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原则视角下《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DOI: 10.12677/ml.2024.125378,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55 
作者: 丁 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三美原则对比赏析《一剪梅》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以深厚的意境、独特的韵律使其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三美论翻译原则将“美”学概念引入诗词翻译,力求诗词翻译达到美的意境。本文将以三美原则为指导,对李清照的诗词《一剪梅》的两个英文译本从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和赏析,感受译文的美感,并探讨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领域的启示和应用。探究发现,由于诗歌的不可译度高,音、形、意在翻译实践中难以达到绝对的统一,但三美原则为诗词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标,促进了中国诗词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haracterized by profound imagery and unique rhythm,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translation.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in translation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eauty”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 and aims to capture the aesthetic essence of the poems. This study uses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Qingzhao Li’s poem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und, form, and meaning to feel the beauty of the translations and explore i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due to the high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achieving absolute uni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difficult. However,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offers a new standard for poetry translation, facilita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丁妍. 三美原则视角下《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427-4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78

1. 引言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皆不相同,文学翻译具有一定难度,诗词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翻译更是不易。中国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典故、历史和文化理念等都使其不可译度大大提高,并且中国诗词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很难使其翻译在意境和语言形式上达到两全。基于此种现象,许渊冲先生将“美”学概念引入诗词翻译当中,创立了三美论,即音美、形美、意美。他认为诗歌翻译是一种美学活动,力求达到美的意境,而不是单纯的翻译技巧上的高下,否则将失去诗词的原有美感,并阐述了三美原则之间的关系。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女诗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诗词有着普遍的认知度和识别度,选取她的诗词可以更好地阐释三美原则下诗词翻译的美感。本文将以三美原则为指导,对李清照的诗词《一剪梅》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包含三美原则的介绍以及李清照《一剪梅》的创作背景辅之以理解,探究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实践当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发掘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促进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2. 许渊冲三美原则简介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在翻译上不可译度较高,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许渊冲先生强调诗歌翻译的美感,提出三美原则。意美是指意境表达,中国诗词往往以简短的文字渲染出深刻的意境,意境将作者的创作感受和表达主旨更加明确,令人印象深刻。但意境和意象并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化的概念,因此意美在许渊冲先生看来也最为重要。其次是形美,中国的诗词由特定的诗节和韵律构成,从外在形态上来看,是统一且规律的,例如五言和七律。形美就是在表达诗歌意思的同时,也注重诗歌的精炼之处,尽量保存原文的行数,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形式美,而不仅仅注重语义的表达,那么与诗文的特点会有较大落差。文学最初的形式都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口口相传得以表达,英国文学当中贝奥武夫最开始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在传颂,后来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中国的古诗也源于音乐,在节奏和韵律上都非常有特点,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保留对原文的忠实,在诗词的英译过程中也应注重音韵。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源于鲁迅《自文字至文章》一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张珍,2017: p. 74) [1] 。鲁迅将其作为写文章的原则,许渊冲将其发展为诗词翻译的原则,进而创立了三美论。

音美、形美、意美三者关系之间,许渊冲认为诗词翻译首先要达到意美,忠实于原文,其次尽量追求形美和音美,使三者能够达到统一。但是由于诗词的差异性大,不可一概而论,当三者无法达成统一时,首先应该达到意美。这是许渊冲对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

3. 《一剪梅》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著名学者,从小饱读诗书,并在少年时期就享有名气。李清照从小生活在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造就了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后随父母去东京居住,由于父母开明,家族繁华,李清照没有像旧时女子一样遭受太多束缚,划船、观灯等活动丰富了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渲染了她的文学才情。后与丈夫赵明诚结婚之后,由于二人兴趣相投,生活富裕,创作诗词,研究书画,生活一直很幸福美好。在靖康之变之后发生了转折,由于战乱影响,夫妻分别,二人饱受相思之苦。常年漂泊异地,多年所收藏书画作品尽失,丈夫最终逝去,李清照生活受到打击,自己在郁郁寡欢和思念之中度过余年。因此,李清照前期作品多描写悠闲生活,笔调轻松,语言清丽,后期多哀叹忐忑经历,沉重伤感,也创作了一些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诗词抒发心中的愤慨(李瑞卿,2014: p. 21) [2]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赵明诚再次复出做官,因此与李清照分别。二人一直生活美好,惺惺相惜,在赵明诚离开之后,李清照创作此诗以表达离别之情与思念之意。

