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5353,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8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宛霖, 马境苑, 崔馨月, 胡杨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
关键词: 目的论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策略Skopos Theo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eijing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文化代表性,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化浓缩的精华。本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自建语料库中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实例,旨在总结该类文本的英译策略及其效果。研究发现,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中主要涉及意译、仿译、音译、直译四种方法,且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本研究为非遗项目的英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eijing has strong cultural representativeness and is the concentrated essence of Beijing and even Chinese culture. This study analyzes exampl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in Beijing in a self-constructed corpus from the Skopos perspective, aiming to summari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is kind of text. It is found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in Beijing mainly involves four methods: liberal translation, imit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ll produce different translation effect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文章引用:肖宛霖, 马境苑, 崔馨月, 胡杨安. 目的论视角下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229-23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53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关注度持续升高,关于非遗项目英译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五朝古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非遗项目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北京市非遗项目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从传播学视角聚焦英译现状分析(胡庆洪、文军,2016 [1] ;宋洁,2020 [2] ;邱敏,2018 [3] );2) 针对国内已出版的非遗英译译本进行校准研究(吴克炎,2011 [4] ;洪莉,2014 [5] ;郭立超等,2019 [6] );3) 对非遗项目外宣翻译开展定性分析(陈芳蓉,2011 [7] ;许敏、王军平,2016 [8] ;陆志国,2017 [9] )。

总的来说,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1) 部分北京市非遗项目缺少外宣翻译;2) 部分北京市非遗项目仅采用音译手段,翻译方法较为单一,不能正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鉴于此,本研究自建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语料库,并立足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分析自建语料库,总结归纳出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策略,并对比不同英译策略及其应用效果,为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文献综述

2.1. 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由费米尔(Vermeer)在1978年第一次提出,他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行为(purposeful action),换句话讲,翻译就是交际性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10] 。莱斯(Reiss)和费米尔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11] 。

自诞生以来,翻译目的论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关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成果不断涌现。桂乾元是最早将翻译目的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他的文章是该领域的领军之作 [12] 。随后,张南峰撰写文章继续向国内读者介绍翻译目的论 [13] 。陈小慰是首先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学者 [14] 。此外,对于目的论在我国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例如,胡桂丽、张君认为,我国的翻译目的论经历了起步和发展繁荣两个阶段:起步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发展繁荣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 [15] 。而李思逸等研究者在对国内翻译目的论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目的论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05年以前)、增长期(2005~2014年)、下降期(2014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 [16] 。随着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翻译目的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体的翻译实践。引进翻译目的论既丰富了我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为学界全面认识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目前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应用中已经比较成熟,这也是本研究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视角的主要原因。

2.2. 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现状概述

近些年,非遗研究的热度持续增长,成果颇丰。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 对其概念内涵的研究,如施密特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非遗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 [17] 。2) 对非遗法律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非遗立法 [18] 、产权保护 [19] 以及传承人权利 [20] 等。3) 从新科技引入、数据库建设、旅游业活化、多价值挖掘等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发展策略等 [21] 。

翻译是非遗外宣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目前对其研究较为有限,但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领域。近十年间,对非遗项目英译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出发:1)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强调翻译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考虑西方受众的接受能力与思考方式 [22] [23] [24] ;2)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构建多元共生生态环境,利于海外受众的了解 [25] [26] ;3) 从语料库研究视角创建地方非遗双语平行语料库,展开相关研究 [27] [28] ;4)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聚焦非遗翻译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近似 [29] [30] 。

但目前针对非遗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保护和传承方面,缺少对其如何“走出去”的相关研究。具体而言,从宏观角度来看,主流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遗传播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关于非遗项目英译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非遗外宣、非遗术语翻译、翻译难点与对策等,而基于语料库的非遗项目翻译策略研究有待丰富。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自建语料库中的实例,对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进行研究。

3. 目的论视角下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策略分析

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的目的是译出符合文化背景、体现文化底蕴、传播文化精华的地道译文,助力北京市非遗项目对外宣传工作。下文将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依据具体的翻译实践,分析相关译文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3.1. 目的原则下的归化与异化

作为目的论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目的原则在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中具体体现在目的语环境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标,即弘扬中国文化,促进非遗外宣。而归化策略关键就在于把源语本土化,向读者靠拢,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所以目的原则下的归化策略就是要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让读者减少文化误解,理解文化背景,欣赏文化内涵,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目的。

