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An Analysis of Lukacs’ Historical Dialectical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4.135146, PDF, HTML, XML, 下载: 47  浏览: 8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 萌, 闫 慧: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意识Lukacs’ Historical Dialectic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lass Consciousness
摘要: 通读《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从总体性、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同时,他对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进行了改造和批驳,并试图实现对黑格尔自然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研究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将在探析卢卡奇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这对当今时代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Abstract: Through reading the book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e can see that Lukac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his historical dialectical thinking from three levels: totality, materialization the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he reformed and refuted Hegel’s historical dialectics, and attempted to achieve a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of Hegel’s natural dialectics. Lukacs’ research on dialectics basically inherited Marx’s idea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d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Lukacs’ three major theories, this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Lukacs’ Marxist historical dialectics, whi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s on ou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oday’s era.
文章引用:肖萌, 闫慧. 探析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J]. 哲学进展, 2024, 13(5): 974-98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46

1. 引言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其中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用“历史辩证法”阐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总体范畴、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对于分析历史辩证法意义重大。在当代,对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2.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要探究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我们不但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要从深入挖掘的角度,重温卢卡奇所处的时代,探讨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对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任何思想的研究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欧洲社会经济不断演进的脉络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增长、经济决定论观念的盛行、新康德主义与实证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以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多次尝试的挫折,共同构成了卢卡奇历史辩证法形成与发展的丰厚理论土壤。同时,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的集中 [1] 。在资本迅猛扩张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原始资本的累积,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市场上众多企业的扩张与兼并活动。资本和生产的迅速扩张不仅引起了国家之间的冲突,也引起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冲突,这就造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形成。

(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生产资料更加集中于资本家手中,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家依赖大机器生产来提升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产出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强制机制下,工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生存和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料,他们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由此,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背景下,工人逐渐变得物化,进而致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物质关系所遮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资本家为了攫取资本和利益,对劳动者进行了压榨,因此,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就成了一种与自身对立的异己力量。卢卡奇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的概念,他指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人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个人价值是由物来衡量的。卢卡奇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商品的发展,商品的结构又使得它具有与之相对应的主观结构,而无产阶级意识的物化则是对这种主观的、非人性的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映 [2] 。

(二) 卢卡奇的革命实践活动对主客体历史辩证法的呼唤

卢卡奇以其个人经历对欧洲革命及其运动进行了深入思考,写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1918年11月,匈牙利成立了共产党,卢卡奇立即加入了该党。共和国政权垮台后,卢卡奇被驱逐到维也纳。在维也纳,不仅存在矛盾的思想,也存在矛盾的斗争和实践,卢卡奇本人就深陷在这些矛盾的漩涡中,并参与到了其中。

无产阶级革命为何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得以成功实现,而某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未能实现这一革命?卢卡奇指出,其根本原因并非客观条件的缺失,而在于其指导思想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实证主义和机械性的宿命论。

卢卡奇既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革命的实践者,他必须理性把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按照卢卡奇的说法,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与思想的“强化的学徒期”。他开始把马克思和列宁的作品与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始学习并试图用共产主义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 第二国际中庸俗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引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对掌控资本、政治大权的需要,不断篡改、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过否定和改造马克思主义及其经验认识,不仅歪曲、违背并逐步庸俗化、教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而且忽视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实践的本质作用。

卢卡奇认为,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辩证法的全部意义,并将理论融入革命实践,坚持在革命和实践中奉行“总体的观点”。同时,卢卡奇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并提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要想彻底克服物化现象,就必须采取一种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方法论,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劳动力的压迫与剥削。如此一来,无产阶级既可以揭发和颠覆资产阶级的统治,又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理想,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秩序。

3.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的三大理论

(一) 历史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总体性

卢卡奇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为历史辩证法,以总体性的概念对人类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进行了猛烈的揭露与批判。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精髓。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改造,认为事物不能孤立地存在,马克思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事物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着总体性,并在此种联系中起着统一和整合的作用。在《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历史的总体性概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仅从个体出发去理解历史,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要想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必须将个体作为整体来考量。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观察个体或部分,那么得出的结论无疑是抽象且缺乏说服力的。在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斗争中,卢卡奇对抛弃辩证法转向自然科学方法的理论家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分析,而未对其进行全面思考,其结果是从抽象、孤立的法则中推导出的事实依然是抽象、孤立的。为了获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认为必须始终坚持从现实出发,采用总体性方法。

(二) 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行动——物化批判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揭示了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他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产物。与马克思一样,卢卡奇也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中人的“异化”以及存在的剥削、压迫和非人待遇。他认为,要想使无产阶级摆脱这种物化的枷锁,就必须彻底消除这种物化现象,推翻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卢卡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厉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的现象。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消除物化的历史使命,并以此为基础,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

马克思把物化放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卢卡奇则把它放在了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中来考虑。卢卡奇对“物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批判性地剖析,从而揭示出“物化”的本质。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受到了传统生产结构的约束与制约,导致被物所支配控制。因此,他深感有必要对这种物化现象给予彻底的否定和猛烈的批判,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在这背后所隐藏的那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卢卡奇以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开始了他对物化现象的深入剖析。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总体性的观念,只有通过辩证法的运用才能克服物化现象,只有通过对物化的批判,才能把无产阶级从物化的枷锁中解救出来 [3] 。