4. 三美原则下《一剪梅》诗词译本对比赏析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之下,许渊冲先生在众多的中国翻译家当中首当其冲,更是诗译英法唯一人。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几十载中,在唐诗宋词翻译方面硕果累累,并且许渊冲先生诗词翻译具有广泛认可度。而朱曼华在漫长的翻译生涯中对李清照的文本翻译研究颇深,并且专门出版了《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许渊冲和朱曼华都是备受推崇的翻译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翻译作品也有很高的认可度,他们的译作通常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因此,他们的译本更加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许渊冲以及朱曼华的《一剪梅》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4.1. 意美角度下的两种译本对比

汉语句子零散简短,却表达深厚韵味,甚至两字或四字就包含很冗长的一段故事背景。在《一剪梅》当中,出现了典故的运用,更好地诠释了这首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加之中国古诗词当中经典意象的表达,使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英语句子由于重视形合,句子相对较长,句法结构完整。相同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就需要了解不同事物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适当进行转化。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2) Fragrant pink lotus fade; autumn chills mat of jade.

My silk robe doffed, 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

“红藕”指的是荷花,但在我们常识当中,荷花多是粉色为主,因此许渊冲的一文中考虑现实因素用了“pink”一词。“fade”有逐渐消失之意,而下文中像玉一样光滑的竹席触觉上突然变凉,二者形成对比,表达出亲人已经离别很长时间,但自己心思不在,都没有注意到环境变化,荷花已经谢了,竹席已不再适用,原来秋天已经到来。“秋”在中国古诗词中往往含有离别愁绪,伤感之情。“兰舟”在中国文化当中是雅舟的意思,仿佛文人清高冷傲,孓立于世俗之中。“兰舟”的译文在这里用到了“orchid”,“orchid”有兰花的意思,兰花在诗词中象征高雅品性,诗人常爱运用这一意象,例如屈原在《离骚》当中就多次使用这一意象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惠树之百亩”,在文化内涵中是比较贴切的。“轻解罗裳”是无主语句,实际主语是“我”,译文中将“silk robe”作为主语,使其更合乎英文句法。“独”也用“alone”单独翻译出来,在这里比较强调离别后一个人的情形,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修饰词。

(3) The fragrant red lotuses have withered away,

My jade-like mat turns cool on autumn day.

Lightly putting off my skirt or silly coat,

Alone I boarded on the pretty boat.

在朱曼华的译本当中,“红藕”的翻译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为“red”,不如译文1的翻译符合实际。“玉簟秋”的翻译上译文2用了明喻,使竹席与玉的相同性进行了联想,方便理解。对于“罗裳”的翻译,译文2用了“skirt”一词,“skirt”在词典中含义主要是腰以下的下身裙,通常指少女的超短裙,并且是非正式词汇,在这样一个悲戚严肃的诗词场景中,“skirt”在含义以及应用场景上都不太适用。“独上兰舟”的翻译上,译文2更强调上船的动作,而译文1是强调独自泛舟的情形,译文1更加符合原作的主题,这里不是为了强调动作,而是泛舟游览是孤身一人的悲怆,越发衬托出思念故人的情感。从总体上看,许渊冲译本内涵意义更加深刻,多以隐喻的方式呈现,朱曼华的译本则更加直白,在深层含义上不如译本1确切。

(4)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句诗文中用到了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回文织锦。鸿雁传书出自《史记》中苏武牧羊一篇,苏武被扣留多年,为告诉汉使他还未死,于是用大雁系上帛书传达信息,大雁也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代名词。回文织锦出自《晋书》当中,刺史窦涛在流放中,其妻思念不已,织锦《回文璇玑图诗》相赠,后称情侣所写书信为“锦字”或“锦书”。因此,在此句诗词当中,李清照借大雁表达思念之情,希望接到丈夫的书信。这句涉及另一个有背景含义的词是“西楼”。“西楼”是指顺河楼,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京为官之时所建造,东靠古城墙,南临范公亭,南阳河在期间穿过,古树挺拔,树荫茂密,李清照将其称为西楼。

(5) Who in the cloud would bring me letters in brocade?

When 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

My bower’s steeped in moonlight.

