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The Har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Fraud
DOI: 10.12677/ojls.2024.125448, PDF, HTML, XML, 下载: 29  浏览: 80 
作者: 宋金樑: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网络治理Network Fraud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Governance
摘要: 网络诈骗在当今社会数量日益增长,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套路非常深,搭互联网之便车,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使得人们难以辨别,损害了个人的生命财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使社会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的非法犯罪活动,必须予以打击。面对高发的网络诈骗案件,不能置之不理,必须从加强立法、规范平台治理、重视媒体宣传和提高个人防护能力等角度出发,综合治理,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Abstract: The number of network fraud in today’s society is increasing, the form of expression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the routine is very deep, the ride of the Internet, the use of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distinguish, damage the personal life and property, reduce the trust of the whole society, so tha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ociety is hindered. Network fraud is a serious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y, which must be cracked down on. In the face of high incidence of network fraud cases, we must not ignore, we must strengthen legislation, standardize platform governance, pay attention to media publicity and improve personal protection ability,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build a clean and upright cyberspace.
文章引用:宋金樑. 网络诈骗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 法学, 2024, 12(5): 3150-3154.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5448

1.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应运而生,网民规模不断变大,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诈骗数量与日俱增,传统的诈骗活动借助互联网乔装打扮,借助互联网平台冒充各种机构团体的工作人员,骗取人们的信任,非法诈取人们的财富。网络诈骗损害了相关机构的威信,危害了人们的经济权益,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互联网平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这为网络诈骗的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滋长繁殖,这对网络诈骗治理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网络诈骗活动本质上是为了骗取人们的经济财富,只要有经济活动存在,互联网诈骗就不会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自动消失。网络诈骗需要从诈骗者、被害者、网络平台、相关服务机关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治理互联网诈骗。

2. 网络诈骗概述

2.1. 网络诈骗研究的缘起及危害

我国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诈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96年12月15日,梅文华首先在我国介绍了网络诈骗的五种手段 [1] 。以该文为标志,人们开始研究网络诈骗。1999年在辽宁省大连市发生了一起100万元的互联网诈骗案,这起案件在法学界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2] ,在我国网络诈骗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络诈骗是指借助互联网进行作案的一类犯罪行为,包括网络盗窃罪和网络诈骗罪。它是借助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尤其是通过微信、QQ、淘宝、拼多多、京东、闲鱼、抖音和微博等软件,采用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富。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手机网民达10.76亿人,手机上网普及率达99.8%;网络安全受理举报9652.1万件,比上年同期上升12.2% [3] ;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设备中木马或病毒、账户或者密码被盗,其中个人信息泄露占比最高;网络诈骗有虚拟信息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兼职诈骗、冒充好友诈骗、钓鱼网站诈骗、利用虚假信息招工诈骗,其中虚拟信息诈骗占比最高。

我国学者从法学、社会学和犯罪侦查学的角度研究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学研究网络诈骗的时候重点在于预防网络诈骗的发生,加强个人信息防范意识,以及做好行业防护;社会学者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道德角度分析网络诈骗产生的原因,建议综合施策,有效打击网络诈骗;法学学者重点关注网络诈骗的定性问题,涉案人员的行事责任问题。

2.2. 网络诈骗的分类

网络诈骗的分类标准很多。英国反诈骗及网络犯罪举报中心(Action Fraud,有时也被称为“英国反诈骗行动局”)将英国发生的上百种网络诈骗犯罪关键词首字母进行了提取,而后按照首字母“A”到“Z”的顺序进行了排序,进而为英国公众提供了十分翔实的“A~Z”诈骗犯罪识别列表 [4] 。从目的动机、内容形式、作案后果可以对网络诈骗进行分类。对网络诈骗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王诈骗的特点,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能力。

2.2.1. 网络虚假信息诈骗

网络虚假信息诈骗是指利用了网络不能面对面交流的漏洞,制造虚假信息,取得对方的信任,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网络虚假信息诈骗的发展具有团伙化、低龄化、智能化和蔓延化的特点,其作案隐蔽性强、犯罪成本低、影响后果恶劣。网络虚假信息诈骗利用了人的认知缺陷和心理缺陷,同时结合新兴技术改头换面。

