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Analysis of Violent Psychological Tendenc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Research on Preventive Measures
DOI: 10.12677/ap.2024.145316,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15 
作者: 马国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大学生暴力心理校园暴力预防措施College Students Violent Psychology Campus Violence Preventive Measures
摘要: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着大学生暴力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对于暴力心理及事件,高校常常把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重点放在加强校园管理与行为防范,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大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四方面对其进行暴力心理倾向分析,通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强心理教育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消解大学生暴力心理,保证我国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violent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mpacts the work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ampus to a certain extent. As for violence psychology and inci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ten focus on strengthening campus management and behavior prevention, ignoring the impact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n campus viol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violence in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nd takes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ampus,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adjustment ability and eliminate their violent psychology. Ensure that our college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文章引用:马国强 (2024). 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5), 304-31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16

1. 暴力心理的有关概念

(一) 概念界定

关于暴力的定义国际上普遍认同两个观点:一个是D.奥尔沃斯的定义,他认为暴力是一种侵犯行为,利用自己的身体或某件物品使他人遭受伤害或不适;另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认为暴力是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蓄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或剥夺(舒为清,2006)。暴力心理是指少数人企图对自己、他人或物体施加伤害性打击的攻击心理。具体包括反社会心理、报复心理、嫉妒心理、反抗心理以及强烈的欲求不满心理等动机类型。大学生暴力心理则是暴力心理的分支,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约束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缺乏社会正义感等。大学生暴力心理会造成自己或他人心理伤害,激化成外在的身体伤害,进而造成社会、他人及财务损失。

(二) 一般特点

1. 团伙性

人类是群居动物,不管人类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根据环境、喜好等因素聚集。在校园中,很多学生喜欢拉帮结派,加上受到网络影视作品中的“兄弟情”、“热血高校”等暴力思想的影响,以此建立自己的小团体、小组织,他们通常为了在校园争夺各自的利益和所谓的“地盘”,经常在学校欺负同学,勾结社会上的无业青年,打架斗殴,从而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2. 报复性

在校园环境中,在校人口数基数大,每个人都要与其他人进行生活交流,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矛盾,加上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易养成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心理。所以当发生矛盾时,如果有一方吃亏从而怀恨在心,就会试图寻找报复机会以满足心理上的平衡。

3. 残忍性

目前发生在校园的暴力行为案件手段愈发残忍。调查显示,我国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以身体暴力与情感暴力为主,而校园暴力的施暴手段也趋于恶劣,除打骂、群殴等方式之外,扒衣服、性侮辱、下跪等更加剧烈的恶性暴力日益增多。青少年施暴者或旁观者常常通过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平台散布传播施暴视频或展开言语攻击,网络暴力愈演愈烈(陆士桢,刘宇飞,2017)。

4. 偶发性

许多发生在校园的暴力事件都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主要是由学生个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与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矛盾性特点所决定的。许多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往往都是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而学生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遇事冲动,不考虑做事后果,从而造成双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2. 理论基础

(一)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中,他认为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而死本能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人类的攻击行为源自于人的天生的追求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的本能。根据该理论,毁坏欲或死亡欲是生物本能的性爱的对立面,人的攻击行为或者暴力行为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人的攻击行为是外化了的毁坏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他人造成伤害。延贝根用动物实验证明了本能的攻击方式可以通过特定刺激从而得到唤醒或者加强。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没有释放这种刺激,就会产生“欲望阻塞”,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针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弗洛伊德,1986)。例如马加爵杀室友案,正是由于室友长期诋毁、嘲笑马加爵,加上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过大,导致他处于“欲望阻塞”的状态,内心情绪失控,于是将四个室友全部杀害,发泄心中的愤恨与委屈。如果学校老师和同学能够及时发现马加爵内心的心理压力并通过有效的解放方法帮他缓解负面情绪,变压力为动力,将悲剧扼杀于摇篮之中。

