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World
DOI: 10.12677/fin.2024.143096,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88 
作者: 冯千雨: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国际收支逆差顺差国际贸易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 Surplus International Trade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国际收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国际收支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以及中国国际收支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过程。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中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中国经济特区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最后,文章强调了中国国际收支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the impact of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on the global economy.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from deficit to surplu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adopted by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is transition, and the role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Finally,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to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as well a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文章引用:冯千雨.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 金融, 2024, 14(3): 908-915.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4.143096

1. 介绍

随着世界在现代变得更加相互联系,参与国之间的金融交易、交流和关系在全球经济中变得更加明显。当一个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舞台上时,它们各自的贸易额、投资和资金流动在未经训练的人看来是更加多方面的 [1] 。因此,为了解开这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发挥作用,一个叫做国际收支(BOP)的概念被用来作为衡量该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表现的指南针。国际收支通常每年计算一次,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所有经济交易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会计记录。所有的经济交易将包括一个国家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及其他金融交易,由三个主要账户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经常项目涉及贸易平衡和来自国外的收入,如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资本项目涉及资本转移,如投资和借贷。金融账户处理资产的出售,如购买房产。当这种资金流动显示其从投资和贸易出口中获得的收入高于进口和对其他国家的其他支付支出时,则在该国家的国际收支记录上标记为顺差。相反,当资金流更多地用于进口和对其他国家的其他支付时,则在该国家的国际收支中记录为逆差。由这些关键账户组成的国际收支,提供了对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流动的洞察。然而,平衡的BOP并不自动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健康,但持续的不平衡可能对汇率、通货膨胀、利率和整体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都会根据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来衡量其经济健康状况、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国际交易的影响。

Figure 1. China’s GDP growth (1980~2008)

图1. 中国GDP增长(1980~2008)

作为一个关键的经济框架,它有助于确定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经济地位,所有类型的经济体系都将使用国际收支来制定贸易政策、汇率管理和财政措施,以解决任何不平衡问题并维持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许没有其他有影响力的国家利用国际收支来发挥其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中国则是由于其在现代全球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是21世纪的决定性叙述,其标志是贸易模式、投资动态和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变革性转变。这一迅速崛起的核心是中国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如图1所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BOP经历了数十年的空前增长,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从赤字、不发达的经济转变为贸易、投资和资本流动的多元化格局。其国际收支的演变是这一转变的证明,它概括了贸易动态、资本流动和政策干预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塑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轨迹。从以出口驱动型经济崛起的制造业巨头,到随后转向国内消费和创新的调整,中国的BOP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转型为经济强国的重要研究。

2. 赤字来源

中国国际收支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对其国内市场以及国际经济都是重大而有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收支从逆差向可持续顺差的转变对所有参与者都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在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2]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的赤字以反映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平衡为特征。根据历史数据,造成中国赤字的几个因素是:

(一)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疲软,支出的总需求超出收入的过度增长。

(二) 由于信贷扩张导致的现金供给增加,这是通过银行透支和发行国库券来融资的。

(三) 不断升级的银行贷款,扩大了存贷款缺口,刺激了内需,鼓励了进口的增加。

(四) 结构性失衡和有效供给不足,阻碍了出口,刺激了进口进程。

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对外赤字,促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这一时期进行研究,并实施纠正措施来纠正这种情况 [3]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加强信贷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实施新政策以解决国内经济环境中的失衡问题。通过制定信贷计划,授予国有银行投资计划和其他商业活动的信贷配额,这有助于中国通过这些信贷控制措施增加国内流动性,使银行能够监控贷款活动并控制信贷过程。作为对外部不稳定和贸易不平衡的回应,中国当局通过提高利率和控制央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来实施限制性信贷政策。在央行控制利率的过程中,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对信贷和国内流动性等经济变量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总需求,并解决了中国发展初期赤字的原因。

3. 过渡阶段

中国从逆差到持续顺差的过渡阶段,对全球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随着不断增加的顺差影响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发展和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重塑了全球贸易动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发生在1978年至1989年之间,中国开始取消农业集体化,允许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并允许有潜力的企业家建立私营企业。这一时期的债务也以债券和贷款的形式增加。

(二) 全球贸易友好:这一阶段发生在1990年至1993年之间,对外贸易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商品贸易余额转为顺差,特别是工业产品的出口。

(三) 前所未有的双顺差 [4] :这一阶段发生在1994年至2011年之间,中国当局实施了外汇管理制度,通过将官方本币人民币汇率降低50%至8.7元兑1美元,巩固了官方和市场汇率,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此外,在这一阶段发生的事情是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有助于减少贸易壁垒,并迅速启动其经常账户和储备资产的积累。

