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听觉和视觉模态的意义表达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Express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Modalities in the “Wandering Earth” Series of Movies
摘要: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互补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了《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听觉、视觉模态的意义表达,旨在探究该系列电影是如何利用听觉和视觉模态的互动实现意义表达的。本文着重分析了影片中的“强化关系”与“非强化关系”,并具体阐明了突出、主次、扩充、协调、联合、交叉关系在影片中的体现,结合影片分析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通过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互补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观念的独特表达,为中国电影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express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modalities in the “Wandering Earth” series of movies from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iming to explore how this series of movies utilizes the interact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modalities to realize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reinforced relationships” and “non-reinforced relationships” in the film, and specifically clarifi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prominence, priority, expansion, coordination, union, and cross-relationships in the film, combined with film analysis data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data. Our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Wandering Earth” series of films achieves a unique express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ity of auditory and visual modalitie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Chinese film workers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文章引用:李益恒, 王金昊.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听觉和视觉模态的意义表达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389-39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73

1. 引言

《流浪地球》作为横空出世的中国科幻电影,被多家媒体称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作品,故事情节也是中国人在危难前积极挑起大梁,这是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经验和主体意识(张慧瑜,2019) [1] ,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文化和意义表达值得我们探究。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两种模态,而电影所要传达的意义也是通过两种模态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语言媒介逐渐被由语言、图像、声音等构成的复杂媒介所取代(冯德正等,2014) [2] ,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了仅限于语言本身的分析,从而使人们对语篇的理解更加准确、全面。R. Barthes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张德禄,2009) [3] 。而中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始于2003年李战子的《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张德禄构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并阐明了模态间“互补关系”的不同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程瑞兰等,2017) [4]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交际的意义表达:它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朱永生,2007) [5] 。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讲述了太阳危机迫使人类带着地球驶向新星系的故事,主创团队利用宏大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国际化的语言展现这场星际移民,展现了团结一致、集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内核。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互补关系”理论视角探究其意义表达。对该系列电影的分析有利于探究文化呈现的方法和视角,为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提供有益帮助。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互补关系”理论

多模态话语的“互补关系”是张德禄于2009年在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提出的: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模式是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需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我们把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称为“互补关系”,而把其他的称为非互补关系(张德禄,2009) [3] 。

根据张德禄的“互补关系”理论,我们需要注重对强化关系和非强化关系的区分。强化关系是指其中一种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其它的一种或多种模态起到强化作用,强化关系包括突出、主次和扩充三种关系(张德禄,2009) [3] 。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随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但人物的行为才是前景化的,背景音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行为和故事情节。而在对话情景下,人们的话语是主要的模态,而配合语言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是辅助我们理解的手段,是一种次要模态。在收看新闻频道时,在播报员对新闻的报道期间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影像信息就起到一种扩充作用,可以延伸报道内容的意义。非强化关系指两种模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它包括协调、联合和交叉关系。例如,一段录像的声音和画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其中之一都难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共同表达意义就是协调关系。在电影中,电影情节本身的声音和旁白的解说声音同属听觉模态,但却是不同的媒体,这两种声音共同表达的意义就是联合关系。而手工工匠做工艺品的同时,可以口述这件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使得听者能够了解,这就是交叉关系。

3.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听觉和视觉模态的意义表达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主要通过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表达意义,听觉模态主要包括旁白的解说、人物的台词以及故事情节中事物本身的声音,而视觉模态就是电影的情节画面。不同的符号系统体现不同的意义(张德禄,2012) [6] ,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观众对情节的准确理解,实现意义表达。

