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市政工程材料费对工程造价的敏感性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Sensitivity Influence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on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 on Project Cost
DOI: 10.12677/mse.2024.133062,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69 
作者: 邵 军, 钱向欣:浙江宏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关键词: 营改增市政工程材料费用敏感性分析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T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 Sensitivity Analysis
摘要: 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市政工程材料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预算单价、供应方式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并通过构建敏感性模型,探讨材料费用占比及综合除税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幅度。研究结果表明,材料费用占比与材料综合除税率与工程造价呈负相关,且营改增后工程造价的总体下降幅度主要取决于各部分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及相应的综合除税率。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ost contro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policy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on the budget unit price, supply mode and project cos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discuss the proportion of material cost and the impact of comprehensive tax rate on the project cost by constructing a sensitiv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material cos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aterial tax rate and the project cost, and the overall decrease of the project cost after replacing the business tax with a value-added tax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of each part in the project co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tax rate.
文章引用:邵军, 钱向欣. “营改增”对市政工程材料费对工程造价的敏感性影响研究[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4, 13(3): 594-602.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4.133062

1. 引言

增值税(VAT)自1917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亚当斯教授提出,1954年法国首次引入后,因其避免重复征税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中国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这改变了市政工程的造价计价体系,从包含税额的营业税计税方式转变为“价税分离”的增值税计税方式。这一变化对建筑行业的造价管理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材料费用管理上,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来理解材料费用变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支持施工企业决策,优化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 [1] [2] 。本文将首先回顾“营改增”政策的背景和目标,然后详细分析该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费用的具体影响,包括材料预算单价的调整、供应方式的变化以及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接着,本文将构建一个敏感性分析模型,量化材料费用占比和综合除税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探讨在“营改增”政策下,施工企业应如何调整其材料费用管理策略,以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最后,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旨在帮助施工企业在新的税收环境下实现成本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期望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

2. 营改增政策

2.1. “营改增”政策的背景与发展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为中国税制改革之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宗旨在于优化税制结构,消除重复性征税,进而降低企业之总体税负,激发市场活力,并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自2011年起,中国政府已在部分地区及行业开展营改增政策之试点,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涵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生活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4] [5] 。

2.2. “营改增”政策的优势

“营改增”政策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重复征税:增值税是一种对商品和服务增值部分征税的税种,可以有效避免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重复征税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建筑业“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推广,促使建筑业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6] 。

2) 促进产业升级:“营改增”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增强税制中性:增值税的中性特征意味着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最小化,有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现行工程计价依据调整为适应增值税的工程计价依据,有利于建筑业企业税负合理转化,有利于化解建筑业企业负担,有利于建筑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有利于建筑业“营改增”顺利、平稳实施。

4) 提高税收管理效率:“营改增”简化了税收征管流程,通过发票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手段,提高了税收征管的透明度和效率 [7] 。

2.3. “营改增”政策的特点

1) 价税分离:在“营改增”政策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其税负分离,消费者和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价格中包含的税额,有助于提高价格透明度。

2) 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允许企业将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支付的税额(进项税)从其应缴的税额(销项税)中抵扣,这有助于避免税收的累积效应。

3) 税率结构:“营改增”政策实施了多档税率结构,以适应不同行业和商品的特点,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8] 。

4) 税收优惠政策:为了缓解“营改增”对某些行业的冲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简化征收办法和税率优惠等 [9] 。

3. “营改增”对市政工程材料费用的影响

3.1. “营改增”对市政工程材料预算单价影响

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市政工程造价的定价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向了“价税分离”的新模式。这一转变要求对市政工程材料的预算单价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税收政策和市场环境 [10] 。

在“营改增”之前,市政工程材料的采购和结算通常包含了税金在内的总价。然而,“营改增”政策的推行意味着材料的采购成本需要剥离增值税额,以反映不含税的实际成本。这种变化对材料预算单价的计算产生了直接影响,要求采购方在编制预算时必须考虑税金的抵扣效应。

