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角下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生态话语分析
An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摘要: 在全球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目前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企业话语、文学小说等领域,已有研究鲜少从及物性视角对与生态有关的博物馆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园林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自建语料库,对其语言景观进行语料整理和统计,运用生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究其语言特征背后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背景。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馆内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频率较高,展示出选址时对周边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其次,馆内的语言景观揭示出其重视自然本体的内在价值并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馆内语言景观蕴含的生态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创新发展。
Abstract: Nowadays, as global ecological security is facing serious threats, people’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Current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news reports, corporate discourse, literary novels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studies undertaken on museums that are related to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uilds its own corpus to sort out and make statistics on it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appli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social background behind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Here are the primary thre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irstly, the museum uses material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frequently to demonstrate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when choosing the site. Secondly,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he museum reveals that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rinsic value of nature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human subjective initiative. Lastly,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he museum ar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wisdom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姚欣钰, 吴意, 卢桦, 何乐琪, 李芝. 及物性视角下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生态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169-1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44

1. 引言

近年来,由物质水平提高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日益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国家层面,中国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并推行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相关措施的推进施行。在个人层面,人民群众也逐渐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园林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通过展出珍贵的园林文物,旨在向大众传递中国园林的悠久文化和其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涵。同时,通过呈现园林建筑景观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培养观众的生态意识,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收集中国园林博物馆相关语料,并选取其官网简介作为实例,采用生态话语分析上述语言景观,探索其背后体现的生态思想。

2. 理论框架

2.1. 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之一,主要关注话语的使用及其生态属性。“生态话语分析(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一词最早由Alexander和Stibbe (2014)提出,并随着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逐渐为人们所知 [1] 。黄国文和赵蕊华(2017)指出:“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是对话语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包括话语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话语的语义、话语的谋篇、话语的语境、话语的表述、语言的格局、语法的特点、语言与环境和语境的关系” [2] 。因此,本研究拟采用Faiclough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话语进行分析(Faiclough, 1995) [3] ,首先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进行及物性过程描述;然后对其折射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最后对造成该生态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进行解释。

2.2. 及物性系统

本研究中的生态话语分析主要侧重分析其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Halliday (1994)认为,及物性系统是用来表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应的系统,主要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本研究将依据上述过程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 [4] 。

2.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聚焦中国园林博物馆语言资源的使用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折射其背后蕴含的生态思想。语料来源主要为实地拍摄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厅说明牌文字图片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网站相关介绍信息,自建中国园林博物馆语料库,并借助UAM Corpus Tool软件对语料进行识别标注,统计及物性过程的相关数据占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3. 馆内情况

在对馆内语言景观进行及物性标注后,得出以下数据: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最高,共计524个,占78.68%;关系过程其次,共84个,占12.61%,其中归属性关系过程75个,占11.26%,识别性关系过程9个,占1.35%;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分别为35个和18个,分别占5.26%和2.70%;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占比较少,为4个和1个,占比为0.60%和0.15%。

4. 实例分析

选取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博物馆简介为分析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简介文本共8句话,为每句话进行序号标注:其中方括号中的汉字表示及物性过程,圆括号中的汉字表示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见附录)。

4.1. 及物性过程分析

通过对中国园林博物馆官网简介的语料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及物性过程共计19个,其中物质过程15个,归属性关系过程3个,言语过程1个,无识别性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及存在过程。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最高,表明中国园林博物馆自身定位明晰。例如附录第(1)句中提到“MCGALA is the first national museum of its kind in China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实现了园林景观与博物馆功能的融合。参观游客在参观馆内展览陈列时还可欣赏园林美景,丰富其参观体验。其次,归属性关系过程也有所使用,表明中国园林博物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仍以附录第(1)句为例,“located at the Yingshan Mountain (坐落于鹰山脚下)”体现出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建馆选址涵盖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考量。将博物馆建于山脚,是对地理位置的合理选择,也是回归大自然的做法之一。

4.2. 语言特征背后蕴含的生态思想

4.2.1. 重视自然本体的内在价值

“自然界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黄雪英,2023) [5] 。自然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发展,无需人类参与即可实现更高层级的生长。受此影响,风景园林的建构围绕自然的客观性展开,还原自然原本的样貌。建构过程是不断还原的过程,而与此同时自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自然出于自身的根据自行到场,涌现的同时又返回到自身的根据之中,因此表现为自行闭锁的澄明,海氏也称之为遮蔽着的解蔽”(胡友峰,2022) [6] 。人们更多以观察者而非入局者的身份参与这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所做出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大自然祛魅,由此得以窥见自然存在的本源状态。

自然的纯真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得以体现。如附录第(5)句中提到,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建馆目的之一是“displaying the charm of garden art (呈现园林艺术的魅力)”。而园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宫苑,纳无限国土,汇聚天下风景园林特色,做到游一山就可观天下,赏一园即若揽全国”(李金路,2023) [7] 。人们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延伸无限的想象,使得呈现景观的观察主体感受自然之美。

4.2.2. 充分认识并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诞生于自然之中,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到其演变历程中,与之产生了不可割裂的强连接。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依赖于自然提供供给,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们对自然造成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态伦理的反思,一部分人们开始对人在大自然中的定位产生疑惑,“非人类中心主义”也逐渐盛行。然而,正如徐耀强(2016)所言:“人的主体地位一旦消解,环境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的‘伦理关系’,也就不可能承担所谓的‘道德义务’” [8] 。人类唯有捍卫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同等努力,才能承担起相应的生态伦理责任。