在以上许渊冲的译文当中可以看到,疑问句当中用了“would”一词,有大雁带来书信是李清照的一种希望,并不是真实会发生的事情,而是作者的假设和希冀,因此没有用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而是用了一种虚拟语态。大雁传书是中国一种独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译文1当中找了西方文化中与大雁含义相对应的事物,用“swan”来表达原文意思。“swan”在汉语中的对等物为“天鹅”、“鸿雁”,其承载着“传送书信”、“相思”、“盼归”等俗语义,并且“swan”在英语中含有“纯洁”、“美丽”的俗语义(程亚丽,2020: p. 71) [3] 。“in flight”来表示飞行中的一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北方秋天大雁南飞,大雁的回归肯定是以飞翔的形式,这一点处理上很细致。将“西楼”直接翻译为“bower”,比较准确直接地指出西楼是何种事物,但是“西楼”是李清照所独自命名的,是独一无二的事物,确切的指顺河楼,译文将其泛化。

(6) Looking back,the wild geese fly,

Who’s to send me a letter through clouds’ sky?

My west chamber window’s full of moonlight.

“looking back”的主语是“geese”,意思是回头看,但原文想表达的是大雁回到南方,并不是回望,不太符合原文含义。并且“geese”的概念意义与“鹅”一致,但其在英语文化中联想意义为“傻瓜”,或“无价值的东西”,这与汉语中“笨鹅”的联想意义一样。“因而与原词中体态轻盈展翅高飞能够传送书信的大雁形象不符”(程亚丽,2020: p. 71) [3] 。“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作者望向云卷云舒的天空展开遐想,会不会有锦书寄来,而译文当中“clouds’ sky”使人联想到布满阴云的天空。“西楼”翻译为“my west chamber”有了作者独有的含义,但是“chamber”的英文意思多指房间,与古诗词当中“楼”的文化内涵又差别比较大。“月满西楼”是指西楼沉浸在月光之下,是月光围绕着西楼,译文1“be steeped in”更为合适,译文2含义正好相反,仿佛是西楼包含月光。

(7)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国古诗词中常将愁绪以流水作喻,表达愁绪绵绵不断,像流水一样一直流淌。在其他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比喻,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落花在古诗词中也是非常经典的意象,有多种含义,落花有美丽、短暂还有动态之感,通常表达时光不再,命运难料,郁郁寡欢的状态。“落花流水”是非常凄美的组合。

(8) As fallen flowers drift and water runs its way,

One longing overflows,

Two places with same woes.

“drift”含有无目的地漂流和顺其自然的意思,符合落花的状态,自然掉落,漫无目的地随风漂浮,由盼信的期待到眼前凄然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可奈何。并且流水有时间流逝的含义,表明过去的生活不复存在,也有李清照自己与丈夫存在的时空上距离的含义(马庆军,2011: p. 201) [4] 。“overflows”表现出作者相思之情油然而出,溢出胸膛。“woe”是一种深沉的悲伤,悲痛,表现出作者痛苦之情,并且她认为丈夫同样也在思念着她,所以是一样的哀愁。虽身处异地,相思之情相同,表现出感情之深厚。

(9) Flowers drift alone out of the smell,

The creek running alone is natural.

There’s one kind of lovesickness,

Coming from two places with sadness.

朱曼华的译文当中同样用到了“drift”一词,却添加了修饰语“alone”。把“自”理解为了独自的意思,落花流水有些许孤寂之意,但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意思。译文2中将情感具体到了“lovesickness”。最后用了一个存在句,表示两地存在悲伤愁绪,在相互思念。

4.2. 音美角度下的两种译本对比

文学最初的形式是以音乐的方式进行传诵。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方便记忆和吟诵。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非常注重押韵,英文作品中有英雄双韵体、五步抑扬格、头韵和尾韵等,中国诗词中也有阴、阳、上、去声调上的平仄起伏,并且汉语多押尾韵。翻译作品如果不注重音韵美,那么诗词之美就会大打折扣。翻译者应该注重尽量将译文适应目的语,同时用目的语当中的相应规律来表现原文特点,使译文读者更加清晰地感知原文特点(陈姗姗,2019: p. 30) [5] 。

(10)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 Such sorrow can by no means be driven away;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Again it gnaws my heart. (许)

(12) No way could cure such a sickness,

Just falling down from my eyebrows,

Into my heart with sorrows. (朱)

