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语言服务和语言景观建构研究——以中国园林博物馆为例
Research on Museum Language Service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Taking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5354, PDF, HTML, XML, 下载: 51  浏览: 10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 意, 卢 桦, 姚欣钰, 何乐琪, 李 芝*: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语言服务语言景观中国园林博物馆Language Service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秉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本的原则。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及语言服务现状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构建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范式。研究发现,中国园林博物馆在语言景观翻译准确性和语言服务完整性方面存在一些挑战。本研究尝试提出提升园林博物馆语言服务能力的途径,以协助博物馆提升其文化展现力、审美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感。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emphasizes respect for nature, compliance with nature, protecting nature, and upholding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on-site surveys and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ss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language service at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iming to propos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a paradigm of museum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translation accurac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servi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enhance language service capacity of museums to assist museums in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presentation, aesthetic appeal and visitor experience.
文章引用:吴意, 卢桦, 姚欣钰, 何乐琪, 李芝. 博物馆语言服务和语言景观建构研究——以中国园林博物馆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237-2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54

1. 引言

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以展示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场所,对其语言景观和语言服务能力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探讨的是公共领域中以文本形式出现的语言。国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语言景观的多模态发展、语言政策、社会文化意义等,从而体现出语言多样性、语言地位、认知价值等潜在的意识形态。通过深入研究园林中牌匾、对联等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方式,可以在不破坏园林原本意境的前提下,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来传达园林的历史价值和生态文明理念。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明,语言服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生活现象和生产性实践活动。园林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提供多语种的翻译和解读,可以使更多的国际游客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语言服务的提供将有助于增加外国游客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向世界阐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语言景观和语言服务两个视角出发,对中国园林博物馆进行研究,有助于打破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展示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硕果。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语言景观是指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及政府楼宇等公共区域内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 [1] 。国内语言景观的相关探究多使用场所符号学、文化资本理论和多模态理论,并且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学者对参与到语言景观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语言景观内含的社会现象。例如,张景霓和王佳赫探究了旅游语言景观的文化性、地方性与现代性,针对现状提出多模态旅游景观的规划和可行措施 [2] 。国外的研究侧重于语言政策如何影响语言景观实践和文化多样性。例如,Mohebbi和Firoozkohi研究了德黑兰语言景观中的英语使用错误,以提高语言景观的质量,促进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的交流 [3] 。

语言服务的概念起源于国外,由美国CSA Research公司发布的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首次引入,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以翻译(口译和笔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自2020年以来,国内语言服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产业特征与微观层面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例如,王立非和崔璨得出了语言服务的发展有助于双边贸易增长的结论 [4] 。张生祥探究了翻译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路径,对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国外研究则侧重于将语言服务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综上可知,语言景观和语言服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研究成果在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方面仍有空白。本文将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和语言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对该领域研究提供补充。

3. 语言景观的功能分析

Landry和Bourhi认为,语言景观具有两大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 [1] 。前者指语言景观,可以提供信息,可传递设立者的思想和意图,是显性功能;后者指语言景观,可以反映出各语言及语言群体的社会权力和地位,是隐性功能。象征功能则表现出了语言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符号资源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4.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语言景观现状

4.1. 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中国园林博物馆为调查样本,采用实地调查法,用数码相机拍摄馆内语言景观语料,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参照尚国文和赵守辉的研究框架 [6] ,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样本选取上遵循三个原则。首先,选定博物馆内的所有文字性信息。包括海报、引导标牌、公共标识、电子显示屏等在指定区域内所有的文字性信息。宣传画册、行人衣服上的文字等文字信息不计入。其次,文字性信息缺失或不清晰的不计入样本。最后,内容相同的样本不重复计入。以此为标准,共得到了馆内各类语言景观样本229个,涉及中文、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梵文和拉丁文共8种语言。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样本,即单语样本、双语样本及三语样本,其中,中英双语样本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78.2%;中文单语样本次之,达到了15.8%;三语样本主要出现在“世界名园博览厅”中。