(四) 一带一路:这一阶段发生在2012年至今,其主要重点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实施跨国合作的国际经济战略,以促进国际合作网络和全球经济发展。受2000多年前开始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中国最近为现代建立洲际经济网络的计划激励了不同大陆的国家支持在一个互利的网络上和平共处,交换商品和服务,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和谐发展。

通过了解中国经济变革的早期阶段及其从赤字到盈余的转变,中国的国际收支为其他国家寻求将其在面临赤字时面临的类似经济挑战转化为自身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研究。中国采取的战略和纠正措施可以为其他寻求在国际收支中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的国家提供见解和教训 [5] 。这些适用的经验教训包括政策改革、结构调整、全球贸易战略和汇率管理。中国在政策改革方面的经验表明,实施有效的政策来解决外部失衡的重要性,例如中国的开放政策、贸易自由化、吸引外国人才和直接投资,这些都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在解决和纠正国内不平衡、增加产能、提高出口竞争力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为调整现有结构以改善自身外部平衡的战略。就中国的全球贸易战略而言,其实施的贸易政策、出口战略和参与国际贸易组织(如WTO)提供了一个平台,并进一步暴露了中国未来的意图和当前的交易,即它将如何为参与的伙伴国家的利益开展贸易,并为参与各方的经济和相互发展。这是一个面临挑战的国家的一些主要例子,可以学习以中国的国际收支为模型,将自己从赤字区提升到盈余区 [6] 。此外,在外汇管理制度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账户盈余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外来投资的大量涌入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收支的可持续性盈余与国内和国际的稳定和整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这使得中国能够积累储备资产,并加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采取了额外的努力,通过关注导致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因素,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通过将精力重新集中在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上,中国能够以平衡和有机的方式实现盈余。在那个时期,中国当局采取的补救措施将重点转向减少总需求,以重新平衡其国际收支。中央政府采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是加强信贷控制。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严重依赖信贷作为财政支持和投资融资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制定了信贷计划,授予国有银行用于投资活动和其他项目的信贷配额。这就赋予了银行随心所欲地发放多少贷款和贷款给谁的权力,在改革时期的那个时候,信贷流程的成本非常低。结果,这导致信贷扩张到当时货币当局担心失去控制的程度。因此,当局随后通过提高利率和控制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来实施限制性信贷政策。在1993年之前,由于贷款和存款利率自由化的步伐缓慢,利率表现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很弱,最明显的是信贷和国内流动性。然而 [7] ,从1993年开始,央行开始控制利率,到1996年,利率已经自由化,波动性逐渐围绕标准存贷款利率扩大。而且,新增账户持有人不再要求最低存款利率。这些变化导致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关键时刻调整贷款利率,以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对消费者更友好的定价机制,帮助资金更有效地配置到中国经济中生产率更高的领域。

4. 改善对外经济关系

改善中国经济形势的下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整和加强对外经济关系 [8]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实施发展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在开放经济特区时瞄准地理上的重点地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希望制定有效的对外贸易战略,以刺激其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出口发展战略,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然而,与进口相比,出口的激励措施微乎其微,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了新的措施来激励出口,例如高退税和政府支持的补贴。到第7个五年计划(1986~1990)到来时,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出口生产网络来扩大出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是电子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该行业的一千多家公司得到了贸易和工业部的财政支持,以支持其经济增长。通过瞄准出口,中国决定在地理上以自己的地区为目标,发展经济特区,作为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试验场,例如深圳是经济改革的第一个试验场。结果,该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出口同比持续增长(如图2所示)。这一计划在中国的国际收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因为这些经济特区的建立导致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并帮助中国成为世界出口的主要参与者。

Figure 2. Growth Rate and Total Value of Exports in Shenzhen (1979~2008)

图2. 深圳出口总值及增长率(1979~2008年)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转型是全球发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之一。这一转型的核心是中国对国际贸易的积极态度和对国际收支的精心管理。这一战略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是经济特区(SEZs)。这些被指定的区域被灌输了独特的经济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试验市场导向的改革,并促进出口驱动的增长 [9] 。深圳成立于1980年,被选为第一个SEZ,该地区已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和技术中心。随后又选择了三个经济特区,它们的成功故事成为随后扩大经济改革的典范,并在全国其他地区建立了更多的SEZs。珠海是与广东深圳同省的另一个SEZ,被选中复制深圳的成功,并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汕头,另一个位于广东的城市,被指定试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并吸引外国投资。第四个,厦门,位于福建省,服务于类似的目的。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每年都达到创纪录的高度(见图3),这在以下方面为中国的国际收支做出了贡献:

