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金融素养提升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s of Improving Female Financial Literacy
DOI: 10.12677/fin.2024.143082, PDF, HTML, XML, 下载: 68  浏览: 1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闫丽媛, 赵怡茜: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女性金融素养影响因素路径研究Female Financial Literacy Influencing Factors Path Research
摘要: 金融素养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日益重要影响,论文通过对女性金融素养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女性金融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女性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主要依赖互联网,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同时女性在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缺乏主动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相对更多,金融素养也相应较高。女性在储蓄方面具备一定意识,但在投资理财及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女性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女性金融权益保障等政策建议。
Abstract: Financial literacy h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omen’s financial literac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for women’s financial literac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women's financial literacy is relatively low. The way to obtain financial knowledge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ternet. The government has insufficient publicity. At the same time, women lack initiative in obtaining financial knowledge. Women with a high degree of education have relatively more mastery of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literacy is correspondingly high. Women have a certain awareness of savings, but they perform weakly in investing in wealth management and risk control.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formulating targeted financial educa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women’s friendly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financial rights and interests.
文章引用:闫丽媛, 赵怡茜. 女性金融素养提升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J]. 金融, 2024, 14(3): 777-785.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4.143082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金融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历史与现实均显示,女性在金融决策和管理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性别差异在金融素养领域同样存在,且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因此,探究女性金融素养的提升机制,不仅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措施。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女性金融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提升路径。金融素养作为一个多维度概念,包括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态度和金融行为四个核心要素。而女性在这些方面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政策环境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影响因素网络。

本文章的创新性在于将性别视角引入金融素养研究领域,强调女性特有的需求和挑战,同时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对女性金融素养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金融素养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而且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的经济参与度和影响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2. 文献综述

从已有文献看,关于金融素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金融素养的内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

2.1. 金融素养的内涵

金融素养的概念最早由Noctor et al. (1992) [1] 提出,即金融素养被认为是人们在使用和管理资金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做出明智判断和有效决策的能力。但此概念后来多次被定义,却一直未被人们普遍认同。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素养总咨询委员会(PACFL)正式提出:金融素养是个人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一生金融福祉有效管理金融资源的能力。

2.2. 金融素养的测评

根据已有文献,目前有两种常见的对金融素养的测量方法 [2] 。一是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的测评。主观金融素养是通过受访者对自身金融素养的主观评价体现的,客观金融素养则是指个人掌握的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通过调查问卷中能否正确回答一系列金融问题来表示;二是区分高级金融素养和基本金融素养。学者认为基本金融素养是指个人仅对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级金融素养更侧重于特定的金融产品。基于所发放的一手数据,本文采用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的测量方法。

2.3. 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金融教育、收入、职业、风险类型等。张欢欢、熊学萍(2017) [3] 等学者从基本金融知识认知、金融知识理解和应用、风险和回报、金融规划、金融背景信息分析和金融责任认知6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进行了实际测评 [3] ,得出受教育程度、非农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对个人金融素养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金融素养方面普遍低于男性。尽管现有的研究在女性金融素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更深入地理解女性金融素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具体而言,本文的边际贡献为:(1) 以女性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女性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2) 揭示了女性可以通过优化家庭金融环境、提高女性就业率、提升职业地位、鼓励创业等方式,增加女性收入,为其金融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3) 实证检验了提升女性金融素养的路径,为女性提高金融素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3. 女性金融素养提升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通过查阅金融素养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等基本信息,被调查者金融素养概况,其中包括主观金融素养、客观金融素养等有关问题。并多次试调查修改问卷,定稿后通过问卷星和线下调查,在北京市朝阳区开展线下问卷,经过筛查,有效问卷281份,并开展问卷分析。

3.2. 调查数据分析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一手数据。这项调查收集了不同省份281个受访者的信息。该调查中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对金融相关问题的认识、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等。本文通过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来衡量女性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3.2.2. 金融素养指标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等角度定义金融素养 [4] ,至今尚未对金融素养给出统一的定义。本文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衡量。但是有研究发现通过主观角度衡量金融素养是不正确的 [5] 。这是因为过度自信或者消极的受访者会在评价自己的金融素养中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相比于主观的方法测度金融素养,受访者回答问卷上问题所反映的能力大小更能提现其金融素养水平。因此本文选择受访者对相关金融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受访者对现金规划的态度、受访者风险防控的态度来衡量女性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

3.2.3. 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及其他控制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女性金融素养水平。核心解释变量是受访者对相关金融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回答正确取1,回答错误取0。由于受访者本人对于现金规划和风险防控的态度也占一定比例,因此将其也纳入研究范围 [6] 。本文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其中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对样本基本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

Table 1. Samp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4. 调查对象回答有关金融素养问题概况

在本研究中,我们关注女性群体。为了分析金融素养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我们从实证研究中筛选出女性相关的数据。经过筛选,我们获得了215份有效问卷。

Table 2. Overview of financial literacy issues of survey objects

表2. 调查对象金融素养问题概况

根据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样本中,日常进行商业贷款的女性占比仅为12.6%,占比相对较低。金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76.3%的女性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了解,占据了较大比例。此外,77.7%的女性使用蚂蚁花呗、支付宝、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也是一个较大的比例。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大部分女性对金融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简单地参与金融投资,但她们的金融素养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参与商业贷款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91.2%的女性认为金融教育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女性越来越意识到提高金融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渴望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水平。

