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文本翻译——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
Translation of Financial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Taking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as an Example
摘要: 金融文本是一种非文学类的功能性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要求表达精确。作为金融文本的典型示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推广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中的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为指导理论,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英汉翻译技巧进行探析。研究发现,译文使用了增译、省译、转换译、逆译、顺译多种翻译策略,符合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而说明了此理论指导金融文本翻译的可行性,以期为同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更好地服务读者。
Abstract: Financial text is a non-literary functional text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ecision. As a typical demonstration of financial texts,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CEPA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urpose, coherence, and faithfulness in Hans Vermeer’s Skopos theory, with the RCEPA as the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uses multip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addition, omission, conversion, reverse translation, and sequential translation, which conform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This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guiding financial text transl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text translations and better serving readers.
文章引用:闫佳楠, 李芳. 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文本翻译——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181-1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46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众多学者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手段,金融文本的翻译在国际金融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准确性对于读者而言,是获取精准市场信息和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先决条件 [1] 。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金融文本的翻译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以东盟为中心的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的贸易协定,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经济规避风险、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 。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将“目的”置于首要地位,认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与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应由翻译目的决定 [3] 。目的论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实际的金融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在目的论三大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从而提高金融英语的翻译质量。本研究以此理论分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英汉翻译,以期扩宽国内外读者的金融英语及其翻译的相关知识,同时丰富目的论的实践方向和成果。

2. 文献综述

2.1. 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遍翻译理论框架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一种翻译理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其思想是“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4] 。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居首位,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服从目的性原则。

目的论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翻译教学、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批评多个方面。自1987年桂乾元先生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一文引入目的论以来,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至21世纪初,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探讨与研究才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 [5] 。对于近二十年国内目的论理论的研究,作者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为研究工具,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对我国2003年~2023年的目的论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纳入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排除重复收录的文献、会议文献、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的文献等。将检索到的1238篇文献,运用NoteExpress进行机器筛选和人工筛选,得到题录500条。以Refworks-CiteSpace文献类型格式导出题录信息(题目、作者、来源、关键词、摘要),启动CiteSpace 6.2.R2对文献进行关键词的共现等内容分析,并绘制目的论研究领域相关知识图谱。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Visual diagram of keywords related to Skopos theory

图1. 有关目的论的关键词可视图

2.1.2. 结果

从发文量来看,2003~2011处于平稳上升发展阶段,2011年后发文量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其中2019~2021年发文量有所下降。从关键词上来看,研究深入探讨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目的以及翻译失误等多个方面;涉及文本类型有字幕翻译、公示语翻译,外宣翻译,旅游文本翻译等,但对于金融文本的翻译非常少;涵盖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两大领域,然而,非文学文本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多,约占70%。文学领域的研究较为匮乏,约占比30%。这也是国内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的不平衡之处。此外,目前的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而实际应用性质的文章则相对较少。研究总体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学者们立足实际,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2.2. 金融文本的特点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主要服务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金融业及其相关领域内的专业交流。这一语言形式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特定的使用环境,要求使用者具备深厚的金融知识背景和精准的英语表达能力,以确保在复杂的金融场景中能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 [6] 。

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鲜明独特,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特征和规律。其词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7] :金融英语的词汇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常出现合成词和派生词;词汇往往追求简约性。然而,当前金融英语翻译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8] ,如英汉语言连接不流畅、翻译水平普遍偏低,以及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等。为了提升金融英语翻译的质量,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丰富翻译素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英语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以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创新英语翻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由域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的大型区域贸易安排。中国在RCEP领域的相关研究在2012年至2022年的发文数量大致经历了增长–稳定–激增三个阶段,发文数量与RCEP落地实施时间,节点密切相关。其中,2012年、2014年和2020年均为协议关键时间节点,这体现了RCEP相关研究的热度与RCEP政策框架落地实施情况之间的关系 [10] 。其次,其文本不同于普通英语,其专业词汇往往不太常见,难于理解,容易产生歧义 [2] 。且句子大部分为长难句,要想正确理解此文本,要正确使用金融术语,不断地更新、拓展词汇,深入研究其句型的特点,从而使用最为适合的翻译策略。