4.2. 信息功能对应的语言景观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现有语言景观已有对应信息功能的标示牌:引导标识,指示附近的展厅、便利设施的方向,引导游客游览;警示牌,劝告游客不要攀爬馆内假山建筑,以防发生意外;留言板及使用说明,邀请游客留下意见与建议,与博物馆建设者及其他游客进行互动;展览简介,介绍展览背景及展品信息。

4.3. 象征功能对应的语言景观

4.3.1. 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园林博物馆语言景观的语体选择和内容选择大多取材自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沉淀。馆内展厅说明牌出现文言文使用现象,如“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一句出自明末造园家计成《园冶》一书,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古文的引用彰显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建筑理念——将情感注入建筑中,触及人心深处引发共鸣。这既有助于帮助阅读者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又体现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馆内展厅说明牌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造园流程。通过对造园流程的介绍,参观者得以窥见一个全面的中国古典园林世界。相关的造园经验也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良好的范式,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4.3.2. 符号资源价值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码取向具有鲜明特征。在语言选择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园林博物馆主要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其他语言类型占少数;语码种类主要有单语和多语语言景观,多语语言景观以双语景观为主,具有多样性特征。

展厅说明牌大多采用“汉语 + 英语”的双语景观组合,语码排列顺序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为汉语、英语,汉字的字体也大于英文。从中可以看出,汉语为优先语码并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语言更多是为汉语提供辅助作用。这是由于语言景观可以被视为语言规划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汉语是国家语言政策规定的官方语言,故而占据优势地位,这表明中国园林博物馆语言景观与国家语言政策的高度一致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发展,双语景观也逐渐增多。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增强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3.3. 艺术审美价值

中国园林博物馆在发挥社会美育职能方面具有注重整体性审美景观建设这一特征,主要呈现生态式景观和模拟式景观。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极具原生性和真实性。例如通过展示树木标本直观呈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材料来源,有助于观众加深对中国树木文化的了解,从多角度展现木材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融。此外,馆内还设有沙盘模型等模拟式景观,模拟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形态与构造,使观众全方位了解中国园林的多元样貌。此类景观将古代建筑融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5. 馆内语言景观及语言服务的现存问题

中国园林博物馆现存的语言景观及语言服务传达了中国以及外国园林的历史以及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以及缺陷。

5.1. 语言表达不规范及表达错误

对汉语言进行规范的译写可以基本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传达。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指出:“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应符合英文使用规范以及英文公示语的文体要求,应准确表达我国语言文字原文的含义” [8] 。在本小组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了园林博物馆内多处的译写失范错误。如,中英文翻译部分使用的单引号为中文标点符号,这也导致该标点符号与后面的s间隔较大,不符合英文使用规范。除此之外,还出现多处英文句号后不空格的错误情况。同时,存在英文译文出现语法错误,most mysterious前缺少定冠词the。最基本的英文语法规范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外国游客以及部分中国游客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英语语言景观的认同感大大降低。

此外,中国园林博物馆内有使用众多有关园林的专业用词。比如“牌匾”、“厅”、“堂”、“馆”等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用词,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仅仅使用了汉语拼音的形式,未能清晰地向外国游客表达准确的意思,并未注重信息文化内涵的传递。

5.2. 馆内语言景观单一

目前,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的指示性标语主要以中文为主,虽然部分标语有中英双语,但其中的语言表达错误大大限制了语言景观发挥应有的功能。其他语种的译本相对匮乏,占比不足10%。虽覆盖法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提及之处大多只是一个专有名词,且大多只分布于“世界名园博览厅”中。这种语言景观的单一性不仅限制了其他语种游客的理解和认知,也对其参观体验造成一定的影响。

5.3. 馆内动态标识较少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的语言景观主要以静态标识为主,动态标识相对较少。动态标识在遵循图形、色彩、版式等平面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又从动画、电影中汲取影像规律的营养,以其动态传播优势,成为屏媒时代最受欢迎、最具未来潜质的传播形式 [9] 。此类动态的标识和呈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其参观兴趣。但目前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缺少动态标识的情况会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