3.1.1. 目的原则下的归化

意译

意译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31] 。例如,将京剧四大行当中的“生”翻译成“the male character type in Peking Opera”,便是使用了意译中的释义法。这种方法是用目的语来解释原文,以达到让读者理解的效果。释义法在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中使用较多,如“the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Peking Opera”(旦角)、“Peking Opera makeup”(脸谱)、“Chinese Shadow Puppetry”(皮影戏)等。

意译包含的另一种翻译方法是套译法。这种译法与释义法不同,需要借助目的语中的惯用语替换原文中的词句,从而达到翻译并解释的效果。例如京剧四大行当中“丑”的译文“clown in Peking Opera”就是借用了目的语英语中“clown”(小丑)一词,将一个读者熟悉的词引入译文中能让原文的内涵被快速、清晰地传递和理解,让读者在了解“丑角”这一名词的同时,也能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窥探一二。在北京市非遗项目翻译中,套译法也被广泛使用,如象棋中车、马、卒的英译都借用了国际象棋中类似棋子名称,依次译为“rooks”、“knights”和“pawns”。

仿译

“仿译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拘泥于原文的意义细节,更不拘泥于其词汇和句法结构,要么通过删减浓缩的减译方式只是译出其概义或要旨或关键信息(或者只是选择性地译出其某些信息),要么通过增添扩充的增译方式译出比原文更多的信息” [32] 。为了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对北京市非遗项目进行英译时,常常增加或删减一些次要信息,降低阅读难度以方便读者了解非遗项目。例如,将“皮影戏”译为“Shadow Play”,删去了原文中“皮”字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皮影戏时,最主要的目的是介绍皮影戏的基本信息和让读者快速地理解这一戏剧艺术的形式,而“皮”在皮影戏中代表木偶的制作原料,删去后既保留了皮影戏的本质内涵,也没有妨碍读者的理解,甚至还因为简化可以让初次了解皮影戏的读者能更加轻松地理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内涵。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将“古琴艺术”译为“Guqin and its music”,这项非遗项目本就包括两个部分:古琴的制作和演奏,译者中间用“and”连接“古琴”和“艺术”,用“music”将“艺术”这个宽泛的表述变得框架清楚。

3.1.2. 目的原则下的异化

与归化不同,异化在翻译实践中更加倾向于原作者,注重保留源语特质的翻译策略。在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中选择异化翻译策略,目的是尽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让非遗项目的魅力不在翻译过程中丢失。

音译

音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按其发音,将英文词用与之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的方法 [33] 。

北京市非遗项目中存在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因而存在语义空白。此时译者可以选择直接对原文的语音进行转换,避免因词不达意而造成误解,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异国风味。例如,将“象棋”译为“Xiangqi”,将“昆曲”译为“Kunqu”,将“围棋”译为“Weiqi”,将京剧中的“折子戏”译为“Zhe Zi Xi”等,这些直接借用中文拼音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味道,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宣过程中成为主导角色,以积极的姿态走入世界文化之林。此外,因为围棋这项运动是由日本传入欧美,所以在有关围棋的英译中出现了大量借助日语发音的译文,如“Go”(围棋)、“Go-ishi”(棋子)和“Goban”(棋盘)。

直译

直译作为异化策略的一个重要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主要目的是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做到原汁原味,同时也不妨碍读者的理解。以昆曲著名曲目长生殿的翻译为例,“长生殿”在原文中本是一个地名,有译者将其译为“Palace of Eternal Life”,将定语后置,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原文的词汇意义,同时也符合直译的特点。在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中,直译有时也会和减译同时出现,如CGTN将“景泰蓝制作工艺”译为“Cloisonne Art”,减少了原文中“制作”的翻译,突出了“景泰蓝”在译文中的地位,使读者更容易抓住核心关键词,便于理解。

3.2. 连贯原则下的归化与异化

3.2.1. 连贯性原则下的归化

“连贯原则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考虑到接受者的文化背景,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译文能够使受众接受并理解,进而获得和源语接受者相同的体验” [34] 。这要求译者有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偏差,要以目的语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连贯原则下的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意译的使用,且意译通常都与增译或减译同时出现,如象棋中的“accompanying mandarins”(士),原文只有一个汉字,译文增加了表示这类棋子用途的“accompanying”,让译文更加清晰、简短地传达了原文的基本含义。若只译成“mandarins”,容易让读者的理解与现实中“mandarins”的实际含义混淆,产生误解。

