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协同——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研究
Ideology and Politics Lea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Multi-Collaboration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Urba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DOI: 10.12677/ae.2024.145813,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宰晓娜, 梁霄楠*, 黄珠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关键词: 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Urban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文科背景下广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探析,找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协同、项目驱动和政策推动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rba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multi-dimensional synergistic, project-driven and policy-promoting.
文章引用:宰晓娜, 梁霄楠, 黄珠丽. 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协同——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103-11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13

1. 引言

新文科建设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深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新文科已经成为各类高校的文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理念,新文科对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都提出了新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重庆大学等80多所高校开设城市管理专业 [1] ,广西现有百色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广西警察学院四所本科高校开设(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与南宁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开办城市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招生,2022年改为行政管理,未设城管方向)。截止2021年底,广西城镇化率达到55.08%,根据《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预计截止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以上;到2035年达到68%左右 [2] 。另据《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西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高”,2022年广西还被评为省级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优秀”(全国10省区入围)。

因此,基于新文科,结合城镇化率提升、城市社区发展、智慧城市治理增强以及广西特殊区位,广西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百色学院(2015年招生)、北部湾大学(2014年招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招生)和广西警察学院(2021年)四所本科高校开设,各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同时,也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等机构合作,为该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增加了交叉学科的课程和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管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等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广西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城市管理领域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3. 广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专业优势不突出、职业定位模糊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现对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管理专业需要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的专业化管理人才 [3] 。区内高校开设城管专业的学院普遍还开设有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等同学科相近专业,按理来说三个专业应有一定的差异,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但在现实中,城市管理专业优势不突出、职业定位模糊的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导致人才供求不匹配。

2.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专业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众所周知,城市治理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在城市治理中,其中的各项服务又具有即时性和差异化等特征,这就需要城市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熟悉城市管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具有相关城市管理实习实践经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应急处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以传统理论授课和案例讨论居多,重心仍然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学中偏重理论、缺乏专业实践的问题现已成为了阻碍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学生参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不够,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无法充分发展实践能力。

3. 课程体系设计仍需完善,相关新技术的课程开设有限

新文科的发展现对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调整优化相关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增加相关交叉学科和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但目前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普遍存在交叉学科的课程相对较少,以传统理论课居多,且未能突出城管专业的课程特色,新技术课程开设学时和学分不够,专业教师的新技术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

4. 重校内整合,轻校外协同,偏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然而,一些高校过于关注专业内部的整合,而忽视了校外资源的协同共享。这导致专业实践教学或校外合作的深入度和全面性不够,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见习和实习层面。对于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课程和开展项目的涉及较少。

5. 师资力量薄弱,新兴教学方法运用不足

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也对专业特色的突出产生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城市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教师未能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领域的实践活动,并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团队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由于城市管理领域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一些教师缺乏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无法传授最新的技术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 广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传统文理分科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囿于专业内部

在传统文科视域下,专业界限划分明确,学科建设的任务也相对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然而,这种封闭的专业培养方式可能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多学科的广泛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壁垒,进而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此外,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兴趣和需求也往往在专业课程领域中得不到满足,缺乏相关学科的开放性融合发展。

2. 人才需求及培养滞后于市场,专业需求调研不充分

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管理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社会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新技术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 [5] 。一方面,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对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充分,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使得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和岗位。

3. 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灵活,应用型技术课程偏少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体系不够灵活,主要的跨学科和跨领域课程往往只在选修课模块中设置。由于总学分限制和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学生在选择课程时面临空间有限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掘和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次,由于教师的信息传授能力等原因,课程设计仍然以理论课为主,缺乏应用型技术课程的设置,这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发展不均衡

根据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15%以上。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仅占15%,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时不到20%。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受限,往往以简单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学时,教学方法单一。