(二) 社会学习理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通过社会观察而习得,暴力攻击行为也同样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形成。该理论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具有模仿性,他们不仅能通过观察各种行为学习到暴力侵犯,也能够能过大众传媒受到暴力得影响。因此班都拉提出要有效地控制人类的暴力行为,一方面要重视儿童成长阶段的培养,避免习得暴力侵犯行为;另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大众传媒中暴力行为的出现。目前,大学生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网络媒体上接触到过多的暴力画面,并在不经意间将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 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多拉德和N.E.米勒在1939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在受到挫折时具有作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并认为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林崇德,2003)。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和专家对高校学生暴力行为的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在恋爱交往中受挫,家庭遭遇变故,学习、就业压力过大,极易将挫折的情绪转化为恶劣的暴力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受阻或没有成功实现目标,就会产生挫折心理,就会表现出人的攻击性的一面。挫折所引起的消极情绪不仅是人的一种发泄心理还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3. 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的成因分析

(一) 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过程的起点,在青少年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环境。人从一出生起就开始接受教育,家庭自然成为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必然成为校园暴力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道德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如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就不能形成道德感、法制感,从而就很容易成为施暴者(聂媛媛,2014)。因此,父母的素养与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责任,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是暴力行为的温床,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暴力心理倾向。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其一,家庭结构的缺陷。家庭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如父母亡故、离婚等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人格发展大都不完善,性格孤僻、冷漠,很容易具有暴力倾向。其二,家庭教育的失败。在父母及长辈娇生惯养、溺爱有加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会被满足,容易养成自私自利、任性骄蛮,占有欲极强的性格。如果这些青少年的需求和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将需求和欲望扩张到学校和社会,极易诱发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从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往往会通过暴力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特别是在严厉暴力型家庭走出的孩子,攻击性强,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心理严重,遇到挫折、失败很容易做出偏激暴力的行为。现在大多数家长在管教孩子时缺乏耐心,将说服教育变为“打服”教育,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自己在少儿时期也是被打骂过来的,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打骂孩子是自己的权利。但打骂只会让孩子受到生理和心理的伤害,不仅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内心逐渐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自卑的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残杀亲人等暴力事件。正是由于孩子未能在家庭中获得保护感,所以极易在社会上寻求“保护”,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长期争吵或打骂,都会使孩子内心逐渐扭曲,易产生好斗、叛逆、偏执等心理,这也是引发许多大学生暴力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是承担着教书育人得重要责任,是学生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的管理及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但一些学校由于教学管理不合理,使个别学生得暴力心理得不到调适,从而为暴力行为得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学校教育的成败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应试教育的恶果。一些学校长期以来都是把应试教育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指标的首要任务来抓,将精力放在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考试的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学校长期重智轻德的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行为产生德重要因素。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教育从而不断地积累问题,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采用暴力行为来报复社会或学校,以此来得到关注,甚至导致个别同学走上自杀。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细致。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使本来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可以教育好的学生,却将其从自身心理上把自己划分为教师的对立面。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于形式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够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为了配合学校教学工作设置相关道德培养的课程,也只是徒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一些教师对于不听话、爱捣乱的学生缺少耐心说服教育,甚至有些教师使用变相体罚的教育方式,这对于家庭不和谐的学生来说,无疑又加重了他们内心的暴力心理。少数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简单粗暴,从不主动地去与学生进行沟通教育,常以讽刺、挖苦,责难的形式针对学生,使学生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极易造成暴力犯罪事件。因此,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学生内心将老师视为“敌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来说也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正是学校不细致的教育方式才将那些教育失败的学生推给了社会,给社会埋下了隐患。此外,一些学校安全管理疏松胡乱,校园内治安环境恶劣,很容易被校外社会闲散人员趁机混入校园,胁迫敲诈或拉拢学生,从而诱发加重大学生的暴力心理及行为。