市政工程材料的采购结算方式主要分为一票制和两票制两种。一票制结算方式指的是供应商将材料成本和运输费用合并,开具一张增值税发票,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税收流程,供应商可以通过一票制发票来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从而减轻税负。然而,这种方式也可能掩盖运输成本的真实性,影响成本的透明度。两票制结算方式则要求供应商和运输单位分别开具发票,供应商提供的发票仅包含材料的出厂价,而运输单位则单独开具运输费用的发票。这种方式虽然在操作上更为复杂,但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材料和运输成本,有助于采购方进行成本控制和税务筹划。在两票制结算方式下,又存在两种具体的操作模式:第一种是供应商负责运输并提前支付运费,待材料交付后再与采购方结算;第二种是采购方自行负责运输,与运输单位单独结算费用,并直接从运输单位获取运输费用发票。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决于采购方的物流管理能力和税务筹划需求。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预算单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改变了材料成本的计算方式,也对采购方的结算流程和税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采购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结算方式,并在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中充分考虑税收政策的变化 [11] 。

3.2. “营改增”对自购市政工程材料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下,自购市政工程材料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自购市政工程材料,即不由甲方供应的那些材料,通常包括甲方控制的材料和用户自行采购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成本计算涉及采购价格、运输费用、杂项开支等,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这些成本中原本包含的税金需要被单独计算和处理。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增值税成为一种附加税,这改变了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的计算方式。当供应商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时,相应的税额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一来,采购成本中将不再包含税金。相反,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采购方则无法抵扣相应的税额,导致税金成为采购成本的一部分。这一变化要求采购方在采购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价格的明确性和供应商的资质。采购方需要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考虑成本控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税务管理来提升工程的整体利润。这包括了对供应商是否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评估,以及是否能够提供合规的增值税发票,从而确保税额的有效抵扣。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对自购市政工程材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增加,以及对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的严格要求。采购方需要适应这一变化,优化采购策略,确保在新的税收环境下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3. “营改增”对甲供市政工程材料的影响

随着我国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政策,甲方对于市政工程材料(即甲供材)的管理方式与经济影响亦进行了相应调整。甲供材,主要涵盖钢筋、混凝土、水泥等核心建筑原材料,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波动与工程整体成本息息相关 [12] [13] 。甲方供应材料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施工单位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和价格保障。在当前“营改增”政策背景下,甲供材的税务处理虽然变得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施工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税收优势。以下是“营改增”政策对甲供材影响的几个关键方面:

1) 成本控制:甲方供应的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施工单位在采购甲供材时,需要考虑资金周转和现金流管理,确保项目的财务稳健。

2) 供应链整合:许多施工商拥有自己的下属供应商,这使得他们能够实现材料的自产自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材料成本和质量。

3) 质量保证:甲方供应的材料需要满足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4) 长期合作关系:施工方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减少因供应商变更带来的风险。

5) 税收优势:“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甲供材的税收处理变得更加复杂。施工单位需要合理利用税收政策,确保甲供材的增值税能够得到有效抵扣,从而降低税负。

6) 利益协调:甲供材涉及多方利益,施工单位需要与甲方、供应商等协调,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避免因利益冲突影响项目进度和成本。

3.4. “营改增”对自产市政工程材料的影响

自产市政工程材料,特指施工单位在获取原材料如砂石后,通过自身的加工处理而制成的材料,这类材料在市政工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砂石等地基材料不仅是市政工程项目中需求量大的基础材料,而且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对这类材料的需求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传统的市政工程造价计算中,砂石等自产材料的成本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砂石作为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量占比高达85%以上。这意味着,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成本构成中,砂石的成本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同样,在普通混凝土的成本构成中,砂石价格的占比也高达40%。砂石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市政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密切关注砂石市场的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自产市政工程材料的定价机制带来了显著变化。根据新的税收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需要基于不含增值税进项税的基本价格进行。这一变化意味着施工单位在计算自产材料成本时,需要重新评估不含税的价格,并考虑进项税额的抵扣可能性。这样的调整对于成本控制和财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自产材料,施工单位需要更加关注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由于天然砂石的储存、质量和运输距离等因素可能影响施工要求的满足,施工单位往往更倾向于自行生产砂石材料,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的可控性。在“营改增”后的环境中,施工单位需要优化内部生产流程,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同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以降低整体税负。