在附录第(6)句中,归属性关系过程的使用表明中国园林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即面向the general public (广大市民)、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小学生)、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国内外游客)和garden and landscape specialists (园林景观专家)。中国园林博物馆以服务对象为导向,针对不同群体探索符合自身定位的展览模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增强其自身吸引力并提高知名度。

4.2.3.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刘宪娟(2023)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为自然、人和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体 [9] 。这一概念跳出了传统西方世界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客二元理论,实现在生命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附录第(8)句中,中国园林博物馆以“Chinese Gardens, Ideal Homes”(“中国园林,理想家园”)为建馆宗旨,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整体协同发展。此处的“homes”(中国园林筑造的家园)既是人类的居住场所,也是动植物的栖息之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方面,自然主体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原材料,建筑是人类以大自然为灵感来源的“再创作”;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对生活材料和生产材料的合理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由于园以再现自然为特征,所以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家与自然不可分,这就是中国人‘家’的又一特征”(苏勇,2004) [10] 。

4.3. 产生文本的背景原因分析

4.3.1. 传统文化理念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官网简介反映出的生态思想背后离不开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支撑,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有许多都是对儒家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刘伟杰和戴祯(2023)看来,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人合而为一,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 [11] 。自然依其客观规律的存在而有序运行。人类则遵循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在吸收“天人合一”的精华基础上对该理念的拓展延伸,是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情况的创新,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合一”到“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升到全新高度,是“天人合一”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

4.3.2. 当今社会背景

当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却伴随着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发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出发,此类现象可理解为“立足于人类的贪欲对大自然进行掠夺”(王瑞雄和严耕,2023) [12] 。人类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从本质上而言是由于其对当前物质现状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对大自然的过度利用,在未考虑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经济水平的提高。短期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诱使人们产生贪欲,从而做出一系列违背大自然法则的行为。当消极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时,人们在主观意愿上就会更倾向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并有意或无意对其造成破坏。面对当前社会现状,最主要的是转变人们的观念,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网站作为媒介,其文本背后折射出的生态思想正是当下社会所呼吁的理念,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生态话语分析理论,自建中国园林博物馆语言景观语料库并对其进行及物性过程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语言景观中主要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出现频率最高,这与简介自身性质密不可分。简介的内容主要涵盖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馆内基本情况等,使得观众对中国园林博物馆有基础了解。关系过程主要展示中国园林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涵,以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陶冶观众的审美情操。其次,上述语言特征折射出如下生态思想:自然作为客观存在其本身就具有一定规律性,人类应尽可能保持自然原本的状态;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履行应尽的生态伦理义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跳出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限思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路径。最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是“天人合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全新阐释,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在目前境况下的最佳选择路径。本研究从全新视角对生态类博物馆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为语言景观和生态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方式提供新思路。此外,研究结论揭示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生态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有助于让读者充分理解博物馆语言景观背后蕴藏的生态理念,并呼吁公众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语料分析范围,例如对馆内展示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进一步的生态话语分析,以挖掘中国园林博物馆在传递生态保护理念上做出的贡献。

致谢

首先要感谢国家给予我们这个平台和资金支持,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将生活里有趣的语言现象挖掘出来并合理分析。

接着要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与付出,让我们得以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的产出离不开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位小伙伴,我们的共同团结合作才能促成这篇文章的诞生。

最后,还要感谢在一路上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撑的亲人和朋友们,有你们的鼓励和陪伴,才让我们有信心和动力继续走下去。

长路漫漫,未来可期。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310022093)。

附录

(1)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CGALA) (载体), located [归属式关系过程] at the foot of Yingshan Mountain in Fengtai District of Beijing, is [物质过程] the first national museum of its kind in China (属性).

(2) The construction (目标) was started [物质过程] in 2010, and the museum (目标) was opened [物质过程] in May, 2013.

(3) Covering [物质过程] an area of 65,000 m2 and a floor space of 49,950 m2 (目标), the museum (动作者)consists of [物质过程] the main building, indoor gardens and outdoor exhibition areas.

(4) The main building (讲话者) offers [言语过程] 28,200 m2 for exhibition (讲话内容).

(5) As a permanent public cultural venue, MCGALA (载体) is [归属式关系过程]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属性) for collecting [物质过程] historical garden relics (目标), carrying [物质过程]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目标), displaying [物质过程] the charm of garden art (目标) and studying [物质过程] the value of gardens (目标).

(6) The main service targets of the MCGALA (载体) are [归属式关系过程] the general public (属性),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and garden and landscape specialists.

(7) It (动作者)also serves [物质过程] to fully display [物质过程] the long history, brilliant cultur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Chinese gard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目标).

(8) Built [物质过程] on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Gardens, Ideal Homes”, the MCGALA is designed [物质过程] to display [物质过程] and carry out [物质过程] the art of gard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目标), promote [物质过程]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目标) and witness [物质过程]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目标).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R. and Stibbe, A. (2014)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41,104-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3.08.011
[2] 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85-596 729.
[3]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gman, London.
[4]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5] 黄雪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维度[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3(5): 137-143.
[6] 胡友峰. 自然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2, 59(3): 93-104 159-160.
[7] 李金路. “天人合一”整体观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影响[J]. 中国园林, 2023, 39(9): 6-10.
[8] 徐耀强. 环境主义的历史由来、理论困境及其解救[J]. 国外理论动态, 2016(8): 72-80.
[9] 刘宪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概念内涵、逻辑要义与实践证成[J]. 理论导刊, 2023(10): 13-18 78.
[10] 苏勇. 诗意地栖居——从家园的本体含义谈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主要特征[J]. 建筑师, 2004(1): 21-26.
[11] 刘伟杰, 戴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儒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重构[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4): 51-56.
[12] 王瑞雄, 严耕. 驱动力还是正当化: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3):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