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路径分析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4.135417,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11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国孟君: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路径分析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Path Analysis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置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占比愈来愈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滋养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主要枢纽和基站,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理工类院校作为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更偏向于理性、实用而非感性、生动。文章首先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论述将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对个体、社会、国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结合我国理工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特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理工科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并给出解决这些困境的路径方法。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re on a new journey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world is in a situation of great change not seen in a hundred years, and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accounts for a higher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the Chinese land’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has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alues for the youth of today.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ourishing values for contemporary you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hub and base station for deliv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society,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mainly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ore inclined to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ity than sensibility and vividness in curriculum, party activities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firstly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lemma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polytec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the path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se dilemmas.
文章引用:国孟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473-4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1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1] 报告中的这“四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内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几千年来我国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高尚道德准则和崇高理想信念。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将人与天地自然紧密相连。天当然是自然的,自然的,天空的,天地的,宇宙的,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个认识与现代科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当时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华夏祖先对作为客观事物的自然宇宙,承载着许多人的情感,用当今的信息时代的话来说,正是充满了人文情怀与关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宇宙观,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时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真正的文化宇宙观,其内部的本质是天文学与人文科学的连贯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2.2. 天下为公的天下观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思想家们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来表达“天下为公”的思想。然而,由于时代和制度的限制,“主权在民”的社会理想并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把“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致力于推动全人类和平、发展、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当今社会我们所说的“公”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所以,“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即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整体意识 [3] ,要求社会上的人们要普遍遵守这种整体意识,必须超越客体的、局部和个人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具有整个社会利益的整体意识,强调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至上。

2.3. 民为邦本的社会观

“民”“人”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但两者含义不尽相同,将人、民组合作为泛指的复合词“人民”来使用,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人民”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理论活力。在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了“人”、“人类”和“人类解放” [4]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成果,是党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国家”与“人民”、“党”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都体现出传统“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及其继承创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和相似的精神内核。

2.4. 讲信修睦的道德观

儒家传统文化从它的起源到发展都一直推崇“讲信修睦”的品德,认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讲信修睦”,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上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人与人相处和在社会上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准则 [5] 。《论语》中记载: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认为,其实摆脱贫困,生活富裕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然而面对富贵,君子应该取之有道。只有用仁义之道不断化解生活中的贫困潦倒,这才是君子所为。对于任何人而言,都要始终以仁义之道来面对生活,不论富贵与否。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既要继承“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大力提倡并弘扬这种传统美德,这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3.1. 培养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先生早在《文化偏至论》中就把人民与国家紧密联系了起来,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任,当前,我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国人民正在凝心聚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新的赶考之路之时,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力,理工类院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穿、渗透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是否能够在“成人”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会影响到理工类院校能否起到带头作用,引领我国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向纵深发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只有将理想信念努力落到实处,才能共同奔向更好的未来、实现更高的社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意识,构成了民族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大浪淘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成为中华民族遇到困难艰险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源泉。新时代下,中华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中华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结果,他们对文化、对精神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才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团结力量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2. 拓宽思想认知,培养世界视野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把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为人民幸福流血流汗的种子,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切实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懈奋斗。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民的一份子,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去,才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3.3. 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复合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向大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经典古语都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我们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求与热爱。通过对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言论的感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在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观念,以传统美德为榜样形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同时,在重心偏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理工类高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够使得本就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的大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学习能够培养其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对审美要素的认识,增加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和科学技术培养兼备,为社会创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4.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面临的困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平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对新时代高素质科技人才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片面,在追求经济产出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人才的思想教化与引导。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 。过去,理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多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影响,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导致培育出来的年轻一代缺乏最基本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甚至有些高学历人才走偏了道路,做出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当前,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部分教师在实际授课时过份地强调了专业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文化性,缺乏文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另外,目前大学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计划程式化,培养目标单一化,无法将专业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淡漠。

通识必修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多数高校运用线下授课形式开展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讲座课程。其中,在这些必修思政理论课中,最容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结、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去讲授的“思修”与“史纲”两门课程所要求的学时仅有“马原”与“毛概”两门课课时要求的一半,仅仅是讲授书本知识就已经花费了所有课时,没有足够的课时空间留给教师去拓展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不论是在课程的数量维度或是质量维度上,均无法满足新时代我国培养复合型和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其次,理工科院校相较于综合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为哲学社科专业的老师提供的出国进修访学的机会较少,老师们申报课题或基金的成功率较低,对哲学社科专业老师的重视程度和薪资待遇相较于理工科老师而言较低,因此学校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哲学社科领域的老师给学生们授课,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师资不足,思政课程缺乏学术带头人,无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人力基础。

