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角色转变及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适应
Role Transformation of Normal 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Position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4.145780,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银妹*: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河池;全州县城西中学,广西 桂林;苏黎颖*, 马秋妮, 劳瑞婷, 谢彦军#, 覃勇荣#: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河池
关键词: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角色转变中小学教师岗位适应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rmal Graduates Role Transform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b Adaptation
摘要: 为了使师范毕业生尽快完成个人角色转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根据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群体的特点及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对师范毕业生的岗位适应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应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注重相关学科素养提升和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深入了解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岗位的要求,通过自我调适和群体调适等方式,尽快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变,更好地履行中小学教师岗位赋予的职责。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只要地方高校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深入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动向,扎实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加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应用,紧密开展校地合作,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范毕业生。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ete their personal role transform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authors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 job adapt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positio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uld clarify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ocus on improving relevant subject literacy and teacher education skills,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posi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rough self-adjustment and group adjustment,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rol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better adapt to and fulfill the various responsibilities assigned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positions. With strong support from national policies, as long as local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demand trends of the talent market, solidly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curriculum systems, strengthe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carry out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localities, they will definitely be able to cultivate more teacher graduate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蒋银妹, 苏黎颖, 马秋妮, 劳瑞婷, 谢彦军, 覃勇荣.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角色转变及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适应[J]. 教育进展, 2024, 14(5): 881-88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80

1. 引言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教师职业团队的预备军,是充实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自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高校相关专业人数的逐年扩招,师范毕业生人数也有不同比例的增长,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致使许多地方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岗位供大于求,师范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 [1] [2]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企事业单位、用人机构(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师范毕业生的招聘要求更加严格 [3] ,尤其是对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如何从一个受教育者(师范专业学生),转变为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者(中小学教师),师范毕业生角色的转变及其对岗位的适应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师范专业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择业心理心态 [4] [5] 、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6] 、就业困境及对策 [7] [8] [9] [10] [11] 、就业质量及评价 [12] [13] [14] 、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及课程结构调整等方面 [15] [16] ,而关于师范毕业生职业规划及其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适应的相关研究较少 [17] [18] [19] 。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先后到广西桂林、梧州、钦州、百色、河池等地市进行调研,走访了全州县第三中学、全州县城西中学、梧州市第五中学、灵山县武利中学、靖西市靖西中学、河池学院附中、宜州一中、河池高中、都安高中、环江高中等15所不同层次的中学,通过到调研学校开展课堂观摩、听课、座谈、参观见习、实习,分享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了解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学习班级文化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并与实习或任教学校的1200多名学生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与相关学校的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工作交流,并对部分教师进行随机访谈,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师范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此,根据当前师范毕业生群体的主要特点、优势与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角色转变及其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适应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个人角色的转变,并在生活磨练和工作历练中,顺利完成从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蜕变,加快其个人成长的进程,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

2. 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2.1. 师德师风要求

中小学教师岗位的要求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师德师风是其中首要的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和最崇高的职业。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习惯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角度考虑,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依法履职和规范从教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20] 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行为十项准则》 [21] ,这是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为了使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和学校制定并公布了具有本地区或本学校特色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22] 。

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考核中,以德为先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新入职的师范毕业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追求卓越,教书育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无论身居何处,任职何方,都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自觉遵守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2. 专业素养要求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23] ,对从业者的准入门槛要求比较高。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广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潭水。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各行各业充满机遇和挑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要面对思维异常活跃的当代学生,教师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原有的知识储备可能已经不够用了,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否则,无法正常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求知欲,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为此,师范毕业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必须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训练,练就扎实的实验技能,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开拓学科视野,夯实学科基础,同时,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为毕业从教奠定坚实基础。

2.3. 教学技能要求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成为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从能教→会教→善教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对一个刚入行的年轻教师(师范毕业生)来说,还应该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也就是说,教学既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可循,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规则。教学技能的培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断进行磨练和反思,并在同行专家和前辈的指导下逐渐提升。对于新入职的师范毕业生来说,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研读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情、制定课时计划和学期计划等都是必须认真落实的事情,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还要完成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说课、磨课、正式上课及教学反思等工作。

