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美育”双线并进实践探索
Labor+Aesthetic Education: Dual-Track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ew Era
摘要: 随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劳动 美育”的理论基础、功能特点,立足实施主体构建“劳动美育”双线发展体系,从其内涵范围的构建和对象的应用,提出劳动美育课程为核心,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为辅的建设策略,并对评估效果分析进行了思考。
Abstract: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ontinues to deepen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hands-on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but also a crucial link in fostering their correct valu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aesthetic education”, proposes a dual-track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abor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roles, relative courses as the core, social practice and student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s the supplement. and considers the analysis of evaluation effects.
文章引用:李雨竹.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美育”双线并进实践探索[J]. 职业教育, 2024, 13(3): 757-76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3123

1. 引言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劳动教育和美育作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既是五育中独立的一环,又紧密联系并互相渗透。马克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美的起源作了科学的分析他们从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劳动来探讨美,从劳动中找到了美的源泉,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科学命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厦的基石——劳动发展了人的审美器官,劳动创造了美的自然,美的生活,美的艺术和美的人 [1]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从“美的源泉”方面阐述了“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而且从多方面分析了劳动过程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劳动之美不仅表现在劳动成果之中而且也表现在劳动过程本身 [2] 。赵子清提到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结合一致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杨晓慧,黄君录等专家提出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语境下,劳动为审美教育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4] 。种种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与美育不可剥离,应贯穿开展,综合培养学生,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支撑。

2. “劳动+美育”的理论基础

劳动美育是以劳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形式。

首先,大学生劳动美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劳动教育理论和美育理论。劳动教育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育理论则强调通过审美活动和美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美育将这两个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劳动活动提供美的体验和创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其次,大学生劳动美育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素,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生劳动美育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则强调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劳动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大学生劳动美育的理论基础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教育学研究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为大学生劳动美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心理学研究了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为大学生劳动美育提供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这些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劳动美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后续持续提升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5] 。

综上所述,大学生劳动美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劳动教育理论、美育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基础为大学生劳动美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 “劳动美育”的功能特点

劳动美育的特点是将劳动与美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的存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首先,劳动美育强调实践性。劳动美育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能够深入了解劳动的过程和价值,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巧。

其次,劳动美育注重审美体验。劳动美育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劳动中,学生可以欣赏到劳动过程中的美,例如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农田的变化等,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再次,劳动美育强调创造性 [6] 。劳动美育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通过自主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对劳动过程的改善和提升。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劳动美育具有综合性。劳动美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教育,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到科学知识、技术知识、艺术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劳动美育”的实施主体

实现“劳动美育”育人效果需要多维主体的共同协作,包括“搭建校企家社联动格局” [7] 等,“劳动美育”需要学生主体、高职院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共同开展。

学生: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通过参与各种劳动项目,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对劳动美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通过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劳动中的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技能。

学校: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要求,科学设计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组织好劳动周,并适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家庭: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引导他们承担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员工对劳动的热爱和创造力。

社会组织和团体:社会组织和团体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宣传和实践劳动美育理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5. “劳动美育”双线并进体系构建内涵

5.1. 构建内涵的范围

1) 劳动美育的自然美

劳动美育的自然美是指通过劳动实践来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美。自然美育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劳动美育中,自然美的体验和欣赏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学生们可以在校园里种植花草树木,参与园艺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欣赏自然美。他们可以感受到植物的生机和变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色彩、线条和形态的美。此外,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劳动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例如,在植树节中,人们可以通过植树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家园。同样,在环保活动中,人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行动也会给人们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如徒步旅行、野营、采摘水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可以在劳动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

劳动美育的自然美旨在帮助学生们在劳动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的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这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劳动美育的人际美(人与人,人与社会)

劳动美育的人际美主要指在劳动中培养和展示出的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劳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技能和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养。

美育它对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是使人们相互沟通。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 [8] 。在劳动中,人们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这种合作、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集体劳动中,人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种合作精神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培养爱的情感。同时,在劳动中人们也需要遵守各种规则和标准,这种规范意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美育的人际美还包括通过劳动来展示出的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和关爱来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通过劳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沟通协作,学生在交流中容易形成开阔明朗的性情、打破人际僵局、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心理调适等能力。

此外,劳动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将劳动美学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9] 。

5.2. 构建内涵的对象

根据劳动美学的理念,劳动美学包括了“劳动过程中的审美关系、劳动主题美、劳动工具美、劳动环境美、劳动产品美” [10] 等,在大学生劳动美育双线并进过程中,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1) 劳动主体美

