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英语调的异同论地铁站名播报的“去英语化”现象
On the Phenomenon of “De-Englishization” of Subway Station Name Announcements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onation
摘要: 由于全国地铁普及化程度不同,地铁语音播报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从整体的发展历程与方向来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首先是初期,即全球化的潮流初现,英语化起步萌芽;其次是中期,英语化达到了高峰;最后是后期,英语化经过顶峰后开始回落,“去英语化”现象兴起。近年来,将原有的英语化地名标识在外语播报时进行标准普通话处理,这种演变规律引发热议。通过相关资料及文献阅读后,发现地铁站名公示语翻译的研究颇多,但是地铁语音播报的“英语化”及“去英语化”研究却是凤毛麟角。该文通过对汉英语调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了汉语声调的韵律美感,揭示了其“去英语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能够参考相关规定实现地铁播报在国际化进程中彰显家国文化自信。
Abstract: Variations in subway voice announcement styles are observed as a result of differing levels of subway usage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 in various cities. However, these variation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distinct phases as the overall evolution and patterns suggest. Initially, that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Englishization is in the bud;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Englishiz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third phase, the Englishization begins to decline after the peak, and the phenomenon of “de-Englishization” emerges. In recent years, the original anglicized geographical name signs are treated in standard Mandarin when broadcasting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is evolution law has triggered heated debates. After read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announcement language of subway station names,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Englishization” and “de-Englishization” of subway voice announcement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hythmic beauty of Chinese ton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nes, and reveals the phenomenon of “de-Englishization” and the reasons behind i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bway announc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show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ount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文章引用:杨圆玉. 基于汉英语调的异同论地铁站名播报的“去英语化”现象[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368-37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70

1. 引言

“去英语化”的地铁语音播报是指在轨道交通这类公共场合中,英语播报地名时以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形式呈现。对于地铁站名语音播报的“去英语化”现象,社会争论不断,一方面主张“去英语化”是我国语言管理标准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塑造城市全球地位及人文风貌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提升国民自信并推广文化的有效手段。他们坚信使用地铁拼音标准普通话广播有助于维护传统的中文,弘扬中华文明,这也反映了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力。另一方面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觉得这种方式对中国人没有必要,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也难以理解,因此被视为一种非标准的语言表现形式;此外,过度强化中文发音而忽视英文语调也被指责为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各种意见各执己见,然而笔者认为,我们应全面审视这一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去英语化”或者“拼音化”,这是一个涉及长期变革的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决策。本文试从比较汉英语调的异同入手,以汉语拼音的韵律美讨论地铁语音播报“去英语”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整合地铁的实用功能,再梳理这背后反映的家国认同观念,以期能够为地铁在更好地实现服务功能规范用语便利乘客、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建言献策。

2. 汉英语调异同比较

语言表达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毋庸置疑,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 。从言语表达系统的视角看,它包括了声音强度、高度、长度及质量等因素,这些元素密切相关并构成了语音超音阶层次的体系。进一步细究,上述四个要素更多的是从生物学或物理学的角度去探讨。事实证明,音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声带震动的基本频率决定的,且这一特性在真实的语流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严格地说,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旋律”。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后发现,英语是一种强调语调的语言,而汉语则是注重声调的语言。但是,如果我们将旋律理解成由音节或单词组成的基本单元时,那就是声调;若把它视为由短语或小句构建的主要单位,那便是语调。在语言的语音构造中,包含了音段架构与超音段架构两个层面。这两方面共同组成了英语的语音系统,两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2] 。详细点说,语音的音段架构主要负责语言的基础发音部分及其词汇语法等领域,它是语音构造的核心内容,而语音的超音段架构,字面意思就是指超过音段内的特定语音信息,而从更大的范围上去看,则表示意义。尽管如此,在真实的话语传达体系里,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为支持并共同发展的关系。此章节重点关注的是声音的高级层次,也就是声调与语调对于英文及中文这两种语言所做的间接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声音的角度来解析“去英语化”这个地铁站点名的现象。

(一) 英语语音的超音段层面——英语语调分析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以声调为主导的语言,它在超音阶层次上的差异主要是通过短语与句子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在单词层面则不能区分含义。因此,对英语声调的主要探讨应集中于短语和句子的视角。根据林焘和王理嘉 [3] 的研究成果,在一个声调组合里可能会包含多个单词,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某个单词的重读音节被称为“调核”,这个调核会决定整个声调组的构造及其表达的信息内容。基于此观点,在实际对话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通过识别出关键词的调核,从而掌握对话的关键点,确保信息的顺利传输。

