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 Sentiment Consump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DOI: 10.12677/ap.2024.145328,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73 
作者: 郭 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城乡二元结构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Human Sentiment Consumption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村青年通过务工和升学进入城市发展定居,与此同时,农村也产生了大量以老人和小孩为主体的留守群体。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对内操持家庭,还要对外维持社区关系。其中,人情往来便是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农村人情往来既是农民自身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从中探寻促进农村留守老人人情往来消费合理化的对策。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与家庭结构关系变化,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考。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acte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in rural areas have entered the city to develop and settle down through working and studying.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left-behind group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have emerged in rural areas. The elderly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should not only manage the family at home, but also maintain community relations abroad. Among them, human contact is an inevitable activity in his life. Rural human relations are not only the needs of farmer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n- 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people’s consumer behavior, 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people’s consumer behavior.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tatus quo and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and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for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rural society.
文章引用:郭佳 (2024).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心理学进展, 14(5), 415-42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28

1.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仪式性人情往来的模式与内涵转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人情支出负担加重,成为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情货币化和攀比风盛行,出现了人情名目越来越多,人情周期缩短、频率加快,礼金支出节节攀升、占收入比重越来越高等现象(周骥腾,20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常常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孤立等问题,人情消费作为日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影响着他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现状,有助于了解他们生活的真实面貌,能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刻洞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老人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消费情况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农村留守老人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深入研究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消费情况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农村市场的供需关系、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情况,有助于我们发现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偏好,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随着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的兴起,农村留守老人也可以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消费情况也反映了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选择往往受到传统文化、地方习俗和社会风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情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深化对农村留守老人消费情况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农村留守老人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出建议,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政策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可以为农村留守老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对于完善社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概述

2.1.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含义和特点

学界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从第一个孩子离家作为开始阶段,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这些老人就进入了留守期(常一凡等,2022)。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被迫留守,面临生活困境和人情消费压力。人情消费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交关系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包括送礼、请客、应酬等。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人情消费既是社交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关爱和尊重的手段,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结合目前的农村社会现状以及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人情消费压力大

在农村社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交往规则,参与各种亲朋好友之间的人情往来,如婚丧嫁娶、节日走亲访友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人情往来往往需要支出一定的人情费用。留守老人多数经济来源有限,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面子问题,他们往往需要承担与其经济能力不相符的人情消费。

(2) 经济来源单一

一方面,留守老人常常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养老金或者子女的汇款作为经济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消亡,父代的家庭和子代的家庭是两个较为独立的核心家庭,基本不会存在家庭权力之争,家庭权力不是父子轴,而是两个核心家庭之间的夫妻轴,家庭事务由夫妻双方自己协商,原来的家庭权力是一元的,现在是分离的。权利分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分离。这导致在应对突发或较大的人情消费时,他们可能会陷入经济困境。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留守老人,如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但是在人情消费方面,留守老人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社会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3) 心理压力与孤独感

农村人情消费的高峰期一般在农历新年时期,在一段时间里,由于青年返乡,婚丧嫁娶、访问亲友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加之其他一些农村传统礼俗,留守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除了经济压力外,还要面对孤独和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参与人情活动时更可能为了寻求社会关系支持而增加消费。这一原因可能会导致人情消费的增加。现在子女关心老人的生活,但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在精神生活方面关心不足。对年轻人来讲,父母身体好一切安好。现在年轻人不断前往大城市生活定居,子女也没有时间处理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从而导致农村老人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生活方式的代际差异加之生活空间的不断私人化,老人与子女沟通时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年轻人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让父辈在生活中小心翼翼。

