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献计量分析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5399,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8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敏晓, 向云鹏, 倪 盼, 龚江桃, 侯伯仙, 曾泽华, 魏 强: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张会利: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CiteSpaceCooperative Education Family-School-Community CiteSpace
摘要: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要求。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家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是当下教育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以“家校社” “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采用CiteSpace6.2.R6,以年为单位对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国内相关文献从时间分布特征、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高被引文献4部分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被引量较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协同育人、家庭教育、劳动教育,家学社区协同育人中各方的责任区分以及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给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的困惑。未来可基于数字化,加强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从多元协供给框架出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服务体系。
Abstrac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quirement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current education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and to promote family-school education to form a joint force for educating people. In this study, CNKI database was used as the search platform, with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s the main topic for search, and CiteSpace6.2.R6 was used. Based on the unit of year, 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rom four parts: 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keyword emergence analysis and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teratures with high citations mainly focus on collaborative child-rearing, family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the responsibility distinction of all parties in the collaborative child-rearing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and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based on digitaliz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interconnec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and a service system for family-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can be built from the framework of multiple cooperative supply.
文章引用:郑敏晓, 向云鹏, 倪盼, 龚江桃, 侯伯仙, 曾泽华, 魏强, 张会利.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献计量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337-34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99

1. 问题提出

近来,学业负担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现今学校教育方式和思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实行“唯分数论”,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在组织结构和服务内容、服务递送方面均呈现出碎片化状态 [1] ,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施加学业压力,忽视心理素质的提升。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庞杂,质量良莠不齐,各式各样地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课程层出不穷,迎合了家长为了增强孩子在学业方面的优势的心理。这种多主体育人的态度和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加,同时也使家庭教育投入负担增大,亟需倡导更好的教育模式。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日益受到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是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协作促进学生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都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表现形式 [2]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双减”政策 [3] 。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目前的国内教育资源正逐渐整合,校企联合教学走进课堂,学校鼓励家长走进学校分享育人经验,同时在协同育人方面,构建线上线下共育平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心理等线下实践活动和线上宣传活动。国内教育重视家–校–社在育人过程中协调发展,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明确当今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文文献数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采用主题检索方式,以“家校社” + “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01.1.1~2023.12.31,共检出论文911篇。

2.2. 研究工具

CiteSpace由陈超美教授开发文献可视化工具,包含了共现图谱、共引图谱和突现词检测等多种功能图谱,本文利用CiteSpace6.2.R6,以年为单位对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国内相关文献从文献时间分布特征、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高被引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

3. 研究现状与分析

3.1. 国内历年文献数量变迁

从2001年以来,相关主题研究数量逐渐增加,2001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的发文量均为1,其余年份均没有发文。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持续增加,发文量分别为2、1、3、2、3、7、9、19、24,2021年发文量显著增加到100,2022年发文量为222,2023年发文量为443。

3.2.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3.2.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表1得出协同育人的中心性(0.42)最高,说明协同育人是目前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和主要媒介。同时这些关键词反映了2001年至2023年国内的热点研究领域,包括家校社、家庭教育、劳动教育、双减、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社会教育、农村教育等。

Table 1.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related papers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表1.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高频关键词

通过CiteSpace软件使用论文关键词作为标签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而且在共现分析过程中加以聚类分析,将相似的关键词分入一个类别,能够更加直观的得到研究热点。图1是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关键词图谱,展示了关键词的相互关联信息;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所形成的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关键词聚类图谱,展示了研究热点信息。

Figure 1. Family-school-community’s clustering map of key words in papers related to education

图1.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2. Family-school-community’s keyword map of relevant pape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图2.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关键词图谱

3.2.2. 关键词突现分析

根据关键词突现,研究热点变化趋势可分为几个阶段(表2)。

Table 2. Family-school-community’s research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mergent words

表2.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词

Figure 3. Family-school-community’s timeline of key words in papers related to education

图3. 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相关论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第一阶段(2019年~2020年),虽然中文期刊中家校社的概念最早在2001年即有介绍,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学校关键词在2019年才突现,这可能跟2001年以来各年份发文量普遍较少有关。从2019年开始,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每年发文量突破了两位数,相关研究逐渐增加。

第二阶段(2020年~2021年),事关体质健康的体育教育开始进入家校社研究领域,致力于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症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社”联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研究,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一种形式。其中,家校合作是基础,家庭为引导,社会为补充,三者合力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2022年~至今),从数量上来说,家校社相关研究于2022年开始了发文量方面的井喷式发展,并有协同共育、育人机制、共生理论等概念、机制、理论的应用。

