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Marcuse’s Ecocritical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DOI: 10.12677/acpp.2024.135147, PDF, HTML, XML, 下载: 48  浏览: 114 
作者: 张兴煜: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马尔库塞异化生态危机Marcuse Alienation Ecological Crisis
摘要: 赫尔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批判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以异化为逻辑起点,从生态维度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在物质生产层面,资产阶级通过技术异化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控制,遏制了社会的变革,使社会成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单向度社会。在思想观念层面,通过消费异化腐蚀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使得单向度的精神内化为臣服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奴隶人格。在生态环境层面,通过对自然的榨取,以满足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马尔库塞针对性地提出新技术观、消费革命、生态美学等思想,尝试进行社会的变革,进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理论的剖析,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Herbert Marcuse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He critically inherited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 took alienatio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revealed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modern capitalism from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At the level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he bourgeoisie realized the control of the proletariat through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curbed social changes, and made society a highly homogeneous one-dimensional society. At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rough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people’s critical thinking is corroded, and the one-dimensional spirit is internalized into a slave personality that submits to bourgeois rule. At the level of ecology, the extraction of nature to satisfy infinitely expanding material desires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rcuse targeted the ideas of a new technological outlook, consumer r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an attempt to make social changes and thus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rcuse's ecological critical theory, it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ly civilized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文章引用:张兴煜. 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4, 13(5): 981-9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47

1. 马尔库塞的生态批判理论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是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理论的重要论点,其主要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下的技术异化、消费异化、人的异化。他明确指出,受资本控制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损害自然以及控制与压抑人的工具,整个世界陷入虚假需求引导的异化消费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1] 。

(一) 技术异化

分析马尔库塞的理论体系,不难看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下工具理性主义泛滥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其批判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工具理性,即通过手段达到目的,注重对效率的追求。与之相对的价值理性则关注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否定性和批判性。由于工具理性在技术和自然科学中获得成功,人类对于工具理性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个过程中,带有批判性质的价值理性就受到打压。当工具理性的原则渗入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关系之中,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对自然的伤害,并直接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联系,使人丧失批判维度,成为“单向度的人”。

这样科学技术异化为维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并操控大众意识,将技术的破坏性转向生态环境,人类逐步陷入生态日益恶化的状态之中 [2] 。基于对工具理性的分析,马尔库塞做出这样的判断,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就可以理解为工具理性。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新的控制形式,抽象的工具理性成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统治原则。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马尔库塞进一步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一个极权主义者,它不仅统治了自然,而且统治了人。“技术的逻各斯已经变成统治的逻各斯,技术合理性变成政治合理性” [3] 。他指出,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新的统治,这种统治相比于政治革命具有隐藏性和欺骗性,由于没有暴力革命的形式,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具有了技术的特点。这种统治在“美好富足”的外衣下,人们享受着物质的丰裕,情愿迷失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中,丧失了应该有的否定性和批判性。所以“技术从人类的解放力量异化为人类解放的桎梏” [4] 。同时,为了满足资本家追逐利益的需要,工具理性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规模无限度扩张,必然加剧对自然的掠夺。表面上,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实质上人类对于自然保护的责任感却不断弱化,人与自然走向了二元对立。

(二) 消费异化 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时,马尔库塞还着重分析了异化消费的现象。他认为自然坏境的损害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还坚持“禁欲主义”的存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则完全抛弃了这种观念,转而信奉“高生产、高消费”的发展理念。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被看作理性的思想,这种所谓的“经济理性”表现为大规模的生产,不理性的消费以及对自然的征服。在畸形“经济理性”主导下消费发生了异化,成为统治者实现对社会操控的新手段。

根据弗洛姆对人类的消费需求的划分,即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真实需求指人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些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一切需求的先决条件 [5] 。而虚假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种需求并非人的本真需要 [5] 。马尔库塞对虚假需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追求物质的享受不是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动用一切手段,把虚假需要伪装成大众需要的产物,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煽动人们盲目的消费心理,使人们认为能够在商品的购买中得到满足,这样的结果便是人们完全成为了商品的奴隶,资本主义则通过这些需求完成对人们的改造。

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们在虚假需求中得到的心理满足是一种麻痹式的安乐。他认为这种虚假需要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的控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背后利益集团的摆布,人们不仅失去了反抗现有制度的动力,还成为拥护资本统治主义的傀儡。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普罗大众在这种“病态思想”的操纵下,不断追求虚假需要的满足,丧失了批判性和否定性,个性也随之泯灭,成为麻木却不自知的“单向度的人”。由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随之出现。

