人格发展教育来说是极好的范例。曹操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在《观沧海》之中将自己的胸怀喻为大海,日月与星河皆在其胸中,可见他心中目标之远大,有着超凡的自信;而在《龟虽寿》中又体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即使年迈,但其雄心依在,向世人传达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奋斗、前进;《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虽赞美的是梅花,却也是诗人陆游内心的坚守,即不与阿谀奉承之徒为伍、不惧诽谤的品格;《赠从弟(其二)》中诗人刘桢借助赞美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教师在教学这一类诗歌时,可进行“古今人物对比”活动,在当代有哪些具有相似品质的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诗句撰写颁奖词,加深学生对优秀人物的了解与学习,学习榜样品质。

2.2. 家国情怀

蕴含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诗文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多,共50首。家国情怀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与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对故土的思念。

1) 爱国忧民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现出坚定的报国之心,即使年事已高,却依旧时刻准备着为国战斗。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自比为“落红”,即使辞官归乡依旧愿意为国奉献。朱敦儒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描绘了国家沦陷、社会混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战争而奋斗,渴望为国收复中原,在《南安军》中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之情,展现了舍生为国的民族气节。在《雁门太守行》中,诗人李贺通过对战场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将士们舍生报国的决心。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赤壁》、李商隐的《贾生》等作品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更进一步的说,是诗人们渴望被君主重用,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其实质也是诗人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感体现。

诗人对国家的关心还体现在揭示社会现象这一方面。《卖炭翁》中诗人白居易通过描绘一位卖炭翁的遭遇,讽刺当时“宫市”的黑暗,揭露统治者压迫、剥削人民的社会现实。《十五从军征》从一位战后归来的年迈士兵的角度,展现了兵役制度对人民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梁甫行》中描绘了边海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悲惨,反映了“徭役赋税”给底层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朝天子·咏喇叭》中讽刺揭露了宦官搜刮民众财产、残害百姓的恶劣行径。教师在教学时需补充社会背景,并借此使学生认识到当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2) 热爱自然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也是对国家、对自己所生长的那片土地的热爱。《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在游村的过程中体会到农村生活的淳朴与美好,在诗中道出对农村风俗、对自然的赞美。《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白居易通过描绘西湖的早春景象,抒发其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常建借其晨游佛寺时的所见之景以抒发寄情山水之愿。《行香子(树绕村庄)》中,诗人秦观描绘了一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农村风光图,茂密的树林之中,百花争艳,莺歌燕舞,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在园中漫步的欢快、欣喜之情。教师可利用“自然”这一主题,开展“诗唱祖国大好河山”,以小组形式开展“景点宣传”活动,加深对自然、对祖国美景的体会。

3) 乡土之情

乡土之情是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础。在《次北固山下》中,王湾做此诗时正值冬末春初之时,诗人见雁思亲,希望大雁能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家乡的亲人。在《天净沙·秋思》中,诗人马致远运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副游子思乡图,“枯藤”“瘦马”等词语带给人落寞、孤独的情感体验,“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仗剑出游远离家乡,在《峨眉山月歌》中面对故乡的山水,表达了其初离家乡的不舍,客居洛城时,闻见“折杨柳”,不免引起思乡之情,便写下《春夜洛城闻笛》。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诗人们往往借助诗词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种美好的感情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流淌于中华人们的血液之中,在当今时代乡土之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3.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类古诗词共计12首,此类古诗词主要表现为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或抒写对事物的客观感知,或从事物的变化之中总结规律。

1) 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古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所总结出的认识与经验。例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诗人晏殊面对自然时间的流逝,引发了对人的生命与时间的思考,自然处于不断变化、更替的状态,人的生命正是这变化中的一环,不必担忧生命的终结,因为自然之中的生命本就是生死交替的循环过程。

2) 生活哲理

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凝结成生活的智慧。例如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所描绘的“沉舟”旁有“千帆”竞向而过,“病树”前方的“万木”散发春天的气息,借助这样的场景向我们传达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因站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最高层”可代指掌握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诗人认为利用正确的方法便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不再害怕被假象迷惑。而《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则是借游村时的迷路状况,向我们传达困境之中依然蕴藏着希望。

3) 历史规律

古人于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中揭示社会兴衰之理。例如《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诗人张养浩在历史的兴亡更替中醒悟,统治者们的争权夺利,无论输赢最终还是化为走向灭亡,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在其另一首诗《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则是借助朝代兴衰史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真相。

对于人文素养类诗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尤其是自然规律类与生活哲理类,需借助生活经验进行解读,领略古人智慧。

3. 初中古诗词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3.1.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加强自身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深刻把握教学目的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古诗词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个人品格共同发展。在备课阶段,教师可先明确所教学古诗词中的思政育人点,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3.2. 丰富教学方式,创建思政育人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4] 教材中所选古诗词皆年代久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词内蕴,仅仅阅读文本内容难以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与诗人们对话的“桥梁”,赏诗人之文,体诗人之感。要想体会诗人之感,查阅诗人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查阅所学诗词写作背景,明确诗人的写作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利用圈点勾画、知识卡片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诗词大意,接着可采用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中的情与理,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

诵读法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以及停顿的合理,不同的情感读出来的效果有所不同,在读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情感到位了,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就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教师便可进一步创造思政育人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认识。例如徐杰老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首先帮助学生明确朗读基本节奏,在教授“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时引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出悲壮之感,接着利用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忧民之情,借助“与诗人对话”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对杜甫悲悯情怀的理解。

讨论法是教师在组织群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借助此方法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打开思路,收获更多体会与感悟,还能拉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中促进人际交往相关品格的养成。例如教学《卖炭翁》时,可设计故事对比环节,将卖炭翁原型故事呈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对比二者之间的区别,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作者意图。

问答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一问一答,在环环相扣的问答中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剖析诗词,体会诗人情感。例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围绕诗人对好友的关心与不舍设计问题,如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有哪些?诗人借助诗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3.3. 开展课外活动,拓宽思政育人领域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不仅在于课内,课外生活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通过开展多样的古诗文学习活动,将思政育人延伸至课外,拓宽思政育人领域。教材所选的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宝库中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学习教材之外的古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古诗词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在课外,可组织班级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设定古诗词主题,组织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还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写作比赛,设定诗词写作体裁、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活动形式可丰富多样,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必然接触更多优秀的诗人与作品,对诗人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教师可利用活动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以及良好品格的培育。

4. 结语

古诗词是帮助我们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感受诗词、理解诗词、品析诗词,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而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帮助教师从思政育人点出发,围绕某一思政元素开展诗词专题教学,使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系统、有效。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也有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更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基金项目

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课程思政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研究”(编号:XDJ2022006);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2024年度开放性课题(编号:2024GXMGY0207)。

参考文献

[1] 张楠.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1-03-01.
[4]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孟宏宏,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