3. 案例分析

汉斯·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遍翻译理论框架结构》中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遵循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连贯性原则强调语内连贯;而忠实性原则强调语际连贯。本研究将以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作为案例分析的指导理论,探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英译汉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金融文本的读者。

3.1. 目的性

翻译的最终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论注重翻译目的,因此目的性原则居于核心地位。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目的原则”使译者摆脱了语言形式的束缚,不再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结构上的绝对一致,而是更加重视译者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在金融文本中,由于其术语的专业性,经常使用目的性原则,以下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部分译例。

例1

原文:Heading means the first four digits of the tariff classification number under the Harmonized System; Subheading means the first six digits of the tariff classification number under the Harmonized System.

译文:“品目”指协调制度下税则归类编码的前四位数字;“子目”指协调制度下税则归类编码的前六位数字。

分析:本句是品目和子目的定义。金融英语翻译的“统一”策略要求英汉互译过程中译名、概念和术语的统一 [11] 。本句中“heading”原指“a title printed at the top of a page or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ction of a book”,即可理解为“标题”,而“subheading”可理解为“副标题,子标题”。Pinkham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两种语言的交流铺平道路,而且是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架起桥梁” [12] 。所以在金融英语文本的语言生态下,采取“品目”和“子目”既符合了金融文本翻译的科学性,也根据后面的解释意义结合了源语言中表达的实际意义。在翻译中,目的性原则要求应尽可能摆脱英文形式的桎梏,重视传达原文的思想以及金融文本的文风。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和文段暗含背景知识的翻译也应力图做到精准。本例的翻译体现了目的性原则。

例2

原文:A Party which considers that it is adversely affected by a subsidy of another Party related to trade in services may request consultations with that other Party on such matters. The requested Party shall accord sympathetic consideration to such a request.

译文:一缔约方如认为受到与另一缔约方服务贸易相关的补贴的不利影响,则可以请求与该缔约方就此类事项进行磋商。被请求方应当对此类请求给予积极考虑。

分析:句子是对缔约方在遭受另一缔约方的不利影响之时的具体措施,句中涉及两个主语:“缔约方”和“另一缔约方”。为了实现翻译传递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性翻译。翻译的最终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13] 。如果将“sympathetic consideration”中的形容词“sympathetic”直译为“同情的”,被请求方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且不符合金融英语这类正式文本的用词风格,所以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意译为“给予积极考虑”最为合适,将源语言中表达的实际意义用一定的目标加以实现。同时,它也给了读者一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扩大金融文本爱好者的兴趣,促进潜在的金融贸易,从而实现目的论翻译理论中目的性原则。

例3

原文:Serious injury means a significant overall impairment in the position of a domestic industry; Threat of serious injury means serious injury that, on the basis of facts and not merely on allegation, conjecture, or remote possibility, is clearly imminent.

译文:严重损害指一国内产业状况的重大全面减损;严重损害威胁指根据事实而非仅凭指控、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的,明显迫近的严重损害;

分析:为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内涵,需要对译文进行适当修改,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例如在疫情语境下,“lockdown”一词可以采取增译法,译为(上海)“封城”。本句中为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的定义,名词“impairment”在中文中多指身体损伤,而在此语境中这样翻译显然会导致错译,“position”也是如此,在中文中意义较多,如位置、地位、处境等,而在此语境中译为“位置”也会导致错译。同理,若“remote”直译为“遥远的”,clearly直译为“清晰地,显然地”,则句意将完全错误,造成读者对此概念的表达一头雾水。所以应深入探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选择最具交际意义的词语,即“减损”和“状况”,从而帮助译文读者跨越语言的壁垒,准确传达意义,同样体现了目的性原则。

3.2. 连贯性

连贯性原则实质上强调语内连贯原则,它要求在考虑接受者文化背景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译文要在目的语的语境中能够被接纳、理解和传播,要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连贯原则要求译文的语言需要通顺、易懂,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14] 。连贯性原则应用在金融英语中则要求读者能读懂和接受译文,并能通过译文获取原文想要传达的信息。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以下译例。

例4

原文:Other negotiable instruments and financial assets, including bullion.