在2016年,山东临沂农村女孩徐玉玉收到声称是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有一笔2680元的助学金要发给她,并说出了她家人的相关信息,让她按照自己的提示将全家省吃俭用拼凑的9900元转入其提供的银行账号,事后她发现助学金迟迟不到账,发现已经被骗,在回家途中由于心理压力巨大而致使自己离世 [5] 。网络虚假信息诈骗是网络世界的毒瘤,影响到了网络世界的安全。这起案件向全社会展示了网络虚假信息诈骗的危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2.2.2. 网络中奖诈骗

网络中将诈骗是指不法人员通过短信、电子邮件或者电话制造虚假信息,告知受害者其中了数额巨大的彩票等,让受害者点击链接,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和手续费,事后受害者才发现自己受骗上当。

2016年,广东省陈某慧等人通过网络平台购买4万多个手机账号,虚构中奖信息向购买的手机账号群发信息,冒充客服人员向受害人员收取保障金。陈某慧等人在此次案件中共诈骗了63人,涉案额达100多万,其中有人因为被骗而跳海自杀1。网络中奖诈骗名目繁多,诈骗过程分工细致,使人防不胜防。在此次案件中,受害人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犯罪人员受到了严重的处罚。

2.2.3. 网络购物诈骗

网络购物诈骗是指诈骗者以虚假商家的信息向消费者发布虚假购物信息,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让消费者扫二维码或者点击购物链接,领取优惠券,先支付保证金可以购买全网最低的商品,索取消费者的银行账号信息。

在北京工作的90后张鹏遇到一次新型网络诈骗,“骗子说我之前有一笔交易涉嫌洗钱,需要处理一下这笔交易,不然会影响我之后的征信。我跟骗子多聊了几句,就信了他的话,就被骗了” [6] 。网络购物诈骗花样繁多,一不小心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让自己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网购诈骗人员打着低价或者退款的旗号,将受害者拉进自己的陷阱中,以便达到自己非法占有他人财富的目的。

2.2.4. 冒充好友诈骗

冒充好友诈骗是指诈骗者以让受害者产生错误认知,以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好友,声称自己由于辞职、家人罹难、患病或经济困难,取得别人的同情,让受害者给与自己经济援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何某冒充明星工作室人员,宣布在网络平台加好友可以返福利,让受害者充值,后拒绝退钱,骗取被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26,132元 [7] 。面对类似的情况,博取受害者对自己的好感,很多人掉入了人情圈,不知道是网络诈骗,觉察到时已经为时已晚。这起案件说明了网络诈骗已经向未成年人作案,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对社会安全构成了威胁。

网络诈骗形式多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去了许多不便,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总的来说,网络诈骗主观方面是由于人们贪财侥幸、急功近利、盲目轻信等原因,客观原因是由于网络平台运营不规范所造成的。网络诈骗给他人的财产造成了损失,损害了公共安全,破坏了社会信用,吞噬了国家形象。

3. 治理网络诈骗的举措

网络诈骗治理面临着犯罪手段智能化增加了治理难度、案件涉及地域广难以协调、取证困难、人们防范意识薄弱和立法的滞后性等困境,这加大了网络诈骗的治理难度。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也遇到了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网络平台监管技术薄弱、办案力量有限、宣传力度不够和相关企业履职不到位等问题,致使网络诈骗活动愈发猖獗,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面对这些新情况,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各部门联合行动,建立网络防诈体系,全方位覆盖,线上线下配合,共同推动网络诈骗的治理。

3.1.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诈骗意识

网络安全意识差是人们遇到网络诈骗的重要原因,为网络诈骗留下了可乘之机。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网络高度依赖,利用网络购物、办公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网络迭代升级速度加快,网络诈骗手段花样多样,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全面。网络环境良莠不齐,人们防护意识差,容易遭受网络诈骗的伤害。网络诈骗深谙人性的缺点,致使人们放松警惕性,掉入了诈骗分子涉及的泥坑当中。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自己遭遇网络诈骗而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而不愿向法律机关举报,致使诈骗分子更加猖獗。

大众媒体的宣传在预防网络诈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恰当的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网络防护意识,有效预防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首先,媒体要向人们宣传介绍各种网络诈骗案例,让人们形象生动地人认识网络诈骗,提高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其次,各大媒体应该及时宣布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以便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再次,创新关于网络诈骗的宣传方式,提高人们对于网络诈骗的认知能力;最后,加强对重点人员宣传,老年人和青年学生是受骗主体,公安机关应当通过讲解诈骗案例、揭示诈骗手段等方式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式宣传 [8] 。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宣传,引起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重视,共同推动网络诈骗的治理。