通过CiteSpace软件使用论文关键词作为标签进行关键词时间线分析,从时间维度来展示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较为清晰地展现关键词的更迭进程与研究热点的演进规律。图3是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展示了关键词的更迭进程。

3.2.3. 重点核心文献及研究重点分析

Table 3. Literature c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education from 2001 to 2023

表3. 家校社教育领域2001年~2023年文献被引情况

从2001年至今,相关主题研究被引量较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协同育人、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法、调查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针对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中各方的责任区分,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分析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给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的困惑,提出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的契机,加强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提出从多元协同供给框架出发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表3)。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融会贯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分析,这些关键词反映了2001年至2023年国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内涵、理论基础和协同模式;2) 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育人实践——育人主体的责任边界;3)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根据关键词突现,研究热点主要是协同育人、家校社、劳动教育,同时变化趋势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2020年)家校社在教育领域的每年发文量突破了两位数,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加。第二阶段(2020年~2021年)关于体质健康的体育教育开始进入家校社研究领域,开始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中,家校合作是基础,家庭为引导,社会为补充。第三阶段(2022年~至今)家校社相关研究的发文量迅速增多,并有协同共育、育人机制、共生理论等概念、机制、理论的应用。其中根据家校社的关键词研究时间谱中可以看出,关于家校社的研究时间最久而协同育人、劳动教育等方面是近几年才开始有研究。尽管,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目前该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探索都还相对薄弱,鉴于此,本研究有以下建议:

1) 亟需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建构是未来进行相应实践育人的理论指导,目前众多学者提出了大致相同理论建构,包括价值内涵、理论基础、协同模式等,例如国内学者倪闽景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要从个体的成长经历、社会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4] ;而研究者毕诚认为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良好育人生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 [5] 。

2) 亟需确定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主体的责任边界。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实现三方合作合作的基础,明确三方所要履行的分工与合作,三方在育人工作中既有角色交叉和共同责任,又有不同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然而,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家庭和学校地位凸显,而社区的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另外,三方和合作不多,形式单一,主要由家庭来承担育人主体的义务,学校负责文化知识的学习,社区基本不参与育人主体的工作。未来亟需明确三方的责任边界,为育人主体的责任边界提供理论指导。如研究者杨雄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学校可通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教育社会化进行组织、牵头、协调作用,家庭可通过家庭学业辅导、家长联合会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教育要开展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社区为本的教育模式、校外活动教育为本的教育模式,发挥其平台和资源开放效能 [6] 。

3)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有待整合。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均已经初有成效,但是仍然碎片化状态,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协同育人经验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均已经比较成熟,并将建立了相应的效果评估,可以为国内谢婷育人的深入实践提供宝贵借鉴,然而因为国情及地域的问题,不能照搬,亟需根据我国当下的国情,进行相应的借鉴 [7] 。目前国内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主要在理论层面,实践也有,但是目前理论方面的构建完完全全地落实到当下各个领域的育人实践中,还是有点脱节的 [8] 。亟需逐步地分领域、分阶段地对各个领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进行整合,建立优秀师范实践案例,为未来其他领域协同育人开展提供实践指导。此外,数字化教育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径,未来可加强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从多元协同供给框架出发构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服务体系 [9] [10] 。同时未来的相关研究可扩大调查的对象:从健康学生群体到患有视听障碍、行走不便等的特殊学生群体,改进文献法和调查法的模型与方法,深入研究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各方面,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尝试通过问卷法,同时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视、听障碍难以顺利完成问卷调查的情况。

基金项目

江汉大学校级科研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研究”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当代青少年心育建设本土行动的探索与实践”(2023XYB21)。

江汉大学校级科研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研究”党建引领武汉市基层治理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2023XYB07)。

参考文献

[1]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辛涛, 康丽颖. “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4): 10-17.
[2] 窦媛, 乔东平.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 34-39 74.
[3] 陈晓慧. “双减”时代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4): 40-47.
[4] 倪闽景.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 人民教育, 2021(8): 19-22.
[5] 毕诚.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 人民教育, 2021(11): 61-63.
[6] 杨雄, 刘程.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 社会科学, 2013(1): 92-101.
[7] 李菲, 易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美国服务学习的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1): 5-10.
[8] 高敏, 宋光辉. “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J]. 中华家教, 2024(1): 13-23.
[9] 吴重涵, 张俊.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9): 68-75.
[10] 成光琳, 康海洋.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中国基础教育, 2024(1):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