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意义、困境与策略
The Significanc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nto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5697, PDF, HTML, XML, 下载: 74  浏览: 220 
作者: 徐子乔, 张新发: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感觉统合理论Preschool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摘要: 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探讨了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首先,从满足体育健康发展的目标和儿童体质健康的实际需求这两方面证明了感觉统合理论与儿童体育教育的重要关联。然后从教育者、教育资源和理论本身的角度,论述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所面临的困境:第一,教育者缺乏相关知识,理论到实际应用间存在巨大沟壑;第二,教育资源匮乏和体教设施不足,制约了感觉统合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实施;第三,感觉统合理论本身涉及多学科领域,相关改善措施需长周期。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提出了三个策略:一是筑牢教育者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三是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作用与定位,鼓励多方协同合作,以期实现感觉统合理论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nto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mensions. First of al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eeting the goal of physic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children’s physical health, it proves the import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ory itsel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nto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first, educators lack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econd,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ies, restri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ird, the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tself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and rela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need a long cycle.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thre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irst,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ensory integration of educators, to implement stratified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s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to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novate teaching forms; the third is to clarify the role and positioning of each participant and encourag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in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徐子乔, 张新发. 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意义、困境与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5): 318-3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97

1. 前言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始终把儿童置于首位,保障他们的权利和福祉,并且将这个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建共享 [2] 。同时,在保持对传统价值观尊重的基础上,也要接受新观念和创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从而实现持续的、平衡的发展。2018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学前教育视为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启蒙和培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重要环节。感觉统合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强调了感觉处理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旨在探讨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意义、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策略。

2. 感觉统合理论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2.1. 满足体育健康发展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目标。要增强学龄前儿童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学龄前儿童终身体育、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学龄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在感觉统合理论的框架下,儿童的感觉系统扮演着发展早期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角色。感觉统合理论认为,人的感觉系统包括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通道,这些通道传递的信息会在大脑中被整合和处理,形成对外界环境的综合认知。动作的进步与本体感和前庭感的功能密切相关。本体感主要是感知身体所在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以及其变化,并参与保持身体姿态和调整动作和平衡。前庭觉主要是感知身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学龄前儿童发展走、跑、跳、投、爬等基础动作,可以增强他们的本体感知,有助于推动运动功能的成熟,同时也与前庭感知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整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逐渐认知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动作技能的进一步发展,还培养了适应变化、协调身体动作和保持平衡等多方面。因此感觉统合理论为学龄前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强调了儿童感觉系统在体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2. 儿童体质健康现实需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议题,儿童的健康和活力的成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也是民族健康的基础。感觉统合失调正在威胁着我国儿童,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儿童的身心健康。根据不完全的数据,我国目前已有10%~30%的儿童在不同程度上患有这种症状。部分学者对北京、南京、沈阳、乌鲁木齐、兰州等地区进行幼儿感统失调率的区域性抽样调研,发现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的整体检出率高达20%~50%左右 [5] [6] [7] [8]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这是指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无法有效地将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融合,从而导致身体无法协调运作,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学习和社交产生广泛的危害。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1) 前庭平衡觉失调:与儿童前庭器官、平衡觉发展有关,表现为平衡感差、动作僵硬不稳定,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有些还会出现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2) 肌肉关节觉失调:也称为本体觉失调,与儿童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有关,表现为手脚笨拙、生活自理困难,无固定优势手,精细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较差。3) 触觉防卫障碍:与儿童触觉发展有关,表现为生活中孤僻、爱哭闹、过度紧张,害怕陌生环境、社交能力差。4) 视听觉失常:与儿童视觉、听觉发展有关,表现为无法流利阅读,写字时多字少字、偏旁部首颠倒,无法进行计算,丢三落四、视动协调能力差。5) 空间感知能力失常:与大脑和身体各感觉器官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有关,表现为不分左右、空间感差,记忆力差、逻辑思维混乱。研究表明儿童进行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育活动时,通过多元化刺激感觉器官,可以激发大脑综合分析与处理,从而提升机体活动感觉信息,改善中枢伸进系统,增强感觉刺激响应,促进协调运动,进而全面提高儿童的运动协调、灵敏性和感觉统合能力。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体质健康问题改善,还可以为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培养自信、全面、充满活力的个体。

3. 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困境

3.1. 专业知识匮乏,实际应用复杂

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主要来自幼师和学校配置的体智能课程。然而,受限于相关培训机会不足,幼师和教练普遍缺乏感觉统合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感统失调现象和前沿研究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儿童的感觉处理机制。这使他们无法识别儿童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更无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同时幼儿园的体智能课程通常在15到30分钟之间。存在课程时间短暂、学生数量众多的问题。并且教练需要完成多个教学目标,所以更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基础运动能力发展如走、跑、跳等,忽略了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将感觉统合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感觉统合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感觉刺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另一些儿童则可能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来处理感官输入,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平衡。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他们的教学方法既满足整体班级的教学需求,又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教育者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反应,以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每个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差异。

3.2. 教育资源有限,体教设施不足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感觉统合理论融入体育教育中将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由于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在教育体系中的优先级相对较低,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因此教育资源也相对有限。此外,在许多家长、幼师的观念中,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更多地被看作是娱乐性的活动,仅强调参与性与趣味性。这种观点不仅限制了对体育教育的资源投入,还制约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其中的体育设施决定了体育教育环境和质量。同时感觉统合理论的应用通常也依赖于特定的设施和器材,因此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安全的运动空间对于体育教育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不断扩张,适龄入园幼儿数量激增,导致当前幼儿园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之间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在经济状况较差的乡镇地区,儿童的体育教育资源投入更加有限,甚至连基础设施都难以配备。即便在相对富裕的城市地区,也存在缺乏体育设施的情况。这意味着教育者在尝试实施感觉统合理论时会面临各种挑战,或许无法提供符合理论要求的理想环境。