观察英语与汉语的语调特征,我们发现汉语主要通过词语来传达意义,而英语则依赖于整个句子。根据语调类型及其核心音节的位置变化,它们可以带来实时的、多样的沟通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对话者之间,也可能因多种原因如语言环境、个人知识储备、情感波动、心态及身体状况等造成的影响,导致了语调与句式的不匹配情况发生。也就是说明英语语调与句型的搭配是较为灵活的,肯尼斯·派克便指出:“英语只有少数的语调范式可与某些特定的句型相匹配,大多数并不直接与句型相关联” [4] 。韦尔斯指出:“在英语中,几乎任何的语调范式都是有可能的,只是不同的语调范式其表达的意思有差异” [5] 。这种现象在真实的对话中经常出现。

例如:This is your ID card! (用以陈述事实)

This is your ID card? (表惊奇、怀疑)

因此,如果陈述句式的朗读是下降趋势的话,它代表的是一种叙事性质;相反地,上升趋势则通常暗示着对于被描述事件的质疑或惊讶。这表明了,语调群的分割,调核的位置设定以及调型的挑选都是跟句子构造有着密切联系的,任何一方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句子架构的转变。而在真实的对话环境下,这些变化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含义表现。总结来说,在声音超音节层次里,英语语调的功能多样而繁复。简而言之,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区分意义、突出关键点、展示感情色彩等。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谈过程中,沟通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读并判断,作出适当的调整。

在英语中,短语和句子的语调被用于丰富其含义,而在汉语中,声调则被应用到具体的词汇上,赋予了词汇更多的含义。声调和语调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同的应用领域。我们观察到地铁站名的呈现大多都是以单个词汇而不是句子的形式,比如成都地铁8号线“东郊记忆”、广州地铁1号线“长寿路”、北京地铁1号线“花庄”等,从超音段层面的音高上来看,若按照英语语调读汉语拼音既不能体现汉语的音韵美感,也不能体现英语语调的功能,即无法辨别意思强调重点表达情感,从这一点上来看,便没有了受众群体,地铁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也会大大削弱。

(二) 英语的超音段层面——汉语声调分析

汉语的发音体系包括了三个关键元素,这些元素在汉语的音节结构中都占据重要位置。这三者就是:声母、韵母和调。音节通常由声母与韵母组合而成,而第三要素——声调则为音节赋予了超越音阶的特性及效用。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汉语的发音体系变得更加多样化。汉语的声调系统主要体现于上升或下降的变化,同时这两类变化构成了音高的复杂波动情况。在语音学的研究中,我们使用“调值”这一术语,它代表的是声调的具体发音方式,旨在精确描述音高并将其标准化。在标准普通话里,有四个基本声调,也就是所谓的“四声”。在汉语拼音规则中,声调标记被定义为“一、/、∨、\”等符号。根据音高的顺序,我们可以将汉语划分为阴、阳、上、去四种声调。汉语声调的主要功能在于区分含义,也即是说,通过对不同声调的使用,能够明确表达出各种意思。比如,/ma/这个音节由辅音和元音组成,当配上不同的声调时,它的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bā/“巴”,/bá/“拔”,/bǎ/“把”,/bà/“爸”。尽管在英文里,发音的变化无法区分含义,例如“water”/'w:t(r)/可以有不同的声调,但是其所表示的水的意思并未发生任何转变。然而,对于中文中的“水”/shui/这个音节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当声音升高时,会变为“谁”;而降低的话,就会成为“睡”,这两者的意思截然不同。从是否能够区别意义这个角度来看,若地铁站名的播报采用带“洋腔”的汉语,例如北京地铁1号线中的“管庄”汉语拼音读作“guăn zhuāng”,15号线中的“关庄”汉语拼音读作“guān zhuāng”,通过声调的不同我们在听广播的时候很容易区分站名的不同,如若采用“洋腔”式汉语去进行播报那么从语调上来看便没有任何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辅助以文字形式,无论是中国乘客还是外国乘客,便会无法判断两者的区别,就会在地铁中迷失方向甚至可能导致在错误的位置上下车,地铁站名的播报也就沦为一种形式。例如我国有两个省份:一个是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省;另一个是地处西北部的陕西省。这两地的中文名称都以“shān xī”开头(对应于其普通话发音),但由于英文字母不能反映出它们各自独特的口语音韵特征,因此需要通过添加字符来加深它们的区别度——前者被标记成“Shanxi”;后者的名字则是“Shaanxi”(其中第二个词中的第一个A表示的是该地区特有的鼻化元音[ɑ]),这样一来实现了书写方式上的区分,但是“洋强洋调”式的发音上两者也没有任何区分,便也沦为“中国人不需要,外国人不理解”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3. 地铁语音播报站名“去英语化”的原因