3.3. 调查结论

通过表3,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对基本金融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基本超过半数,但是对于保险相关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回答正确率不足50%。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女性的金融知识还存在不足,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仍有提升空间。

Table 3. Answers about financial literacy issues

表3. 有关金融素养问题的回答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一部分女性在家庭收入的管理上,未能在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做出恰当的规划。然而,在面对未来的大额支出时,她们会进行储蓄准备。在表4的两个问题中,受访者中约有39.1%的人未能合理规划,但高达80.5%的人表示会进行储蓄准备。这表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消费和储蓄的意识,但在投资方面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也无法合理规划手头的现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女性的现金管理能力,以增强她们的金融素养。

Table 4. Respondents tend to save and consume

表4. 受访者倾向储蓄和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女性受访者具备基本的风险防控能力,例如认真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谨慎维护信用记录以及主动接触新型金融产品。然而,在表5的第一个问题中,仍有58.6%的人无法合理规避理财过程中的风险。据此推断,当前女性在理财方面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从而无法有效规避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女性风险防控意识的培养,提高女性对理财投资的认识,以提升其金融素养 [7] 。

Table 5. Respondents are cautious about investmen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表5. 受访者对投资风险防控谨慎

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如表6第7行、第8行和表7第4行所示,学历与女性金融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性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这种关系整体上并不显著,仅在部分问题上具有显著性,如表8所示,受访者对现金规划的态度与学历无显著关系。因此,我们推断学历并非女性金融素养的决定性因素 [8] 。从表格中还可看出,女性的年龄、家庭月收入与女性金融素养水平之间并无显著性关系。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学历是影响女性金融素养的一个因素,而年龄和家庭月收入与女性金融素养无关,且学历越高,女性金融素养水平越高。

Table 6. The accuracy rate of the respondents answering the financial literacy questions

表6. 受访者对金融素养问题回答的正确率

注:表内**表示估计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显著性。

Table 7.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espondents’ risk control

表7. 影响受访者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

注:表内**表示估计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显著性。

Table 8. Factors affecting respondents’ cash savings

表8. 影响受访者现金储蓄的因素

表9揭示了64.19%的女性对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领域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62.33%的女性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保险相关知识。同时,超过半数的女性对银行卡种类、使用方法以及贷款申请方面的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这些数据再次凸显出现代女性对金融领域的知识有着迫切的需求,以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

Table 9. Expected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knowledge

表9. 期望了解的金融知识

当前,女性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主要为手机或电脑,以及金融机构(如银行)的宣传。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为女性金融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激发女性积极寻求更多金融知识,提高自身金融素养。然而,据表10显示,政府机关的宣传力度相较于其他途径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宣传工作的待完善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主动通过课程或培训获取金融相关知识、提升金融素养的女性所占比例较低,远低于通过手机或网络途径获取的方式,这说明当前女性在自我提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弱。

Table 10. The way to gain financial knowledge

表10. 获得金融知识的途径

4. 女性金融素养提升问题与路径建议

4.1. 存在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尽管女性金融素养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其水平仍相对较低,并未掌握大量金融相关知识;(2) 女性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多样,主要依赖互联网,而政府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同时,大部分女性在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缺乏主动性;(3)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相对更多,金融素养也相应较高;(4) 女性在储蓄方面具备一定意识,但在投资理财及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较弱,尚不能妥善进行现金规划并在投资过程中有效控制风险。

4.2. 政策建议

在当今社会,金融素养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提高全民金融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女性在金融素养方面的表现却相对滞后。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们需要对女性金融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女性金融素养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女性金融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地区、年龄、教育程度差异。差异表明,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政策。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针对不同地区、年龄、教育程度的女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政策,提高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金融教育资源分配上,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老年女性以及学历较低的女性。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教育培训,提高她们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技能。

(2)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女性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女性参与金融市场的门槛。金融机构应设计更多适合女性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专为女性设计的保险、理财等产品。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确保女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合法权益。

(3) 加强女性金融权益保障,提高女性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在金融领域的平等权益。同时,加强对女性金融权益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女性的金融法律意识。

(4)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女性提供更多的金融发展机会。鼓励女性参与金融行业,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同时,加大对女性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她们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优惠政策。

5. 研究结论

提高女性金融素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我们可以促进女性金融素养的提升,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这也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女性金融素养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357。

参考文献

[1] Noctor, M., Stoney, S. and Stradling, R. (1992) Financial Literacy: A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nd Competences of Financial Literacy and Opportunities for Its Introduction into Young People’s Learning.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Research, London.
[2] 赵文君. 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J]. 现代商业, 2022(14): 163-166.
[3] 张欢欢, 熊学萍.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测评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河南两省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3): 131-144.
[4] 吴锟, 王沈南, 李鸿波. 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J]. 财贸研究, 2022, 33(2): 68-79.
[5] 董玥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10): 71-74.
[6] 胡芳. 数字金融背景下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提升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4): 149-151.
[7] 唐丹云, 李洁, 吴雨. 金融素养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基于共同富裕视角的研究[J]. 当代财经, 2023(4): 55-67.
[8] 范丹, 李琴. 金融素养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第三方支付的中介机制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 2023(3): 36-46.