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庸》解读中庸之道的时代意蕴
Interpreting the Contemporaneous Implications of Doctrine of the Mean Based on the Middle Way
DOI: 10.12677/acpp.2024.135139,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60 
作者: 李天怡: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庸之道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时中Doctrine of the Mean Keep Two Things in Check Gentle but Different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ime
摘要: 中庸之道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中和是中庸的具象化表现。本文通过研究中庸之道的含义、特点将其与当今时代文化相结合,将中庸之道运用到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之中。首先,本文阐释了中庸之道中讲究执两而用中,告诉我们把握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的各种情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和而不同”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相互尊重,同时也要坚定立场,不要随波逐流。最后,“时中”告诉我们事物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根据事物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改变。总之,中庸之道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已经流淌了几千年,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去解决实际中的种种问题,让中庸之道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亮。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which i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eutraliz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mean.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culture of today’s times, so as to apply the middle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untry. First of all, the middle way pays attention to the two and use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ells us to grasp the objective law,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correctly play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Secondly, “harmony without diversity” tells us to deal with problems with mutual resp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and firm and not follow the crowd. Finally, “in time” tells us that things are not constant, and that we should constantly adjust ourselves to change as things change. In shor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been flowing in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both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We should be good at apply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o solve problems in practice, so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ill continue to shin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李天怡. 基于《中庸》解读中庸之道的时代意蕴[J]. 哲学进展, 2024, 13(5): 929-93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39

1. 前言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民族精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时,我们个人和国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危机,如果我们能善于结合中庸之道的思想去解决当代问题,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将更加辉煌。

2. 中庸之道的来源及含义

中庸之道来源于儒家文化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它和《易经》都是儒家的理论凝聚。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中庸的道路或者中庸的方式,中庸二字是核心。所谓中庸,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论语•雍也》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在《中庸》中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后来各代儒家学者都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朱熹对中庸的解释受到普遍认同 [1] ,在朱熹的《中庸章句》之中其对“中庸”下了一个定义。指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不倚”,出自本书“中立而不依”和改用《尚书•洪范》“无偏无陂”:“无过不及”,出自《论语•先进》,认为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没有过和不及。要明白中庸的含义就必须搞懂“中庸”“中和”之间的关系,孔子首次提出“中庸”,子思传承并丰富了孔子的“中庸”,其中之一就是用中和实践了中庸之精神。《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将“中和”解释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君子是怀着“和”的心态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的,他们不会盲目附和他人,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又能包容他人的意见。而小人是以“同”的立场去处理问题,附和他人的观点 [2] 。中和是中庸精神的具象化,同时是中庸之道的向度。所以弄懂“中和”就明白了中庸,也就掌握了中庸之道。

3. 中庸之道的特点

(一) 执其两端而用中

中庸之道既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其中认为“过”是超过了“中”的范围,而“不及”是没有达到“中”的界限。中庸之道讲究在“过”和“不及”中掌握“中”的蕴意。想要在“过”和“不及”这两个极端中掌握“中”必须对“过”和“不及”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对两端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在二者间游刃有余,把握“中”的位置。所以中庸之道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中庸之道所描述的“中”才能科学把握住。《中庸》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在于其明白中庸之道,认清善恶,听取直言而好问。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注意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对各方意见的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合理的方式来制定方针政策,最终造福百姓。

(二) 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对待任何事物,抱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中和”思想的表现。和而不同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但人们要接受这种差异,并且互相之间加强交流以增进对彼此的尊重。中庸之道认为尽管人们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人们之间还是存在许多共同点,比如对社会和谐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德的肯定。和而不同就是要通过人们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追求,强化人们建立起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们的和谐共处。在更深层次的理解中,中庸之道要求区分“和”与“同”,做到“和而不同”。“同”是指道路或方式,不影响根本目的的事,就要强调和谐;“和”是指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这就要坚守原则,不应苟同。以更大的格局看待整体事件的性质,不盲目服从或者附和,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君子能够坚持原则和底线,小人随波逐流。中庸之道的“和而不同”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和”与“同”的根本做法。