(一) 汉语拼音的韵律美感

汉语的声调和元音辅音一样,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妈、麻、马、骂之间的区别就像妈、八、发、他或妈、猫、模、眯之间的区别一样 [6] 。改变元音辅音以区分词义是所有语言共同的方法,而有声调的语言在表达语意方面比无声调的印欧语言具有额外的优势。声调使得语音具有音乐性和韵律,这是汉语的美感所在。因此,汉语的美感是值得不同时代重视和应用的内在原因。

1) 音乐之美:某些语言中的声音高度对于其音节的重要性与元音和辅音相当。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显著,因为在汉语中,决定音节含义的声音高度被称为声调。依据有无声调,我们可以将全球的语言划分为带有声调的语言(如汉语)和没有声调的语言(如英语等其他语言)两种类型。汉语最为明显的区分点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声调特性,这使得汉语与以印欧语系为主导的其他语言有着显著差异。然而,许多西方人往往无法正确发出汉字的声调,导致难以流利地说出中文,有时还会出现误解词汇读音的情况。尽管两个音节的语音完全一致,但如果声调有所变化,那么其含义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比如“买”和“卖”,如果用国际音标来标注的话都显示为[mai],两者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声调。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这两者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在北京方言中,当[mai]被读作上升声调时,意味着付款购买;反之则代表着出售商品并收取款项。同样,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每个语言体系均具备自己的音素系统,也就是用于识别词义的系统,其中汉语的音调波动对词语意义的影响至关重要。再比如前面的例子汉语的“书”,升调时读作“熟”,降调时读作“树”,意思也大不相同,和英语当中升降调的“book”不可同日而,语声调是汉语音节的核心元素,它贯穿于字音的高低起伏和旋律。汉语的声调变化明显,高、扬、转、降的区别清晰可见,听起来就像欣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

2) 富有音乐性的抑扬顿挫:作为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性尤为显著。这种音乐性质主要表现于声调、音韵、节奏与旋律等方面。声调的高低起伏给听众带来了层次分明的变化感受。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人已经察觉到了汉语存在着声调现象,并将当时已知的声调划归为“平、上、去、入”四大类别,这成为了后续各时代对汉语声调划分的基本依据。自四声理论确立以来,人们开始积极认识到汉语声调的美妙之处,并乐意且真实地将其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当中。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领域,这一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至唐代时,通过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格律系统,从而深刻影响了近体诗的外观特征。汉语的四个声调涵盖了丰富的声音种类,既有上升趋势,又有下降倾向;既能保持平稳状态,也能展现出弯曲效果。此外,各个声调之间的音高差异也相当明显,使得语音的升降波动更为显眼。当不同的声调词汇相互搭配在一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音乐美感。历史的汉语发音变化过程中,[-p]、[-t]、[-k]等塞音韵尾及[-m]鼻音韵尾相继消亡,浊音逐级转变为清音;同时,北方语言中的入声字被分配到平、上、去三个调类之中,这导致了“促”声的大量减弱,而“舒”声则得到了显著增强,使得汉语发音更具圆润与高昂感,从而赋予其更多回旋空间和抑扬顿挫的变化 [7] 。但是汉语发音,无论是古代的宫商角徵羽,还是现代的赵式发音,都体现出了一直发音的省力原则,即语言本质是交流的手段,使用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便利生活。

(二) 地铁的实际交际功能

依据《北京城市名称管理规定》及国家的规范要求,并综合考虑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轮的深入讨论后,最终确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城地铁站点命名的英语翻译的新总则:首先是简化易懂;其次是要让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能够准确发音且理解内容;最后还要考虑到地理位置与人文价值。例如如果在中国成都搭乘地铁,外国人向一位不懂英语的国人问路,如果采用汉语兼具英语的方式就是“WuHou Temple”,这种情况下完全不懂英语的人大概率会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无法提供帮助。而如果是采用统一的汉语拼音则是“WuHou Ci”,即使是“洋腔洋调”但是通常情况下国人都能理解并且做出判断,效果不言而喻。适应地铁对外交往和服务的实际需要也是时代发展进步便民利民的一种国际化友好体现。

