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教材练习系统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译林版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Systems in New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A Case Study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Edition and Yilin Edition
DOI: 10.12677/oetpr.2024.62008,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15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沈 悦, 陆毓辰, 颜茹芸, 潘 娟*: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解志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材练习对比研究新课标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New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摘要: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教材中练习系统的设置是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形成和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本研究以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练习为切入点,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中规定的语言能力内容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探究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练习系统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两版教材练习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1) 在语言技能维度上,两版教材在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练习上覆盖全面,但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2) 在认知层级维度上,两版教材皆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认知层级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对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具有指导作用,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高中一线教师认识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
Abstract: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input source for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setting of practice system in textbooks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qual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practice in new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of PEP and Yilin Edi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traits of practice system in two different textbook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abilit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stipulated in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at: 1) In 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skills, the specific skills and integrated skills are full covered in the two editions of the textbook, but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optimization; 2)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ve level, both textbook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but the emphasis of cognitive level is different. This study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the compilation and updating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and the results can als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textbooks creatively.
文章引用:沈悦, 陆毓辰, 解志晨, 颜茹芸, 潘娟. 高中英语新教材练习系统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译林版为例[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4, 6(2): 77-85.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4.62008

1. 引言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环境下,语言教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1] 。练习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化,是复习、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应在满足课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内容和形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很少有学者聚焦于英语教材练习系统方面的研究,对比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 ‎[2] 。本研究以目前广泛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两个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两版教材中练习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特征,考察它们是否与新课标对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是否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为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理据和实践参考。

2. 研究背景

自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全国各地高中英语教材也陆续进行了更新,与高中英语新教材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教材的编写特色和优缺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插图视觉形象和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分析等方面。王蔷、王琦对北师大版和译林版等主流版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特色、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分析 ‎[3] 。张虹、李晓楠基于文化呈现分析框架,探讨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呈现和文化呈现方式 ‎[4] 。柳华妮等和郭宝仙从课程思政视角探讨英语教材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5] ‎[6] 。陈柏华、陶慧晴对比了人教版新旧两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的插图性别刻板印象 ‎[7] 。

有关英语教材对比的研究也较为丰富。有研究对比分析了美国和德国两套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形式 ‎[8] ,有的以语用学相关议题为基础,探究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类型、频率和方式 ‎[9] ,也有研究围绕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如杨娟等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旧两版高中译林版教材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差异 ‎[10] 。周启强和范思钰从文化意识这一视角探究人教版和译林版高一英语教材阅读板块在文化地域、文化类型、文化社群和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偏好 ‎[11] 。有关教材练习系统对比的研究比较少见,个别研究例如肖春雨对比分析了人教版和重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阅读练习的设置 ‎[12] 。赵成爽创新性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人教版和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的练习系统进行了研究 ‎[2] 。然而,他们的研究要么仅关注了特定的专项练习,要么仅研究了单册教材中的练习系统。《新课标》颁布后,不同版本的新教材练习有何特征,有何异同,这些尚无相关探讨。

本文以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练习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技能和认知层级两个维度,系统对比分析两个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中练习的类型和编写特征,以探究两版教材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对齐度,旨在为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学生更好地利用教材提供参照。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依据《新课标》中规定的语言能力内容和学习活动观理念,探究两个不同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练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具体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 人教版和译林版两版高中英语教材练习在语言技能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布有何异同?2) 两套教材的练习系统与《新课标》的理念是否对齐?

3.2. 研究对象

《新课标》将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本研究以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即1~7册)中的练习作为研究对象。此外,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书后Workbook部分中的练习一并纳入统计分析。

3.3. 数据的编码和统计

本研究依据《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从语言技能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编码统计。语言技能维度分为听、说、读、写、看、听说、读写、读说、看写、看说和写说。认知层级维度分为三个层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

3.3.1. 语言技能

《新课标》规定语言技能可分为理解性技能(听、读、看)与表达性技能(说、写)。但在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中,各种语言技能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理解性和表达性技能是组合使用的。例如,“Listen and tick, listen and answer...”,我们将此类练习归为听;“write,rewrite”归为写;“Read and discuss, read and answer...”归为写说;如果指令中含有watch,就算作看。为避免太分散,我们结合两套教材中技能练习的特征,依据《新课标》,最后从听,说,读,写,看,听说,读写,读说,看写,看说,写说这几方面进行了汇总和统计。