2.2.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的冲击,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解体。在当前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正逐渐消亡,个体化的市场经济冲击和改组了既有的熟人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熟人社会内部的公共性的文化却仍然延续着,但是只是在形式意义上存在,其价值内核已经发生变化。情感与认知双过程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既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涉及消费者的情绪、感觉和偏好,而认知因素则涉及消费者的思考、判断和决策过程。农村老人人情消费最典型的表现在人情竞争上面,人情消费方面的比重水涨船高。农村老人消费更倾向于考虑人情需要,而忽略了自身的经济收入状况。从过去的几十元到如今上百成千,送礼开支使一些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不堪重负。在农村“人情账本”存在于家家户户,用以记录家庭人情往来情况。如果别人送过你家礼金,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依据“人情账本”回礼,且回礼金额往往不能少于当初别人所赠予的礼金。礼金的多少不仅与“脸面”成正比,甚至成为衡量人们之间情感深浅、关系好坏的一大标准。久而久之,“人情债”在无形中被越抬越高。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并且会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因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农村留守老人独立有着比较独特的社会地位,既独立存在于传统的农村社交圈,也在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的过程中外出青年与农村的纽带。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条件通常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往往也需要为应对频繁的人情往来而预留一部分生活费。他们通常有着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并且由于缺少直接的家庭支持体系,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人情消费来维护社区内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在村庄社会中,拒绝参与人情消费的循环被视为孤立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社区成员的排斥。但同时,过度的人情消费也带给留守老人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当一个家庭有红白喜事时,礼金的给予往往不是按实际能力而是按乡村的普遍标准来确定。留守老人会为了保住脸面而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参与,这不仅耗费了他们有限的退休金或储蓄,甚至有时候不得不通过借贷来完成“应尽的社交义务”。除此之外,这种人情消费的压力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因为身体和健康原因,许多留守老人难以参加远离家乡的婚礼或葬礼,这种无法履行人情义务的情况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和无奈。由于文化和传统的束缚以及对社区期望的忧虑,留守老人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想背上经济负担,也不愿意失去社区的认可和支持。农村地区的服务设施和社会支持体系的落后也加剧了这一困境。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留守老人往往更加依赖于人际网络,尤其在医疗和日常照料方面。这进一步强化了人情消费在维持社区生活中的必要性。经济发展对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消费标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外流导致留守老人失去了传统的劳动及收入来源,使得他们面临更严峻的经济状况。

综上所述,在分析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现状时,我们见证了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所引起的复杂局面。农村留守老人被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人情消费在其生活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既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纽带,也是经济与心理负担的来源。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和个体层面的努力,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安全网的建立。

3. 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因素分析

3.1. 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斥着“人情味”的人情社会,人情往来是活在世俗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的一项社会性活动。中国农村社会的人情关系和礼仪文化对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具有深刻的影响(杨洁萍,2017)。追根溯源,农村的人情消费习俗并非毫无道理,而是传统农耕文化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维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传统文化与新兴价值观念的冲击也值得深入分析。虽然过多的人情消费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但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它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人情消费具有其特有的功能性价值,比如人际关系的建构和价值性功能比如情感表达。作用是关系的维系和建构。因为人情是公共性的东西,就会有展现的机会。这是一个熟人社会相互交往的逻辑,从这个角度上阶层与阶层之间不是封闭的,可以相互传导与交互。在传统社会,人们之间进行人情消费主要是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彼此过节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加,形式多样。与传统不同的是,盖房子搬家、子女考大学、老人过生日、门面开业等等都需要进行人情往来。除此之外,又出现了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求助于他人的这种非仪式性消费(何梦兰,2019)。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会有立碑记、为村里小孩集资等特俗消费。农村社会文化传统中,人们重视人情关系,注重通过人情消费来维护社交关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留守老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来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否则可能会失去邻里之间的认可和尊重。

3.2. 经济状况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可能使得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作用呈现异质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情消费主要表现为情感型消费;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情消费主要表现为工具型消费(李培林,李炜,2010)。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具有“无形的投资”属性,其背后是对于未来互惠互助关系的长期投资(张弛,2012)。通过这种投资,农村留守老人在维护现有社会网络的同时,也可能通过人情往来建立新的社交联系,这在资源有限的农村社区中尤为重要。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生活来源单一,无法承担过高的人情消费费用。这一点,在农村留守老人身上尤为显著。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年纪偏高,大多已经丧失了获取劳动报酬的能力,只能通过一些农作物种植和政府补贴获得收入,东部发达地区的留守老人由于其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获得一些集体经济收入,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却无法拥有这一优势。另一方面,许多留守老人的子女工作后也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压力,无法长期向家里提供资助。因此,经济状况对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3. 家庭结构与支持

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具有“无形的投资”属性,其背后是对于未来互惠互助关系的长期投资(张弛,2012)。通过这种投资,农村留守老人在维护现有社会网络的同时,也可能通过人情往来建立新的社交联系,这在资源有限的农村社区中尤为重要。家庭结构和亲戚朋友的支持是影响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守老人的子女和亲戚朋友对其很关心,并愿意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那么留守老人在人情消费上的压力就会相应减轻。例如,在一些社区认同感较为强大的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家庭发生一些困难,一般亲朋好友以及邻里,都会进行一些资助,过去的方式都是赠送一些礼品和保健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如今大部分会直接赠与一些现金,这样既方便,也更有利于留守老人购买生活所需要的产品。