(三) 慎独时中

《中庸》载,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君子之所以能保持中庸,是因为他可以随时保持适度,而小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中庸之道不仅要求我们有“中”的能力和“和”的能力,还需要根据主观和客观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保持适度的一致性。中庸之道不仅需要有把握“中”的能力和把握“和”的能力,还要明白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时刻做好准备以适应事物发展。在与别人同处时,不仅君子能做到把握“中”与“和”,有的时候小人也会观察别人的心情和喜好做到暂时的“中”与“和”。但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就大为不同。君子在面对独处时,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条件的变化所变化,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中”与“和”的。小人却会因为主客观条件变化而放任自己的行为,在独处时肆意妄为,暴露本性,这样看来小人在与别人同处时的表现更像是刻意隐藏本性,只不过在独处时原形毕露而已。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对待慎独的差异,君子在面对变化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新的变化,始终能够保持时中,而小人不懂的主客观变化的道理,最终就会暴露违背时中的本性 [3] 。

4. 中庸之道于个人生活之当代价值

(一) 审时度势,有利于提高思辨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获得了解放,开始与西方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免带来了一些西方“金钱主义”的风气,躺平摆烂、学习无用论、向钱看齐影响着社会上不少人的思想观念,这些严重败坏了社会整体风气。对于这些风气,可以用中庸之道去疏导。任何事物都有“过”和“不及”两个极端,学习西方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学习的同时要避免掉入西方腐朽思想的漩涡。

1. 执两用中,不走极端

凡是事物都存在两极,不断积累极端事件的规律,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生活当中,我们表达想法会伴随个人情绪,这会导致表达出的观点脱离现实。我们要运用到执两用中的思想,在发表看法前,明确事物的两极化情况,对于事物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了解。在对事物各方面有详细了解后,系统掌握事物的整体性,做到执两而用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

2. 和而不同,不走邪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与对方意见不同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首先要明确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情况,不必纠结于矛盾的出现,正是在互相意见的矛盾之中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第二,面对不同意见要善于听取。我们在做决定时通常是带有主观偏见的,所以只有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听取和认可其他人的意见才能提高决策可行性。第三,听取意见要做到兼听则明。对于一些确实有帮助的意见我们要及时听取,但是对于一些恭维或者是错误意见,我们要提高警惕,避免受到别人的错误影响,这有利于提高我们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 [4] 。

3. 坚定真理,不走歪路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我们每天能面临多种思潮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是消极的、负面的社会思想。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良风气的入侵,牢牢把握真理的发展道路。例如,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其中包括对中庸之道思想的研究,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坚持真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助力青年更好的成长。

(二) 包容万象,有利于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

在日常中,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了解事情的完整内容,出于主观判断与他人争的面红耳赤,丝毫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中庸之道认为在对待不同意见时,要先进行反思听取他人意见,理性地将自己的观点同其他人的观点相对比,主动去发现他人意见中的闪光点。在工作中,当一项工作遇到问题时,有些人会阿谀奉承赞成领导的解决办法,还有些人直接附和其他人的想法。然后中庸之道的思想告诉我们,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上要讲究和谐,但是对于真正重要的根本问题,就要毫不犹豫的坚守。中庸之道中的“和”是指人们要对远大目标保持一致,但是实现目标的道路可以不尽相同。在现代企事业组织管理中,领导者深刻领悟中庸思想精髓,对于组织管理有重要作用。例如领导者受到个人性格、喜爱偏好等影响,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主观评价,造成员工不满。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领导者要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尊重员工。有利于拉近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三) 顺应时代,有利于提高应变能力。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跟紧发展的脚步,我们就要充分运用中庸之道的思想,发挥“时中”的作用,将“时中”的思想运用到面对变化上。首先,发生变化后分析事物变化的两种极端,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动态的两极变化中捕捉相对稳定的“时中”。最后,时刻保持清醒,做好继续变化发展的准备 [5] 。通过这些能极大锻炼我们的应变能力,提高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下也能有充分的应对能力,真正做到临危不乱、快速反应。

5. 结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讲话,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6] 。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要把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融入到现实之中,中庸之道跨越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起起落落。如今,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在新时代我们的目标更加远大,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困难。必须善于运用中庸之道的力量,将其与新时代的发展理论相结合,相信千年沉淀的中庸之道在当下一定会历久弥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苏鑫. 浅析儒家孔孟荀的中庸之道[J]. 今古文创, 2022(41): 61-63.
[2] 刘桂荣. 先秦儒家“和”的精神生命研究[J]. 齐鲁学刊, 2018(1): 17-22.
[3] 胡治艳, 徐蓉蓉.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J]. 理论观察, 2019(5): 30-32.
[4] 刘松.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凝聚价值共识的思想原点[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6): 20-26.
[5] 王秋怡.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9): 36-41 10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