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的教学思想
Analysis of Yu Yi’s Teaching Thought in Chinese Talking Art Book on Language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4.145714, PDF, HTML, XML, 下载: 53  浏览: 103 
作者: 刘家瑶: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关键词: 于漪语文教学方法Yu Yi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摘要: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中的教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对于漪教学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于漪提倡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研究对于漪教学思想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用其教学思想的建议。
Abstract: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ideas in Yu Yi’s Chinese Talking Art Book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i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u Yi’s teaching thoughts, we found that she emphasize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and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Yu Yi advocated tha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Yu Yi’s teaching idea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better apply her teaching idea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家瑶. 浅析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的教学思想[J]. 教育进展, 2024, 14(5): 429-4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14

1. 引言

书中“谈艺录”是于漪老师从教几十年来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后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是于漪老师对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学生、家长等对自己教学工作评价后的一种综合反映。该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于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梳理,并把它上升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于老师在《谈艺录》中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使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借鉴她关于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率。

2. 语文教学要“以文为本,以文化人”

语文教学必须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灵魂,不能让学生只在“热闹”中学语文。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课应该是一门“文道结合”的课,是“文”和“道”相结合的课,是“文”和“文”相统一的课。同时于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语文教学除了要注重文学作品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她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1]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变得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1. 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只有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欣赏文学作品。于老师认为,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一些问题做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于老师强调,语文课不应该仅仅是把课文读懂就行了,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2]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领悟到人生道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到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2.2.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语文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从知识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漪老师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关心爱护弱者的人;还有的说他是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了他为什么会成为鲁迅先生。于漪老师以“伯父”为核心话题,以“我”为情感线索,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完成了对伯父形象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了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3.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漫谈》中说:“学生不敢问,就不会问,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3] 。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他们更多地是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来进行课堂讲解,生怕学生提出问题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于老师认为,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质疑环节的话,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毫无生机和活力。学生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她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于老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她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在这种思维训练中逐渐培养起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于老师这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 提出问题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于老师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好奇心。于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两点,她认为只有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在《我是小记者》一课中,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我与书”的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先仔细阅读了文章中的几幅插图,然后便纷纷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要采访你们?”“‘我’对这些插图有什么看法?”“‘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等一系列问题。于老师在听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先是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回答问题,然后再给他们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当学生提出“书中讲了‘我’怎样‘与书’交朋友?”这一问题时,于老师告诉他们这本书是由一个叫刘厚君的小男孩写成的,他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他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于是学生们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回答问题,如画画、写文章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采访结束后,于老师让学生们进行采访体验活动。在这样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并积极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还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等能力。

3.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于老师说:“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问、多思、多说,并且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 [4]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他们才会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的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于老师让学生从题目中去质疑:“什么叫‘月’?”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说“月光像水一样撒下来”;有的说“月光像轻纱一样撒下来”;还有的说“月光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等等。于老师很高兴地对学生说:“你们想得真多啊!有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说明你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于是,于老师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再由老师来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轻易放弃

于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疑惑才不正常。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例如,于老师在讲授《小英雄雨来》时,她就把课文中提到的几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但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她发现其中一个小男孩的性格似乎与其他三个人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于老师就让学生说出这个小男孩身上的哪些优点和缺点是他最突出的特点。在学生回答之后,她又鼓励大家继续深入挖掘。这节课结束后,于老师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不敢举手回答。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她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于老师就让这个小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敢于发言、勇于质疑、善于提问。

3.4.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于老师说:“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感到温暖、愉快,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于漪老师一直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来进行语文教学 [6] 。她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来因材施教。她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经常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她也尊重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关爱。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极大地激发起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于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摆架子、板着脸训斥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真诚而又亲切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4. 语文教学要学会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7]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格为本,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于老师在《谈艺录》中指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特别是要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特点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4.1.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优点

《谈艺录》中说:“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这种优点发挥到极致。”因为一个人的优点往往是他(她)成功的基础,学生的优点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转化为成功的经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仅是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成功经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全面发展,总有一些学生具有某方面优势而另一些学生则相对弱势一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其提高,使其发挥自身特长,不断培养其自信心理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4.2.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于漪老师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上的独特见解,并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比如在分析《药》一文时,当学生读到“血分之热”这个词语时,有个学生提出:“难道用这种方法治病就一定有效吗?”此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典型教学案例。

4.3.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现学生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使其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让没有兴趣的学生“钻进去啃骨头”。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让他们在愉快地氛围中学习。

5. 语文教学要坚持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谈艺录》中“读写结合”一节,就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读写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读”与“写”应该紧密联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8] 。于老师在这一节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阅读和写作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写作的方法,并进行迁移和运用;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从阅读中学习到好的表达方法。其次,应该处理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应该把握好“度”。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又不能让学生陷入“为读而读”的误区。最后,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语言。

5.1. 注重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的结合

于漪老师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她认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技巧,在写作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为了实现读写结合,于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实践建议:

1) 制定读写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读写计划。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如何抓住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路、品味语言的特点等。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3) 写作练习与阅读内容相结合:于漪老师建议教师在布置写作练习时,应该与阅读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语言材料进行写作。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2.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于漪老师提倡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于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实践建议:

1)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写作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等,来创设写作情境。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3) 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于漪老师认为,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分组讨论某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6. 结语

综上所述,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中对于读写结合和创设写作情境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实践建议的给出。这些教学思想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实践这些建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于漪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她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于漪语文教学要“以文为本,以文化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语文教学要学会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语文教学要坚持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教学思想,本文通过对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学思想的分析和实践建议的给出,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实践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林祥. 教书育人是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谈《语文教学谈艺录》的价值[J]. 上海教育, 2019(1): 33.
[2] 冯秀卿.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2): 143.
[3] 兰保民. 20世纪后期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之典范——《语文教学谈艺录》与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 2016(28): 4-10.
[4] 李开杰. 读书应是一种享受——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5(9): 17-20.
[5] 王志斌. 在“唤醒”和“激发”上着力——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反思语文教学[J]. 素质教育大参考(A版), 2014(8): 25-26.
[6] 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 [J]. 现代教学, 2013(Z1): 2.
[7] 李百艳. 谈艺明道道术合一——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J]. 语文学习, 2012(10): 75-77.
[8] 闾建凤. 语文教学艺术漫谈[J]. 考试周刊, 2009(24):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