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4.133122,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8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曹丽颖: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内在联系,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并进育人、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解决育人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欠缺,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不够,造成教学与育人脱节”、“心理健康知识渗透不足,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等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internal connections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from the aspects of adhering to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concepts, educating people simultaneously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 “The lack of people-centered education concepts hinders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ing in a disconnect betwee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sufficient penetration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reducing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existing problem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文章引用:曹丽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 2024, 13(3): 752-75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3122

1. 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1] 。新的形势引发了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社会生活繁复多样、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这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面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仅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不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来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成为一种必然。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国家政策的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观念、目标与内容上更加紧密结合,并与社会前进的脚步并行不悖。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学生在大学阶段思想活跃,年轻气盛,但认知还不成熟,视野不够开阔,会因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人生理想信念淡化。同时,也会因为在思想上不能全面客观的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而引发消极情绪,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会连带产生相应的思想问题,反之亦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来达到预期目的。

2.1. 二者协同育人是人的内在价值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中心,使人成为真正的富有主体性的独立的活动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价值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对他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种从社会到个人,从外到内的教育模式,如果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就容易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或出现把心理问题思想化、政治化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从个人到集体、社会,从内及外的教育活动,它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的内在需求。二者协同育人使其价值主体回归到大学生本身,关注大学生的本质需求,更好地解决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使价值主体和客体协调统一,形成和谐关系。

2.2. 二者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方面等高层次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等较低层次的教育 [3] 。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道德情感,就会造成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身心特点契合不紧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更多侧重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二者协同育人可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逻辑与道德内化心理逻辑,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逻辑、功能互补性逻辑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解决大学生基本人格塑造和养成等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2.3. 二者协同育人是创新教育方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出发,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心理测验、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与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二者协同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以在心理学的层面找到解决办法,运用心理咨询面谈时的技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加人性化。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3.1. 理论基础有共同渊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开展的教育,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同指导思想,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二者协同育人就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局限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

3.2. 学科体系具有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其学科体系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理论依据是心理学,还涉及教育学、伦理学等。二者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但彼此相互补充、交叉融合,研究边界不断拓宽。二者的价值主体都是大学生,二者的协同育人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同时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范式,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开辟新道路。

3.3. 教育内容存在相融性

思想政治教育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有着自身明确的价值取向,关注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强调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沟通和疏导的方式对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从心理上进行调整,强调个人心理品质的塑造,强调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完善个性等。二者的教学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可以提升思想意识引领强度,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渗透着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课程思政角度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作为课程思政的体现,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升华。二者协同并不是强制的,而是由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决定的。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是中国大学教育本土化的一种实践,二者协同育人会产生“1 + 1 ≥ 2”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4.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欠缺,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并不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顾学生感受而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总是事倍功半,缺乏针对性。说到底就是教育过程中缺乏从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欠缺,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2. 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不够,造成教学与育人脱节

从现实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如果不及时关注和解决大学生个体的现实心理诉求,让学生们感到所讲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并不能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而萌生所学无用的无奈感,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如,社交心理困境和择业心理困境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危害。在二者协同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专注于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4.3. 心理健康知识渗透不足,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一方面,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教学中很少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不能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去教育学生,造成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强,导致很多大学生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时,不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处理和应对。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渗透不足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关建。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是适合中国大学生发展的创新举措,二者协同育人路径的积极探索在教育过程中会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5.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具体讲就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主体性原则,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创新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传授是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是为学生成长而服务。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情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没有教育对象情感回应的、没有引起共鸣的单向式的教育模式,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同点,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5.2. 理论与实践并进育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要因材施教,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分层次在不同年级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实践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5.3. 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别是由不同的师资队伍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虽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不足。按师生比例配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员虽然充足,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很容易就出现把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混淆,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提升对二者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积极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丰富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拓展实践经验。定期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二者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研究”(2020ZXXL-GX3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 张颖颖.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3] 郝均倩.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13):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