(一) 强化关系

1、突出

在突出关系中,提供背景信息的模态使前景化的模态突出出来(张德禄,2009) [3]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和背景声的应用能够突出情节意义,例如在第一部结尾,韩朵朵从刘启面前坠落,刘启随即跃下想要保护韩朵朵,两人在高空中相拥。这一段的背景音乐相当舒缓,碎石掉落和尘土飞扬的声音也只是若隐若现,地球在此刻安静下来,画面上只有在危难中两双紧握的手和相拥的兄妹,极其唯美又令人动容。音量微弱的背景声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到画面上,末日降临时兄妹情深仿佛能让时间暂停,刘启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妹妹的画面触动观众心弦。在这一幕中,听觉模态作为背景突出了前景化视觉模态的意义表达,人类的情感在末日背景下愈显珍贵。

2、主次

在交际中,主要表达意义的模态是主要模态,而次要模态起到辅助的作用(张德禄,2009) [3] 。在第二部中,月球和地球成功通过“移山计划”可行性试验,产生了角位移,联合政府内众人高呼成功、用尖叫分享喜悦,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为此欢呼,或是握紧拳头挥动手臂,或是相拥。可行性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人类的未来有了确切的方向,一句句“我们成功啦”伴随呐喊尖叫表达内心的喜悦,直接的言语表达传递了激动的情绪,而高举的手臂则是对言语表达的一种辅助,欢呼雀跃的场景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也象征着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此刻的激动来自于世界每个角落,属于每一个地球人和他们在危难中的每一份期待,这也是电影想传达的“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

3、扩充

在扩充关系中,多模态其中的一模态能够扩充另一模态所表达的意义,帮助交际者理解语篇(张德禄,2009) [3] 。在第二部中,有一段有关太空站被毁、各国爆发抗议要求重启数字生命计划的英语和日语报道。记者的报道属于听觉模态,详细说明了太空站被毁的新闻和各地的情况;而画面中太空站坠毁的废墟、救援的直升机、自杀式袭击以及示威暴动则具体展示了现场情况,属于视觉模态。就该段而言,听觉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视觉模态则是对听觉模态的强化,记者的新闻报道能够实现基本的意义表达,而配合画面则能够实现意义的扩充:空间站被毁坏到怎样的程度、示威抗议人群的规模有多大、暴动的现场情况有多激烈,不仅让观众了解到现实情况,更体现了“移山计划”方案推行的艰难,而后续中方坚定不移实行“移山计划”可行性验证的声明画面与各地要求重启数字生命的画面形成对比,中方坚持“流浪地球”方案而反对“数字生命”的立场传递了中国人安土重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二) 非强化关系

1、协调

在协调关系中,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共同表达意义,缺少任意一种都会使意义表达不完整(张德禄,2009) [3] 。在第一部中,刘启为了骗取防护服向一哥撒谎,在一哥提醒刘启明天归还衣服后,刘启先是眉头一紧、面露难色,然后就是缓慢抬头,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说了一句“谢谢一哥,走了”。面部表情和动作属于视觉模态,而说的话属于听觉模态,异常的面部表情、动作搭配颤抖紧张的声音向观众传达了刘启因撒谎而心虚的信息。此外,在第一部电影开始部分和第二部结束部分,都有一幕是行星发动机推动着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前行,同时传来用各国语言说出的:再见太阳系。从汉语英语,再到法语德语,最后是各种语言交错告别太阳系。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前行的画面是视觉模态,而对太阳系告别的各种语言则是听觉模态,蔚蓝的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孤独流浪,世界人民用伤感的声音对太阳系做最后的告别。这一刻的情感跨越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述说着人类的渺小,延伸向地球流浪的方向。语言和其他符号地位等同,共同构建意义(辛志英,2008) [7] 。在这一幕中,仅展现地球流浪的画面无法表现出远离太阳系的意义,仅通过语言也不足以表现出地球在物理层面的状态,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调向观众传递了更为准确和完整的意义,令观众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多语言说的“再见太阳系”更是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相同情感,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该影片十分善用多国人物的群像,例如在第一部中日本、英国等国救援队相继加入到推动撞针的队伍中,多种语言的“报道”配合相继加入的各国士兵表现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在第二部中各国宇航员效仿中国让五十岁以上队员出列完成核爆月球的任务,也是用多语言的“出列”配合队员出列的画面表现奉献精神。

