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探究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DOI: 10.12677/ass.2024.135436,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5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莫玉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二中,广西 崇左
关键词: 新课标背景PBL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探究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BL Teaching Method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Application Exploration
摘要: 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探究与初中教育教学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先阐述PBL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其次,总结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初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reform,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he laws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Firstl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BL teaching method; secondly, summariz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initial practical process of applying PBL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propose strategies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文章引用:莫玉清. 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610-61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36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5月12日开始实施。新课标有四大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是学科整合和注重学生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恰好缺乏这些教育理念。因此,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PBL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授Barrows于1969年创立的,它首先在医疗中广泛的应用,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和应用,逐步推广到了其它学科的教育和教学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PBL全称Problem Based Lea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或Project Based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国内一般指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2] 。PBL教学法主张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自主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PBL教学法作为一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进行教案设计时把握好课程的三维目标、重难点,结合课程目标,设计以初中生初步扩展的生活实例的相关课程问题。

PBL教学法所倡导的理念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相符合,因此,吸收、借鉴PBL教学法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为了更深入了解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PBL教学法的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广西省A市某个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四个班级的学生共213人,对其发放问卷,共收回213份问卷。此外,对本校道德与法治课的5名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最后,通过分析问卷以及访谈结果,总结出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要素:问题设计、教师角色挑战、学生角色挑战、教学评价,并依次分析其运用到道法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PBL教学法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课堂上有绝对权威的地位。PBL教学是以围绕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教师运用PBL教学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上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推动者、辅助者的观念意识不强,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2. 问题的选择和设置不合理

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PBL教学法的起点,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高效进行,但是在P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对问题的选择和设置缺乏真实性。第二,问题设计脱离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更好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在教师访谈中,对于使用PBL教学法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问题时,有5位道法老师都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不大。

2.3. PBL教学法对初中学生的挑战

初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接受、适应PBL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首先,初中生对PBL的认识还不够深。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小组合作效率较低。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分析中,对于教师提出问题,有38.64%的学生会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还有少部分13.64%的学生等待老师的启发和指引。最后,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根据PBL教学流程,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关键步骤,小组合作效率的高低,以及合作的实效性取决于小组合作成员间是否有效的领导、沟通、分工合作。

2.4. PBL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做好PBL教学法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对于PBL教学法的课堂评价,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PBL教学法的评价更为复杂。如何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如今PBL教学法在初中道法课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3. 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实际的调查,深入反思、综合整个教学实验,并结合查阅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将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3.1. 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以及总结反思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置技巧欠缺。问题的设计是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基础,它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臻于和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鉴于PBL教学法目前在中小学课堂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大部分教师对PBL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因此,目前就提问技巧方面还需要提升。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加强宪法监督》章节为例,笔者通过亲自实践教学发现如若学生对宪法的相关知识点了解不多,便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此外,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教师课堂上所提出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脱离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节奏难以把控。可见,PBL教学法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技巧,让初中道法课堂真正“活”起来。

3.2. 教师对PBL教学法实施经验的缺乏

由于PBL教学法是从西方医学界领域引入,我国对于PBL教学法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还处于完善、构建阶段,特别是PBL应用于初中道法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很多一线教师对于PBL教学法的理念、开展教学的流程认识不足,所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实施PBL教学法时,出现较多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3. 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的欠缺

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学生的升学率仍然是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且道法课的分值在中考所占比例较小,正因如此,初中道法课趋向边缘化,学生对道法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自然不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其次,教师在实施PBL教学法之前没有做好小组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设定、小组合作环节的激励等工作。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混乱,效率低下。最后,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道法课处于懈怠状态,对于道法课的学习只停留于“记一记”、“背一背”,缺乏积极思考的态度,学生的协作意识会逐步下降,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学校相关评价体系缺失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初中道法课堂更多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发现,目前初中的相关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语往往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是以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为依据,并没有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品质、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估体系。

4. 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对策

4.1. 优化PBL教学的问题选择和设置

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PBL教学法的关键,关乎整节课的成败。笔者认为要优化PBL教学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问题的选择、设置要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以及社会热点,并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第二,实施PBL课堂教学始终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就初中道法课堂而言,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第三,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有层次性。由于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并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问题时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仅照顾到各个能力层次上的学生,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4.2.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针对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足,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PBL的相关理论,针对PBL教学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对PBL教学的认识,不断改进自身实施PBL教学法的专业能力、积累经验。再者,开展PBL教学法的研讨活动,在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中遇到的问题、课后的反思总结等方面相互学习讨论,提升自身PBL教学的能力和经验。第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正确使用PBL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而实施PBL教学,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学习时间,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吃透课本知识点,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大量的教材、浏览相关信息系资源等。课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课后做好反思总结,不断积累实施PBL教学的经验。

4.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

首先,加深学生对PBL教学的理解。在实施PBL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PBL教学法的内涵、实施过程等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PBL教学法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以后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其次,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当前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搜集资讯能力一般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自身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在网页、书籍、杂志等方面进行信息检索、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等,使其在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和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最后,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课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划分小组、分配成员角色、拟定讨论题目、设定讨论形式等工作,确保课堂教学节奏有序进行。此外,小组讨论的除了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为小组成员的参与、发言等提供更广的时空。

4.4. 完善PBL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成果进行整体判断和评论的一种活动 [4] 。初中道法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很难对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做出客观的评价。PBL教学法的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评价内容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体验 [5] 。为此,学校应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健全PBL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既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等基本技能的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还要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多方面评价。对于评价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三观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初中道法课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 [6] 教师可根据PBL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学校可以针对教学实践需求,制订一套适合PBL教学法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环节,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和学。

5. 结束语

实践永无止境,探究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效果亦是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在初中道法课堂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本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法,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意义重大。

基金项目

《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中学为例》2021ZJY408。

参考文献

[1] 肖庆南. 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0.
[2] 席子皓.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
[3] 龚妙如. 浅议课堂提问的设计[J]. 新课程∙中旬, 2017(7): 70.
[4] 余楚倩.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中国教育发布.
http://edu.qtv.com.cn/system/2021/01/12/015694130.shtml, 2021-01-12.
[5] 杨琳. PBL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4.
[6] 张国军. 研读2011年版思品课标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水平[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2(4):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