李清照《一剪梅》的原文中共三十个音节,分为上下两阕,两阙音节分布规律,分别为15个音节。全诗共四句,每句句尾押相同的音,即汉语拼音韵母中的“ou”,“兰舟”(zhou)、“西楼”(lou)、“闲愁”(chou)、“心头”(tou),读起来朗朗上口。

译文1中,每个诗节后两句同样押尾韵,分别是“float/boat”[ǝut]、“flight/moonlight”[lаɪt]、“overflow/woe”[ǝu]、“apart/heart”[а:t]。从整体上来看,每个诗节的第一句结尾押韵,前两节是相同的“jade/brocade”,后两节是相同的“way/away”。所以在许渊冲的译本当中,不仅每个诗节都有押韵,押韵一直贯穿在整首诗当中,韵律感极强,整首诗的押韵模式是abbacc ddeeff。

译文2的音节没有规整,音节数目不一样,但是诗整体上也押尾韵“away/day”[eɪ]、“fly/sky”[аɪ]、“smell/natural”[l],整首诗的押韵模式为aabbcc ddeeeff。二者都采用了抑扬格,使语调轻重交错,渲染了落寞孤寂的凄凉。

4.3. 形美角度下的两种译本对比

中国诗词注重对偶,而形美是对偶的一个显著特征(孟春楠,2019: p. 49) [6] 。形美就是在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上尽量保持一致,给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中国古诗词的形式美感,如果翻译过程中不在乎字数形式的统一,花过多的文字去描述相同的事情,有别于中国古诗词这一鲜明的特点。形美就是在外在结构上保持一致,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诗句的长短,字数上,例如中国的五言和七律,整首诗的每一句都保持在五个字或七个字,在形式上保持绝对一致,因此诗句显得短小精悍。古诗的独特形式体现在它以分行进行排列。一首诗由并列的诗行组成,诗行组成诗节,诗节组成整首诗。中国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工整对仗。形式、节奏、音韵等都是诗词特殊的表现符号,是不能够舍弃的,否则会丧失很多美学价值。

《一剪梅》原文分为上下两阕,每阙包含四行,首行是七个字,接下来两行是四个字,长短句交错设置,非常工整对仗,错落有致(聂芳,2019: p. 139) [7] 。

从许渊冲的译文来看,整个译文包括四个诗节,与原文四句词在数量上是一致的。其次在译文中交错使用了长短句,四个部分是统一的。从四个长句来看,每个长句大致保持在九个单词左右,而短句的单词数从三到六个不等,但是由于英语词汇的长短不一,每个诗节中,两个短句的长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许渊冲的《一剪梅》英译文本考虑并做到了形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偶,行数、诗节这些特点形式上是统一的,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纵观译文2的结构,1、3诗节由四行构成,2、4诗节由三行构成,整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第三诗节每行的长度最为整齐,其他诗节每行在字数和长度上有一些差别。从严格意义上讲,译文2的翻译并没有像原文一样做到长短句错落有致,没有保持原文的风格。

5. 结语

从以上的对比赏析之中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一剪梅》的译本从多个角度都符合原文特点,更有力地传递出中国诗词的美感。中国的诗词集多种特点于一身,每首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因此音、形、意三方面达到绝对的统一是很难的,翻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力求三者能够兼顾。但是有时由于文化差异较大,不可译度大大提高,三者不可兼顾的时候,翻译者首先应该保证“意”的传达,忠实于原文,传递原文所给出的含义。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提供了很好的标准和范例,为诗词翻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珍. 从“三美”原则看许渊冲的古诗英译[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 35(4): 73-77.
[2] 李瑞卿. 唯美的愁思——读李清照词《一剪梅》[J]. 名作欣赏, 2004(12): 20-22.
[3] 程亚丽. 从诗歌翻译美学评《一剪梅》的两个译本[J]. 鄂州大学学报, 2020, 27(2): 70-72.
[4] 马庆军. 从接受美学看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英译赏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200-201, 203.
[5] 陈姗姗. 基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J]. 开封大学学报, 2017, 31(2): 28-30.
[6] 孟春楠.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J]. 现代交际, 2019(4): 81, 82.
[7] 聂芳. “三美论”视角下的《一剪梅》英译研究[J]. 海外英语(上), 2019(5):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