译文:其它可转让票据和金融资产,包括金银条块。

分析:本句中“bullion”的中文意思是“金子和银子”,但在本例中译成了“金银条块”,既符合原文的意思,又使用了中文常用的四字结构,使译文更具连贯性和可读性,使用顺译的翻译策略,完美完成连贯性原则的翻译。同理,此文本中的“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在金融文本中更适合译为“中小企业”而不是“小中企业”,因为这类词的顺序有中英思维与表达差异,所以按照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说,称之为“中小企业”是本地化的译法。在连贯性原则中,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使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平衡译者与文本之间的角色,在实现了词义对等的前提下,符合读者的习惯用法,所以本例体现了连贯性原则。

例5

原文:Aquaculture means the farming of aquatic organisms including fish, molluscs, crustaceans, other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aquatic plants from seed stock such as eggs, fry, fingerlings, and larvae, by intervention in the rearing or growth processes to enhance production such as regular stocking, feeding, or protection from predators.

译文:水产养殖是指对水生生物的养殖,包括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水生植物,从卵、鱼苗、鱼种和幼体等苗种开始,在饲养或培育的过程中,通过定期放养、喂食或防止捕食者侵袭等介入方式,以提高产量。

分析:句子是在描述水产养殖的定义、范围和过程,词语中“intervention”原意为“the act of intervening (as to mediate a dispute)”,即“干涉,干预”在语境中为具体的养殖方式,显然不符合语境,根据连贯性原则将其调整为“介入”,语气更为客观,符合语内连贯原则。再辅之以调整语序,如果原句直译为“对饲养或生长过程进行干预,以提高产量,如:定期放养、喂食或防止天敌入侵”则有失灵活性,且不符合金融文本的风格,所以译文更为通顺,具有可读性和理解性。此例体现了连贯性原则。

例6

原文:A Party against whose good a transitional RCEP safeguard measure is applied shall deliver a written notice to the Party applying the transitional RCEP safeguard measure at least 30 days before it suspends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s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2.

译文:货物被实施RCEP过渡性保障措施的一缔约方应当在其根据第二款中止减让至少30天前,书面通知实施RCEP过渡性保障措施的缔约方。

分析:此句是完整的长句,可读性略弱,需要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组。使用转换译法,即运用了语态转换,主语为“货物”,如果句子直译为“对缔约方的货物实施RCEP过渡性保障措施”会导致头轻脚重,语言结构混乱且翻译腔略重,目的语读者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或理解有误的情况,所以实现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更为合适,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相比于汉语,被动语态更多用于英文。但在不同的翻译生态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连贯原则强调译文对目的语读者而言不但具有可读性与可欣赏性,而且能够传递翻译行为的交际意义 [15] 。此句在连贯原则的指导下,实现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完美转换,使得译文更加通顺。译者尽量贴近目的语的交际环境,向接受者传递易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信息。此例体现了句子层面的语内连贯性,符合连贯性原则。

3.3. 忠实性

忠实性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际连贯,通俗来讲就是忠于原文。但是,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而决定的 [16] 。正如庄绎传先生所说,“忠实”主要是指内容,翻译是在理解了别人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后,把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译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完全取决于译文的目的,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若在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死译,反而可能带来歧义,因此应尽可能协调原文作者的意图 [17] 。因此,忠实的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译文不拘泥于与源语言在形式上保持一致,而应该与源语言在内容逻辑方面保持一致。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以下译例。

例7

原文:If the service supplier is a juridical person owned or controlled by persons of a non-Party, and the denying Party adopts or maintains measures with respect to the non-Party or a person of the non-Party that prohibit transactions with the juridical person or that would be violated or circumvented if the benefits of this Chapter were accorded to the juridical person.

