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Network Payment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ecl.2024.132337, PDF, HTML, XML, 下载: 107  浏览: 181 
作者: 卢晓兰: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网络支付电子商务支付方式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et Payment E-Commerce Payment Method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现状。基于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现状,从政府出台政策和农村支付方式的转变分析,再分析网络支付存在的问题、网络支付监管问题、影响农村居民网络支付的可能性因素、农村居民对于网络支付信任问题,以及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政府、网络支付平台和农村居民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和分析农村居民使用网络支付的前景。推进农村地区的网络支付、电商行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network payment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payment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ayment methods, then it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network payment, the problems of network payment supervision, the possibl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etwork payment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trust of rural residents in network payment, finally, the article from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ayment platform and rural residents three aspects of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s using the prospect of network pay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ayment and e-commerce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卢晓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现状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2): 2765-276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2337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农村网络支付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一项关键内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银联继续发展并拓展至农村支付市场,目的是充分发挥支付产业平台枢纽的作用,加快推进农村网络支付服务,积极助力金融和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支付慢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付方式。然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网络支付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情况仍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村网络支付现状的全面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农村网络支付渠道,提高农民金融包容性,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网络支付,也称网上支付或互联网支付,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和资金流转行为,包括移动终端的第三方平台支付。张岳(2020)认为网络支付是新型服务消费的方式,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 [1] 。郭峰(2021)指出网络支付是金融服务的前提,是一种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 [2] 。吴晓涵(2022)定义数字支付是一个概念体系,它的出现可以补充或替代传统支付方式,目的是方便用户消费以便快捷的完成支付。她认为数字支付是指以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支付为核心的电子支付 [3] 。卫彦琦(2021)提出网络支付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认可得益于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同时网络支付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传统货币的使用限制问题,而且使支付环境更加绿色安全 [4] 。黄志(2022)表示,网络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施展空间,对农户的消费行为有了更大的拉动效应 [5] 。董占奎和关冬利(2021)认为网络支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保证其安全性 [6] 。在网络支付安全的基础上,陈婷(2024)等通过对农村48名老人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网络支付抵制行为表现为漠不关心、消极抵制和坚决抵制 [7] 。吴晓涵(2022)提出网络支付在农村的发展建立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农户对互联网使用十分了解的基础上 [3] 。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的现状,借此了解农村网络支付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寻求有效推动农村网络支付和经济增长的路径。

2. 农村网络支付现状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支付交易额为126万亿元,而到了2019年已经突破了200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网络支付交易额将达到412万亿元 [8]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支付规模最大、竞争力强有力的市场。在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中,使用网络支付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这清楚地表明,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时代,新型网络支付已经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支付已经成为银行、电商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点。对于这些平台而言,网络支付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支付宝、微信、京东等对银行冲击严重。微信、支付宝等方式付款转账比银行更加便利快捷,且不需要到柜台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为了应对网络支付领域所面临的挑战,银行业需要开展创新与变革。其中,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推出更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此外,银行还可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在产品设计方面,银行可以推出更多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如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等。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需要提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水平,加强行业间的合作,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业务的发展。

2.1. 政策力度支持网络支付力度持续加大

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使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及采取诸多行动。例如,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这一意见的目的是支持电商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行业的发展。该文件为电商发展营造轻松环境,同时为电商企业提供了有利金融支持。电商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为农村网络支付提供了条件。

2.2. 农村支付方式的转变

目前,农村网络支付已经显著改善。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方式,同时,一些网络支付平台也积极扩大其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随着农民对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完成交易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一次性支付方式由于缺乏信用机制和保障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交易的要求。网络支付方式通过利用第三方机构或平台,在移动网络支付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支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由于互联网交易的虚拟特性,买卖双方并不互相信任的,这就使得有些交易难以进行。所以,类似京东、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出现,这些网络平台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这能够有效提升买卖双方的信任度,便于实现交易。这些网络支付平台的出现为付款、退换货等提供了更多保障。政府也在加大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促进了农村网络支付的发展。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支付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过去,农村居民可能需要亲自前往当地村镇银行存取款,然后再进行现金交易,但如今只需一部手机一个账户(如微信、支付宝)即可轻松完成这些操作。对于消费较为保守的农村居民来说,使用网络支付可以减轻“痛感”,并通过数字转账提升消费能力。此外,使用网络支付有效减少了假币的流通和使用,并解决了传统货币支付交易安全性差的问题。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村网络支付,刺激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的支付效率,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网络支付发展存在问题