4. 敏感性分析

4.1. 敏感性模型构建步骤

根据市政工程成本的构成要素,税前市政工程成本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人工成本、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施工设备使用费、企业管理费、规章费和利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与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占比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的政策背景下,市政工程材料费用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动对整体造价的影响不容忽视。敏感性分析作为一种定量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解释这种影响程度,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进行敏感性分析需要明确核心指标,即市政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是一个综合反映工程项目成本的经济指标,它涵盖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多个方面。在“营改增”后,由于税收政策的调整,材料费用的变动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尤为显著。

2) 选择不确定因素,主要依据市政工程造价的特点和经验判断。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它反映了材料费用在整体造价中的比重。而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则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材料费用在税收方面的负担。这两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市政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

3) 分析两个不确定因素的波动程度以及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会设定一定的波动范围,来模拟这些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计算不同波动水平下市政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进而绘制成图表或表格,直观地展示因素变动与造价变化之间的关系。

4) 确定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寻找敏感因素,在敏感性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市政工程材料,其综合除税率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分别考虑。此外,市政工程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对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也需要考虑这一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因素是敏感因素,即那些对市政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因素。对于这些敏感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例如,对于材料成本占比这一敏感因素,可以通过优化材料采购渠道、降低材料损耗等方式来降低材料成本;对于综合除税率这一敏感因素,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税务筹划、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来降低税收负担。

4.2. 敏感性模型构建以及案例分析

1) 市政工程材料费用占比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市政工程项目涵盖了众多成本要素,其中人工成本、市政工程材料成本以及施工设备使用成本构成了其核心部分。这些成本因素在不同的市政工程项目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总成本。特别是在当前“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研究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对市政工程成本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影响整个项目的成本结构。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单因素敏感性法,即在分析过程中,将人工成本、施工设备使用成本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从而单独考察材料成本占比的变动对市政工程成本的影响。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出材料成本占比的敏感性,即当材料成本发生变化时,市政工程成本会如何响应。

假设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市政工程材料按照不同的增值税率进行分类:16%的增值税率占80%,10%的增值税率占5%,6%的增值税率占5%,以及3%的增值税税率的市政工程材料占7%。综合计算后,市政工程材料的整体税率为14.75%。同时,机械设备费用方面,假设90%的机械费用适用16%的增值税率,而剩余的10%则适用3%的增值税率,从而得到市政工程项目机械费用的综合除税率为15.6%。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s on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st after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T

表1. “营改增”后不同市政工程材料费用占比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增减影响

在“营改增”改革前,劳动力成本、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和机械费用共同构成了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的90%。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分析了市政工程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三种因素同时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具体数据详见表1图1所示。

本研究选取了11种不同的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人工成本占比和机械成本占比,以全面分析它们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根据表1图1的数据,我们发现“营改增”后,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与市政工程造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的增加,“营改增”后市政工程造价的下降幅度也会相应增加。具体而言,当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从50%增加到72%时,市政工程造价的下降幅度将增加2.4%。此外,通过插值方法计算,我们发现当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达到52%时,“营改增”前后市政工程造价将保持不变。这一发现对于优化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和制定合理的税务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

针对同一市政工程项目,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市政工程材料费的综合除税率并不会产生显著变动。将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鉴于本文主要聚焦于“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及其成本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设定市政工程设备使用的综合除税率为一个固定值,即15.6%。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的综合除税率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具体影响,已详细列于表2,并可通过图2进行直观展示。简而言之,“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的综合除税率影响有限,但对市政工程造价的整体影响仍需结合表2图2进行深入分析。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 on the cos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after replacing the business tax with a value-added tax

