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研究
Study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 of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4.145750,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9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姜浩军, 刘丽娟, 王迎辉:绥化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关键词: 校史教育思政教育高等教育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摘要: 校史,作为一所学校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不仅承载着学校独特的育人经验,更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根据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应致力于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而校史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感悟学校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这不仅对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校史教育能够将课堂教育与情感价值教育相结合,挖掘校史中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紧密结合,转化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史教育,将其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Abstract: School history, as a record of a school’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tains uniqu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erves as a vivid teaching tool for moral cultivation. In line with the Party and state’s new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im to achieve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goal.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s crucial in realizing this goal. It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feel its cultural heritage,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This is significant for educ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views, life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combines classroom learning with emotional value education, tapping into historic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t integrat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making them valuable teaching resource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ioritiz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文章引用:姜浩军, 刘丽娟, 王迎辉. 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680-6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50

1. 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项庄重且复杂的任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为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校园现有资源的优势,持续且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母校,了解母校的历史,了解校史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进而尊重母校、热爱祖国,最终确保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牢固,达到预期思想层面的教学效果。

校史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真实记录了一所学校的发展轨迹,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征 [1] 。高校教育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既要成才也要成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知大学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扮演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要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更要重视其品德修养的完善。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核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 。

高校作为新时代道德综合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在落实学生德育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经验等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全过程,是学校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提升其效果,应融入校史这一教育资源。通过挖掘和传承校史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具体和有针对性,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此举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4] 。因此,将校史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远见和创新的决策,值得推动。

2. 论校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1. 校史教育是大学生天然的“教科书”

校史,作为一所学校从创立至今的客观记录,不仅见证了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更展示了其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的成长轨迹。这份珍贵的史实,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5] 。每所学校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脉络、文化积淀、学科特色以及发展亮点,这些元素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校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策略具有显著的优势。校史教育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大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如同书香门第对后辈的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不同高校所蕴含的校史底蕴各有千秋,对于本校的大学生而言,校史就像是一本生动而真实的“教科书”,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现场感,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认同感。

2.2. 校史教育是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多元文化交融对当今教育改革构成了新的挑战,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亦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他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素质,视野开阔,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背景下,他们面临着诸多诱惑,难以坚守原则,对是非善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无法以辩证、理性的态度审视自身、他人及周围事物。

因此,当前以课堂和活动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亟待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应将其“阵地”拓展至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利用他们身边的生动案例,更有效地引领和激励大学生的思想 [6] 。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坚守本心,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2.3. 校史教育是大学生特有的“指路牌”

校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仅作为孤立的文字记载,而应通过多维度的实现方式加以深化。首先,组织参观校史馆的活动,使大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并与现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增强历史感和时代感。其次,校园内的每一座建筑和每一棵古树都承载着丰富的校史文化,通过在这些地点设置详细介绍牌,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史教育,深入理解学校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7] 。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以及网络平台,创新校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多样化的校史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课堂形式中解放出来,更能像指路牌一样,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人生道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3. 加强校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1. 校史教育丰富育人内容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多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逐步推进的。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在这些因素的深刻影响下,每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历史积淀。学校的历史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校规校训、庄重的校歌校徽以及深厚的校园文化等得以全面展现,成为塑造学校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核的关键要素。并随着学校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凝聚作用的精神力量。将校史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7] 。

学生在校园内度过每一天,耳濡目染地感受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教育的内容 [8] 。同时校史作为学校成长发展的积淀,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厚重感,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均可充分发掘并利用校史资源,以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此举不仅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沟通,更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深入剖析校史,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校史文化的尊重和自豪。

3.2. 校史教育拓宽育人形式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校史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它以其多样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赋予了学生们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方式。校史教育具有多种形式,如新生入学教育、校史馆参观、校史宣讲等 [9] 。这些形式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校史教育的丰富内涵。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们接触校史的第一道窗口,通过系统地介绍和引导,新生们能够快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从而更快地融入校园大家庭。校史馆参观,则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历史的实物和图片,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辉煌和荣耀。校史宣讲,则通过讲述学校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

校史教育的优点不仅在于其多样性,更在于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通过校史教育,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在校时光,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此外,校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的特点。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校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史教育的开展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这一育人瑰宝。同时,也应该不断创新校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其在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校史教育营造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综合而多元的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校史。校史,这股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与积累,彰显着其无可替代的魅力。它既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者。标志性建筑、校史馆以及旧校址等,作为校史的实体呈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