3.1. 网络支付监管问题

影响电子商务与网络支付的重要因素是监管问题 [9] 。影响网络支付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市场准入制度,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较为严格,在网络支付形成和发展初期央行就加大了监管力度,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做出需要获得准入牌照才能够进行业务的规定,然而,网络支付平台要想获得经营许可的难度是很困难的,这一规定增加了对网络支付行业的垄断。此外,由于网络支付主要靠移动设备,若移动设备丢失导致财产丢失,其责任划分不能够很明显。以及网络支付是否会存在隐私泄露问题。

3.2. 农村居民对于网络支付信任问题

首先是安全性问题。许多不使用网络支付的农村居民最担心的是泄露隐私,例如支付密码、账号、身份证号码、护照等敏感信息,以及注册过程繁琐等原因导致不愿使用网络支付 [10] 。其次是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支付问题已经解决,这不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进步,网络支付的发展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网络支付所涉及的许多问题还有待完善和优化,网络支付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隐患,这就需要市场、政府部门不断规范,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支付平台转入条件,以使网络支付市场更加规范化。

3.3. 影响农村居民网络支付的可能性因素

(1) 互联网覆盖。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对于互联网覆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居民是否能够使用网络支付。(2) 数字素养。居民对数字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接受程度。这包括技术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对网络支付安全等方面的了解。(3) 支付习惯。传统支付方式的根深蒂固以及个人偏好会影响居民是否愿意采用网络支付。(4) 金融知识和信任度。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网络支付平台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其使用网络支付的意愿。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受教育程度都是影响农村居民网络支付的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他们可能不会去接触移动设备,所以无法进行网络支付。

4. 农村网络支付优化与发展前景

4.1. 农村网络支付的优化

从政府角度来看:(1) 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倡、鼓励农村网络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网络设施是网络支付的基础,然而在农村最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移动设备网络的信号问题,尤其是西部僻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推进设施和网络环境设施,提高信号覆盖率,为网络支付打下基础。(2)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居民使用网络支付,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家庭网络支付使用率,刺激农村居民进行消费,同事可以提升我国农村的消费水平。

网络支付平台来看:(1) 完善网络支付平台功能。提供高校便捷的支付页面,方便农村居民适应网络支付。提供功能多样功能服务,实现支付、购物、购票和缴费等一体服务,节约消费者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2) 网络支付平台规范自身业务体系,保障用户支付安全、财产安全和信息隐私安全,提升用户信任度。

从化农村居民自身来看,农户家庭应加强理论学习,保障自身利益。农户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防范意识,要注意网络支付的潜在风险,为网络支付全面普及打下基础。

4.2. 农村网络制度的发展前景

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网络支付具备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电商行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首先直播助农推广活动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网络支付和线下支付均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网络支付的发展。其次,直播助农的发展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支付还能够创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实现网络支付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我国农村网络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再次,农村物流行业和电商行业的兴起,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年轻人对网络支付的接受度较高。因此,农村网络支付方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年轻人回到农村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乡村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带来新的活力。农村网络支付可以通过与电商、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合作,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因此,农村网络支付方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支付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支付方式进行消费,这也使得网络支付的便捷性和账单消费的可查性等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然而,在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网络支付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此外,在推广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传统支付观念以及对于网络支付的接受度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政府、网络支付平台和农村居民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网络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网络覆盖率,为网络支付的普及提供基础条件。其次,网络支付平台可以加强对于农村居民的网络支付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网络支付安全意识和对于网络支付的接受度。最后,农村居民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和接受网络支付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支付技能和安全意识。虽然目前来看,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居多,对于接受移动网络支付困难的情况,但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年轻人回乡创业,都增加了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居民将逐渐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向着网络支付方式转变,这一转变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岳, 彭世广. 移动支付影响家庭消费行为作用机理与实证分析[J]. 商业研究, 2020(5): 105-111.
[2] 郭峰, 熊云军.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J]. 金融评论, 2021, 13(6): 12-23 117-118.
[3] 吴晓涵. 心理帐户视角下数字支付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2(1): 64-67.
[4] 卫彦琦.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异质性效应——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实证[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12): 50-53.
[5] 黄志, 程翔, 邓翔.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消费型经济增长水平[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4): 69-83.
[6] 董占奎, 关冬利. 面向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 2021(3): 143-144.
[7] 陈婷, 吴江, 沈校亮, 等. 农村老年人数字支付抵制行为的心理归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24, 21(1): 107-116 126.
[8] 徐雄亮. 关于当前网络支付的思考及应用创新建议[J]. 中国商论, 2020(12): 6-7.
[9] 杨墨涵. 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7): 158-160.
[10] 缪言, 刘桐悦, 郑艳君. 乡村振兴背景下网络支付对农户“双创”的影响——基于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