图1. “营改增”后市政工程材料费用占比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增减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prehensive tax rates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on the cos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after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表2. “营改增”后不同的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八种不同的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和机械综合除税率,旨在深入剖析它们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具体影响。通过观察图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劳动力成本、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机械使用费用以及机械成本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市政工程材料的综合除税率与市政工程造价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材料综合除税率越高,对市政工程造价的推动作用就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项目中的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攀升至17%时,“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市政工程的成本将显著下降至3.14%。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市政工程造价的新思路,即通过合理调整材料综合除税率来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我们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当市政工程材料的综合除税率达到10.7%时,“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将趋于中性,即工程造价不会因政策变动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发现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更加精准地把握政策影响,优化工程造价管理。

通过深入研究“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及综合除税率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地方定额数据,能够确定市政工程造价在“营改增”背景下的稳定临界点,并准确评估这两个关键因素对造价的影响程度。在“营改增”背景下,市政工程成本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的含税成本转变为现在的免税成本。因此,市政工程造价的整体下降幅度主要受到各部分造价占比的影响。经过详细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与综合除税率均与市政工程造价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鉴于市政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相对固定,为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在材料选择与税收减免率之间权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高税收减免率的材料,以最大化节省工程成本。其次,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市政工程造价的稳定临界点可通过特定的计算公式和地方定额数据来确定。当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的比例和综合税收减免率均高于这一临界点时,建议采用一般税收计算方法;反之,若低于临界点,则简化税收计算方法更为适宜。这一结论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更加精准地控制工程造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Figure 2. The comprehensive tax rate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on the cos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after the business tax

图2. “营改增”后市政工程材料综合除税率对市政工程造价的增减影响

5.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营改增”政策对市政工程材料成本占比及其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得以揭示材料成本占比在不同情境下的敏感程度,并评估其对市政工程造价的潜在影响。这一分析不仅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在新税收政策下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支持的依据,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施效果的反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深入实施,市政工程行业将继续面临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施工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税收环境,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税收筹划能力,以保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政策制定者也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确保税收政策既能有效减轻企业税负,又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展敏感性分析的范围,考虑更多成本因素和外部变量,如市场供需变化、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此外,可以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更复杂的方法,更精确地评估不确定性因素的联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政工程造价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对市政工程行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受税收政策影响的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税收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其变化对各行各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税收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和政策评估的重要工具。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鲁端. 试析“营改增”对国有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18): 90-91.
[2] 姜章维, 魏徐良. “营改增”后工程材料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财会通讯, 2020(16): 150-152, 165.
[3] 李成栋, 顾晓辉. 工程造价建安费用构成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对比及建议[J]. 工程造价管理, 2018(3): 10-17.
[4] 林锦全. “营改增”对公路工程清单计价的影响分析[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2): 189-191.
[5] 林锦全. “营改增”对市政工程清单计价的影响[J]. 中国招标, 2023(6): 78-81.
[6] 王毅, 王海练. 关于疫情影响下赶工费用的计算思路探讨[J]. 工程造价管理, 2021(1): 48-53.
[7] 董倩. 建筑会计核算中营改增的价值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4(1): 22-24.
[8] 李建峰, 赵剑锋. “营改增”下建筑业计价依据调整的比较与建议——基于各省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J]. 财会月刊, 2016(11): 44-49.
[9] 傅为华, 马丽鹰. 营改增下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 建筑技术, 2016, 47(7): 657-659.
[10] 陶自成. 谈“营改增”对国际工程项目报价体系及项目管控模式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17(2): 30-33.
[11] 姚柳. “营改增”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广东某工程为例[J]. 建筑经济, 2018, 39(9): 44-47.
[12] 曹阳艳.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计价程序调整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建筑经济, 2017, 38(1): 11-14.
[13] 郭一斌, 王红革, 张一. “营改增”后建筑工程计价方法及依据反思[J]. 财会月刊, 2017(7):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