2.4. 管理能力要求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班级纪律的管理者。能不能有效掌控课堂教学局面,营造轻松活泼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氛围,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妥善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积极开展师生双向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学校)对新入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有时候,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部分师范毕业生入职后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如果个人没有一定的学生管理能力,与之相关的很多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和完成的。为此,必须深入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及认知发展的特点,学会与学生沟通,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用他们可接受的合理方式,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2.5. 人际交往要求

师范毕业生入职后,其在工作期间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学校及上级主管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等。如何正常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协调好工作、学习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必修课。如今,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受教育情况越来越重视,因此,家长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家长面对刚入职的毕业师范生可能会有一些顾虑和担忧,甚至质疑其教学及管理能力,所以,如何取得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对新入职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

2.6. 心理素质要求

因为学校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原因,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其面对的学生群体主要是年龄比较小,心理比较幼稚,思想比较单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儿童,所以,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及健全的心智,不能因为工作遭受一点挫折而有失教师风范,更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和行为失控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良好心理素质。

3.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除了具有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优势和特点:

第一,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不少学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具备了在中小学任教的基本条件。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师范毕业生大学期间,不仅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还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管理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其他必修课程,进行了为期3个月以上的教育实习,有过短期的从教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初步学会了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自我认知较好,工作态度积极,诚实踏实务实。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没有重点高校学生的优越感,为人处事比较谦逊,性格平和、低调内敛,大都崇尚艰苦奋斗,工作踏实肯干,不挑三拣四,不好高骛远,也没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其他要求。因为个人比较知足,所以其择业心态较好,工作流动性较小,稳定性比较好 [24] [25] 。

第三,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工作尽职尽责,与学生关系融洽。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城镇乡村,与其教授的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而且个人成长经历相似,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2. 劣势(Weaknesses)

因为个人学习经历、成长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也有弱项,其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科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教师队伍组成和结构的多元化,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或职后培训的方式进入教师行列。与综合性大学或重点师范院校的学生相比,地方高校师范生在学科基础训练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前者学科基础比较扎实,专业实践实训的机会比较多,学科专业拓展的空间比较大,学术功底比较好;而后者因为学校相关的学科平台比较少,所以学生获得的实践训练机会也相对较少,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学技能技巧不够娴熟。虽然学生毕业前进行过教育实习和见习,但时间毕竟有限,实习生真正登台讲课的时数不多 [26] 。因此,对于刚刚入职的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来说,他们大多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教学流程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怎样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等。因此,备课的时间长,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人际关系处理经验不足。初入社会,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身份和新的同事,使一些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在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时往往不知所措。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并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当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和出现异常表现时,教师应当怎样去纠正?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进行批评教育,并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与学校各级领导建立良好的边界,如何协调学校教学与非教学活动的关系?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他诉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如何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师范毕业生角色转变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第四,缺乏自信且有自卑情结。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及中小城镇家庭,上大学之前,他们主要是围绕三点一线来转,考大学是其生活的第一要务。因为个人阅历、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外交往不多,见识不广,所以多少有一点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结,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艺缺乏,见识学识、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不如其他城里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入职之后,经常要面对各种琐事和烦心事,也就是说,既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又要完成其他非教学任务,这些工作不仅占用时间多,而且有时难以兼顾。如果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得不到领导或同事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必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工作出现失误或完成效果不好,往往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和个人自信心。

3.3. 机遇(Opportunities)

第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由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及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乡镇中小学)就业,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所以,他们到乡镇中小学或偏远地区就业的压力相对比较小,个人发展的空间比较大。

第二,人才就业市场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职业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互联网营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信息安全测试、自媒体等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7] ,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已是一种新常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入职,或者加盟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报考国家公务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第三,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和社会转型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和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较好的学科基础,综合素质比较高,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只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了解形势,敢于接受挑战,一定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3.4. 挑战(Threats)

