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背景下高校智慧课堂互动途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Approaches of Smart Classroom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DOI: 10.12677/ae.2024.145811,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思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关键词: 符号互动高校智慧课堂Symbolic Interaction Universities Smart Classroom
摘要: 智慧课堂是近几年智慧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当下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去进行研究者很少。这个理论强调我们应该从主体、内容与方式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来丰富智慧课堂的互动性。
Abstract: Smart classrooms have been the main practice of smart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interact with students in terms of subject, content, and methods to enrich the interactivity of smart classrooms.
文章引用:陈思莲. 符号互动理论背景下高校智慧课堂互动途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093-109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11

1. 引言

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国家在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持体系,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1] 。目的是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个省以及高校都成立了智慧教育的实验区。都积极把智慧教育引入课堂。因此,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师生互动是传统课堂最难把控的环节。有研究表明,师生互动通过影响课堂氛围、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影响教学效果的 [2]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实际上会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比如说单纯的你问我答的提问式的互动。因为提问过于简单,无法呈现很好的互动效果。也有老师认为,学生的哄堂大笑也是互动效果好的表现。事实上,很多老师对互动的理解存在误区。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也包括学生跟学生的多项互动等。无独有偶,伴随着教育信息论的观点,一种新的理论在师生互动这个角度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学过程都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事实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交换。交换的目的无外乎是达到双方对符号的统一理解。这个就是师生互动的真谛。

2. 概念阐述

2.1. 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及维度

这个理论创立于20世纪的30年代。是苏格兰米德在继承一些优秀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学的思想基础上正式提出。其核心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来进行交流,以达成共识 [3] 。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交互作用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以符号为载体。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传递信息的过程。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的本质是生理性的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自我的本质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社会的本质是自我与他人的互动 [4] 。这个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启发有以下几点:第一点,老师跟学生之间课堂的教学互动是一种双向的符号互动过程。双方都是主体关系。当然,教学过程中,老师更要留意学生的符号表达,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比如可以从眼神上观察,学生有没有在听课。也可以从表情上关注学生是否心事重重。毕竟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还有“解惑”的职业功能。第二点,教学的互动既有语言的互动,也有非语言的互动。语言是可以控制和感受的。但是非语言(姿态、情绪、面部表情)也是可以感受到。因此,师生互动中,老师要注重自己语言的表达,也要注重自己非语言的存现。凶狠的眼神与慈爱的眼神,对于学生而言意义完全不一样。学生更喜欢亲和力较浓厚的老师。第三,老师应该增加与学生情感互动的频率。传达非语言这种符号带给学生的积极行为。比如说提问时候,遇到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充满着微笑与眼神的蔑视,对于学生效果完全不同。前者会让学生有激励性,后者会让学生更自卑。符号互动理论主要从主体、方式、内容、环境四个维度去关注师生互动的行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从这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2.2. 智慧课堂

从哲学层面讲,智慧主要理解成聪明才智。而智慧与课堂相结合是近几年很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万变不离其宗,智慧课堂的特征肯定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后,本文将采用晋欣泉的定义:“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支撑下,将推动师生之间的全向互动作为抓手,将‘低耗高效、轻负高质’作为直接的目的,将提升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最终的目的,给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了最大的获得感的课堂形式” [5] 。

3.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智慧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笔者采用自己授课及访谈相应的同学及老师,综合得出以下一些问题所在。

1) 从主体维度上看,师生关系表现为“主客分离、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观察课例发现,多数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比较忽视教学等待。老师提对学生提出问题后,经过短暂的停顿。发现有个别学生已经回答问题。教师就会让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终止其他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一旦老师得到学生的答案就会终止互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等待。实际上。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教学等待的教学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放弃对教学环节与速度的偏执追求。

2) 从方式维度上看,课堂交互的形式过于单一。与传统授课模式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以一问一答互动的方式居多。且教师在整个语言交互的过程当中,教师仍然是权威者的角色。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多数的学生表现出一种被动的被角色。在师生人机互动的过程当中,多数老师还是多使用设备播放教学课件,发布练习题。智慧教室中智能技术的作用及其功能还没被开发。实际上,现在的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课件,播放练习题,播放视频等云端设施。目前的智慧教室功能非常齐全。而对于生生互动环节,智慧课堂笔传统课堂相比,学生之间讨论的次数其实更少少的,。由此可以断定,智慧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互助学习之间并不会过多重视。

3) 从内容维度上看。教学内容呈现预设与固化的现象。首先,多数老师都是采用封闭性问题进行提问。这种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对或者不对,是或者不是?虽然感觉上是互动了。但是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属于是无效的问题,而涉及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老师提问的就比较少。其次,智慧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知识也比较固化。在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提前准备。缺少自然生成的、自然流露的环节。实际上,课堂是动态发展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都应该保证其流畅度和高效性。否则的话,教学内容的预设只会让师生互动走向僵化、失去活力。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老师们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教学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是智慧课堂特征的一个关键内容。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智慧课堂。都少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情感投入。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没有做交流的话。师生关系就会变成一种缺少价值关怀的机械性的教学过程。