(三) 人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是马尔库塞理论的重要来源。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马尔库塞开辟了分析生态问题的新维度。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史无前例的提高,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巨量增长,但负面影响直接作用于自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马尔库塞在精神分析的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文明进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改造和利用了死亡本能,主要破坏性从自我向外部世界转移,攻击性冲动则不断地指向自然,通过改变和开发自然,为人类走向更富裕的文明阶段提供能量” [6] 。而死亡本能在促进文明进步的同时却也给自然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人们的欲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却不断的水涨船高,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肯定性思想结构,否定性思想转化为掠夺自然的破坏性人格,将人与自然推向二元对立的极端。在这种破坏性死亡本能的支配下,人类精神的危机反作用于自然,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马尔库塞看来,不断膨胀的破坏性人格导致了人的异化。伴随享乐主义和征服思想的弥漫,为了满足病态的欲望,只能想法设法提高生产率,整个社会陷入对生产开发的盲目崇拜之中,当这种社会心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时候,任何对于生态环境的呼吁都将是徒劳的。因为,现实原则不仅支配着本我及潜意识,也支配着个体的基本驱力 [6] 。当今社会的精神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都是在这种崇尚物欲享受和追逐最大利润的影响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人的统治,同时使人产生异化,所以马尔库塞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只有突破资本主义的框架,才能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解放。

2. 马尔库塞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探析

通过分析马尔库塞提出的生态问题以及成因,那么针对这些问题,马尔库塞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针对技术的异化、消费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马尔库塞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新技术观、消费革命、爱欲解放即艺术革命的解决路径。

(一) 新技术理论

面对技术异化与工具理性的困境,马尔库塞试图将技术发展与人的感性价值理性相结合,构建一条技术人道化的审美救赎之路,主张发展一种不被资本主义利用的新技术,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下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因此马尔库塞把对科学技术的变革看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他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并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使用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技术及其发展,不能像西方“深绿”主义思潮那样要求人们回到原始社会状态,而应该继续推动技术的发展,变革技术的使用方式,打破技术异化中的统治逻辑。“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与自然的解放,将科技从为剥削服务的毁灭性泛滥中解放出来” [7] 。马尔库塞认为消除工具理性的负面作用,克服技术异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价值理性整合到科学技术中来,实现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的统一,从而消除工具理性的负向效应,扬弃技术的异化,形成一个新的技术思想,进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双重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这种建立在全新价值理性上的新技术必定能割断技术与资本主义极权统治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对自然人道占有的和谐关系。他强调在新的技术观影响下形成的社会模式,技术是非暴力的,不再具有毁灭性,会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过分开发与改造,实现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消费革命

马尔库塞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但马尔库塞却以深邃的眼光发掘了隐藏在繁荣下的问题。在他看来,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的制造“虚假性需求”,唤起病态的消费欲望,获得超额利润,巩固其政治统治的同时,使自然沦为“商业化、被污染的自然” [8] 。马尔库塞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虚假需求”的批判中,同时他指出这种病态消费理念和虚假需求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操控和控制下的必然产物。“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需求,绝大部分是资本家刻意营造的非正常需要,如同毒品” [9] 。当这种病态需求被社会无限放大,过度消费促使人类加大对自然的开发力度,直接超越大自然的承载力。而站在人类的角度,当追求幸福、实现解放的目标被扭曲的等同于刻意消费后,人们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解放,反而迷失在了无尽的消费欲之中,最后麻木的被资本所统治。要改变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冲破人类社会的生存困境,就要改变把追求幸福等同于盲目消费的歪曲理念。

因此,实现幸福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发现和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克制对虚假需求的追求,有计划适度的开发自然,把更多的闲暇时间变为自由时间,而不是陷入追求无限消费的恶性循坏中。在他看来,具有现实性的社会主义需求观和消费观才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从真实消费中建立崭新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的征服也减少了虚假需求下的盲目性,真正的实现马克思理论中对自然的人道占有。

(三) 爱欲解放与艺术革命

针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提取出“爱欲”的概念,“爱欲”是一种生命本能,它与死亡本能是人最主要的两种本能。相比于死亡本能所带来的压抑,爱欲会使人获得全面和持久的快乐,并打造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死亡本能比爱欲本能占据优势,正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死亡本能的冲动转向自然,才造成生态危机。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被压抑的状态,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人来建构新的技术和自然环境,建立一种新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爱欲的增强。而艺术是构建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他看来艺术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首先,艺术具有否定性,一直以来艺术作为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理性思维,是反理性、非理性思潮的最后一块阵地。具体表现为艺术可以对既定现实进行有规定的否定。此外,艺术的这种否定能够发现有美感的事物,发现并解放感性的快乐,感知和倾听那些在日常事务和娱乐中被压制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就是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和呼唤,也就是爱欲本身的内容。