(三) 社会方面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青少年在家庭或媒体等看到他人攻击行为示范时,就会在心理上认同,在行为上更倾向于攻击行为。当今社会,各种媒体文化中的暴力内容冲击着学生们的内心,从电影、小说到游戏,都可以看到暴力内容的存在。加之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和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不正之风,以及抢劫、凶杀等不良社会影响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必然产生一定的心灵冲击(邱国庆,2006)。大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探索欲,迫切获得新知识,由于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媒体传播的暴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极其错误的选择,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心理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求职欲望强烈,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游戏里的世界观充斥着暴力,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可以随意的进行枪战、屠杀、帮派行会等行为,这极易使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的模仿游戏中的行为。例如,近期发生的3名初中生将同学残忍杀害埋尸1;马加爵在高中阶段沉迷于武侠小说,上大学后沉迷网络游戏,最终将室友杀害,这两例案件就是通过网络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的典型案例。目前高校周边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商业娱乐场所,例如洗浴中心、网吧、台球厅等,而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薄弱,对社会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很容易受其诱惑,最终导致误入歧途。大众传媒也成为校园暴力的媒介,其中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大学生的暴力心理形成具有很大影响,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犯罪行为具有引导、模仿的影响。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力度相对不够,对于受害者的保护力度不足,使许多可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恶行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大学生存在暴力心理。卫克森林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证明:“暴力是一种可学到的行为,其后天环境影响因素更为重要,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会,即便在遇到危急情况或暴力时刻,他们也不会采取暴力行为”(邱国庆,2006)。

(四) 个人方面

青少年进入大学阶段后,他们仍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因此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普遍不强,自控能力较差,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他们容易冲动,大多都是意气用事,所以这也使他们易成为暴力心理的高危人群。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因此也成为了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与其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其缺少足够的能力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这样就会产生个体与环境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不适应所引起精神紧张、心理困惑等问题。精神空虚的大学生往往会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加之所处的校园生活环境周边不良诱惑很容易使大学生群体误入歧途。“大学生的脑垂下腺发育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牛秋菊,2017)”面对恋爱、学习、就业及人际关系等压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王忠诚,2008)”面对各种压力,如果长期压抑在心理得不到疏通或排解,很容易消极颓废,加上个体遗传因素或营养物质因素的影响,酒精或一些精神类药物的滥用,睡眠,饮食等生活规律的失常,都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出现心理扭曲、精神焦虑,产生暴力心理倾向,以此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高校校园暴力的一些案例证明学生内心堆积的抑郁情绪是其产生报复心理或动机的导火索。同时由于精力过于旺盛,在校的大学生生理发育接近成熟产生了性生理愿望,对两性关系产生好奇心,渴望被异性吸引。如果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缺乏性教育的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在两性问题上产生认知偏差,形成不良的恋爱价值观,导致行为产生偏差,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例如,最近高校频频发生许多因感情问题导致的凶杀、强奸案。

4. 大学生暴力心理的预防措施

(一)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对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为子女提供一个温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是保障子女健康成长的基础,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具有健全的人格。而有些家长对于子女过于溺爱,对于子女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反之,有些家庭由于缺乏沟通交流,或者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对孩子拳打脚踢,这种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暴力心理倾向。因此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行为举止文明,学习一些必备的心理学、生理学相关知识,对子女进行鼓励式教育,转变教育方式与方法;家庭各成员之间要换位思考,平等相待,充分沟通交流,培养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感,为其树立一个积极、有爱的榜样;从小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辨别是非,很多大学生误入歧途就是由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难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同时为避免网络媒体中的暴力文化对子女的耳濡目染,家长应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网络影视作品,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目前,各个国家的普法力度越来越有力,但依旧有许多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不完整,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涉世未深,几乎没有走出过校门,很少接触到社会黑暗的一面,也就会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教育子女,当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时,要提高自身警惕性,学会拒绝他人,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同时在教育时,家长应当注意批评教育的方法,避免与孩子发生不愉快,使事态恶化严重。学校也要将预防校园暴力的工作深入到学生家庭,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其改变只注重成绩而忽略子女心理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学校也要通过走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之间平淡交流,家长则应通过书面、口头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二者相结合能够成为良好的教育方式。总之,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培养出健全健康的人格。