4) 从环境维度上看,智慧课堂功能未充分发掘与使用。我在通过课例的观察中发现。智慧课堂提供的技术工具,对老师而言主要是作为教室展示和分享的工具。对学生而言是被动接受教学信息、回答问题以及上传答案与作业的一种工具。学生非常少的利用技术自主去探索,发掘其创造思维。以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智慧课堂,并没有呈现出“智慧”的现状与特征。另外一个是,智慧教室的座位的排列或者是空间组合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当前,整个智慧教室的座位模式还是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模式。这个过程学生需要移动身体来配合其合作活动。老师讲授依然是整个课堂的重点。比传统教室更不好的一点是,智慧教室在后面的同学距离老师更远。这种座位结构非常不符合智慧课堂的教育目的。因此,如何整合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来合理调整,智慧课堂使用的桌椅。参照学生的差异进行动态布局和调整改进,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4. 符号互动理论下智慧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优化策略

1) 从主体的维度上讲,教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与传统课堂不一样,智慧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为整个课堂的设计师、学习学生学习的引导师、教育教学掌舵人。与传统授课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是智慧课堂的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水平、更高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的管理能力。通过对课例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前教师在整个互动当中,虽然具备了用技术工具进行讲解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但是在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来激发提升学生智慧方面的能力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智慧课堂中,没有充分的去利用智慧课堂这个技术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学生依然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作为作答、分享、讨论的工具。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解决呢?首先,智慧课堂给老师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学习工具以及教学资源。老师在教师端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跟学生进行互动。

其次,老师要好好的对智慧课堂平台提供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这个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模式,具有泛在性学习特点。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性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这样,老师可以针对性对这个学习数据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比如说我们在进行互动探究以后。老师通过学生推送练习来检验检验学习的成果。然后再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等待。合理合适的教学等待能够激发学生能动的学习认知。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等待,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要立刻给予学生评价反馈,而是进行短暂的停顿。学生会对阐述的观点和结论提供证据,或者进一步的论述,有利于其认知水平的提升。

2) 从方式维度上,我们要善于利用智慧课堂来进行教学问题的优化。首先,我们要进行有效互动,避免浅层互动。常规课堂的互动,基本上属于浅层化互动。如果到了智慧课堂,还是用浅层化的互动,那就无法呈现智慧课堂的本质。在具体的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全方位准备授课内容。为了实现师生间深度互动。课前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修正。另外呢,要收集学生的学情数据来进行研判。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数据,针对学生知识的疏漏点进行弥补。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就是智慧课堂的好处。传统的课堂就是你问我答,互动课堂的话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互动需求。

其次,老师要精心设计互动的问题。避免频繁提问,学生频繁回答的状况。教师要备好一定数量的开放式问题,或者是封闭式问题。问题之间应该要呈现出层次与逻辑。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问时也要做到精简,不要太频繁。老师还要建立问题与学生生活情境的一种关系。同时在提问的环节中,我们要春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见解,不能进行否定式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从内容维度来看。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智慧课堂,都应该注重情感互动。智慧课堂虽然有很多的先进的仪器设备,让老师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可是,老师跟学生之间依然是活生生的个体与个体的对接。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知促情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影响彼此感染。而老师的情感在整个互动过程当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个充满热情,拥有爱心,热情,活泼,开朗的老师更容易感染整个班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4) 环境维度上。我们要对整个智慧教室的空间摆设进行升级和改造,创设我们生活的情境。创设杜威的生活及教育,教育及生活的环境。当下,很多学校的智慧教室目前都是采用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放置。这种摆设不太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学生的座位都是非常整齐的,面向讲台也不利于小组合作。我们应该打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座椅的摆放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根据不同的目的需求来进行摆设。此外,我们要消除传统课堂空间中的优势地带。桌椅摆放的位置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拉进老师跟学生之间距离。同时,要具有全覆盖,全员覆盖的特点。这样的话有助于老师可以观察到其他学生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跟老师之间距离近乎相同。最后,教师营造智慧课堂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对学生互动和老师的互动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利用智慧课堂的教学设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上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科的理论,还有生活的现象结合起来。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本课题研究只是在互动问题上提出一些新的尝试。对于当下的智慧课堂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师生互动在智慧课堂环境的这个背景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而且由于笔者观察课例的时间以及调查时间有冲突,也没有办法穷尽所有的研究,今后会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出更多的开拓性尝试。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智慧课堂与民族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途径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JGZD202002。2020校级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1108.htm?eqid=8776104300000c760000000664564e72, 2022-01-12.
[2] 徐飞. 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 国外外语教学, 2005(2): 57-65.
[3] 渠改萍.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 太原大学学报, 2010, 11(3): 96-98.
[4] 晋欣泉, 田雪松, 杨现民, 杜影. 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课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6): 39-45.
[5] 沃野. 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J]. 学术研究, 2000(2): 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