第一,学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契合度不高。部分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可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有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28] ,人才培养方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没有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对社会需求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量偏离较大,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匹配度较低,部分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实际工作能力比较差,因此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第二,开放式教师人才市场带来的冲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都属于封闭型,国家实行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学生就业完全没有后顾之忧。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教师人才市场逐步开放。由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及待遇的逐步提高,大量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涌向教育行业,因此给师范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9] ,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加入,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减。

第三,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增,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076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158万 [30] [31] ,因此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叠加,使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不少压力。此外,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生产不景气,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停工停产或大幅度裁员,其他用人单位的岗位招聘数量也明显减少 [32] [33]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减少,农村乡镇及偏远地区教学点撤并数量较大,教师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的社会需求量逐渐饱和,甚至供大于求,而一些非主要科目的教师严重紧缺。目前,基于个人发展及多种因素考虑,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就业 [34] ,从而导致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一职难求;而乡镇和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紧缺,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4. 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调适

4.1. 自我调适

师范生毕业生能否适应中小学教师岗位,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有关,可通过其自身不断努力和调整,更好地融入学校工作的环境之中。

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毕业生,必须正确分析个人优势和不足,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进行精准定位 [35] ,知己知彼,合理设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不同阶段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谦虚谨慎,持之以恒。

二是大力加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训练 [36] 。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及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虚心学习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用心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撰写每一章节的教案,精心准备课件,熟悉教学内容及相关环节,课前反复进行自我操练和试讲,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全方位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及表现,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及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是主动融入团队提升教学能力。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师范毕业生)更好的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前教学(备课)的相关工作。师范毕业生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授课特点,取长补短,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依托团队的帮助,可以加快自己业务成长的进程。

四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37] ,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加强小组学习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和及时的鼓励与评价,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教师工作的自豪感。

五是统筹安排各种日常事务。大学生活比较宽松,相对比较自由,个人自主安排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入职后如何适应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节奏,也是对师范毕业生的一个考验 [38] 。平时,除了常规教学任务之外,中小学教师通常还有学生管理、班组活动、政治理论学习等其他非教学事务,因此,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应该学会弹钢琴,也就是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时间花费等,妥善安排,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4.2. 群体调适

4.2.1. 集中培训强本领

强化教师技能训练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39] 。为了使新教师能够尽快适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各地(县区)教育局都要统一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针对教师职业规划、课件制作、教育教学研究、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邀请优秀教师代表,聚焦教材教法、学生学情、家长需求等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专题介绍和分析讨论。一线教师独具特色的讲座,使新入职教师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期间,还可以认识了一些新的同行,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拉近同事和同行之间的距离,不仅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个人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认识,还提高了教学技艺。

4.2.2. 人文关怀增感情

为了使新入职教师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增强其归属感 [40] ,许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想方设法为新入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安心工作,还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举办趣味运动会,成立羽毛球、气排球、篮球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种比赛,等等。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主动关心新入职教师的各方面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工作,展现自我。

4.2.3. 朋辈学习精技艺

朋辈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路径 [41] 。同龄人之间,心灵相通,爱好相似,彼此没有太多的心理隔阂,也没有过多的成见和规矩,所以比较方便沟通和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互学互鉴,一群朝气蓬勃的优秀年轻人在一起,很容易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4.2.4. 结对帮扶促发展

师徒互助制是促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有效手段 [42] 。师范毕业生初出茅庐,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比较陌生,实践经验缺乏,为了帮助他们更快成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新入职教师导师制,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作为业务导师,一对一地指导新入职的师范毕业生开展教学工作,无论是解读新课标、研读教材、撰写教案、整理课件、教学设计、说课、备课、讲课、教学反思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此外,在学生学业管理以及与学生家长沟通方面,担任导师的老教师也要给年轻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他们身上,既有许多值得称赞的优点,又有不少需要努力克服和改进的缺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群体的优势,弥补其在就业竞争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自我调适和群体调适等方式,使其尽快转变身份角色,立足基础教育教学阵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适应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各项要求,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持续发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基金项目