3.3.2. 认知过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将认知过程由低至高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级。每一层级都提供了相应的定义、关键词、同义词和例子。本文基于《新课标》以及《修订版》,将教材中的练习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三个层次。具体实施分三步:首先,依据《修订版》的六个不同认知层次所提供的相应定义、关键词收集同义词。其次,将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所有练习指令语与其进行比对,参考杜丽娜的研究,我们总结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练习指令语 ‎[13] 。再次,依据《新课标》,简化认知过程的练习指令语,为统计做好铺垫。例如,“Listen and tick, read and answer”归为学习理解类。“Complete the sentence with the correct form…”归为应用实践类。“Use what you have learned to write your own student profile…”则归为迁移创新类。综上所述,最终确定三个认知层级的练习指令语,详见表1

Table 1. Examples of instruction language for cognitive process exercises

表1. 认知过程练习指令语示例

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在编码过程中,三名团队成员先对教材中的各项练习进行独立分析和编码,然后将编码结果进行对比,对于有分歧的编码,三人再次进行协商讨论,并请教导师,最后达成一致。所有步骤的实施均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4. 研究结果

经统计,译林版必修三册与选择性必修四册书共计877道练习题,人教版必修三册与选择性必修四册共计1731道练习题。人教版教材练习总数量远多于译林版教材,这可能是因为译林版的主要在江苏安徽等少部分省市使用,而人教版的使用对象则为全国学生,其编写的目的、分量、体系、方法与活动的设计等充分考虑到了全国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整套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系统地、循环反复地安排。对于表达性的说写活动,教材不仅提供示范,而且提供学习策略,充足的练习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支持,帮助学习者一步步获得成功 ‎[14] 。两版教材的练习在语言技能维度上的分布详见表2

Table 2.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Yilin Edition in 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skills (Unit: Frequency)

表2. 译林版与人教版教材练习在语言技能维度上的整体分布(单位:频次)

4.1. 语言技能维度的练习分布特征

根据表2,两版教材中,专项技能的练习比例均显著大于综合技能练习的比例。专项技能练习中读的比例最高,译林版为39.5%,人教版为34.2%;看的练习比例最低,译林版为2.7%,人教版为4.9%。此外,两套新教材中理解性技能(听、读、看)练习的比例均高于表达性技能(说、写)的比例。

从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来看,两套教材中的读写、读说和看说结合的练习比例高于其他的综合技能练习。听说、读说和看写等的比例较低。译林版教材中,“读说”出现的频次最为频繁,占比4.7%;“读写”次之,占比1.6%;“看写”和“听说”出现的频次较低均为2次。人教版教材中,“看说”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比为4.8%;“读写”“读说”次之,分别为3.7%和3.6%;从表2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教材综合技能类练习(占比16.8%)出现的频次要高于译林版教材综合技能类练习(占比8.2%),卡方检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呈边缘显著(χ2 = 3.846, p = 0.05)。

为进一步检验两套教材中的各项技能性练习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进行了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发现,两套教材中各项技能练习的比例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χ2 = 9.288, p = 0.862),也就是说总体上,两套教材的技能性练习分配是相似的。详见图1

Figure 1.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Yilin Edition in 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skills (Unit: Frequency)

图1. 译林版与人教版教材练习在语言技能维度上的整体分布图(单位:频次)

4.2. 认知层级维度的练习分布特征

在认知层级维度方面,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练习在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均有分布。在三个认知层级的练习中,两套新教材里的学习理解类练习数量最多,占比均为43.3%,迁移创新类练习和应用实践类练习的比例略有不同。译林版教材中,应用实践类练习比例(22.6%)低于迁移创新类练习(34.1%);然而,人教版教材中,应用实践类练习(34.4%)比例大于迁移创新类练习(22.3%) (详见表3图2)。

Table 3.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of two textbooks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ve levels (Unit: Frequency)

表3. 两套教材练习在认知层级维度上的分布(单位:频次)

Figure 2.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of two textbooks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ve levels (Unit: Frequency)

图2. 两套教材练习在认知层级维度上的分布(单位:频次)

