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sm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DOI: 10.12677/ass.2024.135377, PDF, HTML, XML, 下载: 52  浏览: 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龙: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关键词: 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育人效果优化建议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ducation Effec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摘要: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揭示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建设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措施。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文章引用:王龙. 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163-17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77

1.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与多重挑战。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强调高校应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一理念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 。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高等教育事业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挑战,辽宁省高校在育人工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短板。因此,实施“三全育人”机制对于辽宁省高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通过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可以推动辽宁省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 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

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旨在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全方位引领,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的育人品牌,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2.1. 育人理念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辽宁科技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周”活动。该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发挥创新思维,进行实践探索。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项目研究,最终形成了多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项目。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于此之外,省内综合性大学则往往在课程建设上下足功夫,为了全方位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某高校实施了思政“金课”育人工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思政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支撑。

2.2. 育人方式

育人方式上,辽宁省高校注重主渠道与新阵地的结合,以及树品牌与立项目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品牌。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该校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周”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听取革命故事、开展主题演讲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 育人体系

育人体系方面,辽宁省高校注重构建校际、区域、特色三个层面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区域协同和特色打造,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以本溪地区为例,该地区的几所高校共同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通过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推动了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和贯通。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促进了区域内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辽宁省内本专科学校也有着一定区别,首先,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广泛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专科教育则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教育通常涵盖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专科教育则更加聚焦于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此外,在教学侧重点上,本科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专科教育则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3. 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现实问题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教育理念、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以及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教育理念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理解不够深入、传统观念冲突、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社会期待差距等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校需要加强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学习和理解,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并积极回应社会的期待,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

首先,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部分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时,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领会其核心理念和内涵。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三全育人”简单地等同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或增加实践环节,而未能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这种理念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和实施。

其次,传统教育观念与“三全育人”理念存在冲突。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动下,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逐步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以适应新的育人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会因为惯性思维或利益考量而抵触这种转变,从而影响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实施。

再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制约了“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在辽宁省高校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高校或专业中,而其他学校或专业则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一些高校难以有效地实施“三全育人”机制,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育人环境和实践平台。

最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与“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当前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专业能力,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部分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影响,未能充分满足社会的期待。这种差距使得“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3.2. 资源配置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资源配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总量有限、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配置与“三全育人”需求不匹配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校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确保“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和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首先,教育资源总量有限,难以满足“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需求。辽宁省高校众多,每所学校都在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但教育资源总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高校的需求。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但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往往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均衡发展。

其次,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在辽宁省内,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知名高校或重点建设高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而一些地方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则相对缺乏资源。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使得一些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上难以取得突破,难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再次,资源配置与“三全育人”需求不匹配也是一大困境。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资源配置仍然侧重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这种不匹配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影响了“三全育人”效果的实现。

最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也是资源配置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尽管一些高校在资源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机制,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例如,一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设备利用率低;一些优质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共享和利用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

3.3. 师资力量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师资力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培训和发展机会不足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和发展投入,为“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具备“三全育人”理念的优秀教师。目前,部分辽宁省高校的师资结构存在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往往难以全面理解和实施“三全育人”理念,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三全育人”机制对多学科融合的需求。

其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技能。然而,目前一些辽宁省高校的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实践锻炼,影响了“三全育人”机制的实施效果。

再次,教师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大困境。由于“三全育人”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些教师可能由于个人发展规划、工作压力等原因,对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导致一些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机制时,缺乏足够的教师支持和参与,难以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最后,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不足也制约了师资力量的提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育人要求。然而,一些辽宁省高校在教师培训和发展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发展平台。这导致一些教师难以获得必要的提升机会,难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实践平台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实践平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整合不足、与企业行业对接不够紧密以及维护和更新困难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校需要加大实践平台的建设投入,提升平台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注重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以确保实践育人的有效实施。

第一,实践平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辽宁省内各高校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然而实践平台的建设并没有跟上这一增长趋势。目前,许多高校仍面临着实践基地、实验室、实习单位等实践平台数量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实践平台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实践效果。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平台,但平台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设备陈旧、管理不善,无法满足现代实践教学的需求;有些平台则缺乏与实际产业、行业的紧密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践环境。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实践效果不佳,难以达到“三全育人”机制对实践育人的要求。

第三,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辽宁省内,不同高校之间的实践平台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重复。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这些资源往往难以实现共享和互补。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实践学习和交流。

第四,实践平台与企业、行业对接不够紧密,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实践平台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缺乏深度合作和有效沟通。这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真正接触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难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第五,实践平台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实践平台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然而,一些高校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对实践平台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导致平台设施陈旧、功能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实践教学的需求。

3.5. 评价体系

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评价体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以及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建立多元、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以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深入实施和持续改进。

首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评价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挑战。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目标,这涉及到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的评价。然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程之间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将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中,成为了一个难题。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这也增加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复杂性。