(二) 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优化大学生成长氛围

学校是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摆脱应试教育,加强校园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氛围。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有必要去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念上讲,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华、满足其成就感的平台或渠道,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减少暴力心理倾向。大学生校园生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组织活动,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内心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存在感、满足感、成就感,许多有矛盾的学生之间,能够通过活动冰释前嫌,减少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和谐因素。面对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大对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对建设和谐校园构成威胁的现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组织校卫队和巡逻队,坚决不让社会闲散人员潜入校园,减少暴力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的心理创伤,消除暴力心理产生的温床,维护校园正常治安。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预防校园暴力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更要加强老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一方面,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以此实现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影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能动性因素,而这些因素能够通过相应地管理和措施转变为积极良好的因素,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想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心理以及行为,必须优化校内外环境,促进校园环境健康和谐,特别是加大对校外网吧的监管力度。在校内积极宣传反暴力刊物,开设相关讲座,对待校园暴力零容忍,确保每位学生在遇到校园暴力时知道如何应对,同时还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法律心理意识。此外,高校还要主义改善师生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影响校园暴力的教师因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保障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三) 加强心理教育管理,引导大学生自我调适

在预防校园暴力的过程中,学校应致力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消融暴力心理倾向。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让学生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合理的诉求。学校的心理教育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后为每人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档案,从每周或每月进行定期的心理调查问卷。这样有助于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同时对于那些有暴力心里倾向的学生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于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普遍自我约束力差,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加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主动提高自身品性修养,不断反省和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合理的宣泄口,减少暴力心理与暴力能够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大多数学生在产生暴力心理时,表现为心理躁动和肌肉的紧张,这种状态下不利于消解暴力心理,甚至很可能做出暴力行为。所以,消解、调适暴力心理要学会放松自己,让心理和身体从紧张、兴奋状态转化为平静、松弛的状态。比如:听轻音乐、旅游、健身、吃美食等。通过各种解压方式来调适、缓解暴力心理,从而减少向违法犯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以此达到自我和谐。对于自我调解能力的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羞于谈论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用专业的心理救治理论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心理老师可以使用QQ或者微信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交流。学校医务室可以通过开辟网页在线咨询,采用问答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让羞于讨论心理问题的学生敞开心扉,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同时,高校也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情感问题也是酿成许多悲剧的原因,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正确处理感情和学习的关系,让感情成为无言的动力。

(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保证大学生减少暴力心理,培育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不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价值。(徐久生,2004)”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吸引大学生,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通过打造精品思想政治课程,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让大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020,12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2020方案”)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国政府网,2020)。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中的讲台传道,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储备更多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学习到国内的教育资源,还有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以便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书本,进行强制性的教育,让学生被动接受,而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更灵活的实现教育目的,增加教学趣味性。通过设置网络课程,在其过程中不断进行新形式的互动。比如:通过公众号“雨课堂”让学生们发送弹幕,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可以让同学们把党天课程的感想发一条微博,看看谁能获得更多的点赞回复。网络教学的模式,让思政课程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信息接收,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多的表达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减少暴力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5. 结语

暴力行为的外在表现与其心理情绪失控有关,调适心理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是改变及消除暴力心理的必要途径。通过分析施暴者的暴力心理形成原因,制定出有效的暴力心理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学校和家庭要做好对有心理障碍问题学生的沟通工作,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从心理上做好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NOTES

1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6A02WOX00

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参考文献

[1] 舒为清(2006). 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的诊断与教育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 陆士桢, 刘宇飞(2017). 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3), 100-104.
[3] 弗洛伊德(1986). 精神分析引论[M]. 商务印书馆, 132.
[4] 林崇德(2003).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77.
[5] 聂媛媛(2014). 高校校园暴力的心理预防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财经大学.
[6] 邱国庆(2006). 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探析及其矫正[J]. 江西教育科研, (12), 31-32.
[7] 牛秋菊(2017). 后现代消费语境下大学生审美趋向[J]. 当代青年研究, (9), 66-68.
[8] 王忠诚(2008). 大学生暴力心理分析与调适策略研究[J]. 社区医学杂志, 6(24), 7-11.
[9] 徐久生(2004).校园暴力研究[M]. 中国方正出版社, 89.
[10] 中国政府网(2020).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