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调查研究——以A市X幼儿园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eachers’ Non-Verbal Answering Behavior in the Middle Class Languag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y—Taking X Kindergarten in A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766, PDF, HTML, XML, 下载: 61  浏览: 224 
作者: 张心怡: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集体教学活动理答非言语理答行为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nswer Non-Verbal Answering Behavior
摘要: 理答是一种别样的师幼互动,积极有效的理答既能表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能够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A市X幼儿园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非言语互动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对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认识停留于表面;教师的理答刻意追求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理答的对象固定且单一,没有面向全体幼儿;教师给予幼儿的候答时间较短;教师在活动中普遍采用终止性理答方式。因此提出:幼儿园为教师创造条件,加深教师对非言语理答的认识;加强自身学习,缩小理念认识与实际做法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兼顾言语与非言语理答,发挥非言语理答的作用;有效利用非言语理答,传达教师的心理期望;教师应具备理答的公平意识,兼顾全体幼儿的建议。
Abstract: Reasoning is a different kind of teacher and child interaction, positive and effective reasoning can not only show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but also close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This study uses observ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non-verbal interaction in th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middle class in X kindergarten in A cit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non-verbal behavior remains on the surface; the teacher’s reason deliberately pursues the preset activity goal; the waiting time for the children is short; and the teachers generally adopt the termination method in the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kindergartens create conditions for teacher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non-verbal answers; strengthen self-learning,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oncept understanding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balance verbal and nonverbal answers and non-verbal answers; effectively use non-verbal answers to convey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have a sense of fairness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uggestions of all children.
文章引用:张心怡. 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调查研究——以A市X幼儿园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777-7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66

1. 引言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动态的 [1]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时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过程,能够使学生在问–答的动态过程中知识得到增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 。而非言语互动又是一种别样的互动行为,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的实施现状,本论文运用观察法,对A市X幼儿园的两个中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以便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其次,拟定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日常中的非正式访谈与特定时间的正式访谈,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于非言语理答行为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提问时的相关策略,从而真实地呈现教师对于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认知与困扰。观察发现,有不少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理答时多出于自身对教学的需要,并未真正促进幼儿真正的有意义学习 [3] 。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提出相应策略,引导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关注其非言语理答行为,关注幼儿心理感受,促进幼儿发展,丰富教学实践。

2. 教师非言语性理答行为的实施现状

2.1. 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性理答行为实施的总体情况

研究者进入班级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观察,采用非参与性事件取样观察法,运用提前拟制好的《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记录了12次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共记录到教师的非言语性理答行为248次。其中,动作理答186次,神情理答52次,无反应理答10次。教学活动结束后,使用提前列好的访谈提纲对4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分析与探讨教师对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认识。

观察结束后,对所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非言语性理答行为进行归纳分类,根据研究需要,将非言语性理答行为分为动作理答、神情理答和无反应理答三种类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教师不同理答类型的使用情况,制作表1幼儿教师理答行为观察记录表,具体如下:

Table 1. Observation record form of teachers’ non-verbal answer behavior

表1. 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观察记录表

2.2. 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性理答行为实施的具体情况

1) 教师理答的对象类型

根据访谈问题“您在进行理答时,通常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幼儿?”教师A回答:“我在活动中,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活泼的、外向的幼儿,有时候会忽略掉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幼儿。”教师B回答:“我喜欢回应积极跟随我思路的幼儿,但是有时候会下意识的关注离自己较远的幼儿。”教师C回答:“在活动中,会关注那些活泼、外向的孩子,或者是离自己近的孩子。”教师D回答:“喜欢与活泼开朗的幼儿进行互动,也会关注到跟自己距离近的或者是认真听课的幼儿。”

访谈可得,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的幼儿进行互动;也有半数的教师会选择积极跟随老师思路的幼儿进行互动;只有极少数教师会选择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幼儿进行互动。

2) 教师发起理答的目的

根据访谈问题“您在教学活动中,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非言语理答行为?”教师A说:“当活动中的幼儿违反纪律,表现得过于活泼时,我喜欢用暂停的手势维持课堂纪律。”教师B说:“在提问,或者约束纪律时,我会用到一些手势动作。”教师C说:“当我提问幼儿的时候,我会配上一些手势动作。”教师D说:“当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时,我会给他有爱的眼神或者摸摸他的头。当然,我也喜欢通过手势动作来维持课堂纪律。”

访谈可得,在教学活动中,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教师会向幼儿发起互动,而互动的目的大多都出自于自身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如维持纪律、提问等等;而少数教师会侧重于在幼儿产生强烈情绪时,给予及时的理答。

