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素材的挖掘与运用——以八下《道德与法治》为例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Taking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Eighth Grad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5318,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44 
作者: 刘佳燕: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教学目标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thics and Law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Objectives
摘要: 教学素材的选取与运用是影响课程设计的重要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巧妙运用教学素材,是实现思政课育人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基于选取何种类型的素材、如何选取教学素材、如何将教学素材运用于具体的道法课程等问题的思考,要明确素材选取原则,有效运用素材。挖掘与运用教学素材,需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遵循目标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为激发素材蕴含的效力,在素材的运用中,也必须做到匹配知识、延展素材、贴合生活与逻辑串联。
Abstract: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signing courses.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wis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mportant links for cultivating the core qualities, and objective requirements for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what kind of materials to choose, how to choos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how to apply teaching materials to specific ethics and law course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inciples of material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materials. In studying and using teaching material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goal, typicality, actuality, and lif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erials, we must also adjust knowledge, expand materials, and add life and logic to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文章引用:刘佳燕. 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素材的挖掘与运用——以八下《道德与法治》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514-51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318

1. 引言

近年来,有关加强思政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的广泛颁布,使得各教育阶段对思政课的重视与强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也必须将此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与教学中。而教学素材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既是加强思政建设,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之一。明确教学素材的选用原则,高效整合教学资源,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落实素养培育。

2. 教学素材选取与运用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统领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对核心素养培育过程的具象表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体现着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因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素材的选取与运用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明确目标性原则,要求素材选用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1] 。在素材选取时,教师会检索到丰富的可用素材,因此,以是否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标准进行素材的取舍,有助于教师在不计其数的素材中迅速筛选出合适的素材。在遴选出素材后,教师需将其组织融合于教学设计环节中,而将素材运用于教学环节的过程同样要以目标为指引,即在呈现以目标性原则筛选的素材后,教师要继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逻辑为主线,合理延伸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素材与知识点之间搭建起桥梁,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2. 典型性原则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纷繁众多,教师在检索筛选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海量的素材,在围绕教学目标对素材进行初步筛选后,必须进一步筛选具有典型性的素材,使教师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环节中将教学素材的效益体现最大化。典型性素材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所选用的素材必须为学生普遍知晓且符合初中年龄段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素材。在大量的素材中,素材之间存在着传播范围的差异,学生对社会素材的了解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筛选大部分学生所能接触并知晓的素材,学生对素材的熟悉程度往往会影响课堂开展的进度与素材分析的深度。其二,所选用的素材必须具有特殊性,即所呈现的素材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这个特点与该课程环节的知识点具有相联性。其三,所选用的素材必须能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有探讨性的教学素材既能给予教师设置教学任务的空间,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助推学生素养的形成。

2.3. 时效性原则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提出坚持创新导向的要求,要求课程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教材具有的稳定性特点,教材上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为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与时俱进性,选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教学素材以对课程进行补充至关重要。具有时代性的素材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素材亦或是影响巨大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使学生在课堂中得以解读时政热点,在素材分析中培育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的素养。

2.4. 生活性原则

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素材的选择亦然。选择生活性的素材是素材选择环节中对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深刻贯彻。一个优秀的教学素材应当是学生想要看,看得懂,看有所思,看有所感的,在素材呈现时,能迅速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引发思考;而在由素材引出教学任务后,学生又能从素材中跳出来,有话说,想要说,敢于说,使得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 。选择生活性素材可以从不同切入点入手,其一,寻找地域性时事素材,从学生所处地域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切入,即以学生的家乡作为素材 [3] ,一方面,相对于国内外时政热点或其他地域发生的热点素材,学生往往对自己家乡的素材更感兴趣,更能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根植本土资源提供教学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家乡的传统文化,感受家乡的社会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将来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积蓄力量。其二,寻找学生日常生活的素材,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因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为素材引入课堂,是最能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此外,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身边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培养。

3. 教学素材的有效选用

3.1. 以教材为参照,紧扣学科知识

教学素材的选择需坚持目标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的重要工具,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手资料,因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便是由专业学者系统编写的,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每一课的素材皆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的生活所展开的。因此,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合适素材,是教师素材选择的第一方向 [2]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材外补充延伸教学资源时,需要一定的参考标准以检验其素材选择的适当性,教材便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教材本身稳定性的特点,其素材往往在时效上具有滞后性,需要教师补充教学素材,而教师补充教学素材时,仍要以教材为基础,因此,教师根植研读教材资源,有利于其评判教材外素材的适当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可用教学素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素材包括许多类别,以不同栏目的形式呈现,例如“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等,包含理论知识、图片图表、事例案例和实践活动等内容。面对教材上丰富的素材,教师必须紧扣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研读教材,筛选与运用教材提供的相关素材。以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课第二课时“公平正义的守护”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知识点时,教师将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守护正义,包括个人守护与司法守护,对于初步接触法治相关的内容的初中生而言,司法正义是较为陌生的概念,因此,教材在本课“探究与分享”中放了一幅有关法院“回避制度”的漫画,教师便可基于该素材丰富有关“回避制度”的内容介绍,并以此素材使学生对司法正义有更具象的理解。