5.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缺乏教学资源支持

城市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可能存在不足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招聘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备城市管理领域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师资队伍中可能缺乏持续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使得教师在新技术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储备不足。城市管理专业涉及广泛的实践领域,如城市规划、城市治理等,而这些领域的实践案例和资源可能较为有限。缺乏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资源支持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而无法采用更多样化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此外,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新兴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了解和认知,也会限制他们在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 广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的教学改革举措

以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协同为主线,遵循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渐进逻辑,从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多方面采取改革举措。

1. 思政引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城管专业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必须将“思政引领 + 公共价值”贯通学研全链条。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延长课程内思政内容的课时等方式,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大政方针政策自觉融入到教材的正文或实践案例中,以参观龙州起义、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纪念馆、重走红军路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2) 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有思想、有温度、有技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深切人文关怀的,能够胜任数字时代与智慧时代城市管理需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智慧时代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与改善、社区治理等方面研究与工作。

2. 科技赋能课程体系改革提升

新文科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科的融合,形成共同但有差异,立体、多元、具有时代感的课程体系。1) 必修课程。开设管理哲学、新工程技术与城市应急管理、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等课程。2) 选修课程。聚焦城市管理领域前沿,增设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探索学生跨专业进行选择选修课。借助易班、慕课、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载体和资源,开展交互性更强的网络在线学习。根据广西区位特点,开设广西城市、东盟城市治理、民族文化系列专题。3) 实践课程。以“实训–实践–实战”三阶梯合理设计实践课及实践项目。如开展城市治理虚拟仿真等,使本科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学分与课时占比达到30%以上。

3. 多元协同激活育人环境

推动建立学校、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企业、行业“五位一体”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合作,激活育人环境。1) 优化国内国际合作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在广西大学、广西民大等高校指导下,北部湾大学、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及广西警察学院四校联动资源共享机制,互派教师短期访学、学生交流学习;支持中外高校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动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2 + 2、3 + 1合作培养模式。2) 完善联合导师制。开展校内外双导师联培制,负责1~3名学生的技能实践内容;3) 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和合作内容。增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培养;加大学校与社会组织的项目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实践基地建设。

4. 项目驱动专业技能提高

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主持或者参与项目作为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要标准。1) 校内大创及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大创项目申报,探索在城管专业内设小型科研项目全覆盖。2) 校外联合公益实践项目。与社会组织、民政部门等联合开展城市公益、社区关爱、环境保护等项目。比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加强与崇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市民政局的项目合作,与市大数据发展局开展“爱崇左”APP智慧城市数据治理应用研究实训。3) 学科平台与竞赛项目。建立中国–东盟城市创客小组、南疆城市讲坛,参加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大赛、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

5. 政策制度推动良性发展

1) 完善制度建设。从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科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城市管理专业教学管理方案》等制度。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进双培”工程,建设“双师双能”的融合型师资队伍,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鼓励访学交流、顶岗挂职以及搭建以主学科领域导师为主体,相关学科领域导师和实践导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综合发展”团队式导师队伍。3) 优化实验室建设。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即以理科与工程科学学科融入为契机,在原有专业实训室基础上筹建“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设立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城市设计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数字教学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等,推进智慧教学常态化、制度化、基地化。

6. 结束语

通过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和多元协同的改革路径,相信广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相关决策者和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广西城市管理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希望城市管理专业的学子们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建设美丽广西、繁荣城市管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协同——新文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2023JGB397]: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改革》[2022JGB37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新文科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GZD20210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广珠. 新时代高校城市管理专业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十年[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 23(6): 23-25.
[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EB/OL].
http://www.gxzf.gov.cn/html/gxyw/t10753742.shtml, 2023-11-15.
[3] 沈体雁, 郐艳丽, 王德起, 等. 城市管理: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J]. 城市管理研究, 2022(00): 187-195 215-216.
[4] 郐艳丽. 中国人民大学: 新文科语境下城市管理专业实践与探索[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 22(6): 69-70.
https://doi.org/10.16242/j.cnki.umst.2021.06.017
[5] 程广帅. 城市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调整研究[J]. 城市管理研究, 2020(00): 18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