3) 教师使用的理答类型

在教学活动中,非言语理答经常作为教学活动的补充手段与语言理答同时发生,在观察与访谈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理答行为。根据访谈问题“您在活动中使用过哪些理答类型?更倾向于使用哪种类型的非言语理答?”教师A回答:“我喜欢用手势动作类和眼神类理答,这种理答使用时比较方便、可操作。”教师B回答:“三种类型的都使用过,但个人比较喜欢手势动作类理答,在活动中,这种理答配合言语理答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手势动作可以给幼儿做示范,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教师C回答:“只有无反应理答没有使用过,因为觉得对幼儿的回答不理不睬,会伤害到幼儿的心灵。”教师D说:“三种都使用过,但比较喜欢手势动作理答。”

访谈可得,绝大多数教师都喜欢使用手势动作类理答,认为这可以给他们的教学工作提供许多便捷。在观察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搜集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手势动作类理答占非言语理答的75%;神情理答占非言语理答的20.97%;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教师才会使用无反应理答,而无反应理答次数占非言语理答总数的4.03%。

3. 教师非言语性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教师对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认识停留于表面

正确的认识能够激发教师产生正确的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观察中班语言活动《小熊拔牙》时,教师提问:“小熊为什么去找兔医生?”幼儿A说:“小熊牙齿坏了。”幼儿B说:“小熊去找兔医生洗牙了。”幼儿正在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用“嘘”的手势动作,幼儿停止了自己的表达。

这些表现出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理答,是教师驾驭教育活动的能力偏弱的表现,教师的表扬通常十分简单,没有指向性,幼儿并不清楚自己的回答为什么得到肯定与表扬,也就不会进一步观察、思考与探索 [4] 。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非言语理答给幼儿带来的独特价值,教师应认识到幼儿时权利的主体,在活动中,应把幼儿放在活动的中心地位,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关注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3.2. 教师的理答刻意追求预设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方向,指引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教师在进行《曹冲称象》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要想知道一件东西的重量,你会怎么办?”幼儿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又有一名幼儿说:“老师,可以拿电子秤称一下它的……”没等幼儿说完,教师考虑到时间因素,就直接点头终止了幼儿的回答,进入到教学活动的下一阶段。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教师往往是带着预设的答案引领幼儿进行活动的。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往往只会对幼儿提出的个别有意义的问题给予言语与非言语互动,甚至有时候为了下一阶段活动的展开,会直接忽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如果幼儿的答案不够准确完整,有些教师甚至会直接忽略幼儿的答案而不是逐渐引导他们,不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5] 。

3.3. 教师理答的对象固定且单一,没有面向全体幼儿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提问时面对的大多是距离近的、表现积极的幼儿。科曼实践研究发现,教师面向学生的均等提问不仅能够减少违反纪律开小差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6] 。教师在理答的过程中会受幼儿的能力、气质、距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偏向语言能力强、外向、活泼的幼儿,对于表达能力弱的、内向型的幼儿,教师的理答频率较低。理答的不公平性会导致被忽视的个体自信心的缺失和良好心态的形成 [7] 。

访谈得知,很少有教师会特意关注离自己较远,或是性格内向的幼儿,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活泼、跟随教学活动的幼儿进行互动。在教学活动中,非言语理答方式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辅助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将言语理答与非言语理答结合起来,通过与幼儿进行肢体上的互动,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建立亲密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非言语理答的作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很难对全部的幼儿进行理答,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扰乱课堂秩序的幼儿,考虑到教学进程的正常进行,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忽视他们的行为。

3.4. 教师给予幼儿的候答时间较短

我国学者王春燕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几乎不存在第二等候时间,第一等候时间1秒左右占81.13%之多。任娟在研究中同样得出结论,教师等候时间1秒左右占89.3% [8] 。在观察《石头的用途》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问:“石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教师边问边用双手模仿石头打火的动作)”一些幼儿举手想要回答问题,但是老师只给予了2~5秒左右的时间,在得不到答案的情况下会快速地寻找下一名回答对象。这时,一名幼儿迅速回答:“打火石。”教师:“对,你说得非常棒!石头还可以用来打火。”(伸出双手与幼儿击掌)。

针对此现象,根据访谈问题“您认为有必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候答时间吗?”教师A回答:“我很清楚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很重要,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追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进程的影响,很难给予幼儿足够的候答时间。”教师B回答:“是必要的,但是,在幼儿提出问题后,我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理答。”这表明,在认知层面,教师对理答行为存在正确认识,但是在实践层面,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实践与认知产生冲突。

给予幼儿足够的候答时间,就等同于提供了支持他们足够思考的环境。当幼儿听到老师的问题后,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此时,教师经常会自己总结或者通过发问其他幼儿来得到答案,而不是引导幼儿发现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也剥夺了他们表达与思考的权利 [9] 。而对于那些回答正确的幼儿来说,教师通过适当的动作理答来肯定幼儿的回答,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愉悦幼儿的身心,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