3.2. 以时政为背景,延展教材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新课标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反映时代特征、要引导学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在课堂中补充时政素材,构建时政背景,体现了教学素材的时效性原则,弥补了教材本身的滞后性带来的缺点 [4]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时政素材的重要性大有可观。最为明显的体现便是其在试题中的广泛出现,纵观各省市历年中考题,无论是选择题或是材料题,广泛以时政资料为试题背景。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时政素材的辅助配合,此外,其与时政素材的切合面十分广泛,同一个时政素材,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与教材的多个知识点相契合。因此,教师利用好时政素材,构建时事政治资源系统,引导学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既有利于培育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课程。例如,教师既可以引用时政素材进行新课传授,也可以依托时政素材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联系,开展主题教育或大单元教学。

时政素材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师对时政素材的选取与运用也要选之有道,用之有理。时政资源具有鲜明的时效性,教师在选取过程中也要保证其时效之“新”,概言之,应当以所谓“热点”入手,但是,教师也应避免过于追求热点,过于追求要吸引学生眼球,而忽视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其次,教师可以将时政素材的选取重点放于地域性时政素材,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因此,地方资源、地方文化、地方特色也是丰富多彩的,挖掘地方时政资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有着更深的了解,更多的共鸣,进而形成深深的家国情怀。以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教材中,有关权力监督与权力约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进行此内容教学时,教材中提供了部分案例,但受限于案例的发生时间距离学生较远,所涉及内容也过于晦涩,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以教材案例为参照,筛选具有最新时效性的,便于学生提取信息的案例作为补充素材。例如,可以引用央视最新报道的有关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的贪污案作为素材,对学生强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性。

3.3. 以学生为中心,挖掘生活素材

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基于此,教学素材的选择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4] 。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一方面,基于学生对于身边信息的熟悉性,学生得以迅速地投入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生活性素材往往从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事件或情境入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素材也应当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选用素材时同样要做到选之有道。首先,在对生活素材的挖掘中,教师要明确优秀适当的生活素材应满足的要求。第一,所选取的生活素材必须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所挖掘出来,并且在经过与课堂知识相融合的加工过程后又能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的,概言之,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视角来遴选素材,运用素材 [5] 。第二,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了,其才会认真参与课堂活动,进而习得课堂知识。第三,教师在素材选取中也要注意限度,所有素材的选取都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生活素材也是同样,因此,教师在选择其素材时需避免过于追求趣味性和吸引眼球,导致所选素材教学相关性较低,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明确教学素材在课堂的运用是丰富多彩的,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素材选用理念,教师可以采用除传统的呈现素材和探讨素材的方式以外的多种活动方式,例如引导学生情境表演、开展辩论赛、开展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更好地融入于课堂学习中。在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机构的设置是一个重点知识,为帮助学生彻底地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当不同的国家机关进行自己的职权介绍,包括其由谁产生、对谁负责、工作职能等方面。以此活动形式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充分的认知。

3.4. 以逻辑为准则,衔接课程实施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是遵循一定的学科逻辑编写的,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常常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予以教学,教学素材便贯穿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点,同一节课往往会运用到多个教学素材,因此在选择与整合多个教学素材时也应尽可能配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铺陈 [6] 。在素材选择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追求素材的典型性、趣味性、时效性等特质而使得同一节课运用的素材过于丰富或者素材之间的关联性较小。

一方面,丰富的素材运用往往会导致学生被素材本身吸引注意力而很难将注意力投射到知识本身,另一方面,当围绕同一个知识点的多个素材之间关联性小,素材与素材之间跳脱性较大时,不利于学生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筛选具有典型性、生活性的素材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精选几个具有一定联系的素材放入同一节课中,使得整个课堂具有紧密联系,学生也得以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以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整本教材均围绕宪法铺陈展开,内容繁多且晦涩。因此,为帮助学生对宪法知识更好地吸收渗透,在教材的开始与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梳理教材逻辑,在梳理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所提到的“五四宪法资料历史陈列馆”这一素材,以游览馆内资料的视角带领学生熟悉宪法有关知识点。

4. 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素材的挖掘与运用,在选用素材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移植,而应紧扣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生活,以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为轴心,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选用具有价值性的素材,以发挥教学素材的最大效用,推动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等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唐蓓. 适合的, 才是最好的——例谈政治课堂教学资源的选取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4): 49-51 3.
[2] 李福宏. 如何恰当选取教学素材——卓越课堂归来之感[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 42-43.
[3] 董方, 韩凯. 高校思政课本土教学资源开发逻辑探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2): 69-72.
[4] 徐淑红. 洞察教材统整优化教学资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9): 43-44.
[5] 唐金龙. 时效·距离·典型: 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使用三原则[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6): 61-62.
[6] 李亮, 张紫凝. 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定过程性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2):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