(一) 出口导向型增长: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和监管灵活性等有利条件,这些经济特区鼓励了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SEZs出口的增加,通过创造外汇收入,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 外国直接投资(FDI):SEZs由于其优惠政策和友好的商业环境,成功地吸引了FDI。在这些经济特区投资的外国公司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FDI的流入有助于经常账户盈余,并有助于维持积极的国际收支平衡。

(三) 技术转让和升级:SEZs促进了外国投资者向国内公司转让技术和专门知识。这帮助中国提升了工业能力,提高了生产率,生产了更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技术进步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 创造就业和收入:SEZs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随着人们找到就业和收入机会,整体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加和经济的更加平衡,对国际收支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 出口多样化:SEZs在中国出口基础多样化方面发挥了作用。通过吸引不同的产业和促进创新,这些经济特区有助于减少对少数行业的依赖,使经济更能抵御外部冲击和全球需求波动。

(六) 研发与创新:中国的一些SEZs被指定为研究与开发(研发)和创新中心。这些经济特区吸引了高科技产业,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发展,培育了知识型经济。这种创新驱动的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并对国际收支产生了积极影响。

Figure 3. China’s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1980~2008)

图3. 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1980~2008年)

谈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惊人变革之旅,就不能不讨论经济特区 [10] 。这些特区本质上是市场导向政策的实验室,为吸引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激励措施。经济特区的每个地理位置都被战略性地定位为出口导向型产业的中心——主要位于中国南方,因为它的历史贸易影响力早在清政府(中国最后一个帝国王朝)之前就存在,清政府实施了一项孤立政策,将中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隔离开来——这使得中国迅速进入了全球贸易舞台(如图4所示) [11] 。经济特区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经济特区内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持续产生大量外汇收入,为经常账户带来盈余。同时,经济特区内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变得明显,中国将经济改革扩大到这些最初的区域之外,海南、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福建自由贸易区(由福州、厦门和平潭组成)和广东自由贸易区(由广州、深圳和珠海组成)成为全国其他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不仅局限于经济实验,而且标志着中国经济格局的范式转变。经济特区对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力的连锁反应强调了它们在塑造国家国际收支轨迹方面的持久重要性。因此,中国的国际收支已经被复杂地编织进了经济改革的结构中,经济特区成为了变革的工具。这些经济特区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国际经济前沿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特区的持久遗产证明了它们对中国经济设计和国际收支的深远影响。

Figure 4. Industrial Clusters in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2010)

图4. 广东产业集群(中国南方,2010年)

5. 启示与结论

中国国际收支已成为塑造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从封闭、赤字经济向开放、盈余经济的转变,对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关键因素帮助中国摆脱了赤字,包括开放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建立经济特区,重塑了国际贸易模式、全球供应链和产品成本结构,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进入了盈余经济体。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促进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不断增长的国际经济世界中,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因为如此,发展中国家正在密切关注中国,以其国际收支平衡为榜样,遵循这一成功故事。中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它决定了这个曾经严重赤字的经济体如何能够反弹,并迅速进入盈余的平流层。随着中国继续驾驭其经济轨迹并面临新的挑战,它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仍将是世界各国讨论和钦佩的焦点。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将继续塑造全球经济格局的未来轮廓,其对国际收支的处理方式使世界对如何有效地实现平衡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Chen, C. (1996) 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3, 18-30.
https://doi.org/10.1108/01443589610109649
[2] Cheng, L.K. and Kwan, Y.K. (2000)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1, 379-400.
https://doi.org/10.1016/S0022-1996(99)00032-X
[3] Krueger, A.O. (1969) Balance of Payments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7, 1-26.
[4] Lardy, N. (1995)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44, 1065-1082.
https://doi.org/10.1017/S0305741000004732
[5] Neely, C.J. (2017) Chines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Policy Choices and the U.S. Economy. Federal Reserve Bank. WP 2017-001A.
https://doi.org/10.20955/wp.2017.001
[6] Panagariya, A. (2003) China’s Export Strateg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Finance & Development, 3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746241_China's_Export_Strategy_What_Can_We_Learn_From_It
[7] Tseng, W. and Zebregs, H. (2002)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ome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https://doi.org/10.5089/9781451974171.003
[8] Wong, K.Y. (1987)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 Experiment: An Appraisal.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69, 27-40.
https://doi.org/10.1080/04353684.1987.11879532
[9] Zhen, D.Z. (2010) Building Engines for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Experience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World Bank. 1-120.
https://doi.org/10.1596/978-0-8213-8432-9
[10] 毛欣怡.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历史变化及近来趋势分析[J]. 时代金融, 2017(23): 21-22.
[11] 郑黎黎.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演变分析[J]. 中国金融, 2018(22): 97-99.
[12] 岳柳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因素探析[J]. 齐鲁学刊, 2015(2):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