其次,艺术具有预测功能。在他看来,艺术家具有特殊的视角,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中的矛盾,并通过作品展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艺术本身也蕴含着批判主义的思想,通过对社会矛盾的发掘与批判,将人从扭曲的社会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实现对破坏性本能的超越,达到精神上的和谐 [10] 。

最后,艺术是解放人类的重要途径。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再具有政治革命和暴力革命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理性的统治和思想的控制。人们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失去批判性和否定性。而艺术能够恢复人性中的美、自由等,还能揭示被禁锢的思想,从而完成批判异化、激发爱欲的任务。通过重新塑造个体的内心世界,恢复人的爱欲,使人的内部世界获得慰藉,改变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从而抵抗内在压迫和暴力,恢复主体和内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缓和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马尔库塞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启示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粗放型生产的经济模式和刺激消费促进增长的经济政策,导致目前的环境状况十分严峻。马尔库塞生态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结合他的生态思想,我国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时应努力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新科学技术发展观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生态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人与自然处于被奴役和统治的困境中。因此,他的科学技术变革思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新形实用技术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遵循马克思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把科学技术运用在自然界时,要设身处地的为自然考虑,抵制工具理性“唯利益”的倾向,将价值理性和美学的范畴融入技术发展观念中,摒弃科学技术的极权主义现状,扬弃技术的异化。这样才能引导科学技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从而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控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摒弃传统消费模式,建立生态消费模式

马尔库塞在其生态思想中,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直接关系,认为逐利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呢原因。马尔库塞指出,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过度消费盛行,人们被统治者所引导,把虚假需求当成真实需求,盲目的追求物欲的享受,无疑会超过自然能够承受的界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生态危机要从改变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对现存社会中人的消费模式、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发展生态消费观,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需要”,倡导理性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与此同时,也要推行合理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曾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12] 。生产是和消费紧密相连的,生产决定消费的目的、对象和方式,健康的生产方式才能引导文明的消费模式。所以国家还应当倡导建立与生态消费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倡导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生产方式,最大限度的促进消费模式的形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

(三) 塑造生态伦理观

马尔库塞批判了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他明确提出,要打破人与自然分离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恢复自然的主体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权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对当下的生态危机问题,要坚决的抵制人类中心主义,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观念,助推生态文明的建设。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与生态同时并存,不存在主客之分,把正确的生态伦理思想内化于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建立新的感性价值观

马尔库塞认为,革命学说已经不能局限在社会物质条件方面的暴力革命,而应当注重社会主体即人的意识方面的观念变革。过去的经验证明,工具理性虽然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人们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会失去批判思维和反抗精神,最终异化为没有感情的工具,成为单向度的人。基于此,马尔库塞强调有必要建立感性的价值观,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的人。通过建立新的感性价值观,一方面能够使人们从传统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中解脱出来,培养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感性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批判思维,从而更加敏锐的看待环境中的美和丑、协调和不协调等问题,自发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4. 结语

马尔库塞站在生态的维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进行深刻的批判,他指出工具理性的泛滥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刻意打造虚假需求所导致的消费异化是导火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剥削导致人的异化则加剧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并针对性地提出新技术观、消费革命、爱欲解放与艺术革命的应对路径,力图打造一个价值理性所引导的社会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马尔库塞的生态危机思想虽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但其思想仍然对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马尔库塞的生态哲学理念,能够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世书.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与双重解放: 马尔库塞的生态批判与革命[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 36(6): 18-25.
[2] 冯旺舟, 吴贵洋. 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7(5): 39-45.
[3] 陈学明, 王凤才. 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 王晓方. 从技术批判到社会批判的转向——马尔库塞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学批判[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1(5): 156-161.
[5] (德)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6] 赫尔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 对弗洛伊德的哲学探究[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7] (美)赫尔伯特·马尔库塞. 工业社会与新左派[M]. 任立, 译.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82.
[8] 王云霞. 马尔库塞的生态危机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1): 14-17.
[9] 理查德·卡恩. 批判教育学、生态扫盲与全球生态危机: 生态教育运动[M]. 张亦默, 李博,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0] 黄飞瑜. 生态与艺术的交融: 马尔库塞生态美学思想探析[J]. 文艺评论, 2023(6): 19-25.
[11] 李富君. 科技异化与自然的解放——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论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6(3): 6-10.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 蔡陈聪.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1(6): 5-6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