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桂教科研[2012] 9号);河池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XJ2018GKQ016);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2022JGB321)。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0605036)。

NOTES

*共第一作者。

#共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明文钦, 李红, 李映松.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思考——基于云南师范大学2016-2020年就业数据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7): 61-64.
[2] 张冬洋.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3(4): 122-126.
[3] 陈晓清.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6): 87-91.
[4] 吴建章. 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7): 57-63.
[5] 王为正. 师范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 31(3): 85-90 123.
[6] 殷鑫. 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质量与市场, 2022(2): 196-198.
[7] 程耀忠.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5(21): 68-70.
[8] 朱睿. 地方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9] 代悦, 钟敏. 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7): 38-42.
[10] 吴桂彬, 黄瑞捷. 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态势、问题及其对策——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51(1): 19-24.
[11] 魏彦吉. “双减”政策下师范生就业问题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1(6): 117-120.
[12] 刘景岫, 孙鑫, 苏翠英. 菏泽市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思考[J]. 现代交际, 2021(18): 4-7.
[13] 蒋玲. 用人单位对师范类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报告——以西北某师范院校为例[J]. 黑河学刊, 2011(4): 98-99 131.
[14] 霍飒. 师范毕业生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15] 龙宝新, 孙瑞芳. 从深圳中学教师招聘现象看我国当代师范教育改革[J]. 教师发展研究, 2021, 5(1): 88-95.
[16] 陈彩燕. 对当前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下滑问题的思考[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8(1): 18-23.
[17] 刘江岳. 专业化: 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6.
[18] 密腾阁, 王舫. 新进教师岗位适应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 亚太教育, 2015(30): 180-181.
[19] 赵璐. 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研究——以深圳K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1.
[20]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发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8(Z6): 81-82.
[2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5): 52-55.
[22] 徐万山.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及其内涵和特征[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14): 19 21.
[23] 孟繁华. 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4] 林丽. 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8): 55-56.
[25] 潘堪达. 基于SWOT分析的粤西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分析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5): 120-122.
[26] 袁昌丽. 基于SWOT理论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黑龙江科学, 2023, 14(3): 111-113.
[27] 桂肖敏. 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8): 39-43.
[28] 李铁绳.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1.
[29] 胡惠闵, 许筱英, 沈伟. 论我国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 16(3): 97-102.
[30] 陈鑫雨. 地方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31] 王阳, 李璐, 王伶鑫.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37(5): 92-108.
[32] 毛宇飞, 曾湘泉.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来自招聘网站数据的经验证据[J]. 学术研究, 2022(1): 104-110.
[33] 冯君莲, 李小艳, 刘琼. 疫情影响下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变化——基于8所高校2017~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调查[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6): 87-97.
[34] 李涛, 孙煖, 邬志辉. 2021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何变化?——一项基于2021年和2020年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2): 100-113.
[35] 高学林. 核心素养时代师范生角色定位分析与转变[J]. 大学教育, 2023(9): 141-144.
[36] 柯瑶. 师范大学生到中学教师角色转变[J]. 亚太教育, 2015(11): 64.
[37] 杨吉华.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J]. 学周刊, 2015(2): 14.
[38] 赵璐. 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性常见问题及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 2022(1): 15-16 29.
[39] 韩万渠, 王肖红. 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中的脱节问题及对策研究——以H高校为例[J]. 河南教育(高教), 2020(12): 61-64.
[40] 李雯君. 中小学新任教师岗位期望、工作适应性与满意度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41] 王缅. 朋辈学习与大学教学中的默会知识习得[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0): 67-72.
[42] 张会来. 新教师岗位适应期提升教学能力的策略[J]. 教育, 2019(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