Figure 3. Number of practice at different cognitive levels in Yilin Edition

图3. 译林版教材不同认知层级练习的数量

Figure 4. Number of practice at different cognitive levels in PEP Edition

图4. 人教版教材不同认知层级练习的数量

为进一步了解两套教材各册中三个认知层级的练习分布情况,我们统计分析了每册教材中的练习。结果发现,译林版每一册教材之间,这三类练习的数量基本相同,均为学习理解类练习的数量最多,53~56项,迁移创新类次之,41~45项,应用实践类数量最少,28~29项。教材之间不同认知水平练习的数量几乎没有随着学段的升级而有所变化(见图3)。人教版每一册教材之间,这三类练习的数量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学习理解类练习的数量最多,95~121项,应用实践类次之,71~95项,迁移创新类练习数量最少,34~66项。人教版必修三册教材中,学习理解类和应用实践类练习的数量逐册递增,并在必修三教材时达到高峰,迁移创新类练习的数量逐册递减。人教版四册选修教材相较于三册必修教材,学习理解类练习和应用实践类练习的占比有所下降,迁移创新类练习的占比有所上升。其中,选修二的学习理解类练习与应用实践类练习数量相同,占比均为37.4%。选修三教材的学习理解类和迁移创新类练习的数量出现了小高峰(见图4)。

5. 讨论和启示

5.1. 两版教材专项练习数量充足,但综合技能练习比例存在提升空间

根据研究结果,译林版和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练习中的专项技能训练的练习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各项语言技能训练要求,包括听、说、读、写、看五个方面,但综合技能练习的显著低于专项技能练习。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中综合性技能训练的练习种类相较于译林版教材要稍为全面,综合技能类练习出现的频次明显要高于译林版教材综合技能类练习。译林版教材中,除了“读说”结合的练习出现的频次较多之外,其他综合性练习比如“听说”、“看写”等练习在教材中占比极小。另外,听说练习还存在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动机不强等问题 ‎[15] 。此外,两版教材中“看”及其相关的综合技能练习显著地少。而相较于人教版,译林版中的此类练习数量则更少。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来临,教材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多模态交际活动的重要载体,需具备多模态性、互文性、网络化、超文本化、多类型等特点 ‎[16]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教版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紧扣单元主题的“Video Time”视频学习内容,作为单元教学的有机拓展,通过“看前”“看中”“看后”三个阶段的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系统地“看”来加工视频信息,建构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在其他板块例如“Reading and thinking”中,往往由与单元主题相关且趣味性强的视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看”来观察视觉材料的信息,辅之以语言材料的输入,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扩展阅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相较于译林版,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新课标》指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种语言技能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理解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可能同时使用。因此,应避免孤立的单项技能训练,而应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需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语言的兴趣 ‎[17] 。因此,两版教材中如果适当丰富综合练习的种类,提升综合练习比例,将有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听说”结合练习,在听前的活动对话题或意义进行铺垫,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主题语境中体验、探索、合作、与表达;“看说”结合练习,选取一些有意义的、符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且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练习材料及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看写”结合练习,通过“看”来加工视频信息,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活跃。只有开展综合性的语言技能性练习,进行多模态的信息输入,多感官的信号刺激,听、看、读并举,才能提升输入性练习的实际效果,加速学生的内化吸收,构建并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才能提高说与写输出性内容的质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充分调动各个感官,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语言、信息、文化的输入、内化和输出活动,使得自身语言技能水平的五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整体性提升 ‎[18] 。

本研究结果对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在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应以促进语言技能的整体性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统筹和整合书本练习,改变单一的教学和练习模式,多增添一些能促进多项技能训练和发展的综合性练习,为学生的知觉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均衡的发挥创造机会,以促进他们取得最优的练习效果 ‎[19]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用文字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4] 。