(三) 规范化及家国意识的构建

随着2000年左右我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不仅推动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全球化的步伐。因此,在前20年间,我国都在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品牌。“国际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到各种新兴事物的引入,小到全国各地的著名景点,都被贴上了英文标签。以地铁为例,截至冬奥会以前,我国已经建成48个城市的地铁,几乎每一个站点都同时配备有中英文导引和注释。通常来说,外国友人到中国来几乎可以无障碍乘车,因为每一条提醒都会先播报中文,再播报英文。无独有偶,以前的地名都是先使用拼音音译,然后用汉字意译。例如成都的“武侯祠”的英文名为“WuHou Temple”,“北京站”为“BeiJing station”。但是冬奥会之后人们发现这种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很多以前用英文标示的地名都换用为了汉语拼音。比如北京地铁站里直接使用了“Beijing Zhan”来代替之前的名称,而建国门直接被译为“Jianguo Men”,这种现象是我国“去英语化”趋势的率先表现。由此可见地铁站名的“去英语化”现象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微观体现,它的变化也呈现局部的差异性和缓慢性,我们需要给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多的时间和信心。

我国目前想要实行的“去英语化”并不是要撤除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英文标语,而是致力于将从前使用英语翻译的地名、景点等改为使用拼音。比如以后人们进站之后,广播里还是会先提醒:“请握紧扶手,注意脚下,不要依靠扶梯,不要看手机”,接着再播报英语“please be careful and mind your step”。使用英文语调来播报汉语中国地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了,为什么现在要放弃这个做法改用汉语拼音声调进行播报呢?这和我国目前在文化传承上面临的困境有一定关系,我国同韩国关于“农历新年”的争议还未消散,这个纠纷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因为我国缺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韩国执意想把农历新年说成是它们的文化遗产,就是钻了译名的空子,在此之前国际上对于农历新年的称呼是“lunar new year”,并未标明是中国所有,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呼吁大家使用“Chinese new year”来加以证明。很显然,使用我国的拼音来表示我国的地名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梳理高度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去英语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完善地铁语音播报的建议

(一) 相关部门需认真查阅有关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和英汉翻译中地铁站名英译的指导条例,包括1984年发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2013年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 30240.1-2013)以及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英汉译音表》等,严格依照国家标准,以实现全国一致的规范化。在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下,重视差异,规范翻译,力求更好地将标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国内民众和国际友人。由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率先做出改革治理表率,全国各城市再结合自己的城市特征进行学习,力求彰显家国形象的同时,便民利民。

(二) 确保地铁内使用的词汇与广播形式的一致性。虽然不同城市的地铁站点名称翻译规则可能有所区别,但在同一城市地铁网络中,英语术语的使用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统一。由于地铁路线会随着城市发展持续扩大,即使新增车站数量众多,也必须遵循现有路线命名的规定进行翻译,不能另行制定新的规则。例如现在北京地铁站内新增的站名已经全部采用拼音化及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进行播报,对以往的站名翻译和播报也再次进行校队,真正起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大都市表率。

(三) 我们需要确保汉语的纯粹与首要地位,同时为了便利全球沟通及服务大众的需求,适度提升地铁站名的英语翻译水平至更高的层次。例如,“路”、“大道”这些常见的地标名称或代表方向的“东”、“南”、“西”、“北”、“中”,都可以用英语表达为“Road”、“South”等等,原因在于如果直呼其为“Lu”、“Bei”则仅适用于汉语普通话,对于无法理解汉语拼音的人群来说毫无意义,而对那些能识别汉语拼音的人而言,他们也往往不会去聆听对应的英文站点名字。而类似于“武侯祠”、“洪崖洞”、“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有极其强烈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地名时,则应该采用标准普通话播报,不仅仅体现了地铁的实用价值,更彰显了国家形象。

5. 结语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地铁系统外语播报中国地名用语提供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所以不同城市之间在播报地铁站名时依旧存在使用英语语调和标准普通话声调两种形式的情况。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经开始采用在外语播报中国地名时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形式,笔者认为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向外国游客展现汉语拼音的韵律美感、充分发挥地铁的实际运用服务功能以及树立国民的家国文化认同观念。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地铁站名的标准化播报将对人们的日常出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制定专门针对地铁用语播报的国家规范文件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蒋红柳. 汉英语调异同的语言类型学视角初探[J].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 2022: 151-165.
[2] 罗常培, 王均. 普通语音学纲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
[3] 林涛, 王理嘉. 语音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
[4] Pike, K. (1945) The Inton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5] Wells, J.C. (2006) English Intonation: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袁晓园, 徐德江. 汉语声调的优越性——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之一[J]. 汉字文化, 1989(Z1): 77.
[7]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