3.3. 多学科交叉,改善周期较长

感觉统合理论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体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复杂性。感觉统合理论涵盖了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多角度理解感统失调症状的机会,但也要求教育者要具备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此将感觉统合理论用于实践。神经科学领域探索大脑如何处理感官信息,包括感觉输入的感知、整合和调节。心理学则关注感觉信息如何影响认知和情感,以及感觉统合失调如何导致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见解,这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体育学则提供了运动干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儿童改善感统失调和适应日常生活。医学领域研究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生理机制和与其他疾病或症状的相关性,从而为治疗感统失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由于感统失调的严重性因人而异,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专门的治疗方案。感统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有效地结合,导致身体无法平衡运作。改善感统失调症状涉及大脑神经系统的重构与强化,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刺激与干预治疗。

4. 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对策

4.1. 筑牢理论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是保障儿童全面发展必经之路。首先,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感觉统合理论,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特性与症状,以便及时识别并适当干预。幼儿园可以定期举行感觉统合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课程,以确保教育者具备基础的识和技能。培训课程不仅使教育者能够了解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教育者群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手段。此外,鼓励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者积极参与感觉统合领域的讲座和会议。这些活动提供了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机会,同时教育者们可以在这里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了解其他人的成功案例,互相学习理念和手段。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改善儿童感统失调症状。这种专业交流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还激发了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实际应用感觉统合理论时,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体育教育,即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又有助于满足个体差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前对每一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评估,以了解每位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儿童分为不同的小组,以确保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具有类似的感觉统合能力。接下来,教育者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需求和问题来调整干预手段和途径。在课程中,纳入多感官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器材来刺激儿童的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完成大脑身体互相协调的学习过程。同时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以确保儿童感统能力进展。通过感觉统合理论与分层教学相结合,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满足学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需求的同时,促进儿童身体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4.2. 充分利用资源,创新教学形式

幼儿活动场地的体育设施是硬件,教育者的体育素养是软件 [9]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构成了重大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体育教育政策,强调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确立资源分配的原则和目标,保障体育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其次充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应当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和方式,避免浪费和重复。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身体素质等不同需求,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要加强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及时淘汰旧设备和引入新设备,以满儿童的体育需求。同时,可以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幼儿园或学校共享资源,共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再者我们需要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提高体育幼师和教练的素质,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全面、科学、有效的体育教育。最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形式,进行简易的体育教学来改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例如:跳绳,容易获取、简单且实用,在锻炼儿童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感觉器官的发展。充分激发儿童们的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跳绳方式,培养协调性和感觉统合能力。此外可以进行单脚站立和独木上的行走,帮助儿童感知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增强了他们的本体感觉,提高了平衡和协调能力。借助球类,如足球和篮球,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球的位置和运动轨迹,通过触觉感知球的质地和形状,以及通过听觉感知球的声音,以此增强儿童的视动协调能力以及视听触觉发展。还可以进行障碍赛跑,通过创建复杂的障碍物赛道,让儿童充分感知身体周围的环境,大脑对信息的统合能力。因此,通过简单的器材设施,也能够帮助儿童协调多种感官输入,从而提高他们的感觉统合能力和身体素质。综上所述,面对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优化资源利用、加强投入和完善设施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4.3. 明确参与主体,多方协同合作

学龄前儿童是教育的基石和起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10] 。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的最大参与主体是儿童本身,他们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促进自身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此外,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掌握感觉统合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注重运动与游戏相结合,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任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幼儿体育教育。他们可以通过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家长还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环境,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和体育活动。此外,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教育机构,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注重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想进一步融合感觉统合理论,还需要医院、幼儿园、家长和教育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医院的前期筛查有助于发现和辨别感统失调儿童症状。教育机构与医院合作提供理论培训,能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确保幼师群体能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感觉统合理论,并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感觉需求。最后社会各界也需要为感觉统合理论融入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幼儿体育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媒体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感觉统合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明确教育主体和多方的协同合作,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学龄前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是决定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这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体育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感觉统合理论融入儿童的体育教育中,符合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目标,是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积极推动儿童事业、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动儿童体质健康问题防治,切实解决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关乎儿童全阶段的健康水平。我们必须明确,幼儿感统失调症状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将预防措施置于首要位置,而非在问题出现之后才考虑解决办法。所以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夯实教育者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和创新教学资源,并鼓励多方协同合作,最大程度地优化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并满足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3262.htm, 2024-05-0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05/content_5649019.htm, 2023-10-2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 2023-10-20.
[4] 谢沂楠.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2023-10-20.
[5] 文代君, 加娜特·马格力特. 乌鲁木齐市维、汉族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19): 2985-2988.
[6] 李律, 齐英, 折青霞, 等. 沈阳市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调查[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7): 2906-2907.
[7] 马琨, 胡怡萍, 史婧, 等.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况调查[J]. 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22): 121-122.
[8] 王颖奕, 唐洪丽, 田野. 南京地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及学校环境因素关系调查分析[J]. 现代医学, 2011, 39(3): 272-275.
[9] 庄弼, 任绮, 李孟宁, 等.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J]. 体育学刊, 2015, 22(6): 64-70.
[10] 李学侠. 园本体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4):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