(三) 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自觉——阶级意识

在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卢卡奇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其对抗物化现象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未对阶级意识进行深入地探讨,这导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他认为,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乎均值”而是人们一定等级社会里的合理的反应 [4] 。

卢卡奇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探讨了克服它的动因,并以此作为对其进行反思的起点,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其改造的重要意义。卢卡奇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而普茨基的经济决定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则削弱了无产阶级的意识,无产阶级也由此处于支配和从属的地位。所以,只有当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担负起自己的任务与职责,统一思想,才能回归到历史的主体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要使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进而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唤起他们的阶级意识。但是,从根本上说,要想进一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要使其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进行自我批判,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总而言之,卢卡奇深入探讨了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与整个人类存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将这种关系置于历史辩证法的框架内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理论体系。

4.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

(一) 卢卡奇历史概念与马克思历史观的比较

1. 共性分析

总体来说,卢卡奇历史概念的形成受到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基础上的,他认为,历史既是自然史,又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分离,它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是一个运动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5] 。而卢卡奇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在此基础上,卢卡奇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批判与实践思想,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和重要性。卢卡奇主张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和实践相结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础,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人的行为的产物,它同自然界、历史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看法一致,他们都坚信,人类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历史进程的核心因素。卢卡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历史的实践性特征和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与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进一步彰显了卢卡奇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2. 差异性分析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并加以深入研究,提出了与马克思有所不同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他将辩证法局限于历史范畴,认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发生,从而否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存在,并大力推崇历史辩证法。同时,卢卡奇力图通过他所提出的总体性思想,对马克思的“教条化”和“庸俗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它以马克思的一般和基本历史观为基础,并经过科学的系统化和完善从而最终形成。马克思的历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社会,去理解并解释历史。

总之,卢卡奇通过自己对历史独特的理解,建立起了自己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体系,从而使自己的“历史辩证法”得以重新建构。同时,卢卡奇则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历史哲学”,以“历史”为其存在论根据,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一种本质的历史辩证法。

(二) 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1. 共性分析

卢卡奇对物化的洞察深刻地继承了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对于商品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拜物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更是植根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他指出,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拓展,源于商品关系中的物化现象亦将伴随商品的广泛普及而持续深化。

卢卡奇和马克思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期深入理解商品经济在这一社会形态中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两位学者对异化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在理论研究的路径上呈现出相似性。并且两位学者均借助物化与异化劳动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生存的困境,并致力于在批判性思考中寻找解决之道。要实现这一突破,无产阶级的行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革命斗争,使得无产阶级彻底摆脱物化意识的束缚,才能引领人类摆脱当前的生存困境,迈向解放的道路。

2. 差异性分析

首先,在根源认识层面两者存在着差异。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历史意识的丧失,他认为物化是由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思维方式被物的形式所掩盖。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强调的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感,他认为异化是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被剥夺了自身的性质。

其次,卢卡奇和马克思对于物化和异化的克服和扬弃,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卢卡奇认为,要克服物化,必须进行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他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摆脱物化的束缚。马克思则认为,要克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他强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消除异化的根源。

(三) 卢卡奇和马克思阶级意识的比较

1. 共性分析

卢卡奇阶级思想的形成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认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6] 。在深刻地分析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经济领域的关系之后,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这种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贫困的贫困、这种意识到自己的非人性从而把自己消灭的非人性——的产生”才能够彻底推翻并消灭私有制,而马克思所提及的这种意识,即为阶级意识 [7]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压下,无产阶级从原来的自由人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奴隶。这一转变也意味着无产阶级从一个拥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自给自足的社会阶层,到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的“自为阶级”。马克思深刻地洞察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这种由“自在阶级”到日益觉醒的“自为阶级”的转型,不仅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更是阶级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产物。

卢卡奇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自为阶级”这一核心思想,而且还对其含义进行了深刻而细致地剖析与探讨。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苏醒并成熟之后,才能使无产阶级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强调正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成为了革命运动得以发动、私有制被彻底根除、以及人类异化现象得到克服、追求真正自由的决定性力量。而卢卡奇的深刻见解,正与马克思在其思想中所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

2. 差异性分析

马克思在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将阶级意识与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紧密相连。马克思认为,阶级意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他的分析旨在为理解社会分裂和革命提供一种全面的框架。通过这样的理论建构,马克思试图探索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道路,并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自由提供理论指导。

与马克思相比,卢卡奇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他认为,阶级意识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一个现象,而是根植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之中。卢卡奇强调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性,这使得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意识有所区别。除此之外,卢卡奇还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于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他将这种意识视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引发人民群众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从而为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

然而,卢卡奇在其阶级意识的理论建构中,既汲取了黑格尔哲学的精髓,也不失自身独特的思考视角。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辩证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试图从这位哲学家那里提炼出一种更为深刻的阶级分析方法。卢卡奇更重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与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在阶级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5. 结语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深植于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洞察之中,本文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出发,对其历史辩证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掘与探讨。通过对卢卡奇历史辩证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并在深入分析历史辩证法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的理解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卢卡奇的历史概念、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历史观、异化理论和阶级意识进行比较研究,深入理解了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实质,并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总之,卢卡奇在其一生中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弘扬,都是值得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借鉴的。

项目基金

本文为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科研项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成逻辑探赜”、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探析”(23ZSY02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 邹之坤. 历史辩证法: 青年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3] 起晨.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200/d.cnki.gkmlu.2021.001932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 96.
[5] 张一兵. 深度解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 哲学动态, 1998(8): 20-24.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65.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