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相互关系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Style and Students’ Self-Efficacy
DOI: 10.12677/ass.2024.135381, PDF, HTML, XML, 下载: 48  浏览: 89 
作者: 袁 静: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教师教学风格学生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Teachers’ Teaching Style Self-Efficacy Relationship Study
摘要: 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被称为教学风格。这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步塑造出一套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技巧的集合体。这种教学风格不只是教师个性特质在课堂上的全面反映,而且也代表着教师在教学领域达到成熟水平的象征。同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涉及到个体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对于自己能否成功达到预定目标的信心与信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重大影响。为了贯彻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希望可以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Th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ethod that 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s known as the teaching style. This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will gradually shape a set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This style of teaching is not only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in the classroom, but also a symbol of the teacher’s level of maturity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self-efficacy relates to the confidence and belief of individuals in whether they can successfully achieve the predetermined goals when they engag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teacher’s teaching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and students’ sense of efficacy, hoping to help front-line educators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als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袁静. 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相互关系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201-20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81

1. 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相互关系的背景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关注学生,特别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成绩等重要因素。新课标下,英语教师需要认清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形成自己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独特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期刊、书籍的查阅和分析,笔者发现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但只是少数学者们注重对英语与英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英语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空白。此外,初中生处于生理成长但心理叛逆的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青春期,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也有更多的挫折。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初中生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和“独立存在”,往往对一切都持批判态度,拒绝再被当成孩子。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必要的心理援助。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中等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初中生容易受到来自学业竞争、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高压力的影响。

学业压力是影响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英语是他们的主要科目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压力,提高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因此,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有充分理由的。

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领域的不足,本项研究专注于分析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加深教师对自身教学风格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业自信,从而推动英语教学的进步。

1.2. 研究意义

本项研究旨在揭示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业自信方面的相互影响,这对于英语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首先,该研究有利于理论的发展。虽然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分别对教学风格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很少有人关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更不用说对初中的研究了。

其次,针对选题的现状研究及其关系研究,本研究为教育部、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启示。一方面,根据英语教学的现状,教育部和学校可以意识到提前设置相关课程和培训教师教学风格,以达到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有助于初中英语教师注意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设计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效果。英语教师会受到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变化的刺激,渴望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果上付出更多努力。根据研究结果,还可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对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和创新的方法。

2. 概念既定

2.1. 教学风格

2.1.1. 教学风格的定义

我国对教学风格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学风格的既定因学者们的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所有研究者都接受的定义。许多国外研究者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教学风格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以达到教学目标。中国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李如密 [1] 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综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总的来说,教学风格的培养表明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出独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技巧的集合。这种风格不只是教师个人特质在课堂上的全面呈现,也是他们在教学领域中技艺成熟的象征。很明显,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将教学风格视为教学个性和教师的外在行为,而中国学者则倾向于将其视为教学策略或方法。综上所述,教学风格可以看作是教师在长期的教与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个性化、一致性的教学方式。本研究将“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定义为英语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在长期教学中表现出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和人格魅力。

2.1.2. 教学风格的分类

教学风格的分类也是繁琐多样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以下三种分类被广泛接受。

Henson和Borthwick [2] 等学者根据教学活动将教学风格分为任务导向、合作导向、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和情感激动六类。

第二种分类是基于教师一定的心理素质。从认知风格的七个维度来划分教学风格,即立法风格、执行风格、司法风格、地方风格、全球风格、自由风格和保守风格 [3] 。

第三种教学风格是贺雯 [4] 等人基于其有效性和重要性把教学风格分为幽默活跃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幽默活跃教学风格的教师能够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处理突发情况,平静地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创造舒适和活跃的氛围。而具有关爱型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对学生表现出善意和耐心,因为他们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致力于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严谨逻辑教学风格的教师往往会以清晰的逻辑方式安排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具有创新探索教学风格的教师探索和应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更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需求。

2.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和评价。换句话说,它是对自己学习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成就。因此,一个人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付出的努力和精力越多,取得的学业成绩也就更好。具体来说,一个具有高水平的人学术上的自我效能感总是让他相信自己会通过努力工作和毅力取得好成绩。相比之下,学术水平低下的人自我效能感通常表现为自我怀疑,并且具有较低的学习动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1.1. 教学风格研究