3.2.2. 连贯性原则下的异化

目的论视角下的连贯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译文的逻辑性,使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让译文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下有意义,从而达到较好的可读性 [34]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在惯用语、词汇搭配和语法结构等各个方面有所不同,在翻译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译者往往会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同时保留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想要将其成功运用于非遗翻译中,需要考虑直译出的译文是否可以正确传达原文信息,以及是否会造成歧义。比如,在对民间说唱曲艺“相声”的翻译中,部分译者将其译为“crosstalk”。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crosstalk”有通讯系统串话、串扰的意思,这就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相”字,确有“共同、交互”的意思,与英语中的“cross”的语义有重合之处,但“相声”中的“相”,是模仿的意思。这也与相声表演的内容和历史有关,比如相声《百鸟朝凤》中,相声演员就会模仿林中鸟叫和鸡鸭等的叫声。所以,此处将“相声”直译为“crosstalk”就略有不妥。再比如,古琴术语翻译中,部分译者对古琴某些结构的翻译也有欠考究。古琴尾镶着用来架弦的刻有浅槽的硬木,叫作“龙龈”,译者直接将其译为“gum”。这个单词有“牙龈,树脂,黏胶,果味糖”的意思,虽然对应了“龈”这个字,却没有体现出这个结构本身的功能,容易造成误解。

音译加注

音译是异化策略下常用的翻译方法,这样可以保留原来词汇的发音,体现其原有的文化风味。但由于读者通常难以理解音译词汇的含义,在词汇后增添注释就成了很多译者权衡后做出的选择。而所添注释是否符合译入语习惯,以及它能否帮助读者理解该词汇真正的含义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比如,在针对古琴琴名的翻译中,译者将“红轻雷”译为“Hong Qing Lei”(Red Light Thunder),“轻雷”在注释中被译为了“Light Thunder”。在中国文化中,“轻雷”指响声不大的雷、隐隐的雷声,所以这里的“轻”是指声音小而非重量轻,译为“light”有些失当。而且纵使“light”有“(动作)轻柔的”的含义,在英语中,“Light Thunder”也是一个罕见而奇怪的表达,并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所以从连贯性原则来看,这一译法还有待改进。

3.3. 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与异化

忠实性原则强调译文在方便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保持和原文的联系,忠实于原文 [34] 。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并不要求译文与原文分毫不差,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的。

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在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的翻译上,为了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具体的工艺流程,译者往往会偏向于采用较为直观的语言进行阐述,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整个工艺流程具象化。

3.3.1. 忠实原则下的归化

意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非遗外宣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在这个目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另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否顺利接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所以在复杂工艺的翻译方面,译者有时倾向于选取意译的方法,对原文本进行解释性翻译,以简明的语言适当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比如,在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时,译者将“掐丝”翻译为“Filigree Welding”,直观地点明在这个步骤,工匠们会将铜丝花纹(Filigree)焊接(Welding)到铜胎上,相较使用音译或者直译,这种翻译形式显然更有利于读者接收信息。在介绍“点蓝”时,译者也是使用意译法将其译为“Enamel Filling”,便于读者了解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Enamel)填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仿译

仿译是种不受束于原文的形式,只突出表现原文关键信息的翻译方法。这一方法常被用于介绍非遗文化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在围棋规则中,“气”这一概念十分重要,与周围直线紧邻的空点是这个棋子的“气”,如果棋子失去所有的气,就不能在棋盘上存在。棋子的“气”类似于它在棋盘上的呼吸空间,像是棋子的生命呼吸。为了帮助外国读者理解这一抽象概念,译者将有“气”的棋子这一状态译为了“live”,这样的翻译方式没有执着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把握了围棋规则的关键信息,方便读者把握围棋的基础知识。

3.3.2. 忠实原则下的异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向外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如何在便于理解的前提下保留非遗文化“原汁原味”的丰富内涵,是非遗外宣过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音译加注

非遗项目中含有众多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专业术语,这些文化词汇在译入语中存在空缺,而且常常无法用一两个单词准确译出其具体含义,这时,部分译者会采用音译的方法。这样一来,译者不仅可以解决对应空缺的问题,还可以保留词汇读音的“原汁原味”。而为了便于理解,译者会通过加注的方式来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例如,在介绍古琴演奏技巧时,译者将“散音”、“按音”、“泛音”分别译为“san (open string)”、“an (stopped string)”和“fan (harmonics)”,保留了词汇原本的读音,又在括号中加上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这些技巧最终达到的演奏效果。在介绍昆曲的伴奏乐器时,译者将“琵琶”译为“Pipa (4-stringed Chinese lute)”,将“三弦译”为“Sanxian (a thre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也是运用了这一方法。京剧舞台布景的统称“砌末”与西方的戏剧布景有所不同,它并非生活用品的照搬,而是带有一定的假定性,所以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西方话剧中的“scenery”或者“stage prop”。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将其译为“Qimo (Stage Properties)”。如此一来,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会留意将砌末与戏剧布景区分开,从而达到更好宣传我国京剧文化的效果。