3.4. 地区经济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习俗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消费理念,尤其在农村人情消费方面表现显著。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经济增长显然是居民消费提升的必需前提,其区域差异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异(傅辉煌,2020)。中西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其熟人社会网络保持较高的信息对称性,人情消费承载更多情感交流功能。相比之下,东部发达地区因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人情消费趋于物质化,以维持或建立社会关系。以彩礼举例,彩礼作为人情消费的重要方面,其流向和性质在不同地区呈现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彩礼往往体现代际剥削和资源转移,对男方家庭构成经济压力;而东部发达地区则更多体现面子竞争,特别是女方家庭的面子。此外,彩礼流向还受家庭经济条件、传宗接代观念、男女比例、村庄面子竞争及独生子女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以经济因素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是处于婚姻高地,反之则处于婚姻洼地。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所导致的差异,孩子在养老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也有所变迁。老年人的自养程度一般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4. 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应对策略

4.1. 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为了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情消费压力,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施更大力度的惠及民生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鸿沟,从源头上掐断攀比之风的来源,推动人情消费回归理性。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降低在人情消费方面的压力。同时,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他们的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因此,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基本的生活,是缓解人情消费压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通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长期护理机构等,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选择,满足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晚年生活,而不是被人情消费所困扰。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入针对留守老人的相关补贴政策。通过增加生活补贴、医疗补贴等,可以直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支出问题,进一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这将使他们在面对人情消费时更加从容,避免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4.2.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其复杂性和紧迫性对现行社会政策和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现状,建立健全的老年协会成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社会脱节问题的关键一环。老年协会的成立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满足了他们排除孤独、追求精神满足的需求。其次,社会服务机制的完善也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日间料理中心、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照料和关怀。这些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在心理关爱、健康指导等方面提供了专业支持,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后,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也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组织通过组织各类关爱活动、建立互助小组等方式,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未来,应继续加强相关措施的研究和实践,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3. 移风易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中国乡村需要人情往来传统习俗来维系,它是农村生产生活互助的基石,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完全根除人情消费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庄琳,2015),必须理性看待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行为,提倡健康舒适的人情交往方式,切实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感。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优秀青年农民和党员干部应成为乡村文明新风的引领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深入践行移风易俗,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抵制过度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观。通过他们的带动,使乡村的人情交往将逐渐建立在各方满意的基础之上,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风气。其次,基层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对乡村人情消费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人情消费的标准和方式,防止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乡村精神文化产品的投入力度,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这不仅可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健康生活方式。最后,鼓励返乡青年带回新思想、新理念,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返乡青年通常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他们可以通过创办企业、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将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引入乡村,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此外,他们还可以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以上举措,引导乡村社会的风气变革和文化提升,为留守老人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他们在人情消费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5. 结论与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不断遭受冲击,在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独立有着比较独特的社会地位,既独立存在于传统的农村社交圈,也在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的过程中为了“成全”子代自我剥削,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因为分家或顶门户而消失,另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也是大多数身在异乡的青年人与传统农村社会网络联系的结点。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的增加也可能有其积极方面,例如,增强了社区纽带和家庭声望。然而,种种证据表明,过度的人情消费可能导致“人情陷阱”,即家庭为了维持社会地位而不得不进行过度消费,这可能削弱其经济稳定性。通过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与家庭结构关系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外流产生的广泛社会经济影响,对如何平衡家庭的生计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未来研究可以更进一步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人情消费的微观动因和社区层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缓和其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常一凡, 杨迎迎, 徐昕(2022).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导刊, (33), 72-74.
[2] 傅辉煌(2020).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 消费经济, 36(4), 77-84.
[3] 何梦兰(2019).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农村人情消费研究. 市场研究, (2), 53-54.
[4] 李培林,李炜(2010).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 (1), 119-131
[5] 杨洁萍(2017). 中国农村传统人情债与现代转型. 社会学研究, (2), 112-136.
[6] 周骥腾(2022). 宗族网络、收入差距与农村家庭人情支出——基于CFPS2014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6), 112-131.
[7] 庄琳(2015).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现代商业, (21), 271-272.
[8] 张弛(2012). 乡村人情消费的社会学解.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