译文:如该服务提供者是由非缔约方的人拥有或控制的法人,并且拒绝给予利益的缔约方对该非缔约方或该非缔约方的人采取或维持禁止与该法人进行交易的措施,或者如给予该法人本章下的利益,将会违反或规避上述措施。

分析:由于源语言专业性较强,本句译文的字词都忠实于原文,句意上也很容易被读者理解。但译文的末尾缺少宾语,为了符合目的与读者习惯,把原文本身所指的宾语部分使用增译的翻译策略出来,以补充主语“服务提供者”所会违反的具体部分,使句子更具有逻辑性,译文会更流畅通顺,便于读者阅读,从而将源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使译文更加逻辑化和本地化,很好地体现了忠实性的原则。

例8

原文:Two or more Parties may, based on mutual consent, consult on the acceleration or improvement of tariff commitments set out in their Schedules in Annex I.

译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约方可以基于共识,就附件一中其承诺表所列的关税承诺的加速或改进进行磋商。

分析:本句主语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约方”,描述了缔约方可以进行磋商。句子中的“based on mutual consent”若翻译为“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会使翻译腔过重,而“基于共识”的翻译完美诠释了直译所表达表达的含义,既完全符合源语的意义,又符合目的语的习惯。且译文更具备本地性,使用了省译的翻译策略,省略“在……的基础上”这类的范畴词(还有“情况”、“局面”这类词汇),保证了金融文本内涵的顺利传递。本例中体现了忠实性的原则。

例9

原文:Exercises regulatory or supervisory authority over financial service suppliers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legislation or delegation from central, regional, or local governments or authorities.

译文:通过立法或根据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的授权,对金融服务提供者或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或监督权。

分析:本句的字词都忠实于原文,句意上很容易被读者理解。保证源语言与译入语重心一致也是“忠实原则”对译者的重要要求,由于中文与英文在语言表达上重心位置不一致,中文习惯重心后置,英文习惯前置 [18] ,因此,为了符合目的与读者习惯,在翻译时需要采取逆译法,此句中,英文将强调的信息“对金融服务提供者或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或监督权”放在了前面,而中文则将此强调信息放在了句末,即先翻“通过立法或根据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的授权”,再翻“对金融服务提供者或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或监督权”,使句子既忠实地反映了源语言的意义,又便于目的语的读者阅读,本例同样体现了忠实性的原则。

4. 结论

本研究以目的论中的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为理论指导,以金融文本中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其英汉翻译策略。在金融文本翻译过程中,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译者可以在目的论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选择翻译技巧,解决翻译困难,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如上文所列举,译者所运用到的增译、省译、转换译、逆译、顺译等翻译策略完全取决于译文目的,因为只有在翻译目的的统筹指导下,翻译策略才能真正化为译者的利器,为其所用,从而更好地传递源语言文本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为读者提供具有良好交际目的的译文。

该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英语文本翻译不仅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还有助于实现金融领域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同时,为译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翻译思路和方法,可以创造出更符合目标语境和读者需求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 邢浩. 金融类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J]. 海外英语, 2021(23): 112-113.
[2] 赵书博, 胡江云. 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J]. 红旗文稿, 2023(13): 36-39.
[3] 黄海英, 邓华.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8(22): 159-160.
[4] 陈小慰. 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 福州: 福州教育出版社, 1998.
[5] 孟欢欢, 董君.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J]. 海外英语, 2023(5): 28-30.
[6] 梁桂霞, 李立群. 浅谈金融英语翻译基本特点[J]. 大学英语: 学术版, 2014, 11(1): 257-259.
[7] 靳亚博. 金融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8): 110-112.
[8] 吴静. 大数据时代金融英语翻译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新通信, 2019, 21(15): 181.
[9] 傅恒. 中国金融英语研究二十年回溯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可视化分析[J]. 外语界, 2022(4): 64-71.
[10] 彭阳, 黄星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0): 53-55.
https://doi.org/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19
[11] 冯秀茹, 崔会拥. 金融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12): 197-198.
[12] Pinkham, J. (2013) The Translator’ Guide to Chi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3] 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4] 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97-198.
[15] 佘之航. 目的论视角下《为机遇而生》翻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2.
[16]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 22(4): 38-40.
[17] 卞建华, 崔永禄.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9(5): 82-88.
[18] 叶菁, 李俊毅, 涂兵兰.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汉新闻翻译[J]. 海外英语, 2023(14):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