2、联合

联合关系强调在一种模态中,不同的媒体共同表达意义(张德禄,2009) [3] 。《流浪地球》两部中都有对灾难发生初期的旁白:从起初的一场山火、旱灾再到物种的灭绝和城市的消失,人们意识到太阳的急速膨胀和老化将会给整个太阳系带来灭顶之灾,联合政府由此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并建造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而在旁白叙事之余,还有情节本身的背景音乐出现,例如:山火的背景音乐是英语新闻报道,旱灾的背景音乐是韩语新闻报道,生态恶化的背景音乐是日语播报和海鸟的叫声,城市消亡的背景音乐是俄语播报和枪炮交火声,而在不同国家建造发动机也都配以对应语言的背景声。旁白叙事和画面的背景声同属听觉模态,共同表达意义:不同语言的新闻报道点明了异常的灾难正在世界各地发生,行星发动机建设成为了一项世界级、全人类的工程,表现了灾难降临时人类的团结,传递了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联合关系,旁白丰富了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而背景音乐又为旁白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属听觉模态的不同媒体增强了感染力和现实感,使情节更加饱满,更具说服力,同时有利于准确理解电影情节。此外,在第二部中有一段太阳风暴抵达月球表面的情节:先是预警通知声警告作业人员立刻停止并返回基地,再是机器受到干扰并失效的声音和太阳风暴提前掠过地表的声音,伴随的是一段逐渐提高的类似号声的背景声。在该段中,情节中的警告声、太阳风暴掠过地表声以及背景声都属于听觉模态,警告声意味着太阳风暴即将到来,而随机机器失灵声又表现了太阳风暴提前到达的情况,最后急促的背景音乐展现了当前情况之紧急,灾难的不可预料以及月表工作将面临巨大危机。该段运用了同属听觉模态中的情节本身的声音和背景声,使太阳风暴危机的危险性更加立体化,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最大程度展现了紧迫性。

3、交叉

交叉关系是指两种模态交替进行(张德禄,2009) [3] ,虽也是两种模态,但需与协调关系区分开来。协调关系是两种模态的同步作用,而交叉关系则强调两种模态的交叉作用,不同模态的作用可能有先后顺序,且需交叉进行。《流浪地球》2中核武器的手动引爆讲解就是典型的交叉关系:面对月球坠落危机,联合政府派出各国航天员赴月球手动引爆核武器,但核武器类型繁多且来自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手动操作也有所不同,于是需要专人向航天员介绍手动操作器的各个部件以及引爆方式。操作演示属于视觉模态,解说属于听觉模态,边演示边解说,从而让航天员们理解整个操作过程,实现整体的意义表达。危难当前,唯有责任,该片段传递了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用人类的坚毅和勇气战胜漫漫求生路中的艰难险阻,影片中航天员们冷静面对死亡的场景着实令人动容。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模态互补关系理论视角,对《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了突出、主次、扩充、协调、联合、交叉六种关系模式在影片中的应用,探究了该系列电影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互动意义表达。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而电影作为一种受众群体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传播本国文化和传递价值理念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则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该系列电影中各种模态的关系对意义表达的作用,为打造更独特、更具吸引力的中国电影提供思路,为电影工作者的制作与创新提供范本,从而推动更多优秀中国电影的产出,以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慧瑜. 《流浪地球》: 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J]. 当代电影, 2019(3): 21-24 2.
[2] 冯德正, 张德禄.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 当代语言学, 2014, 16(1): 88-99 126.
[3]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4] 程瑞兰,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J]. 中国外语, 2017, 14(3): 36-44.
[5]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6] 张德禄. 多模态符号资源及媒体系统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3): 122-127.
[7] 辛志英.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5): 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