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与校园文化的具象化表达。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内涵,向学生传递着学校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成为他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史馆,作为校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通过丰富的展品与详尽的介绍,生动地再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学校历史、感受学校传统与精神的宝贵机会。同时,校史馆也成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旧校址,作为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通过参观旧校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积淀。

这些校史文化的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与生活中。校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学校历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学校历史的延续与传承,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4. 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进路

4.1. 坚定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发挥校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必须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此确保校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

4.2. 预先筹划

制定校史研究计划,学校应以校史馆为根据,拟任一批校史研究人员,包括文学、史学方面的教授、各院系的联系人员等,研究通过本校的校史研究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建立起一整套校史教育体系。校史教育体系使得校史教育能够清晰、精准地完成育人目的。

搜集、整理与编写校史文献,校史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不断系统梳理和深化。为此,需采访离退休教师及历届校友,全面搜集自建校以来的影音资料及真实历史,以充实对办学历程、人文底蕴及学校文化内核的深入研究。同时,通过梳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将提炼出独特的人文特质与学校精神。编纂校史文献,旨在服务于“三全育人”的理念,帮助师生在回顾“昨日”辉煌与“今日”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研究开设校史课程,在充分考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以编制详尽的校史文化教学材料为基石,进而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开设与校史紧密相关的课程。从校史所承载的深厚价值、学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持续的发展建设来看,校史文化内容不仅可以作为选修乃至必修课程的一部分,而且也能够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关于校史的教育并不应仅限于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或教师的口头讲述,还应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进行实地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校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10] 。为了确保校史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将其正式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必要的规范化管理。

4.3. 实施校史教育

1) 为新生提供校史教育,以加深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认识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启幕仪式,它旨在为新生提供全面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指导,协助他们迅速融入校园的新环境。当新生首次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即开始接受校史教育。通过观察校园内的建筑风貌、教学楼布局以及道路两旁的绿化,新生们能够初步了解本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是他们形成校园归属感、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起点 [11] 。为了增强新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学校可将新生见面会安排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校史馆内进行。在参观过程中,学校可安排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内容涵盖学校的发展历程、杰出的校史人物以及重要的校史事件。此外,在军训期间,学校可设计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校史教育活动,如校史知识竞答和邀请知名校友分享校史及成功经验等,以此丰富新生的校园体验,提升他们对学校历史的了解与认同。

2) 以建设校史馆为重点,建设校史教育基地

校史馆作为大学珍贵的校史资源载体,汇聚了多年来的教育积淀与财富。馆内丰富的校史资料,全面展现了高校的发展历程,成为生动的高校历史教材,同时映射出历代教育工作者与杰出学子的成长轨迹。在校史馆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校史馆。借鉴“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的先进理念,运用高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和智能互动技术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颖的文化体验方式。这将有助于思政课堂将网络校史馆的资料融入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3) 定期举办以校史为主题的专题展览

校史展览不仅是对于本校历史变迁与办学历程的全面呈现,更是对于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情怀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观展览,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应着重于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理,确保每一件展品都能生动展现学校的历史底蕴,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校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母校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感受学校精神内涵的同时,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母校 [9] 。

5. 结束语

校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坚定指导思想、预先筹划和实施校史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实践策略,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进其育人作用。

基金项目

绥化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S2022006);绥化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Y2023011);绥化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KCSZ01202205)。

参考文献

[1] 刘永谦. 融入校史文化, 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4(2): 16-17.
[2] 郭贵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路径研究[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2, 24(6): 72-74.
[3] 赵作伟. 校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 25(12): 18-21.
[4] 陈峦明, 朱洁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给高校师生回信的文本研究[J]. 高校辅导员, 2022(1): 3-7.
[5] 余瑞霞. 校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向度及践行策略[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2(5): 110-115.
[6] 陈燕勇, 罗元, 庞晓利. 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5): 121-125.
[7] 刘圣兰.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2, 26(4): 24-27.
[8] 杨文. 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21, 37(3): 152-156.
[9] 马浩冉, 赵菊珊.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探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12): 1-4.
[10] 赵喻. 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及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11] 王珏. 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科教导刊, 2022(36):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