3.2. 加强平台治理,提高网络平台运营的正规化

网络平台技术不完善,存在技术缺陷,更新速度慢,给诈骗分子留下了缝隙。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网络诈骗案件不断上升。网络平台内部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致使网络平台用户信息泄露,为诈骗分子提供了作案对象。

网络平台是网络诈骗借助的工具,只有建立起安全的网络平台,才能有效防止网络诈骗人员钻漏洞。首先,网络平台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防止用户信息泄露,给诈骗人员留下可趁之机;其次,网络平台要依法规范,管理责任到位,优化平台程序;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电信主管部门要求,对涉案电话卡、涉诈异常电话卡所关联注册的有关互联网账号进行核验,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限期改正、限制功能、暂停使用、关闭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7] 。再次,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本平台工作的监督,防止内部寻租现象的产生;最后加强自我约束能力,遵守行业规范。在网络平台治理方面少一个漏洞,人们就多一份安全。网络平台安全系数的提高,可以有效避免不法人员作案,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3.3. 加强立法,严惩网络诈骗人员

法律制度不完善,致使一线的办案人员遇到执法标准的问题,加大了执法难度。网络诈骗日益多样化,法律制度覆盖不全面,难以有效打击网络诈骗活动,致使网络诈骗成本降低。网络诈骗罪具有综合性,单一的法律难以有效治理网络诈骗。在现实中网络诈骗治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在治理网络诈骗的过程中,要发挥法律对于网络平台的规范作用。首先,健全防范网络诈骗的法律法规。立法部门必须结合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特点,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的诈骗犯罪区别开来 [8] 。其次,对各个领域有针对性地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加大对网络诈骗罪的惩戒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的财产构建一道安全网;再次,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每个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网络诈骗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各方面力量加入到网络诈骗的治理工作当中,推动综合治理。

3.4. 网友学习防诈骗技巧,提高自己的防诈骗能力

贪财是人性的缺陷,由于人们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致使自己陷入网络诈骗当中。网络世界日益更新,人们对网络诈骗手段了解不深入。人们在使用网络进行购物、社交和生活时,对自己的隐私信息保护力度不够。在涉及有关经济方面的网络交易时,不够仔细,轻信诈骗分子。

自我保护意识在预防网络诈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克服贪财的心理,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谎言,保持正常的心态,以免调入诈骗人员设计的圈套当中;其次,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学习各种反诈技巧,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准确核对相关信息,确保时间、地点和人物的细节信息能够对得上;再次,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本人的隐私信息,提高本人的信息保护能力,防止私人信息的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最后,涉及到相关机构的时候,一定要拨打官方电话进行核对,不能随意轻信虚假信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防诈能力,有效地保护自身。

4. 结语

网络诈骗千变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个人的防护意识起着关键的作用。网络诈骗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侵犯了法律正义,任何诈骗行为网络诈骗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全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打击网络诈骗,为人们构建健康的网络经济环境。

NOTES

1胥辉《一学生被骗9800元后自杀,电诈主犯陈某慧被判处无期徒刑》,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21250?commTag=true,2023-09-23。

参考文献

[1] 梅文华. 五种常见的网络诈骗术[J]. 市场观察, 1996(12): 33.
[2] 邹积军. 大连100万元电脑诈骗案——大连市“1999∙06∙01”尹跃华利用电脑网络诈骗案侦破记[J]. 中国刑事警察, 2000(3): 62-6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
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023-08-28.
[4] 秦帅. 从“A”到“Z”: 英国网络诈骗犯罪的分类与治理[J]. 现代世界警察, 2022(10): 68-75.
[5] 罗卫. 山东徐玉玉案引发的思考[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6, 31(5): 129.
[6] 王品芝, 姚奕鹏. 新型网络诈骗: 受访者指出购物和网贷诈骗最常见[N]. 中国青年报, 2022-01-06(005).
[7] 明星加我为好友? 学生如何防网络诈骗[J]. 平安校园, 2022(7): 80-81.
[8] 孟念, 丁华宇. 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 37(4):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