国外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研究、中期研究和近期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包括教学风格的定义、类型和功能等。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教学风格的作用和效果。“显然,教师教学风格的有目的的改变是影响教师绩效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变化中,教学风格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 [5] 。”中期研究学者转向研究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如教师的人格特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教学风格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逐渐趋于系统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教学风格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师应当避免局限于仅反映自己个性的单一教学模式,而应灵活掌握并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

3.1.2.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如学习成果、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等,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进步。Fast和Lewis [6] 进行了一项研究证明了学生在课堂上付出的更多可以获得更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此外,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可以有效地预测自己在未来活动中的表现。Wiser和Riggio [7]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被视为孩子学业成绩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3.2. 国内研究现状

3.2.1. 教学风格研究

中国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相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教学经验。学者们首先关注具备先进教学经验的杰出教师,发表了许多关于不同教学风格下的相关著作。第二阶段旨在研究分析教学风格的相关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量关于教学风格的研究。教学风格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门很有前途的重要学科。第三个是教学风格的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教学风格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研究者致力于构建教学风格理论。程少堂 [8] 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话题,并开始了大量关于教师艺术和教学风格的理论探讨。《中国现代教学风格理论》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已经建立的标志。人们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贺雯 [9] 以TSTI为基础进行了调查,认为主要的教学风格是自由主义风格、立法风格、司法风格和全球风格。

3.2.2.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国内研究人员对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别:

1)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学业表现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它与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2) 有学者进行了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的性别差异研究。王才康 [10] 发现总体自我效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女生的表现得分明显低于男生。

3) 多角度的学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国学术自我效能的研究正处于关键阶段。大多数研究者试图找出有效提高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学者们(蔡永红、申晓月、李燕丽) [11] 将注意力转向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4. 结语

在英语教育领域,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采取主动,通过深入探索和观察学生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来指导学生发展对自己学习风格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了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合视觉学习,而其他人可能更偏向于听觉或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此外,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灵活地调整和应用多样化的学习风格。这涉及到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他们能否成功掌握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外语学习风格研究方面,还有许多未被充分探讨和填补的空白区域。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值得英语教育专家和实践者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总的来说,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外语水平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风格。

尽管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学习成绩与学业成就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但专注于英语科目上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学风格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者也非常少,对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否会受到教师教学风格影响的讨论几乎未曾出现。

本研究主要探讨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主要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研究表明,英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严谨逻辑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倾向于关爱分享式和创新探索式的教学风格。幽默主动的教学方式排名最低。可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如今,初中英语教师通过创新和逻辑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结构清晰,比以前更关心学生,为学生分享更多关于英语学习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本研究在探讨两者相关性的同时,也得出了一些启示。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受到性格、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仅关注了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教学的现状,使研究更有说服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此外,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成绩或学习方式的比较分析。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存在许多局限性,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根据以上研究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一,可以扩大受试者的覆盖范围,包括规模和性别。本研究还可进一步探讨学生学习风格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为教学过程中的策略建议提供参考。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研究,重点研究不同时期学生英语学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和动态发展。第三,可以将更多的研究工具应用于研究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术自我效能感。比如利用教师谈话、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调查可以作为研究工具的补充,以此来考虑更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 黄慧丽. 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5): 60-63.
[2] Henson, K.T. and Borthwick, P. (1984)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History and Status. Theory and Practice, 23, 3-9.
https://doi.org/10.1080/00405848409543083
[3] Sternberg, R.J. (1988) Mental Self-Government: A Theory of Intellectual Styl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1, 197-224.
https://doi.org/10.1159/000275810
[4] 贺雯, 张庆, 黎雯君.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结构与形容词评定问卷编制[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5): 59-62.
[5] 卢真金. 外国教学风格研究述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0(3): 58-61.
[6] Fast, L.A. and Lewis, J.L. (2010) Does Math Self-Efficacy Mediate the Effect of the Perceiv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Standardized Math Tes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 729-740.
https://doi.org/10.1037/a0018863
[7] Wiser, D.A. and Riggio, H.R. (2010)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oes Self-Efficacy Mediate Outcome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3, 367-383.
https://doi.org/10.1007/s11218-010-9115-1
[8] 程少堂. 教学风格论[J]. 教育科学, 1988(2): 17-23.
[9] 贺雯. 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1): 214-216.
[10] 王才康.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2): 214-215.
[11] 蔡永红, 申晓月, 李燕丽.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J]. 教育研究, 2018, 39(2): 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