3.5. 教师在活动中普遍采用终止性理答方式

终止性反馈是指教师对幼儿进行反馈后,幼儿针对当前内容的思考就此而止。拓展性反馈是指能够引发幼儿思考的反馈 [10] 。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中,面对幼儿的回答往往以简单认可、重复回答或是简单表扬而进入下一环节,缺乏继续追问的现象。比如在进行《落叶》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提问:“秋风吹来了,天气怎样了,树上的树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都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一名幼儿说:“落叶飘落下来了。”教师表扬:“说的很棒。”说完,就直接进行下一活动,这一现象也受到教学时间、班级人数的影响。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善于捕捉幼儿回答的内容,促使有效理答的产生。虽然教师不可能充分地关注到每一名幼儿,对他们进行合适的追问与引导。但合理的追问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得逻辑思维能力,当幼儿回答正确时,合理的追问能够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当幼儿的回答偏离教学活动时,教师是否能够抓住合适的时机,且能够根据幼儿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言语与非言语回应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 促进教师有效非言语性理答的建议

4.1. 幼儿园为教师创造条件,加深教师对非言语理答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能够促使教师正确行为的产生。首先,幼儿园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幼儿园的重视程度对教师非言语理答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让教师明白非言语理答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给教师提供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分享交流自己对非言语理答行为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促进自身对非言语理答的认识。其次,幼儿园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为一线幼儿教师解惑答疑,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教给教师实用的教学技能,促进幼儿教师对非言语理答的认识。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好网络平台,积极向教师推送有关教师理答的相关文章,加强教师之间的正向交流。

4.2. 加强自身学习,缩小理念认识与实际做法之间的差距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11] 。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可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会在行动中自觉按照教育理念来实施教育行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后,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自觉地按照教育理念来实施教育行为。

此外,幼儿教师应通过不断更新知识的途径,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比如参加一些优秀的公开课活动或者多阅读与非言语性理答的相关书籍,了解其不可或缺的魅力和重要的作用 [12] 。在实践过程中,勤于探索、反思,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为教学活动服务,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一些有关教师言语理答行为的理论,丰富理论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理答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4.3. 教师要兼顾言语与非言语理答,发挥非言语理答的作用

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 [13] 。非言语理答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言语行为,也可以说是言语理答行为的辅助手段。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对其进行表扬与肯定的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非言语回应,会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恰当的非言语理答也能够给幼儿带来安全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所给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能给幼儿带来持久的快乐;当幼儿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时,教师通过合适的言语与非言语理答,同样也能使幼儿收获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恰当的运用非言语理答,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师幼关系的建设。

4.4. 有效利用非言语理答,传达教师的心理期望

面部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它能够传达鼓励、信任、友爱等信息,也可以将教师的心理预期传达给学生 [14] 。肢体动作也可以作为教师言语互动的有效补充。合理有效的非言语理答能促使幼儿明白教师的心意,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除此之外,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穿着也会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无意注意占主导,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避免颜色过于鲜艳,以免幼儿出现注意分散;同时,教师在进行理答时,应与幼儿保持一定的距离,过远会让幼儿产生距离感,应该注意距离的把控,良好的距离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幼儿心灵上的沟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眼神、动作、距离、服饰等非言语行为,传达对幼儿的心理期望。

4.5. 教师应具备理答的公平意识,兼顾全体幼儿

每个阶段的幼儿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一阶段的不同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那些活泼开朗、跟随自己思路的幼儿,同时,也应该及时了解与关心那些内向的幼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兼具教育公平与提问公平意识,理性对待不同类型的幼儿,并对其进行适时、准确的理答,促进每名幼儿的发展。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把幼儿当作独立的个体,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各种方法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学习幼儿的发展特点,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等等,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15] 。

5. 结语

教学活动中,如若把言语理答比作人的骨骼,那非言语理答就是人身体的血肉部分,赋予师幼互动以灵魂。本研究揭示了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性理答行为的实施现状,有利于在实践层面为教师非言语理答提供有效建议。教师非言语理答能力的提升不仅展示出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传达教师的心理期望。因此,在“儿童本位”的今天,从实践的角度探讨非言语理答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 池浩田. 大班科学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主动性表现特点及教师指导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2] 杨琳. 大理州A幼儿园大(三)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 原玲. 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4] 孙倩. 集体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9): 58-62.
[5] 张雯瑾. 大班语言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鞍山: 鞍山师范学院, 2018.
[6] Jacobsen, D., Eggen, P., Kauchak, D., et al. (1985) Methods for Teaching—A Skill Approach.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olumbus, 152.
[7] 谢雪梅, 雷经国. 国内幼儿教师理答研究的进展述评[J]. 基础教育研究, 2020(5): 91-93.
[8] 姜晓丽. 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9] 任娟. 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08.
[10] D.赫尔雷格尔, J.W.斯洛克姆, R.W.伍德曼. 组织行为学(上册) [M]. 俞文钊, 丁彪, 译.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378.
[11] 周先进, 靳玉乐.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11): 9-14.
[12] 朱晓红, 姜晓丽.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青年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2(7): 51-56.
[13] 唐雅妮. 幼儿园大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5.
[14] 蔡廷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J]. 新课程导学, 2014(36): 76.
[15] 胡俊艳.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的现状研究——以张家口市G幼儿园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16): 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