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5408, PDF, HTML, XML, 下载: 120  浏览: 3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 伟: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New Era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摘要: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是回应数智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智能化建设和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在硬件设施与内在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因此,需要通过高校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建设新型思政“数智队伍”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characterized by digi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one h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umber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mselv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improving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internal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build a new typ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team” so as to better complet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郑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403-40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08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思政课数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2] 。”这些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指明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的践行者,其数智素养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数智化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数智素养,善于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思政课堂,建设新型思政“数智队伍”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的践行者,提升自身数智素养,既是应对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又是顺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3] 。

提高教师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数字资源的能力,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有助于激发资源供给势能,推动多方协同教育资源优化发展;提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意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助推智慧教育的应用与变革;增强教师的数字意识和责任,更是重塑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由点及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水平的关键。

2.1.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诉求

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行业不断融合,“慕课”“云课堂”“微课”等智能化课堂的大量应用,使我国教育数智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数智化建设作为教育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4] 。教育数字化指的不仅是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发展,更是以数智化理念推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数智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创新的重要内容。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课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思政课课堂获取资源的渠道时效性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传统课堂“教师主体”致使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利用数智技术,为学生提供及时性、开放性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

2.2. 顺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5] 。

数智技术在新时代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助力教育的改革创新。数智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学”和思政课教师的“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学生生长在一个数智化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社交、教育等网络平台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数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 [6] 。其次,数智技术正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态:数智技术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丰富的数智化教学资源库、智能化教学手段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估等资源。新的数智化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师的数智教学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数智素养与能力,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数字时期的育人使命。

2.3. 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数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要求归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可划分为意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责任素养三大素养域:意识素养域,具体是指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包括对数字技术资源的了解与使用意愿、数字技术下的价值判断等;能力素养域,是指教师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责任素养域,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需要遵守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责任与要求。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内而外、从理论到实践,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撑。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素质素养 [7] 。

2.4. 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对于“数智素养”的含义有学者将“数智素养”定义为人们在数智时代为了完成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目标,合理、有效且符合伦理地融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处理、分析多种类型数据的能力 [8] 。由此,培养、提高个体的数智素养不仅能够使个体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增强个体竞争力,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数智素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3.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困境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的提升面临内外双重困境:高校思政课数智化教育设施投入不足、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培训不够深入;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意识淡薄以及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不足等。

3.1. 高校思政课数智化教育设施投入不足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建设,为智能化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目前数智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数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缺乏、数智化技术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新时期,数智化教学已经不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更加注重数智化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高校思政课数智化教学更加注重体验感与真实性,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利用AR、VR等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以便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9] 。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些高校中,思政课的数智化教育设施投入不足,缺乏数智化教学工具以及专门的思政课教学平台,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和管理,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3.2. 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培训不够深入

数字化学习时代,教育者的教学不再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面向更加复杂学习环境的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式创新 [10]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和训练而得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高校要把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和长期工程来抓。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等多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数智化实训基地、开展数智化教育活动等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大部分高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数智素养培训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教师数智技术培养相关课程,不能及时更新、完善教师数智素养培训内容,教师数智素养培训的途径不足以及对培训后教师数智素养评估不足等问题。

3.3. 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意识淡薄

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智化素养,使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运用数智化技术以适应数智化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进入课堂,甚至承担起部分教师工作,许多教师出现角色定位不清晰、对数智化技术的认识出现偏差、思政课教师数智化应用意识不足等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数智技术的重要性,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无足轻重的教学辅助工具来看待,没有看清数智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及数智技术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化应用意识淡薄,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数智技术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思政课数智化建设持消极态度,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数智技术和资源,不能积极参加数智素养培训,对于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不是积极解决,而是选择退缩,转而放弃在教学中使用数智技术。

3.4. 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教育数字化与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思政课教师认识到数智技术的重要性,并对数智技术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但在数智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对数智化设施投入的增加,智能教室、智能教辅系统等数智设备的普及,高校思政课数智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师对于数智课堂设备没有物尽其用的情况。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熟练掌握数智技术,从而无法在课堂中灵活应用数智技术,或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数智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硬地使用数智技术,使数智技术的应用呈现表面化、僵硬化等状况。

4.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路径

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智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思政课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育信息化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数智素养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教师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教育教学的变革。在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智素养,以便能够灵活运用数智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为高校思政课数智素养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数智时代,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数智化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求。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思政课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智素养,为培养具备数字化时代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与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对教师组织管理模式有关,还与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数智化意识与教学能力有关。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既需要高校统筹推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4.1. 加大数智化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大数智化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高校思政课数智课堂的建设,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数智化素养的提升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服务和指导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从而全面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智化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投入相应数智技术和数智装备,利用数智化万物互联的本质,构建师生互联与答疑平台,拉近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要积极推进学科体系智能化,将数智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融入到课堂中,融入到教材中,将传统的板书与教材替换为数智教具与教材,采用虚拟仿真 + VR等技术,使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思政课,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2.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数智化培养力度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数智化培养是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最直接的手段,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数智化培养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

首先,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数智化培训平台,增加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培训的途径,可以在本校开设数智技能培训班,或将教师外派到其他高校进行集中培训,开设线下培训班的同时辅以网络资源的学习,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高校要及时更新、完善教师数智素养培训内容,并结合实际对不同年龄段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并做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最后,要积极制定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从数智化培养的整体效果出发,综合考察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效果,高校还可将数智素养培训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4.3.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数智化教学意识

数智化教学意识,指的是通过选择、判断、利用有效的数智化技术,培养对数智技术应用的敏感度,积极主动使用数智化技术与设备的意识。

观念决定行为。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数智化教学意识,才会主动去了解、掌握数智化教学技术,才能将数智化资源、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11]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数智意识,及时更新数智教育观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数智化教学意识,要深刻意识到数智技术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数智技术不仅是一种课堂辅助工具,更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数智化技术与应用,了解数智技术的特点、功能等,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数智化教学思维,有意识地将数智技术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融合,提高数智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能力。

4.4. 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数智化教学能力

思政课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数智化教学能力 [12] 。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数智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思政课课堂内容精准供给。思政课教师要将数智化技术与应用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加工,促进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运用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新时代,结合学生身心特征,在课前通过数据分析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并通过数智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课后通过数智化技术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堂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通过相关举措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还能优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数智化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精准的数据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通过数智化教育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培养更多具备数智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5. 结语

随着数智技术与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传统思政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新时代,基于数智技术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面对时代赋予的新期待和新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的同时,积极迎接数智技术带来的挑战,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数智素养,从多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探究》(项目编号:CX202346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刘星焕, 何玉芳. 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实践路径[J]. 理论导刊, 2023(10): 104-108.
[4] 黄炜. 数智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育, 2023(4): 8-1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2024-01-12.
[6] 杨莉, 郝晓林. 浅析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5): 25-28.
[7] 李林, 闫鹏. 高校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的时代境遇、内涵结构及其培育路径[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8(2): 114-119.
[8] 许亚锋, 彭鲜, 曹玥, 杨小峻. 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数智素养之内涵、功能与发展[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6): 13-21.
[9] 张志华, 孙嘉宝, 季凯. “变”与“不变”: 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趋向、风险与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6): 23-31 58.
[10] 王新宏. “人工智能 思政教育”: 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 79-81.
[11] 蒋笃运, 杜社娟, 谢梦菲. 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 128-133.
[12] 宋忠好, 张元. “移动互联网平台 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7(6): 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