逐词翻译

“逐词翻译”是指在翻译时不考虑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及语义方面的差异,将原文语句一个词(字)一个词(字)的对译 [31] 。在非遗外宣过程中,很多专有名词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译者通过逐词翻译的方法可以较为完整地再现原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要素。比如,在翻译一些经典剧目时,译者就选用该方法来再现原作中的文化要素。在翻译《牡丹亭》时,译者将其译为“The Peony Pavilion”,就保留了原剧名中的“牡丹”等元素,而在翻译《桃花扇》时,译者也逐词翻译将其译为“Peach Blossoms Fan”。再比如,在翻译知名古琴“霜钟”时,译者将其译为“Frosted Bell”,也生动再现了原文的文化要素。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目的论三原则,对北京市非遗项目的英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三原则中,翻译多遵循目的原则,因为它能最为有效地达到译者目的,对促进文化交流起着显著作用。而在目的原则下,多采用归化策略,它能够将源语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中华文化。而针对连贯原则及忠实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译者通常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归化或异化。本研究对北京市非遗项目英译策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为后续相关英译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推进北京市非遗项目外宣工作提供启示,助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文化自信,铸就文化强国。

基金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202308017)。

参考文献

[1] 胡庆洪, 文军. 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16(2): 43-46.
[2] 宋洁.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的传播现状及问题[J]. 文化产业, 2020(24): 100-101.
[3] 邱敏. 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以浙江非遗文本英译为例[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30(1): 63-68.
[4] 吴克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读者认同——以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5(2): 133-139.
https://doi.org/10.16007/j.cnki.issn2095-7114.2011.02.010
[5] 洪莉. 生态翻译关照下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5(9): 148-151.
[6] 郭立超, 武博, 刘彦奎.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非遗旅游外宣研究——以承德地区满非遗英译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 96-97.
[7] 陈芳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2): 41-44.
https://doi.org/10.16024/j.cnki.issn1002-0489.2011.02.011
[8] 许敏, 王军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24(2): 108-112.
https://doi.org/10.16362/j.cnki.cn61-1457/h.2016.02.025
[9] 陆志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研究[J]. 外国语文, 2017, 33(2): 117-121.
[10] Vermeer, H.J. (1978)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Lebende Sprachen, 23, 99-102.
[11] Reiss, K. and Vemeer, H.J. (1984)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Niemeyer, Tubingen, 12-20.
[12] 桂乾元. 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J]. 中国翻译, 1987(3): 47-49.
[13] 张南峰. 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译学[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3): 1-3 80.
[14] 陈小慰. 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J]. 上海科技翻译, 1996(3): 9-12 16.
[15] 胡桂丽, 张君. 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追踪[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3): 65-66.
[16] 李思逸, 张歆懿, 徐欣悦. 国内翻译目的论研究进展与展望[J]. 作家天地, 2022(19): 65-69.
[17] Schmitt, T.M. (2008) The UNESCO Concept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ts Background and Marrakchi Roo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4, 95-111.
https://doi.org/10.1080/13527250701844019
[18] 丁朋超.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律保护[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1): 136-142.
[19] 鲁春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 33-40.
[20] 文晓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政法保护的反思与发展[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5): 189-193.
[21] 谈国新, 张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 图书馆, 2019(4): 79-84.
[22] 张瓅尹. 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因应策略[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4): 191-194.
[23] 薛宏波. 建构主义下体育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策略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2): 32-35 75.
[24] 张妍.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戏剧类非遗英译策略研究[J]. 四川戏剧, 2018(1): 142-145.
[25] 覃海晶, 王东.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中图文间性及其翻译[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23(3): 62-66.
[26] 刘代琼.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典籍对外翻译的“三维”转换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1): 198-202.
[27] 曾衍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及探讨——基于2007-2016年数据[J]. 四川戏剧, 2018(1): 138-141.
[28] 刘佳. 数字化赋能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语料库平台构建研究[J]. 上海翻译, 2023(6): 34-39.
[29] 崔晓霞.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范式与翻译学的互构[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1): 108-117.
[30] 杨永刚, 蔡祥, 胡胜林. 基于功能语境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归化异化翻译——以扬州大运河外宣翻译为例[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3): 148-152.
[31]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
[32] 许金杞. 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47-51.
[33] 陈彦丰. 目的论视角下外事口译的翻译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
[34]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