大学生作为劳动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劳动教育的道德美,即劳动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尊重劳动、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关心集体等,这些美德在劳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大学生应具备智慧美。劳动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技能,需要在劳动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展现出智慧和才华。

再者大学生应具备形象美。劳动者的形象也是劳动主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言行举止等,这些都能为学生的形象增色添彩。

大学生还需要注意健康美。健康的身体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基础,健康美包括了身体与心灵两个部分。劳动者通过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同时在劳动中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活力,这也是劳动主体美的重要体现。

最后大学生要具备情感美。作为劳动者的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与同学、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也是劳动主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劳动过程美

劳动过程美是指学生作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美。这些美包括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技艺的追求和精益求精、对工作的专注和耐心、对困难的克服和坚韧不拔等。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技能、智慧和勤劳付出,创造出实用、优美、精细、有创意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劳动成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此外,劳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体验到与同事、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劳动过程美的重要体现,既是实用价值的体现,也是审美价值的体现。

3) 劳动成果美

劳动成果美是指大学生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成果的美。这些成果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但它们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劳动成果美是大学生作为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喜悦和成就感的体现,也是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的体现。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具有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劳动成果美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服务业还是文化艺术领域,都需要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劳动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劳动美育”双线并进实施策略

大学生劳动美育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背景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美感的教育过程。在劳动美育的应用中,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效性。

首先,劳动美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大学生劳动美育的核心内容。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应用在中小学得到广泛开展实践,在高校中也有北京林业大学融合耕读教育,以“课程–实践–教材–师资–文化–特色”为改革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把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学生必须修够1个劳动教育的学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把学生带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将技能实践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具有实践性的劳动美育课程,如手工制作、农业体验等。在课程的实施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对劳动美育课程的评价与改进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创造力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见表1)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其次,大学生劳动美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应用策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增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并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和安全措施。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劳动+美育主题实践活动”以四川师范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主干道为中心,竖向主干道沿途展示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优秀艺术作品。活动由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展、“春田花花”打卡区、“劳动+”创意

Table 1. Evaluation form for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1. 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表

集市区组成。“劳动+”创意集市区展位涵盖油菜花田现场写生、植物拓印、春日剪纸、手绘油菜花科普、创意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美育活动,及“我的植物朋友”——植物展示、油菜花无人机航拍、体育工具与劳动实践、川师文创、中华传统服饰展示、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的丰富内容。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公寓中心针对学生公寓内的花坛让学生认领,将公寓花坛变为学生施展劳动教育的平台,种植鲜花、蔬菜瓜果等,提升学生的劳动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劳动体验,掌握必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还比如该校开展的“125”心理拓展活动,将竹编体验与心理舒压同步开展,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反思自己的劳动经历,对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提升。对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实践活动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此外,大学生劳动美育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重要的应用策略。通过建设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美育实践机会。在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在劳动美育实践中,学生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各类劳动美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山东大学学生南湖社团积极响应“五育并举”,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美化校园的工作。各大社团如大学生心理协会、团委、手作社等各类社团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校园美化、道路清洁、井盖涂鸦、墙绘装饰、平安校园、手工制作、植树造林、学生团建等依托学院专业基础,彰显学科特色,突出劳动精神为主题的各式各样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同学们通过手中的镰刀清理花园里的杂草,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魅力所在。自己动手参与到校园环境的改变中来,不仅是锻炼的好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对校园环境的爱护之心。

同时,学生社团组织的影响与作用也需要被重视和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7. 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评估与改进是保证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从效果评估方法和改进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对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定性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在劳动美育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和反馈。通过分析学生对劳动美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评估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定量评估方法可以采用成绩、学习成果、学生参与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以量化的方式评估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改进与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增加实践环节和互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美育的实践效果。

总之,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的效果评估与改进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劳动美育的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劳动美育的实施效果和教育效果。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劳动美育应用策略,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美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生劳动美育应用策略研究》(GJYJ2023B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雨晖. 从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看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通[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5): 1-3.
[2] 陈大超. 论劳动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效——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侧面剖析[J]. 教育科学研究, 1986(1): 49-55.
[3] 赵子清. 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在联系浅析[J]. 教育科学, 1990(1): 55-57.
[4] 杨晓慧,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 目标、重点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2): 70-74.
[5] 张军燕.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8): 51-52 55.
[6] 杨晓慧,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 目标、重点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2): 70-74.
[7] 赵黎娜.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2): 113-116.
[8] 陈政. 浅论美育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剂[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9): 226-227.
[9] 宋丽丽. 劳动美学视角下的高校劳动教育探讨[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6): 61-65.
[10] 吴志刚. 劳动与美学[J].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0(2):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