4.2. 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情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 [7] 党团活动作为高校思政的重要途径,对本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方面薄弱的工科类院校的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科类院校的党团活动出现组织涣散、监管不力的现象,多以观看影片、团日活动班会、文艺汇演的形式进行,有着“形式主义”的缺陷,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性,无法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在上党课团课时玩手机、打游戏,散漫慵懒,对党组织团组织活动毫无敬畏之心,导致高校学生党团活动收效甚微,达不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参与意识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思政教育的一种现实补充和书本知识的延伸。工科类院校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于暑期,有“三下乡”、乡村支教等活动,由老师带队或学生自己组队完成,但受活动经费、实践场所、组织能力等因素影响,社会实践无法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收获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参与程度低,导致实际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且不少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分学时任务,才参与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老师和学生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社会实践计划书、报告书中甚少出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和实践目标,在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书面文件中也很少看到引经据典的情况,无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作用。

4.3. 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在理工类院校的楼宇建筑、景观设置以及学校的各种设施中对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渗透还远远不够。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重大计划的施行,理工类大学也纷纷建设新校区。目前,大多数理工类院校面临着地理位置偏僻、新校区与老校区距离较远、理工类学科教学点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点分属不同校区、学生和老师宿舍离新校区较远等问题,这就导致了楼宇建筑、景观设置以及学校的各种设施中对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渗透还远远不够,学校的文化氛围无法形成一个高密度的统一整体,老师和学生无法形成一个高频沟通、积极反馈的文化共同体,校区与校区间无法建设成一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文化承载地。

另外,理工科院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渗透,学校缺少文化氛围。不少理工类院校常常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讲座等活动,但却很少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报告,教室后方的黑板报、教学楼边的宣传窗主要以宣传中心任务为主,鲜少见到学生发表思政课程学习心得的园地,也很少见到校内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等。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5.1. 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不仅仅涉及到某一门课、某一位教师,更加需要学校自上而下、自小到大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为学生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中。为此,在思政理论课中,适当增加“思修”和“史纲”这两门课程的课时量,在讲解完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解,并将其纳入期末的考核要求中,在理论逻辑上、内容衔接上、课时分配上,都能够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运用与专业的实践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践行,如在老师教学生们进行机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本身所传递出来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最好阐释。

另外,学校需要向社会公开招聘思政课程带头人及专研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充实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并增设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研室或学科群,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的地位。同时,我们鼓励哲学社科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培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5.2. 融入学生活动与社会实践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学生党团活动的进行需要得到积极响应,理工类院校应摒弃“形式主义”思想,响应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号召,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主题,在进行党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其中 [8] 。例如,可开展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或党日活动,学生干部和党员带头组织和参与,融合当地的文化基地和当时的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中华优秀文化,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 [9] ,加强他们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宣传意识,加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在暑期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中,老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计划书、起草演讲稿、确定活动主题等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并加以总结,写成文件,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感受个人价值的过程,是以实际行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尚道德追求的具体表现。为保证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不仅需要对理工类院校的社会实践指派专人指导,在实践中、实践前、实践后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科普讲座,引导学生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另外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教育基地、拜访当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等等。在社会实习中,由于理工类院校多偏向于技术科学类工厂或公司的实习,没有机会接触人文环境浓郁的行政文职类实习,所以学校可以针对这一点,开展校外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在老师、企业、学校的联合培养及引导下,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文化氛围浓厚的企业或需要对文书撰写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岗位,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全方位发展。

5.3. 融入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中

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在校园内建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平台 [10] ,会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文化滋养人的效果。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方面,各校区的校园建筑、道路、雕塑、桌椅、宣传栏等应做到和谐统一,既有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内省”“慎独”等高尚修养情操的展示。例如,可以在学校的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等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示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也可以在学校教室或食堂的墙壁上印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沐浴在古典文化的浓郁氛围中。正如杜甫诗中所描述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每天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和熏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了践行高尚道德情操、优秀思想修养的意识。

在校园文化软件方面,理工类院校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学报、校报、学校及学院的网站,同时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体系,使得学校形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把握网络平台的宣传主动权,确保网络舆论与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如中央政府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新指导意见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总结和浓缩,发布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同时与另学校特色与班级情况相结合,将最后的落脚点定于我们自身在生活中该如何做,为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6. 结语

理工科院校虽然在文化氛围和发展侧重点方面,相比于综合类院校和文科类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理工院校的特色,填补学校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将卓越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外。对于平日里忙于汲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无暇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工类高校大学生而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适当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与延伸,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探赜》(项目编号:CX202345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石仲泉. 当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J]. 中共党史研究, 2022(6): 5-33.
[3] 赵伟峰. 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0.
[4] 赵璐璐. 民为邦本: 中国的民本思想及其恒久价值[J]. 百年潮, 2023(2): 90-96.
[5] 令小雄.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3.
[6] 李卓.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4): 101-103.
[7]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共青团, 2022(10): 1-5.
[8] 胡萱, 胡小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4): 64-66.
[9] 卢曼微. 运用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校园英语, 2023(2): 154-156.
[10] 汪霁. 延安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养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