5.4. 馆内多模态标识较少

馆内语言景观以及语言服务以传统的单模态为主,多模态较少。语言景观由多种表意符号组成,相较于单一、静态的文字模态,多模态符号资源让语言景观更具有交互感和体验感,多模态逐渐成为语言景观的研究趋势。单模态的标识和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10] 。而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缺乏多语且多模态标识和呈现形式,如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

5.5. 语言服务开发不全面

良好的语言服务可以提升游客忠诚度并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11] 。目前馆内的语言服务功能开发尚不全面,未能充分挖掘语言景观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商品经济价值。具体来说,中国园林博物馆缺乏美观、有艺术感的标识和呈现形式。同时,中国园林博物馆缺乏具有中国园林文化特色的标识和文创产品,未发挥其商品经济价值。此外,中国园林博物馆缺乏通过讲解、导览和其他服务,无法增强多语游客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宣传和推广也较少,且缺乏多语宣传。

6. 完善路径与推广建议

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展示功能。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外宣,提升馆内的语言景观以及语言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6.1. 彰显文化内涵,强化馆内语言景观文本的规范性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关于中国园林历史的文物和资料,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为更好地向国内外游客传达中国园林文化的魅力,需加强馆内语言景观文本的规范性。中国园林博物馆应建立涵盖中国园林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语料库,构建中国园林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术语体系,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中国园林博物馆应对馆内语言景观文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确保文本符合语法规则、表达准确、无语病,注重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流畅性,同时需不断加强对于中国园林博物馆语言景观译写规范的执行力和监管力度。

6.2. 增加动态标识,优化多模态呈现形式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展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园林的魅力,需采取多种模态的呈现形式。中国园林博物馆可结合投影、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制作动态标识,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和技艺,打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让游客从多个角度感受中国园林的魅力。

6.3.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传播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园林文化,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际传播。中国园林博物馆可结合国家公园专业和语言服务专门人才,完善馆内语言服务,全方面开发语言景观不同功能;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讲解员队伍,为游客提供准确、生动的讲解服务;可增加特色文创产品,将具有中国园林文化特色的标识和呈现形式开发成文化产品,发挥其商品经济价值;可以借助旅游业的渠道和资源进行文化推广和传播,将中国园林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相应地,中国园林博物馆应注重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此外,中国园林博物馆还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览和宣传活动,将中国园林文化传播到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园林。甚至可以与国外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青少年教育也尤为重要。中国园林博物馆可通过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和夏令营等形式,培养其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同时也可借助这些平台将中国园林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

7. 结语

本文对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的语言景观进行了深入的功能分析并回顾了馆内语言景观的现状,包括信息功能的表现和象征功能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符号资源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商品经济价值。然而,馆内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多语种的不足、动态标识和多模态标识的匮乏,以及语言景观功能的不全面性等。

为了改进和完善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本文针对加强文本的规范性管理、优化多模态呈现形式、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通过这些改进和完善,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将能够更好地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其艺术审美和商品经济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园林博物馆将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文化场所,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知识交流。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310022093)。

参考文献

[1] Landry, R. and Bourhis, R.Y. (1997)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3-49.
https://doi.org/10.1177/0261927X970161002
[2] 张景霓, 王佳赫. 文化性、地方性与现代性: 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功能与规划[J]. 社会科学家, 2022(3): 56-63.
[3] Mohebbi, A. and Firoozkohi, A.H. (2019) A Typ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English in the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ehr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8, 24-40.
https://doi.org/10.1080/14790718.2019.1582657
[4] 王立非, 崔璨. “一带一路”对外贸易中的语言服务便利度测量实证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20(3): 26-35.
[5] 张生祥. 基于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 外语教学, 2021, 42(2): 55-59.
[6] 尚国文, 赵守辉.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4(2): 214-223 320.
[7] 尚国文, 周先武. 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J]. 语言战略研究, 2020, 5(4): 37-47 60.
[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0240.1-2013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 通则[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9] 盛榕, 约翰∙布坎南. 符号聚合: 传统聚落空间多模态语言景观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5): 113-120.
[10] Tan, P.K.W. (2014) Singapore’s Balancing 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29, 438-466.
https://doi.org/10.1355/sj29-2g
[11] 郭大民. 语言服务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23(18):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