其次,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一些新兴的评价方法,如大数据分析、学习分析等,虽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技术、伦理等方面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再次,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制约了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是主要的评价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导致评价结果可能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也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无法有效指导教学和学习的改进。

最后,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些高校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过于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全面,忽视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这导致评价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难以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2] 。

4. 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优化建议

4.1. 教育理念

积极开展培训,建立交流平台。组织专题培训班,邀请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深度解读,确保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要求。编制和发放关于“三全育人”的学习手册或指南,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参考和学习。建立校内外的交流平台,如论坛、微信群等,鼓励教师分享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促进理念的深入传播和应用。

树立先进典型,引入外部评价。定期组织研讨会,探讨传统教育观念与“三全育人”理念的冲突点,引导教师反思和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思想的解放和转型。挖掘和宣传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人转变传统观念。邀请外部专家或机构对学校的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从外部视角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帮助学校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

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内部挖掘。推动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如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设备、教学课件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争取资金和资源支持,增加对“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如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通过内部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4.2. 资源配置

增加政府投入,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的总体规模,为“三全育人”机制构建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与企业合作、社会捐赠等多元化方式筹集资金,增加教育资源的总量,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

建立共享机制,优化配置策略。推动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教学软件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三全育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策略,确保资源能够按需分配,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了解育人需求,调整配置结构。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保资源配置能够精准对接育人需求。根据育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构和比例,确保资源能够满足“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需要。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资源的采购、使用、维护等流程,确保资源的规范使用和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如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源管理,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等。

4.3. 师资力量

建立流动机制,优化师资聘用。高校应根据“三全育人”机制的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招聘计划,注重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以丰富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推动校际间的师资流动,鼓励教师跨校交流、合作,以缓解某些高校师资短缺或结构失衡的问题。

开展教学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构建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晋升、奖励等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明确育人目标,建立奖励机制。高校应明确“三全育人”的目标和要求,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激发其参与育人工作的内在动力。设立专门的育人工作奖励机制,对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提高教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3] 。

4.4. 实践平台

加大投入力度,挖掘现有资源。高校应增加对实践平台建设的投入,通过自筹资金、争取政府支持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实践平台的建设与拓展。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资源,通过改造升级或功能拓展,增加实践平台的数量,满足更多学生的实践需求。

指定建设目标,加强质量监管。高校应制定实践平台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设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平台建设的质量。建立实践平台的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平台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标准的平台进行整改或淘汰,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标准。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企业参与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平台与行业的对接程度。推动校际间的实践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共建、相互开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将行业标准引入实践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中,确保平台的功能和设施符合行业要求,提高平台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形成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4.5. 评价机制

明确育人目标,指定评价标准。高校应明确“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和育人目标,确保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育人目标相契合。在统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的差异性,制定灵活的评价指标,既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又体现评价的针对性。随着育人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评价标准应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育人需求。

引入评价方法,开展实践研究。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确保评价方法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育人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优化主体机制,强化沟通协作。除了学校内部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外,还应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形成多方参与、共同评价的局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意见交流,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简化评价流程,加强结果反馈。优化评价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将评价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发展规划中,确保评价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个人,指导育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同时利用评价结果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实现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

5. 综合发展模型建立与实践

“三全育人”是指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全面育人强调在知识、思想、品德、技能、体魄、心理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过程育人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再到社会实践,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全员育人则是指学校应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这一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三全育人”理论建设的可实践性,研究立足现有调研实践内容,以建立综合发展理论模式,旨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可持续发展。

5.1. 模型概述

“三全育人综合发展模型”以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为核心,旨在构建一个系统、连贯、协同的育人体系。该模型强调高校在育人过程中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多元性,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体魄、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5.2. 模型建立

“三全育人综合发展模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框架或模型,它能够为高校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目标设定、育人实施、育人效果反馈三方面内容。见图1

Figure 1.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图1. 三全育人综合发展模型

育人目标设定中主要涵盖全面育人维度、全程育人维度以及全员育人维度。全面育人维度中主要体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高校应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全程育人维度中主要强调育人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高校应构建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的全程育人体系,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指导、实习实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全员育人维度中强调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育人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社区、企业等外部力量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育人实施则是突出高校资源整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等内容。第一,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为“三全育人”提供有力保障;第二,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外部力量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反馈。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育人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育人效果反馈则是旨在发挥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校内部的协同与合作、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三方面内容。首先,通过构建系统的育人体系,高校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提高育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该模型强调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同育人,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育人合力;最后,通过加强与外部力量的合作与交流,高校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4] 。

6. 结论与展望

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高校积极探索并实践“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拓展了实践育人平台,创新了育人方法和手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本研究也揭示了辽宁省高校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和育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展望未来,辽宁省高校应继续深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育人平台的拓展。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深入实施和取得实效。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相信辽宁省高校能够在“三全育人”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

202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建设研究》(L22BSZ07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刚.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73(1): 1-8.
[2] 季正聚, 徐瑶. 以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4): 7-9.
[3] 冯建军.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5): 1-14.
[4] 杨晓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8):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