5.2. 两版教材皆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认知层级侧重点各有不同

本研究发现译林版和人教版教材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同认知层级的练习在教材中的分布是全面的,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总体而言,低认知层级的学习理解类练习数量最多,这可能是因为学习理解能力是英语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石。尽管高中学生已经经历了6年的英语学习,但由于英语学习阶段较多地受到了母语语言环境的影响,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大多数同学都处于理解能力与英语思维表达能力不匹配的阶段。因此,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学习理解类层次练习占多数,期望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回答问题的习惯,增强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自我意识水平,从而为后续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译林版教材中,应用实践练习量小于迁移创新类练习量,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应用实践类练习量却大于迁移创新类练习量。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关。长期以来,人教版英语教材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全国的不同省份的不同地区,为配合不同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水平并确保高中生在英语学科上达到毕业基本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新方案中将必修教材数量调整为3本,且仅占6学分,适当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20] ,而译林版英语教材仅在江苏、湖南、安徽、广东等部分省市使用。鉴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水平有差异,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故而在不同版本的英语新教材中,不同认知层级的练习分布不同,不同的侧重点继而导致教材所培养的认知思维能力出现偏差。但如果仅仅因为差异,就继而迁就发展学生的低层次认知水平,学生可能逐渐缺乏应用理解,迁移创新等高层次的水平能力的训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高中英语教材练习的设计也应当如此,教师应树立为思维而教的意识,把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尝试逐渐引导、帮助学生培养高层次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边思边学,以学促思 ‎[21]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逐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比如,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理解性机能的增强,教师可适当补充迁移创新类练习,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意义的输出,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研究还发现,译林版教材各册中,各认知层级的练习数量保持不变;而人教版教材中,各认知层级的练习数量随着学习阶段的发展而变化。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必修三课本中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这两个认知层级的练习达到一个小高峰,进一步分析发现,必修三第五单元为高中英语教材首次出现戏剧题材阅读材料,练习的设置需以帮助学生理解戏剧隐含寓意,探讨人物形象为主。这启示教材编者设计练习时,应考虑到阅读材料的文本题材,客观、合理评估练习的所属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文本。选修教材中,Using Language板块结合了听说读写看各类综合技能练习,且每册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练习各有侧重。然而,译林版中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各个认知层级练习数量没有差异,这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是学生学科能力表现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增长点,直接关乎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2] 。随着学段的发展,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应适度增加应用理解和迁移创新类练习的比例,只有应用实践类的活动练习才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形成能力;只有迁移创新类练习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 ‎[17] 。同时,已经有研究表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大多停留在关注学生较低认知水平的层面,忽略了对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学生在后两个认知层级上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应用实践方面的描述阐释能力、迁移创新方面的批判评价能力方面 ‎[23] 。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练习在保持学习理解类练习比例的同时,随着学段的增加,应适度调整应用理解和迁移创新类练习的比例,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6. 结论

本文根据《新课标》规定的语言能力内容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从语言技能和认知发展过程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人教版和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练习的编写特征。研究发现,两版教材的练习编写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在语言技能维度上,两版教材在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练习上覆盖全面,但译林版教材各技能的类型和分布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应多增加单一技能“看”的练习。在认知层级维度上,两版教材皆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认知层级侧重点不同。这启示英语教师在语言技能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多模态输入,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材中的练习,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研究对教材练习的编写和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淮阴师范学院2023年度教师教育协同研究一般课题(项目号:2023JSY007)和202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号:202310323009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兴华, 司学娟, 李静. 初中英语教师教材观及个差异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6): 97-107.
[2] 赵成爽. 新课标下人教版与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9.
[3] 王蔷, 王琦. 2019版普通高中英语(北师大版)教材的修订依据、主要变化与特色[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15): 59-65.
[4] 张虹, 李晓楠.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4): 41-52.
[5] 柳华妮, 於银梅, 陈安澜. 立德树人目标下英语教材思政育人价值融入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5): 18-24.
[6] 郭宝仙.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材: 特征、表现与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9): 136-144.
[7] 陈柏华, 陶慧晴. 高中英语教材插图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3): 96-112.
[8] 朱茜, 徐锦芬.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4): 25-33.
[9] 李民, 余中秋. 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J]. 现代外语, 2020, 43(6): 806-817.
[10] 杨娟, 陈娟, 倪文. 新旧两版译林高中英语教材对比研究[J]. 英语广场, 2023(25): 129-132.
[11] 周启强, 范思钰. 基于教材对比视角的英语阅读与文化意识培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15(5): 111-116.
[12] 肖春雨. 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英语阅读练习中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13] 杜丽娜. 认知过程维度下初中英语教材练习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师范大学, 2021.
[14] 刘道义, 郑旺全, 张献臣. 立足国情, 继往开来, 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材——谈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内容创新[J]. 英语学习, 2019(5): 10-15.
[15] 施瑞丹.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1, 44(9): 39-44.
[16] 张德禄, 张淑杰. 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 外语界, 2010(5): 26-33.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8] 章策文.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特点与价值[J]. 教学与管理, 2019(7): 47-50.
[19] 王玉云.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20] 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之解析[J]. 中国外语教育, 2018(2): 11-19, 84.
[21] 李金巧.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18, 12(12): 148-149.
[22] 王蔷, 胡亚琳. 英语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 教育学报, 2017, 13(2): 61-70.
[23] 王磊.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 教育研究, 2016, 37(9): 83-92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