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路径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角
On the Path Innovation of Releasing Talent Dividend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4.135390,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11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凯: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红利人才红利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Dividend Talent Dividend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国逐渐失去了过去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红利。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提高人口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质量人才可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经济竞争力。马克思主张要科学对待人口问题,提出适当的人口政策,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角,并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阐释如何借助高等教育来培养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trend, China has gradually lost the dividend of cheap labor that it relied on in the past. To fill this gap,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have becom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 quality talents can driv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conomy towards high-end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us impro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Marx advocated for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population issues, proposing appropriate popul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explaining how to use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凯. 试论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路径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263-26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90

1.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当代价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我国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日益严重,从而会影响到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潜力,这种现象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劳动力供给下降,科学分析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来应对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关于人口本质、人口属性、人口发展的系统阐述,彰显了其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 [1]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这一课题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以后的人口问题研究也可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阶段,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规律 [2]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强调人口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口变化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以及生产力发展对人口变化的反作用。第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也关注人口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当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移民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口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对人口变化的反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关注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方面,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促进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提高受教育水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从而释放人才红利。

2. 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应然性分析

从管理学理论角度分析,传统的物力资本和体力劳动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首先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其次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工艺的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社会创新能力 [3] 。通过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高质量人才,可以更好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人才红利的释放,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刘晔和黄承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教育投资贡献率,结果表明教育支出每增长1%,经济将增长0.4024%,且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高23.40%,教育产出弹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过程 [4] 。

3. 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现实性分析

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02万,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064万,占比13.50%。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仅约为1200万,进入极低生育水平 [5] 。人口问题面临新形势,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动要素,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效应逐渐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发挥人才红利的效应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毛入学率近60%,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已经有足够的基础。然而,随着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的快速扩大,一些高校热衷于申请博士点、硕士点,却忽视了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就业形势分析,导致高学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失衡,引发“高学低就”“人才内卷”。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释放人才红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借助于高等教育去释放人才红利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 [6] 。

第一,市场需求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不匹配,导致一些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有些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无法契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困难。

第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同高校的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缺乏经验丰富、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高校在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投入不足也会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包括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考核制度不科学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第三,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培养环节,普通高校更加注重理论教育,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一些企业参与的高校管理机构也是空有其名,研发项目常常是短平快项目,导致合作形式与层次无法深入,最总结果便是产学合作模式浮于表面形式 [7] 。

4. 浅析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路径创新

面对当前这些新形势,如何将这些高学历人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围绕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来寻找路径。

4.1. 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应该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高等院校除了传统的工科、理科、文科等主流专业外,还应该开设新兴的跨学科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以满足社会对新技术、新产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可以引进国外优质专业,开设国际化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化水平。针对实际工作需求,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技能和经验。

4.2. 优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该结合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造诣,又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能够更好地传授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针对跨学科专业设置,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能够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知识和视角。这样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招才引才计划,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从而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出台政策支持高校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住房保障、科研平台等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平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到中国高校任教以及科学研究。

4.3. 落实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教学实践以及技术转移,促进产业发展和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实践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学习的方式,将企业实践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知识型人才,从而推动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共赢,真正做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8] ,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完成真实项目,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建立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实践环节和产学研合作模式,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老年抚养比上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逐渐呈倒“U”型曲线分布,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单纯依赖人口数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时代需要人才红利效应的发挥才能弥补人口红利不足带给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指导下,探寻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路径,借助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所发挥的教育红利,从而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X202346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显海.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2.
[2] 张孝纯. 马克思人口思想浅述[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2): 1-8 20.
[3] 刘自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 教育研究, 2019, 38(12): 4-13.
[4] 刘晔, 黄承键. 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时空差异的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09(4): 47-51.
[5]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况[EB/OL].
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2023-12-11.
[6] 钟明华, 洪志雄. “人才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机理与路径[J]. 国家治理, 2023(18): 39-43.
[7] 陈蕊. 陕西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8] 柏伟, 徐茂.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